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縣第一中學 申建立
歷史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識和解釋歷史的重要理論工具,對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3 種方法涵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1.案例分析法。歷史是由無數個事件、人物和情節組成的,每一個事件發生的背后都有其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結合歷史實例,唯物史觀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可以被更生動地展示出來。案例越典型,其所體現的基本規律與原理也就越清晰。在案例分析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事件本身,還要注重分析的深度和廣度。
以學習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3 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的條件,如“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秦地理位置優越,數代秦王廣納賢才、勵精圖治等使得秦國日益強盛,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再分析事件發展的過程,如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對東方六國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在歷史事件的剖析和解讀中,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原理,領會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必然性。
2.圖示演繹法。這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制作出時序演變圖、數軸圖、因果關系圖等圖表以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例如,學習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時,學生通過整合本單元知識,梳理出以古代、近代、現代生產工具和勞作方式為線索的時序演變圖:生產工具從手工工具到機器生產,再到人工智能;勞作方式從家庭式、作坊式到工廠制再到集約型,人類文明從農耕文明演變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時序演變圖形象地詮釋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唯物史觀,便于學生涵養時空思維、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
3.比較分析法。這是一種通過比較不同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異同點來揭示其本質和規律的方法。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通過比較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之間的異同點,學生能較好地理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革及其背后的原因和規律。例如,古代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平坦,江河縱橫,耕地資源豐富,農耕經濟發達;古代希臘三面環海,少平原,多山地,優良港灣眾多,工商業發達,海上貿易興盛。通過比較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地理地形圖,學生能認識到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情況下,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影響。教學中,教師采用比較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涵養唯物史觀,應避免認識誤區,不要將唯物史觀簡單化、機械化。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人,需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多維度進行思考,進而建立對世界和社會的正確認識,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