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雁 劉愛軍
[摘 要]現代化道路是人類由傳統走向現代社會的必由之路,推動了社會變革的腳步和社會進步的歷程。各個國家均擁有獨特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因此依據自身國情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文明形態,這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創新性。中國式現代化經歷了由被動模仿到主動探索再到最終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不同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推動了人類文明形態不斷發展進步的歷程。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各國現代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又體現了中國特色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并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符合中國具體實際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意蘊;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B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2-0017-05
[收稿日期]2023-10-2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卓越研究生培養建設項目(重點領域卓越研究生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卓越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項目”(HLJYJSZLTSGC-ZYYJSPY-2022-021)
[作者簡介]孫雪雁,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劉愛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進行了再次強調,并深刻揭示了我國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功的關鍵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人類解放,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投身于中國社會歷史實踐,不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展現了“對人類文明形態變革的探索。”[2]
(一)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認為其“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3](P273)。他指出,社會發展規律存在于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共產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趨勢。馬克思的此種主張為中國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石。馬克思揭露了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罪惡的總根源,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所導致的生產調節失衡、資本主義制度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一開始就帶有侵略性等等弊端,這種侵略性的資產階級現代性必然會被推翻和替代。在批判謬誤中發現真理,這是獲得真理的一種形式。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正是中國發現真理的現實依據,中國探索現代化發展之路正是在遭受了資本主義現代化侵略擴張后逐步發展起來。中國共產黨人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發展的現代化之路,堅定了社會主義的方向,開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P730-731)此種關于理想社會的表述,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科學預想,是對于未來社會共同富裕、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人類解放等的科學構想。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的終極目標的依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通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道路。在現階段,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分兩步走,逐步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堅持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愿景接續奮斗。[5]
(二)堅持唯物史觀,把握現代文明進步方向
在現代文明萌芽之時,資本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相比顯示出了自身巨大的進步性。資本主義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且轉變為了強大的生產力,同時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也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推動了生產、競爭和交往的普遍化,促進了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新世界的物質基礎和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促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
資本主義社會在創造新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將文明社會內部分為了不同層次,他所開創的歷史唯物主義將人類社會結構劃分為了三個層次: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就表明文明根源于“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主義內部矛盾不可調和,資產階級的文明建立在資本積累之上,始終為資產階級的私人利益服務,資本積累不斷推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激化,最終會導致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狀況。馬克思對資本現代化的批判,揭露了資本文明背后的剝削、壓迫和不平等,揭示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指出了商品拜物教的觀念。他認為,資本現代化盲目的奴役人的力量、占有他人勞動,使得勞動者與勞動產品和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勞動者與物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這種關系阻礙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歇,在繼承與創新中螺旋式上升,因此資本主義文明最終會被比它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所超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充分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深刻性、進步性。
(三)遵循唯物辯證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內在哲學理念
習近平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6]。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中國式現代化與各國的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共性與普遍性,同時也具有中國特色的個性與特殊性。中國式的現代化在某些方面與歐美國家的現代化有所相同,工業、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面發達的共性,這些“共同特征”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式現代化是用和平發展的方式實現的,中國的現代化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這與歐美國家現代化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殖民主義是有本質性區別的。這體現了“中國特色”,是事物的個性,體現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堅持統籌兼顧,整體推進與重點把握相結合。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工作重心就始終放在經濟建設上。從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即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來看,黨的工作重心依舊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自主創新為抓手淘汰過剩產能,提高供給質量滿足人民供求結構的變化,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這就意味著黨必須充分的認識“社會和諧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結果,社會整體文明的程度直接決定社會和諧的程度。”[7]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同時,堅持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建設和協調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各方面利益。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實踐中把握現實與可能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這一道路立足于現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這一道路著眼于長遠,堅持遠見卓識。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始終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奮斗的最終目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為依據,以此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道路進行具體的部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邁入現代化面臨著中國14億多人口和全國的城市以及農村,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黨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直面困難與挑戰;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當前我國貧富差距較大,我們黨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因此要重視物質文明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因此我國始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精神文化建設水平,注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注重精神文明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吸取西方先污后治的教訓,加大保護環境力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治理,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與歐美日等國靠軍事掠奪和殖民擴張來富國強兵的發展道路不同,我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在面對當前國際形勢,我國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依然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和平共處、互利共贏。我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直面困難與短板,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中心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二、中國式現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基因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強大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習近平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中華文明強調獨立自主、以人為本、為政以德等優秀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思想源泉,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2022年10月17日,習近平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深刻指出:“中國走上這條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內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基因。”[9]
(一)堅持獨立自主、以人為本的文明基因
我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優秀品格,獨立自主的優秀品格蘊藏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之中,早已蘊含在儒家思想文化之中。孔子強調人必須自主自立、獨立思考。獨立自主也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堅定不移的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和十四億多人口規模的現實基礎之上,將國家民族的發展放到了自己力量的基點之上,指出了我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黨所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治理經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是真正的力量,人民與國家唇齒相依。自古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政以德”的執政理念,只有群眾基礎扎實,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夠繁榮昌盛。習近平曾特別強調:“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0]。他多次主張要始終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沒有特殊利益,努力實現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他也多次指出,我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們黨始終把人民高高舉起,堅決捍衛人民的利益和地位不可動搖,我們的黨是人民的黨、領袖是人民的領袖、國家是人民的國家,這些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提供厚德載物的執政理念。
(二)堅持天人合一、海納百川的文明基因
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原是儒家宣揚的“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思想底色。“天下”是古人對世界的表達;“大同”范疇出自《禮記·禮運》,指沒有差異、沒有戰爭,是“仁”的最終歸途。將天下大同思想內化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中,就是要建設一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物質力量、精神力量極大豐富的和諧社會。
天人合一思想在儒、道、釋諸家中各有闡述。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世間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對人類生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要求人要尊重世間萬物的道,順從天地而行。天人合一這一思想一直延續至今。習近平提出的“兩山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理念,實際上傳承了“天人合一”“人天同構”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明思想的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始終堅持厚德載物、求同存異、和諧相處。和平是中華兒女一直以來所追隨并且踐行的。在現代化道路發展過程中,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包容、寬廣的胸襟面對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狹隘的民族經濟、政治、文化等沖突,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1]。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很顯然是繼承并且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和精髓。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中華兒女一代代的傳承,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智慧結晶。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1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主要新在哪里?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模式,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又根據具體實際國情賦予社會主義現代化以新的內容;新在對中國社會乃至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正向導向,是對已有的人類文明的繼承與超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僅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也有別于其他民族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堅持民主與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原則和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方面。馬克思所揭示的“關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規律”就表明,追求自由和全面發展是人的本質。人與動物有著本質性的區別,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息息相關,社會的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的發展促進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堅持民主自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民主與自由“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高舉民主的旗幟,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將人民高高舉起,堅持人民當家做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理論準備;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包括了人民生活目標、經濟政治發展目標、社會發展目標等,同時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遵循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原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的完善深入,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3]這表明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物質文明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可以提高人的物質文化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發展的需要又會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的進一步發展;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自由全面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現代化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認識,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與實踐中不斷的深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把“人的發展”理念貫穿到五大發展理念的體系中。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的闡述中,就包括了人生存和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條件,闡明了人全面發展的實現路徑,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條件和路徑。
(二)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目標,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以共享性為前提,與西方資本主義有著本質性的區別。資本主義有富裕但是沒有共同、共享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和發展讓共同富裕有了現實性,超越、摒棄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在各個方面做出努力,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以及人民訴求,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發展全過程的人民民主,政治上使人民享有最廣泛、最真實的民主權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堅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現代化效能。”[1]經濟上堅持發展公有制為主體,鼓勵非公有制探索多種實現形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放管結合,發揮好政府的管控作用和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開啟新征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向共同富裕邁進。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等,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共同富裕取得新的成效。
(三)堅持和平發展、推動合作共贏
中國現代化道路不僅帶領中國各族人民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兩大奇跡”而且打破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格局,也讓世界人民看到并相信了社會主義也能夠實現現代化,為人類進步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中國始終堅持各國不論大小、強弱、貧富,在國際關系中一律平等,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 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14]中國自古以來堅持和平與發展、堅持公平與正義,絕不搞稱霸和擴張。對于人類發展來說,戰爭是人類發展秩序的破壞,是對珍貴生命的踐踏,是對人類文明交流和進步的阻礙。中國走現代化發展道路途中,一方面始終與阻礙社會主義發展的力量對抗,以謀求一個和平的國內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中國也用自身發展證明,在謀求自身的和平與發展的同時也要在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上履行大國責任擔當。自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便始終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中國在經濟、政治、生態等方面不斷為世界做出貢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開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貨物出口第一大國,世界貨物進口第二大國,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促進了全球經濟貿易的增長,推動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并且為全球的科技文化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等共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保護了人類共同的家園。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國際關系準則,堅持公平與正義,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在面對困難時,中國慷慨解囊,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承認和尊重民主形式的多樣性,從不吝嗇為世界分享中國機遇、中國方法。此種大國擔當為其他國家尋求發展之路提供了新模式的借鑒,中國民主之路走的越來越寬廣。
綜上所述,歷史上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不可能照搬照抄別國的發展模式實現強大和振興起來。中國式現代化促使中國逐步由傳統社會模式向現代化治理模式轉變,在跟進國際社會發展的同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的現代化充分遵循著現代化的普遍性和規律性,但同時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之路提供了新的道路和方向,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是相輔相隨的,彼此互相離不開,中國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堅持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相結合,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努力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與各國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人類文明發展的美好前景。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韓喜平,郝婧智.人類文明形態變革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4).
[3]劉建軍,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楊正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形成和發展[J].社會主義論壇,2023(1).
[6]習近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7]方世南.堅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整體文明觀[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8]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0(10).
[9]董慧,胡斕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脈絡與經驗啟示[J].理論與改革,2022(1).
[10]習近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N].中國青年報,2021-02-28.
[11]劉宏松.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23(1).
[12]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3-03-16.
[13]江澤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07-02.
[14]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29.
[責任編輯 薄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