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靖涵 陳希勇
德陽高槐村鄉村旅游發展對策探析
邱靖涵陳希勇
(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宜賓644000)
鄉村旅游對促進農民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具有重要作用。為推動高槐村可持續發展,文章針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深度開發不足、游玩體驗有待增強、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匱乏等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對策建議。
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發展對策;高槐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旅游是推動產業興旺的重要載體。要發揮鄉村旅游產業的綜合帶動功能,實現鄉村旅游邊際效益提升,推動產業鏈條延伸、融合發展,提高鄉村整體經濟實力,實現產業興旺[1]。作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的旅游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載體,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內容[2]。
德陽市旌陽區東湖街道高槐村位于德陽市區東郊,距市中心7.5 km,德中快速通道橫穿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高槐村占地3.78 km2,轄9個村民組,截至2021年,高槐村共有472戶,1 137人。高槐村的產業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也有農家樂、咖啡屋等鄉村休閑服務業。養殖業以肉雞和豬為主,養雞大戶超過50戶;農業種植項目以水稻、油菜和玉米為主,是歷史較為悠久的蔬菜種植基地。休閑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效益明顯,目前該村人均年純收入15 967元,高于同年德陽市農村人均年純收入水平[3]。2022年,高槐村目前已接待了60萬名游客,實現了6 000萬元的旅游收入;2023年,全村已經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單日游客量最高達到6 000人次。
高槐村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涵蓋了旅游資源8個主類中的7類[4]。第一類,地文景觀,包含高槐村一、二、三組區域與豹子洞周邊山梁等。第二類,水域風光,包含高石堰水域、豹子洞水域與高石堰中段等。第三類,生物景觀,包含柏樹林、龍家堰、高石堰田埂、養雞場等。第四類,遺址遺跡,包含德陽潮扇工作室、陳家大院等。第五類,建筑與設施,包含德陽市食用菌專家大院、不遠咖啡、離塵別院、星月池、德陽市自行車運動協會訓練基地、食用菌種植基地等。第六類,旅游商品,包含青溯植染、“非遺”潮扇、手工皮具等。第七類,人文活動,包含博愛紀念碑紀念活動與龍王廟廟會等。
高槐村鄉村旅游為當地的經濟增長和文化傳承注入了活力,但也帶來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第一,低碳化旅游理念較差。雖然我國對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觀念進行了大力的宣傳,但在具體的鄉村旅游建設當中仍出現了很多問題,面對游客的購物、娛樂行為,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實現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游客旅途過程中仍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很多游客在出行時往往會選擇自駕游的方式,然而當大量車輛進入鄉村時,就會造成極高的碳排放[5]。第二,沒有很好地落實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規范[6],部分游客在景區內亂扔廢棄物,其中以塑料廢棄物居多,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第三,村民欠缺生態環保知識,對生態環保的重要性了解有限,未意識到個人行為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是環保知識傳播和普及力度不足導致的。
近年來,高槐村一直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近年來,德陽潮扇、青溯植染、高槐木刻等一系列文旅特色產品應運而生。當地依托竹毛肚、柴火雞等特色美食,開辦綠源尚品戶外生態火鍋、槐隱私房菜等特色餐飲店,孕育出“醉高槐”“帶走高槐”等特色文旅商品。但經過調查,可玩性不強是高槐村游客對其最多的評價,究其原因還是體驗式娛樂產業較少。高槐村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對本地鄉村文化和特色產業的開發缺少深度,沒有充分發掘當地的旅游資源,導致目前高槐村的體驗型旅游項目發展較為突出的僅有家庭農莊、田野樂園活動等,民俗特色文化活動、手工體驗活動等娛樂性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普遍缺乏高水平的規劃設計。高槐村對游客的吸引力大部分源于美麗的景觀與多元化的業態,散步看風景與吃飯喝咖啡成了高槐村游客的主要活動內容。因此,游客到高槐村旅游,其中半日游占比較高,這種短時間的游玩并不利于高槐村鄉村旅游的長遠發展。
2021年,高槐村成立了槐商公社,由全體高槐村商戶和居民組成,并通過競選從中選出骨干成員單位,建立槐商公社自管會。槐商公社自管會由高槐村居民代表和商戶代表、駐村規劃師、東湖街道代表、高槐村村委代表、高槐村管理運營平臺代表等7人組成,主要職責是協助管理高槐村,包括評審規劃設計、管理建設工程、對高槐村發展提出建議等。雖然宏觀層面上槐商公社自管會對高槐村鄉村旅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目前高槐村缺乏鄉村旅游管理人才,無法滿足新時代鄉村旅游管理的需要,導致鄉村旅游缺乏生機和活力。究其原因:第一,高槐村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主體仍然是當地商戶和居民,他們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先進的旅游理念,對鄉村旅游管理較為粗放,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現不正當的商業行為,如操縱市場價格和亂收費;第二,高槐村未重視專業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對鄉村旅游發展和社會治理的作用,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上沒有下足功夫,尚未打造一支專業的鄉村旅游管理人才隊伍,無法在旅游項目開發、旅游產業指導、旅游宣傳指導和景區秩序維護等專業領域實施有效的管理,導致高槐村管理失序、鄉村治理困難。
自然環境保護是保障高槐村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第一,加強高槐村垃圾污染治理。在景區河道、步行道定點安裝小型果皮箱,規范設置分類垃圾桶。設立專職和兼職的農村衛生隊伍,完善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垃圾收集制度和處理制度。例如,引入微生物降解垃圾技術,力爭實現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積極宣傳環保知識,采取多種渠道如設立標語、發放宣傳手冊、組織群眾集體學習,增強村民和景區商戶的環保意識,讓環保不僅體現在口頭上,還體現在行動上[7]。第二,改善生態環境,打造美麗河湖。2019年,高槐村實施齊家堰河槐香谷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爭取到省級財政資金1 200萬元,建設“旌韻高槐”文化創意小鎮,新建0.96 km2生態濕地,形成0.03 km2的水面,整治河岸邊坡0.017 km2,治理土壤侵蝕24.36 km2。在這些成績的基礎上,高槐村應該繼續探索切合當地實際的、便于推廣的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并持續改進運營管理和養護的資金投入機制,探索建設具有生態、科研、示范、推廣、科普教育、休閑觀光等功能的示范園區。
充分考慮游客對鄉村旅游體驗型項目的需求,針對不同的旅游資源加大體驗型旅游項目的開發力度,開發創新旅游產品,將體驗融入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產品的體驗性、休閑性;依托自然資源優勢,深入發掘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模式,推動鄉村旅游業與農業、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開創具有高槐村特色的體驗型游玩產業。
一是深入挖掘農業的多重功能,充分利用農業種植優勢,推出“旅游業+農業”模式。以特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依托,開發高槐村田園綜合體,開設農業觀光基地、農作體驗基地、農產采摘基地,讓游客親身體驗農產品的種植、采摘活動,推出從觀光、耕作、采摘到品嘗的一條龍體驗式旅游;開發“田園租賃”項目,劃出一部分田地供游客臨時承包耕作,讓游客擁有一塊專屬田地,種一些自己喜歡的蔬菜,享受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同時為游客提供定期維護服務,在游客繁忙的時候代為管理私人田地,既讓游客體驗到鄉村耕種的樂趣,又讓游客感受到勞動豐收的快樂。
二是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優勢,推出“旅游業+文化業”模式。建設農業科普教育研學基地,大力開展中小學生文化研學旅行,圍繞高槐故事館、青少年教育創客基地、葉毓中藝術研究中心、田野秀場、染云山房等地點,開展講解高槐村歷史文化、體驗青溯植染工藝、學習高槐木刻傳統文化等活動,讓游客加深對高槐村的理解,感受高槐村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目前,該項目前期基礎工作做得很扎實,投資的杠桿效應比較顯著,業態集聚明顯,有很多亮點。但是,該項目的文化基因挖掘和表達,文創和研學內容、路線及產品植入,以及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等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優勢,推出“旅游業+康養”模式。借助高槐村良好的環境資源,引入高端品牌SPA館、康養民宿、瑜伽館等,在高石堰水域、豹子洞水域與高石堰中段等地設立打太極、做瑜伽、喝茶、下棋的場所,為游客提供遠離喧囂、生態舒適、環境清幽的自然康養體驗,讓游客體驗閑適的鄉村生活。
不斷完善鄉村旅游管理體系是促進鄉村旅游持久發展的基礎。第一,要把培育本地優秀人才作為主要任務,積極吸收外來人才,建立一個共享、共融的就業平臺。高質量的鄉村旅游要求有杰出的、優異的人才,人才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和提高服務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要從多方面著手,出臺激勵政策,注重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例如,為返村就業村民、留村就業大學生和外來創業人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為高水平高學歷外來人才提供生活補貼、臨時住所等多種福利,鼓勵企業、高校學生來東湖鄉高槐村參與鄉村旅游建設,開展對高槐村的多元化治理。第二,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專業素養和提高整體服務水平,逐步實現鄉村旅游管理的規范化。例如,針對基層安全生產的隱患,可聯合安全生產相關部門,對高槐村民宿行業、餐飲行業和生產行業的負責人展開全方位的安全生產教育,確保他們明晰安全生產法則,做好產業良好運營的基本保障。針對高槐村鄉村旅游一般工作人員,要聯合相關旅游服務培訓中心、餐飲服務培訓中心等,為他們開展導游服務、餐飲服務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培訓,強化高槐村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提高高槐村旅游配套服務,讓高槐村鄉村旅游服務水平得到質的飛躍。總的來說,要保障高槐村的人才結構和人才質量,讓各類人才愿意來高槐村,能夠在高槐村大顯身手,從而成為建設高槐村鄉村旅游的主力軍。
走鄉村振興道路,是黨中央根據當前國情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此背景下推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文化自信,推進鄉村文化大業。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杜絕過度開發[8]。希望能把高槐村打造成德陽乃至成德綿一帶的都市郊區鄉村休閑觀光勝地,這對四川省乃至全國的一些村莊的鄉村旅游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王建偉,申冰浩. 江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建議[J]. 廣東蠶業,2022,56(7):154-156.
[2]潘富. 鄉村振興背景下旅游發展路徑與策略探討研究: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研究》[J]. 應用化工,2023,52(8):2509.
[3]張宗書,江雨,蔣敬. 鄉村振興背景下旅游精準扶貧效益評價體系構建:以四川德陽高槐村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0):177-178,217.
[4]姚海彪. 德陽東湖鄉高槐村鄉村旅游開發與規劃設計研究[D].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8.
[5]王麗. 基于低碳經濟的鄉村旅游發展策略分析[J]. 廣東蠶業,2020,54(9):147-148.
[6]李國棟.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研究:基于對山西省F市J村的調研分析[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8):103-105.
[7]王千惠,金花. 鄉村振興背景下長春市馬鞍山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探析[J]. 村委主任,2023(7):90-92.
[8]李沁穎,曹藝. 云南省會澤縣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探究[J]. 廣東蠶業,2023,57(2):144-146.
10.3969/j.issn.2095-1205.2024.03.46
F592.7;F327
C
2095-1205(2024)03-150-03
邱靖涵(1999—),女,漢族,四川德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陳希勇(1977—),男,漢族,四川資中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