蘇龍靜
林業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要點
蘇龍靜
(廣西崇左市扶綏縣園林管理所廣西崇左532100)
林業工程建設中培育優質苗木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通過加強苗木培育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移植造林的成功率,保證定植之后林木健康生長,進而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文章結合林業工作實踐,以桉樹育苗和移植造林為例,探討了苗木培育技術要點,總結了相應的移植造林技術要點,以期為廣大林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林業工程;苗木培育;移植造林;技術要點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重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實施,林業生態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林業工程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建設數量不斷增加,已經成為推動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業工程的建設是一個十分復雜且系統性的環節,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從苗木培育角度入手,通過科學有效的育苗管理,確保在短時間內培育出高質量的林木種苗,增強林木的抵抗能力和適應能力;確保移植之后能夠快速成活,加快形成完善的林業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因此,在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應該不斷加強苗木培育技術的升級和更新換代,積極推廣應用現代化的移植造林技術,以此來提高造林質量和造林成效,推動林業工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在林業育苗期間,苗圃地的選擇、翻耕整地和施肥處理技術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苗木的生長與發育。首先,苗圃地應排水良好、陽光充足、地勢平坦開闊,以利于苗木的生長。苗圃地的土壤應該保持疏松,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以砂壤土和壤土為宜,禁止將地勢低洼的地帶作為苗圃。苗圃地還應具備排灌方便的特點,以保證苗木生長過程中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同時還應該遠離污染水源,以免影響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死亡。此外,應選擇離道路較近且車輛容易進出的地方,以方便日后苗木出圃運輸。其次,苗圃地選擇完成之后,應該及時進行平整處理,選擇使用深翻機對土壤進行全面的深翻作業使土壤細碎,并清理苗圃地的各種雜物和雜草,深度通常控制在25~30 cm,要確保翻耕細致,上虛下實。此外,在苗圃地翻耕之前還需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應該將各類肥料混合均勻之后,均勻地撒到苗圃地的表面,然后翻耕到土壤層以下。每666.7 m2施腐熟細廄肥(豬糞最佳)1 000~2 000 kg,普鈣25~50 kg。土壤翻耕整地結束之后要制作成苗床,通常苗床的寬度控制在1.5~2.0 m,長度結合移栽規格確定,一般控制在20m左右,苗床之間保留步道30~50 cm,苗床高出地面5~10 cm。
1.2.1 種子的選擇和處理
桉樹種子的采集時間通常在果實成熟后的當年11月至次年1月,具體時間視當地氣候條件和果實成熟情況而定。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年齡在8~15年、干徑在20~40 cm的優良母樹作為采種母株。果實成熟時,采用手工采摘或使用竹竿的方式敲打果實,然后收集地面的種子。為了避免種子發霉和減少病蟲害傳播,應及時將種子從果實中剝離,并清除雜質和果殼。在育苗期間,應選用品質優良、適應當地環境條件、具有較強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桉樹種子。具體來說,要精選種子,將收集到的種子進行初步篩選,剔除破碎種子、病蟲害種子、畸形種子和雜質,并對種子進行大小分級,以便播種后出苗整齊。可以使用風選、篩選和比重法等方法進行精選。精選處理后,種子的純度應達到95%以上。為防止種子攜帶病原菌,可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法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法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后,種子的消毒率應達到95%以上。隨后,使用清水進行全面的淘洗處理,避免消毒劑對種子的萌發產生影響。播種前可以將消毒后的種子放入溫水中浸泡24 h,然后撈出瀝干水分。將種子與濕潤的河沙按1∶3的比例混合,放入溫室或恒溫箱內進行催芽。催芽過程中,保持溫度在25~30 ℃,相對濕度在80%左右。每隔2~3 d檢查1次種子發芽情況,經過催芽處理后,種子發芽率應達到80%以上。
1.2.2 插穗的采集與處理
桉樹在春秋兩季進行插穗采集,要選取一年到兩年生、無病害、生長健壯、芽眼飽滿的枝條作為插穗。對于硬枝插穗,選擇完全木質化的枝條;對于嫩枝插穗,則選擇半木質化的綠色枝條(即當年生的枝條)。將采集到的插穗修剪至合適長度(一般為15~20 cm),并保障插穗上有3個以上的飽滿芽點。將插穗頂部距離上芽點1.5 cm的位置修剪為平口[1]。將插穗下部距離下芽點0.5 cm的位置修剪為馬蹄狀斜切口。修剪完成后,可將插穗浸蘸生根液(如100 mg/LABT生根粉劑),然后晾干水分備用。
1.3.1 播種育苗方案
常用到的播種方案主要包括撒播、條播等幾種。撒播適用于桉樹等極小種子的植物,具有產量高的優點,桉樹播種推薦使用撒播或者條播播種技術。在撒播前,需將苗床充分平整,以便均勻地撒播種子。撒播的種子較多,因此需要準備足夠數量的種子。播種時,先將種子用溫水或冷水浸泡一晚,然后撈出晾干并拌入細沙或細土,最后均勻地撒在苗床上。條播是按一定行距在播種溝內均勻播種的方法,具有苗木集中成條或成帶、便于撫育管理、采光通風條件好、苗木生長旺盛、質量高、節約種子等優點。條播播幅寬度一般為2~5 m,行距一般為10~25 cm。為了適應機械化作業,可以將若干播種行組成1個帶,以縮小行間距離,加大帶間距離。
1.3.2 扦插育苗方案
林木扦插育苗適用于各種樹種,但不同樹種的扦插方法和時間有所不同。桉樹在扦插育苗過程中,通常選擇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其中以春季扦插育苗效果最好。春季溫度適宜條件下進行扦插處理,能夠保證樹木快速萌發,同時在1年生長發育過程中枝條能夠完全木質化,極大縮短秧苗培育周期。秋季扦插一般選擇在土壤凍結前進行。通常選擇當年生長健壯完全木質化的枝條作為插穗。對于硬枝插穗,要選擇完全木質化的枝條;對于嫩枝插穗,則選擇半木質化的綠色枝條。剪去發育不充實的種條梢頭,然后按規格剪制插穗,將剪制好的插穗按粗細分級,每50根或每100根上下不顛倒地捆成1捆[2]。桉樹容易生根應多用大田寬壟育苗,壟距70~80 cm,每壟插1~2行,株距20~25 cm;苗床育苗扦插株距一般為20~30 cm,行距為25~50 cm。扦插時,將插穗插入土壤或基質中保持合適深度和間距,并維持適宜的濕度環境和溫度環境,以便插穗生根發芽。扦插后水要澆足,保持土壤濕潤,同時要注意清除雜草和防治病蟲害。在插穗生根發芽前,要避免強光直射,待生根后再逐漸增加光照強度,必要時在前茬完畢或者播種完畢后搭建拱棚。此外,還要及時進行摘心、除芽等修剪措施,促進插穗的生長。
1.4.1 溫度、濕度、光照管理
桉樹播種育苗模式之下,應該注重做好苗床的溫度管理、濕度管理和光照管理。當桉樹生長到一葉期之前,要做好苗床的通風煉苗,苗床內溫度一般控制在28 ℃左右。當秧苗生長到二葉期之后,應該逐漸增加苗床內部的通風量,將溫度調控到20~25 ℃,嚴防溫度過高導致秧苗被燒傷,秧苗生長到三葉期之后應該按照晝間液蓋的方法,將苗床的溫度控制在20 ℃左右。育苗階段如果遇到連續低溫,應該在苗床上增加覆蓋物,這樣能夠起到增溫保墑的作用。桉樹在播種出苗前,應該每間隔2天檢查1次苗床的干濕情況,發現苗床發干要及時進行噴水補水,確保出苗階段土壤墑情能夠維持在75%~80%。當長出全苗葉子變綠之后,要及時將覆蓋物去除,出苗后至1.5葉期,每天澆水1次。1.5葉期初生根伸長后,可每隔2~3 d澆水1次。應選擇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設置苗床,以利于苗木的生長。在幼苗出土后,要適時進行間苗和移植,使苗木得到充分的光照。在生長過程中,應根據苗木的種類和生長階段逐步增加光照強度和延長光照時間,以滿足苗木的光照需求。
1.4.2 灌溉施肥
播種苗在播種之后應該避免苗床過于干燥,特別是桉樹的種子相對較小,播種覆土較淺,容易受到春季干旱的影響,所以在這個階段應該進行妥善有效的灌溉,保持苗床墑情適宜,同時還應該調節地表溫度,防止日灼發生。在進行灌溉時,一般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扦插苗生根發芽也需要大量的水分,特別是在剛發芽階段,插穗的根系并沒有發育完全,葉面蒸騰量相對較大,因此需要苗床的水分較多。一旦水分供給不足,將會造成插穗死亡,所以灌溉時,要保證這個階段的田間持水量達到80%以上。例如,在廣西地區桉樹苗期灌溉量可以適當增加,但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防止大水漫灌。大苗除非在干旱季節需要灌溉,否則一般不需要進行灌溉處理[3]。播種苗應在出苗后的1個月內,用低濃度液體肥料或專門的幼苗肥料進行施肥,這樣可以促進幼苗的生長和根系的發育。
移栽苗應具有品種的典型特征,無混雜品種。植株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無明顯缺素癥狀、根系發達豐富、無機械損傷、白色根占根系的60%以上。苗木高度、冠幅、分枝數等指標符合品種特性要求,整齊度較高。根據品種特點和用途,桉樹移栽苗的高度一般為1.2~1.5 m。一般選擇1~2年生移栽苗,具有較高的成活率和生長潛力。移栽后,苗木的成活率應達到90%以上。
盡量避開高溫酷熱和光照強烈的天氣,宜在陰天早晨或傍晚進行,減少苗木水分蒸發。起挖時遇到粗大根系必須用鋒利的鋸子切斷,以免產生裂根,震裂土球。對于裸根苗木,遠距離運輸需在根兜里填塞濕草或包裹塑料薄膜保濕,以免根部失水過多,影響成活率,并應注意防曬。也可以采用根系打漿的方法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漿水比例為過磷酸鈣1 kg+細黃土7.5 kg+水40 kg,攪成糊狀。將苗木裝車前應修剪苗木上的枝葉,減少水分蒸發。裝車時要注意保護苗木不受損傷,如用草袋或塑料布等柔軟物品覆蓋苗木,以防止其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傷。在運輸途中,苗木應定時澆水,并采取適當的降溫措施和通風措施,以保持苗木的活力。同時,應注意避免苗木過度堆積和機械損傷。到達目的地后,應立即進行卸車,并及時對苗木進行栽植或假植,以避免苗木失水和損傷。對于裸根苗木,應先進行漿根處理,再進行栽植。栽植完成后,應及時澆透水,并做好后期的養護管理。
桉樹移植造林前需確定造林地的土壤的類型和質地,了解其養分含量和pH值,以便合理選擇施肥措施。翻耕整地之前,清除殘留的雜草、樹木和其他植物。可以使用機械除草或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清理。利用深松機或者深耕機進行翻耕整地,深度控制在30~50 cm,將土壤翻松,并打散結塊,促進土壤通氣和水分滲透[4]。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和苗木的需求,在整地過程中添加有機肥料、礦質肥料或其他土壤改良劑。有機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礦質肥料可以提供苗木生長所需的主要營養元素,如氮、磷、鉀等。將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確保肥料均勻分布在整個造林區域。最后進行平整處理,將土壤表面平整,以便后續的苗木移植工作。
移栽前了解設計意圖和工程概況,包括了解栽植區的土壤類型、地形、氣候等重要因素,以及所栽植樹種的特點和生長習性。一般選擇在桉樹苗休眠期進行移植,通常是早春或晚秋,此時樹體處于休眠狀態,樹液流動緩慢,可以減少移植過程中的損傷。移栽前需要將苗木進行修剪,修剪后的苗木根系應盡量保留,修剪過多根系會影響樹木的生長。同時,可以用適量的水淋濕根系周圍的土壤,以減少根系損傷[5]。將苗木移植到事先準備好的定植穴中,將苗木扶正,并用土壤填充空缺的地方,輕輕壓實土壤。移植后需要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便樹木重新生長。但不要過度澆水,以免根部過度濕潤而導致樹木生長不良。同時還需要對樹木進行養護管理,包括及時澆水、施肥、修剪枝干等操作,以確保樹木生長健康。
為了切實提升苗木移植的成活率和人工造林的成效,提升林業建設的效益和質量,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術要點和技術方案,要結合林業工程建設情況,構建完善的林木種苗培育方案,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并做好造林前的針對性規劃管理工作,注重苗木的移植環節,保證林木種植之后能夠快速成活,以此來提高林業工程的建設水平和建設質量。
[1]鐘威,張迪. 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要點[J]. 鄉村科技,2020,11(36):86-87.
[2]婁高豐. 探究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 農村實用技術,2020(12):132-133.
[3]王榮永,范冉月. 新時期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20,40(18):88-89.
[4]張少杰,王曉艷,陳春. 簡析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 河北農機,2020(8):43.
[5]楊開榮,郭雙雙. 林業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21(9):145-146.
10.3969/j.issn.2095-1205.2024.03.27
S723.13;S725
C
2095-1205(2024)03-86-03
蘇龍靜(1990—),男,壯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人,大專,研究方向為林業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