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君
鄉村振興視域下運河經濟文旅融合發展研究——以德州市為例
韓曉君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德州25303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大運河是活化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貫穿古今、連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載了沿線地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文章以運河經濟文旅融合發展為研究對象,通過SWOT分析法分析其內部優劣勢與外部機遇挑戰,依照矩陣形式排列,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運用搶抓機會與發揮優勢相結合的方法,探索了適宜德州運河經濟文旅融合發展的策略建議,以達到賦能鄉村振興的目標。
鄉村振興;大運河;運河經濟;文旅融合;融合發展;德州市
德州擁有大運河沿線城市中保存最完好、最具原生態的古運河河道風貌,呈現“九龍十八彎”的特征,形成了“運河入魯,九望德州”的獨特地域文化符號。因此,德州段大運河要以保護利用為基礎,深挖大運河文化資源,古老歷史與現代文化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才能讓文化“活”起來,讓旅游“火”起來,全力打造“大德之州、好運之河”的城市新名片。
“千年古運河,一部緩緩流動的中國史詩;悠悠德州段,一張以德立城的亮麗名片”。德州市積極開展“黃河大集”“鄉村好時節·LET'S購”等主題系列活動,其中,齊河縣“鄉村好時節”金秋主題游成功入選2022年度“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優秀案例。
一方面,充分利用德州電視臺《文旅德州》專欄,推出“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兩河牽手”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加大在京津冀地區的宣傳力度,促進德州市文旅資源“走出去”。另一方面,精心策劃制作德州市智慧旅游地圖,內容包括旅游線路、旅游攻略、住宿、文化場館、語音講解及導航定位等,為廣大游客和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為實現區域內文化和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德州市政府大力推進總投資220億元的運河德州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打造“一廊六片”文化景觀帶,即運河遺產生態景觀廊道、北廠漕倉遺址片區、東盟國際文化交流示范園片區、小鍋市運河聚落片區、濱水商業片區、九龍灣文旅融合園片區、四女寺風景旅游區片區,形成“串珠成廊、向河而生”的空間結構,打造“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體驗場景,力爭成為德州新的城市客廳[1]。
2.1.1 文化底蘊豐富
“儒風水韻”與“大德之州”相映生輝,大運河豐滿了“大德之州”的人文生態,讓德州“人文飆起,名卿蟬聯,實甲山左”。這里既有齊魯文化的內斂厚重,又有燕趙文化的好氣任俠,更有紅色文化的賡續傳承。“禹疏九河,其五在德”,大禹在這里功成名就;一代鴻儒董仲舒、智圣東方朔、中國第一個狀元孫伏伽、大書法家顏真卿等在此留下了千古傳唱的印跡,冀魯邊革命紀念園、渤海軍區教導旅革命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最后一戰禹城大戰等見證了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2]。
值得一提的是,蘇祿國東王墓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運河沿岸的北營村,安葬著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兩位王子,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駐有后裔守陵村落的異邦王陵,至今已有607年歷史,也是我國歷史上利用京杭大運河對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遺跡之一。蘇祿國東王墓于1956年被列為首批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2 地理位置優越
德州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岸,北依京津,與濟南相望,是山東省的北大門,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具有借南北之力,通東西之需的地理優勢。德州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聯結華北、華東和中原三大經濟區,京滬、太青、德石等6條鐵路形成了“三縱三橫”的鐵路交通網,京臺、青銀、濱德等6條高速公路形成“三橫三縱”的高速公路交通網,19條國省道四通八達,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
2.2.1 區域旅游經濟欠發達
山東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16個地級市共接待游客7.3億人,實現旅游收入8 278.6億元,德州市接待游客2 674.25萬人,旅游收入182.42億元;2022年,全省16個地級市共接待游客5.9億人,實現旅游總收入6 026.3億元,德州市接待游客2 161.14萬人,旅游收入131.97億元,僅占全省旅游收入總額的2%。此外,隨著歷史變遷,德州段大運河自清朝末年停止漕運后逐漸顯現出蕭條之狀,20世紀70年代末,該段運河水源逐漸枯竭。加之德州位于平原地區,并不像沿海城市般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河道修復、重振運河沿岸經濟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經濟資源。
2.2.2 旅游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是衡量旅游地基礎設施的標準[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游客不僅追求欣賞旅途中的美麗風景,還更加注重體驗目的地的生活方式。大眾旅游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但是反觀德州的住宿服務業,星級酒店較少,特色民宿寥寥無幾。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文化娛樂設施單一,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
2.3.1 政策支持
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其受到的關注度日益增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4]。山東省各級人民政府在此基礎上也相繼出臺《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大運河(德州段)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德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方案》等文件,為運河文化的挖掘與利用以及大運河文旅融合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
2.3.2 “互聯網+”助力文旅發展
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數字化在推動旅游業消費方式轉變的同時,也助力旅游業供給端不斷優化升級。精準推送旅游資源、智能停車場、數字化體驗產品……“互聯網+”正成為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德州運河文化的發展應借勢而行,通過“互聯網+”盤活旅游資源,提升游客出行幸福感。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旅游發展,主動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讓文化和旅游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
2.3.3 旅游市場加速復蘇
2023年,國內旅游市場快速復蘇,旅游供應鏈得到了穩步修復。2024年,旅游市場的復蘇進程將進一步加速。國家旅游線路、國家級旅游城市和街區建設有望進一步提速,旅游投資、項目建設和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也將迎來新一輪的良性增長。
2.4.1 運河文旅市場競爭較激烈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1 800余km,流經今德州段141 km。德州段大運河文化資源的挖掘、旅游產業的發展既存在機遇,又充滿挑戰[5]。大運河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運河流經的所有城市都意圖搶占先機開發運河文化旅游產業,北京、天津的歷史文化地位毋庸置疑,江南水鄉與運河文化融合也極易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力,而德州段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處于建設初期。
2.4.2 文旅融合人才結構性短缺
首先,在德州市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經驗豐富的策劃創意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相對匱乏,從而導致德州市文旅資源尚未實現充分整合。其次,目前德州市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導游和宣講員。優秀導游和宣講員的短缺,會影響區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中的文化展示效果。最后,德州市旅游電商人才和數據人才相對短缺。目前,德州市在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能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和電商直播等方式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3.1.1 精心設計環節線路,讓傳統文化和文物活起來
文化“活”了,旅游也就“火”了。德州運河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深挖地域文化資源,打造高附加值的文旅IP,進而形成獨特的文化屬性和差異化競爭優勢。例如,通過開展“運河課堂—奇妙研學之旅”“多彩非遺—魅力鄉村之旅”等獨具特色的旅游路線,打造德州運河小鎮、修建運河文化主題公園、開發運河沿岸特色民宿,使游客的觀賞不僅僅局限于聽一段傳說、賞一處風景,更要看到傳說背后的歷史、風景背后的科學,從而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3.1.2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
一方面,將運河文化細節和特色融入舞臺節目,通過精彩的表演,讓觀眾了解更多的運河文化和習俗,鼓勵游客身著傳統服飾觀看演出,感同身受地欣賞歌舞表演,仿佛穿越回到繁榮鼎盛的運河時代,不但為他們留下一次難忘的經歷,也為他們打開了感受運河文化的一扇窗。另一方面,堅持“創意驅動、科技賦能、跨界融合、移動傳播”的新思路,利用VR技術打破時間空間的束縛,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融入歷史,從看景人變成了景中景。
3.2.1 歷史性與現代性兼具
德州運河文化千年傳承,文旅融合既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還要充分展示社會主義鄉村建設的成就。通過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示德州段大運河壯麗畫卷,以影像、圖畫、非遺等多種形式透析城市歷史、解讀州城智慧、贊譽人文品質,昭彰百姓福澤,深刻詮釋出德州建設“富美新強”新時代現代化運河文化的豐富意蘊和精神內涵,讓游客既品味過去,又體驗現在、暢想未來。
3.2.2 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一方面,只有優質的旅游產品供給,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關注市場環境,加強監管引領,為“旅游信用+”作出部署,杜絕強制消費、漲價、毀約等行為。另一方面,提高配套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水平,全市各部門共同發力,提供溫情細致的服務,發展以運河文化元素為主題的民宿經濟,讓游客充分體驗運河習俗,領悟文化之美。
3.3.1 加強數字化建設
兵馬俑、故宮等景點廣為人知,但是全國兩萬多家景區大部分鮮為人知,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更多的游客知道旅游景點至關重要。構建以物聯網+5G技術為基礎,云計算與大數據分析為推手的智慧旅游模式,向游客精準推送旅游資訊、旅游資源等信息,推動德州運河文化走進大眾視野。
3.3.2 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
大眾旅游全面發展的時代,人人是游客,處處是風景,創新傳播形式,才能讓德州運河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來”。在快手、抖音、微信等平臺開通“德州運河文化”賬號,通過小視頻、微電影、直播等方式向游客講述運河故事、展示運河文化魅力;加強商業合作,打造德州運河文化IP品牌,利用商家專業的產品知識、銷售技巧等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打破空間壁壘,促進文旅融合衍生產業發展。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6]。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德州運河經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通過文旅融合推陳出新、因地制宜發展文化旅游、創新宣傳形式等途徑實現暢通州城水脈、傳承運河文脈、帶動旅游人脈,不僅讓缺水的城市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也對鄉村振興起到了促進作用,實現生態與文化的進一步交融。
[1]蘇銳. 千年流淌大運河,今朝沿線展新顏[N]. 中國文化報,2023-10-12(1).
[2]孫文麗. 大河之洲·古運德州:“德州運河文化”是什么?[EB/OL]. (2023-02-18)[2023-12-2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145766923136040&wfr=spider&for=pc.
[3]賈飛. 大運河山東段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4]吳殿廷,劉鋒,盧亞,等.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旅游開發和文化傳承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21(12):84-91.
[5]時少華,聶延濤,孫媛媛. 京杭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及評價研究[J]. 旅游研究,2023,15(5):30-42.
[6]姜雯露.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思考:以漓江西岸大山背區域為例[J]. 廣東蠶業,2023,57(7):145-147.
10.3969/j.issn.2095-1205.2024.03.39
F323;F592
B
2095-1205(2024)03-129-03
韓曉君(1991—),女,漢族,山東德州人,本科,講師、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經濟、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