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玲
自主運動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是由幼兒發起的低結構運動游戲。通過自主運動,幼兒可以在開放的運動環境中自主選擇材料、方式、玩伴等,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大膽創造,從而提高相關能力。
那么,在自主運動中,幼兒的能力能夠得到哪些發展呢?
提高決策能力。在自主運動中,最先體現出來的就是幼兒的自主性,以此提高幼兒的決策能力。首先,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同伴、決定跟誰一起玩,比如運動中,有的幼兒有固定的玩伴,有的幼兒總是更換玩伴。其次,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場地中的材料,創設運動環境,比如是選擇用輪胎造一條路還是選擇用平衡木造一條路,都體現了幼兒的決策。最后,幼兒可以思考各種不同的玩法,并把這些運動方式呈現出來。
促進交往、合作、協商能力。幼兒年齡較小,身體能力和動作協調性還在逐步發展中,同時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限,這使得他們在自主擺放器械時比較困難,需要同伴之間合作才能完成。比如,運動中會出現人員分配不均、“你想這樣玩而我想那樣玩”等問題,此時就需要同伴之間的商量、妥協。在自主運動中,幼兒傾向于與同伴建立合作關系,在模仿和學習中共享經驗和興趣。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不要急于介入和干涉,給予幼兒自主的空間,激發幼兒合作的積極性。
提升創造能力。在幼兒自主擺放器械的過程中,僅僅依靠教師的智慧是不夠的,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合理引導就能展現他們的創造能力。
比如,在大型玩具區,幼兒想利用兩個三腳架架設梯子,于是5名幼兒合力搬來了一個短梯,可是兩個三腳架的距離有點遠,梯子的長度夠不著。有的幼兒扔下短梯,又抬來一架長梯,可是第二架梯子還是夠不到玩具。這時,欣欣跑到后面的三腳架旁去推動三腳架,其他幼兒見狀一起幫忙,終于將梯子架了上去。在整個架梯子的過程中,幼兒通過比較想選擇更長的梯子,失敗之后,他們另辟蹊徑,有了創新的舉動,把三腳架移到了適當位置,最終達到了架設的目的。
在引導幼兒擺放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對體育器械的擺放進行強制性固定,要鼓勵幼兒發揮創意、創新擺放。對于有創意的方法,教師要給予肯定,讓幼兒收獲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提高思維能力。自主運動中,幼兒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器械,想要利用這些器械玩出不同的花樣,就要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
以玩滑板為例,一開始我們班只有一個玩法,就是雙手推著滑板前行。這樣的玩法非常耗費體力,很多幼兒來回滑了幾次,就坐在滑板上休息了。坐著的幼兒發現原來用小腳幫忙,滑板也可以滑動。小于則發現蹬腿能使滑板向前滑行,用更大的力氣時,滑板能滑得更遠。他又伸出小手,發現雙手在前一起發力,滑板明顯變得更快。他開心地大呼:“我像不像一只烏龜。”陽陽和小于想到“滑板車開火車”的游戲,剛開始兩個人有自己的想法,陽陽往前、小于往后,怎么都滑不動,發現問題后,兩個人統一一個方向,“火車”開動了,越來越多的幼兒開始火車接龍。
幼兒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投放滑板之后,我們沒有做任何的玩法提示,只是簡單介紹材料的名稱。從一開始的單一用雙手推行到用腳幫忙等多種玩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都在不斷運轉中。有了第一個幼兒的示范,接著便出現了不同的嘗試者以及越來越多的創新者。所以有的時候,教師不用過多幫助或是過分講解器材的玩法,看到幼兒想不出玩法的時候不要著急,而要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只需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靜靜觀察,讓幼兒萌生更多天馬行空的想法。
鍛煉運動能力、增強意志品質。在一些自主運動中,只有幼兒具備較高的身體靈敏性、平衡性和手眼協調性,才能順利完成。比如,攀巖需要手腳并用,這就要求幼兒在攀爬時充分發揮自己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幼兒在一次次運動中不斷探索與挑戰,變得更勇敢、更自信。
總之,自主運動的野趣性、游戲性、情境性、競爭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活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幼兒運動的積極性,全面推動了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