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波
慈溪是越窯青瓷的發源地之一。近年來,浙江省慈溪市機關幼兒園利用越窯青瓷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建構適宜于幼兒的“童心瓷韻”課程,立足鮮明的地方特色,實現了青瓷文化的教育化轉變。
聯通空間感知,創設文化環境
沉浸式青瓷文化微景園。幼兒園創設“童心瓷韻”園區整體環境,營造“瓷韻”氛圍,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受青瓷的文化底蘊,欣賞青瓷的美麗典雅。同時,幼兒園以“童心瓷韻”為中心,結合各年段主題、環境特點打造“青瓷名景”微景觀,以小景觀投射青瓷大文化。
主題式青瓷文化區。幼兒園設置了多個青瓷文化區域,豐富幼兒對青瓷的認知,展現幼兒對青瓷的所思所想、所學所得。例如在青瓷器皿展示區,展覽幼兒、教師、家長的手工藝品;在青瓷器械投放區,陳列由青瓷器皿衍生的相關體育活動器械;創設班級主題墻,反映與青瓷相關的風土人情、特色文化;打造青瓷文化專項功能室,作為幼兒自主探索的平臺與教學活動的延伸,幫助幼兒整合鞏固對青瓷認知與經驗。
聯接身體感知,生成“三聯”融通
經驗共生,區區聯動。在班級區域設置中,教師們將青瓷的制作流程、買賣交易、展示品鑒等環節與區域類型、特性相融合,形成區角與區角的聯動,用區域聯動助推班級區域整合,使區域游戲“活”起來、幼兒經驗“融”起來。
資源共享,班班聯動。幼兒園注重區域跟課程主題之間、區域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邏輯性,使不同區域的內容既符合課程主題,又具有各自的特色。此外,同類功能區域中,各段也根據本段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不同的區域目標,促進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的經驗提升。
場域共通,段段聯動。在區區、班班聯動的基礎上,打破年段的界限,在區域活動時,采用幼兒混齡結伴的方式,讓幼兒自主選擇區域開展游戲。混齡游戲有助于幼兒經驗、知識、能力的立體架構,同時也可以發展同伴間的多維度互動,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環境熏陶中,培養幼兒合作、互助等品質。
聯結思維感知,探索文化體驗
主題教學奠基,體驗文化之瑰。主題教學以“識”到“悅”的認知規律為基礎,通過幼兒、教師的雙向聯系,以“識”“悅”雙線推進的方式構建主題內容。立足幼兒年齡特點,圍繞五大領域設置三大主題,引導幼兒從生活經驗出發認識青瓷,更好地理解青瓷文化。
多種研學拓展,體驗文化之趣。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幼兒參觀博物館、青瓷工作室、甌樂團,在專業人員的介紹下,幼兒系統了解青瓷文化。這為課程開展提供了前期經驗,做好了興趣鋪墊;為課程推進凝聚了焦點,做好了價值深挖。
歡樂節慶游玩,體驗文化之秀。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隨時有發現、隨時有驚喜、隨時有創造,不同年段都有階段性展示的需要。基于此,幼兒園創設了青瓷文化節,開展全園混齡式“趕集游戲”,不定時發布集市“開張”信息。這不僅滿足了幼兒的情感需要,還為課程的持續開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家園社融合,體驗文化之美。以幼兒興趣和需要為導向,突破空間限制,將課程拓展到室外、園外。通過親子研學、社會實踐,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程深度。例如每周青瓷專項功能室活動,邀請家長代表作為助教進園,配合教師課堂一起制作青瓷;與社會機構合作,建立園外青瓷基地,聘請專業人員作為園外顧問,給予青瓷課程專業的指導和評價。
“童心瓷韻”課程以青瓷文化作為課程切入點,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豐富了幼兒的學習與生活。幼兒聆聽青瓷傳說、吟誦青瓷童謠、了解青瓷工藝、熟悉青瓷禮儀、體驗青瓷游戲,在參觀調查、實踐操作、游戲交往、表達創新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收獲愉悅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