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金雪 胥陽 趙騰

勞動是人們生活、生產、生命的必要活動,對于成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幼兒的發展也能起到積極作用。切實加強勞動教育,有助于幼兒形成勤儉節約、踏實肯干、意志堅定、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養成基本的生活自理習慣并掌握基本的家務勞動技能,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北京市東城區革新里幼兒園以生態視角為基點,落實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勞動教育,力求推動幼兒養成“愛勞動、會勞動”的好習慣。
幼兒園勞動教育實踐體系以幼兒在園生活為基點進行課程架構,整個活動開展過程遵循“三真”原則。一是“真實”,在真實場景中體驗、實踐。二是“真誠”,在真誠流露中表達、傳遞。三是“真做”,在真做的過程中深度學習。
學期勞動——倉庫搬家活動
新學期開始了,幼兒園搭建了更大的資料室。資料室建好了,舊資料室里面的物品怎么“變”進去呢?幼兒園便開展了倉庫搬家活動。
第一階段是搬運階段,涵蓋三個活動。
活動一:嘗試搬運。幼兒先對班級工具間的物品進行了分類和搬運,在這一環節,幼兒自主發現可用的工具,并進行嘗試。在搬運美工材料時,淘淘先拿著兩個筆筒搬運美術材料——毛球。往返兩趟后,淘淘有點兒累了,并陷入了思考。后來,在同伴的提示下,淘淘找到了更高效的搬運工具——玩具筐。
活動二:全程搬運。搬運活動開始前,齊齊先確定了小組人員是否到齊。搬運的路程是一層至四層,齊齊走在小組最前面,每走半層便停下來觀察小組的伙伴是否跟上,到達目的地后,確認組內成員是否都進入了資料室。端著搬運工具的幼兒在找到貨架后,便順手將物品和工具一起放在了貨架上。這時,齊齊說:“你們的工具不要了嗎?下一趟搬運用什么呢?”聽到這里,幼兒趕緊拿回了自己的工具。最后一輪搬運結束后,齊齊端著所有的工具下樓返回班級。分享環節中,齊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怕大家下樓的時候危險,所以我拿著工具。”
活動三:高效搬運。每組幼兒都全力以赴,向著“又快又多地搬運”目標努力。20分鐘的搬運時間結束,每組幼兒都完成了兩次全程搬運,只有沐沐組完成了三次搬運。在搬運過程中,沐沐組長經常問教師剩余時間,然后根據所剩的時間提示組員調整搬運速度。當個別組員速度慢下來時,他們會幫忙完成搬運。
第二階段是收整階段,涵蓋兩個活動。
活動一:合作整理。搬運活動結束后,幼兒走進資料室,對教師已經收整好的區域進行觀察。幼兒發現,教師不僅按照物品的類別進行了整理,還關注了物品收納的用具。同層的物品基本選用同種容器收納。獲得經驗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調整了物品的擺放位置。幼兒先將物品分好類放置在同色的玩具筐中,再根據裝飾材料、繪畫材料和生活用品的順序從左到右依次擺放。
活動二:經驗分享。因為體重的原因,帥帥上樓的速度比別人慢,但是他所在的小組仍能第一個完成任務。帥帥說:“我和我的小組成員每次只搬運同一種物品,搬到四層以后我就不用來回找擺放的地方,只要整齊地放在一起就可以了,這就是我的好方法。”
第三階段是梳理階段,涵蓋兩個活動。
活動一:繪畫梳理。整理記錄單時,大部分幼兒拿到空白紙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畫格子。幼兒根據教師提問的數量用線條把紙分成幾份,然后在每一份里面按照“完成什么任務、遇到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再細分。幼兒的經驗來自哪里?原來,教師的板書結構清晰,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幼兒的行為。
活動二:勞動評價。根據自己的記錄單,清晰地、完整地、大膽地自評。辰辰拿著自己的記錄單走到講臺前,他自信地說:“我在第一次搬運的時候用了筐,但是搬運過程中感覺很小,于是第二次就換成了盆,雖然裝得多但是太沉了,這時我們組的成員一起幫助我,這使我特別開心。”
在真實的場景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幼兒獲取經驗的途徑之一。本案例中,教師以觀察者的角色加入活動,并全心信任幼兒,有助于真正推動幼兒成長。
每月勞動——被褥更換活動
每月月底更換被褥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與以往教師幫助更換被褥不同,我們鼓勵大班幼兒嘗試自主收整并搬運被褥。于是,幼兒園開展了被褥更換活動。
第一階段是收整被褥,涵蓋三個活動。
活動一:合作收整。午睡結束后,幼兒嘗試收整自己的被褥。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但厚厚的被褥始終不能“聽話”地“鉆”進軟軟的袋子里。有些急躁的幼兒便開始毫無章法地亂塞。這時,東東放下了自己的被子,幫助小荷完成了任務,其他幼兒看到后,也尋找同伴合作收整,這大大提高了收整被褥的效率。
活動二:模擬練習。在分享環節,幼兒意識到被褥折疊不平整是無法被順利裝進袋子的重要原因。什么材料能支持幼兒掌握收整技能呢?一番討論后,幼兒鎖定了美工區的桌布。拿到桌布后,小雨快速地把桌布疊成了整齊的一片:“先拿起一個角,找到另一個角,對折,再鋪平,分成三份卷起來就好了。”幼兒得到了好方法后,開始著手嘗試。在教師的邀請下,小雨成了“小老師”,指導其他幼兒疊桌布,直到所有幼兒學會這個方法。
活動三:家園練習。幼兒掌握收整、折疊技巧后,教師將幼兒在園練習收整的照片和視頻分享給家長,并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的方式將繼續練習的任務推送給家長。周末,教師陸續收到了家長發來的視頻。這其中最令人驚喜的是阿飛。阿飛是班上能力偏弱的幼兒。阿飛家長平時對他的保護“過多”,教師溝通后收效甚微。視頻中,阿飛的動作并不是很流暢,但是全程專注,被子也折疊得很整齊。阿飛家長激動地向教師反饋:“阿飛練習了很久,取得的成果令人非常欣慰。”
第二階段是搬運被褥,涵蓋三個活動。
活動一:分組搬運。班中幼兒自由結成三組,分別為搬運被褥組、運送被褥組和班級收整組。分工完成后,搬運被褥組最先開始工作。很快,他們遇到了一個問題——靠近門邊的一排搬完了,靠里面的被子怎樣快速搬出呢?沐澤觀察到教師將不好拿取的被子放到了靠近門的一側,于是他加入了這項工作,其他幼兒紛紛效仿。搬被褥組又分成了兩個小組,一組負責把靠近教室里側的被子放到門邊,另一組負責把門邊的被子放到樓梯口并碼放整齊。
活動二:優化搬運。第二次搬運時,有些幼兒開始嘗試學習同伴的搬運方法。喬喬試著將被子提起來,兩個袋子合到一起背到肩膀上,可是肩膀上的帶子一直往下掉。于是,喬喬走過一層臺階后,更換了搬運方式,將帶子掛到自己的胳膊肘上,一手扶著小欄桿,一手繼續搬運。有了經驗后,幼兒再次拿到被褥便快速選擇了適宜自己下樓的方式。
活動三:班級收整。收整組的幼兒兩兩一組合作搬床,由個子高、力氣大的男孩子負責抬床,女孩子負責移動摞好的床到指定地點。幼兒一邊抬床,一邊喊著口號,十分起勁。他們分工配合,主動幫助本組幼兒完成收整工作。
案例著重體現幼兒通過自主學習、同伴學習完成常規勞動內容的過程。幼兒在被褥更換活動中能在身邊人和環境等積極因素的影響下完成搬運、收整任務。遇到問題時,教師和幼兒都積極尋找應對方式,完成了師幼共同學習。
每周勞動——勞動日掃除活動
“勞動日”是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常態化活動,每周五各個班級都會開展掃除活動。
第一階段是分工勞動,涵蓋兩個活動。
活動一:按計劃勞動。活動開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到盥洗室選擇勞動工具,然后進入已經選擇好的區域勞動。活動中,幼兒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勞動任務,且小組分工明確,但責任意識較弱,會出現一邊勞動一邊玩兒的現象。陽臺區負責整理書包的兩名幼兒相互配合,一名幼兒拿書包,一名幼兒擦柜子,合作勞動,但是僅僅擦拭完一個柜子,兩名幼兒便被陽臺上的作品展示柜吸引,放下了手里的工具開始探討自己創作的作品,經過同組幼兒提醒才繼續投入勞動。
活動二:勞動區域觀察。第一次勞動結束后,教師發現幼兒有初步的勞動分工意識,能夠遷移前期勞動經驗,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大部分幼兒都選擇了抹布作為勞動工具,因此勞動內容局限于擦拭。勞動對象也基本上固定為柜子和桌椅。另外,幼兒勞動對象沒有擴展到空間范圍,且使用工具種類單一。第二次勞動開始前,教師帶領幼兒觀察了圖書區。采取了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從左到右順序觀察的方式,和幼兒一起明確了圖書區的組成部分。在幼兒了解觀察方法后,他們分小組嘗試自主觀察,并用記錄單的形式記錄區域組成,并思考該用什么工具清潔、如何清潔。
第二階段是分目的勞動,涵蓋兩個活動。
活動一:討論活動。針對“做不完”的問題,幼兒開展分組討論,得出了兩個原因:一是任務太多,隨著空間環境擴大,任務量也在增加;二是重復性勞動多,桌子、柜子剛剛擦完就忘記了,出現反復擦的現象。這時,幼兒已經能夠初步思考分工量,也能夠尋求組員的幫助,共同完成小任務,并萌發了順序勞動的想法。
活動二:優化勞動。如何避免重復勞動,提升勞動效率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幼兒激烈的討論。有的幼兒說可以把所有要打掃的地方貼上標簽,每打掃一個地方就摘下一個標簽。有的幼兒說可以先打掃柜子再打掃地面墻面。于是,教師有意識地帶領幼兒回顧觀察勞動空間的方法。這時,有幼兒開始猜想,如果勞動順序跟觀察空間的順序一樣,就可以避免重復勞動。為了驗證這一猜想,幼兒把猜想的順序畫了下來,并再次嘗試勞動。
第三階段是分崗位勞動,涵蓋兩個活動。
活動一:勞動能手。幼兒通過組內自評的方式,將自己的勞動優勢表達出來。根據小組負責區域認領勞動崗位。圖書區的幼兒把勞動內容分為整理書籍,擦拭書架和沙發,清潔地毯和墻面,準備、清洗和收整清潔工具四部分。幼兒先描述自己的優勢和選擇的崗位,再進行組內舉手表決確定任務歸屬。在擦拭工作的認領中,喬喬和妙妙都想承擔這個崗位。茜茜認為兩個幼兒都能勝任這個崗位,但是妙妙清洗抹布的工作做得更好,建議妙妙選擇清洗勞動用具的工作。小組成員對茜茜的看法表示認同,妙妙也開心地認領了清洗用具的工作。
活動二,完善計劃。幼兒完成崗位認領工作后,將每名幼兒的勞動內容和職責填畫到計劃表。每個小組選定好需要的勞動工具后開始勞動。美工區的幼兒選擇了抹布、掃把和雞毛撣子作為勞動工具,按照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順序,打掃了區牌、材料柜、工具車和桌椅。在打掃高處的區牌時,月月選擇使用雞毛撣子撣塵,一個人就完成了清潔任務。負責教室顯示屏打掃的星星遇到了高處清潔不到的問題,思考一番后,他邀請月月幫助自己清潔。為什么星星不直接借走工具呢?星星在集體分享時解釋:“因為我不會用雞毛撣子,所以請月月教我,她幫助我的時候我就學會了。”
基于本案例發現,教師在帶領幼兒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抓住教育契機。在指導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打破了傳統的思維定式,把學習、探索的主動權交給幼兒,真正把勞動教育做實、做細、做深。
立足生態視角開展勞動教育,是我園勞動教育體系得以生長的基點。立足生態視角看勞動教育,就是要把勞動的權利還給幼兒,把勞動的場景交給幼兒。教師要在勞動中明確幼兒是獨立發展的人,勞動的過程就是幼兒親近世界、走進世界、探索世界的過程。
嘗試放手讓幼兒參與真實的勞動,是教師和家長都要深度思考的必修課題。教師和家長應在幼兒參與勞動的真實性、主動性上下功夫,鼓勵幼兒發現、參與生活中的勞動,助力幼兒成為愛勞動、會勞動、勤勞動的陽光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