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世宗是歷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在位期間,不僅廣征道士入京,助其齋醮修煉,還給予道士群體貴極人臣的無上恩榮。然而這些道士在以道術和妖法獲寵之后,卻憑借著世宗的寬縱和信任,援引同類,交結朝臣,干涉朝政,最終對嘉靖朝政治造成了眾多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嘉靖朝;明世宗;道士群體;崇道;諂媚
[中圖分類號]K2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2-0143-06
[收稿日期]2023-12-21
[作者簡介]佘巧麗,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明世宗作為歷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明、清兩代有大量記載他崇奉道教的官私史志。終嘉靖一朝,官員上疏論及世宗玄修齋醮諸事者,從嘉靖元年(1522年)御史汪珊陳“十漸”一直延續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上《治安疏》,幾乎未曾斷絕。這其中既有以祖宗朝舊制引導規勸者,亦有以玄法荒誕、丹藥無濟委婉誡斥者,更有如海瑞般抬棺“尸諫”、痛陳時弊之忠介之士。然而,無論臣下如何勸諫,世宗尚玄之心始終不減,且愈演愈烈。在他避居西苑的二十余年間,朝中不僅出現了像陶仲文這種“身兼三孤”,恩寵足以比肩卿輔的道士,還傾全國之力在西苑、京師及各地名山道場修建了為數甚多的宮觀廟宇,耗資巨萬。孟森先生在言及明嘉靖一朝政治時,稱世宗晚年“惑于奉道,放棄萬幾,一意玄修,能助其玄修者即為忠愛,遂致奸人專國,荼毒正士”[1](P193)。梁希哲先生也稱研究嘉靖朝政治,有三件事不能忽視,其一便是“明世宗迷戀于建醮禱祀,好長生術”[2](P79)。可見明世宗崇道一事對嘉靖朝政治的影響是相當之大的。
關于明世宗崇道方面的研究,學界已有大量成果問世,然多集中在世宗崇道的原因、表現、后果及“青詞政治”等幾個方面,對道士這一群體,相對來說,關涉較少。可終嘉靖一朝,道士群體一直活躍于內廷,備受世宗青睞,且是推動世宗崇道的重要因素之一,切不可忽視。故筆者有意從這一角度入手,通過解讀嘉靖朝道士群體的行為,為當前的明世宗崇道研究略作補充。
一、嘉靖朝的道士群體構成及其對皇權的諂媚
明世宗沉湎玄修,迷戀道教長生之術,身邊圍繞了大批助其修煉的道士,以及一些粗通道法的奸人。這些真假道士或由相互引薦而來,或由夤緣朝中貴幸而來,也有通過進獻道書、丹藥自薦而來。
張彥頨是嘉靖朝第一個進入眾人視野的道士,他是江西貴溪龍虎山上清宮正一道的傳人,于嘉靖二年(1523年)入京,世宗封其為“正一嗣教真人”。次年,在張彥頨的推薦下,征邵元節入京,后因宮中黑眚屢治不效,元節又舉薦了陶仲文。仲文得世宗青睞后,先后將龔可佩、盛端明及同鄉胡大順引薦入朝,又代朱隆禧獻長生秘術及香衲諸物。另有郭勛薦段朝用,王金厚結趙文華和中使,顧可學攀援嚴嵩,亦先后得進用。藍道行則以扶鸞術得幸。世宗沉迷玄修,對于修煉有術、道法高明的道士甚為渴求,朝中奸佞及四方雜流得知其心意后,自然將道術視為“奇貨”,紛紛引薦進獻以求取悅圣心。據《明世宗實錄》及《明史》記載,世宗到了晚年求方士益急,甚至命御史于全國訪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命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天下,訪求法士及秘書。儆,南直隸、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大任,北直隸、河南、湖廣、四川、山西、陜西、云南、貴州。”[3](P8458-8459)次年正月庚子,姜儆即進所訪秘書二十帙。[3](P8486)至四十三年兩人還朝,又“上所得法秘數千冊,方士唐秩、劉文彬等數人”[4](P7903-7904)。
世宗將道士置諸左右,在他們的引導下進行修煉,同時給予他們豐厚的酬勞作為回報,其中包括加官進爵、賞賜金銀彩緞,以及與對待朝臣截然相反的寬縱和信任。邵元節、陶仲文是嘉靖朝最得圣寵的兩位方士。嘉靖三年(1524年),元節入宮專司禱祀,“禱有驗”,立刻封為“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誠致一真人,統轄朝天、顯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錫金、玉、銀、象牙印各一”。世宗不僅為其建真人府于城西,還歲給祿米百石,“以校尉四十人供灑掃,賜莊田三十頃,蠲其租”。元節死后,又贈少師,賜祭十壇,營葬用伯爵禮,并賜四字謚號曰“文康榮靖”。[4](P7894-7895)人臣謚號例無四字者,邵、陶二人卻皆四字,殊稱曠典。經邵元節引薦的陶仲文,入宮后以“符水噀劍,絕宮中妖”,在莊敬太子出痘及世宗患病時以祈禱去疾,又在南巡時預測到行宮回祿之災,因而深得寵信,不僅加封“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還接連授少保、禮部尚書、少傅、少師、光祿大夫、柱國等銜,支伯爵俸,死后賜祭葬如元節例,特謚“榮康惠肅”。《明史》中稱:“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世,惟仲文而已。”[4](P7896-7898)世宗在避居西苑期間,除入直諸臣外鮮見大臣,而仲文卻得以時時召見。清修《明史》批評他:“自二十年遭宮婢變,移居西內,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不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之為師而不名。”[4](P7896)不僅如此,世宗還因篤信仲文“二龍不相見”之說,以致虛位青宮二十余年。[3](P6268)春坊贊善羅洪先、司諫唐順之、司經局校書趙時春、春坊中允郭希顏等數請立嗣安儲,先后得重譴,大學士嚴嵩及時任禮部尚書的徐階亦因請建太子屢受斥責。邵、陶二人在嘉靖一朝所受的恩寵和信賴由此可見一斑,世宗對道教的篤信尊崇亦由此表露無疑。另外,據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嘉靖朝道士徐可成也曾官至禮部尚書。[5](P700)
明世宗之所以迷戀道術,既是為求長生,也有出于為己為國祈福禳災的目的。這一心理被外廷羽流奸人得知后,遂開啟了嘉靖朝道流進獻長生術、燒煉術以及祥瑞的浪潮,這些都是道士群體諂媚世宗的表現。
嘉靖朝道士群體對世宗的諂媚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眼見世宗對道教迷戀日深,左右張彥頨、邵元節、陶仲文等備受榮寵,民間眾多道士紛紛進京,意圖憑借道術或騙術邀寵獲利。
世宗早年的崇道活動主要是齋醮,后來為求長生,開始在陶仲文的蠱惑下服食丹藥,對各種傳言能延年益壽的法子也都樂于嘗試,粗通燒煉之術的合肥人段朝用趁機來到了京師。段朝用聲稱用他所煉的仙銀制成飲食器皿,日常使用便能長生不死,武定侯郭勛將其引薦給了世宗,史稱“帝大悅”。緊接著,他又向世宗進獻白銀萬兩以助興修雷壇工費,得授“紫府宣忠高士”[4](P7898)。世宗醉心玄修,不僅大修宮室,還屢建大醮,所需銀錢甚多,段朝用自稱能點化金銀正中世宗下懷。又有交通陶仲文得供事靈濟宮的胡大順。仲文死后,“大順以奸欺事發,斥回籍”,后千方百計謀求復用,遂“偽撰《萬壽金書》一帙,詭稱呂祖所作,且言呂祖授三元大丹,可卻疾不老”。[4](P7899)胡大順遣其子元玉隨道士何廷玉進京,在道錄司左演法藍田玉、左正一羅萬象的幫助下買通世宗身邊的宦官趙楹,而后將丹書獻給世宗。
嘉靖朝道士群體諂媚世宗的另一種表現是眾多接受儒家經典教育、出身兩榜的低階官吏也加入了道士陣營,通過習道術、進藥方、獻祥瑞、夤緣中使等方式諂媚皇權。清修《明史》譏諷他們“起家甲科,致位通顯,乃以秘術干榮,為世戮笑”[4](P7876)。這一群體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道士,而是以道術干進的“偽道士”之流,視為“奸人”更加合適。
這一批科第出身的低階官吏和儒生,或因家居數年意圖起復,或因獲罪冀求免死,紛紛棄甲科而習道法,加入了進獻長生術以諂媚世宗的陣營中。如鄠縣王金,本為國子生,因殺人坐死罪,得喜好黃白術的知縣陰應麟搭救,后逃入京師,以仙酒獻通政使趙文華,文華又獻給世宗。世宗晚年惑于乩批,以為古人服用芝草可得延年,便下令有司前往五岳及太和、龍虎、三茅、齊云、鶴鳴諸山采芝,并鼓勵民間獻芝。這些芝草堆積在西苑,苑中中貴人為了斂財,將其竊出售賣,然后重復進獻。王金“厚結中使,得芝萬本,聚為一山,號‘萬歲芝山,又偽為五色龜”[4](P7901),禮部尚書吳山拒為之進,他便自己獻給了世宗,后得授太醫院御醫。另有昆山朱隆禧,由進士歷順天府丞,坐大計黜。嘉靖二十七(1548年)年,陶仲文赴太和山,隆禧“以所傳長生秘術及所制香衲祈代進”[4](P7903)。又有無錫顧可學,先年舉進士,曾歷官浙江參議,因被言官彈劾侵盜官帑罷,家居二十余年。得知世宗好長生術,便賄賂同年嚴嵩,且“自言能煉童男女溲為秋石,服之延年”[4](P7902)。世宗進為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被時人譏為“秋石尚書”[6](P643),蘇州百姓亦諷刺他“千場萬場尿,換得一尚書”[5](P856),可學洋洋自喜,不以為恥,朝官多惡之,不與同列。饒平盛端明,初年舉進士,歷官右副都御史,督南京糧道,劾罷,家居十年,意圖起復,遂以道術為捷徑,“自言通曉藥石,服之可長生”,得召為禮部右侍郎,后拜尚書。《明史》稱:“端明頗負才名,晚由他途進,士論恥之。”[4](P7903)除上述四人之外,據史料記載,陶仲文早年亦曾參加科考,嘉靖中,曾由黃梅縣吏進為遼東庫大使,九年期滿,入京述職,居邵元節邸舍,故得引薦。[4](P7896)
二、嘉靖朝道士群體與官員的交往
嘉靖時期的道士不論師承何處,是當真修煉有術,還是僅以騙術邀寵,大多與內廷宦官和外廷朝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通過結交朝中重臣穩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官員為了探聽世宗喜好從而投其所好,以及在面臨重大政務決策時能提前知曉世宗心意從而奏對稱旨,也樂意與道士深相結納。此處以詞臣結交龔可佩,嚴嵩引薦顧可學、朋比陶仲文及藍道行協助徐階“倒嚴”四件事為例,嘗試對嘉靖朝朝臣援道士以結主歡的現象略作管窺。
歷來舉行道教齋醮儀式時,都需要焚燒祝文,這些祝文因是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又稱“青詞”。世宗每次齋醮都需要在醮壇中焚化大量的青詞,這些青詞原本是由道士撰寫的,但道士文化水平有限,所撰青詞多不稱旨。嘉靖十年十一月,禮部右侍郎顧鼎臣進《步虛詞》七章,世宗看后十分高興。此后,這項任務便逐漸落在了出身翰林的閣臣和禮官身上。撰寫文章對這些詞臣來說,本非難事,只是他們從小接受科舉教育,熟知的多是儒家經典,對道教精義難免生疏,為了撰寫出能令世宗滿意的青詞,無不殫精竭慮、絞盡腦汁。而此時恰有一道士名龔可佩者,深諳道家典故,由陶仲文引薦入內廷。詞臣得知龔可佩通曉道家神名,爭相與之結納。史稱:“諸大臣撰青詞者,時從可佩問道家故事,俱愛之,得為太常博士。”[4](P7898-7899)然而可佩后遭中官誣奏,逮下詔獄杖死。總的來說,詞臣與龔可佩的交往屬于各取所需式的利益往來,不過是詞臣為了撰寫青詞更為稱旨而尋求的外援,且參與人數眾多,加上可佩在內廷入侍時間不長,所以兩者并未上升到朋比為奸的高度。
關于嚴嵩與道流結交的記載,《明史》中提到的有兩處:一是顧可學和盛端明的進用得益于嚴嵩為之左右,二是嚴嵩與陶仲文的交往。
顧可學與嚴嵩同年,曾厚賄其向世宗進獻“秋石秘方”。為了掩人耳目,世宗還特命可學隱居嚴府炮制仙丹。[3](P5688)嚴嵩與顧可學的交往屬于明目張膽的獻媚邀寵,是在知曉世宗沉迷長生之術下的投其所好。前文提到的郭勛與段朝用、趙文華與王金之間的來往亦均屬此類。
至于嚴嵩與陶仲文的交往,《明史》中記載夏言為內閣首輔時,嚴嵩曾“潛造陶仲文第,謀龁言代其位”[4](P5196)。嚴嵩勾結陶仲文排擠夏言,屬于結內廷道流之勢攻擊朝中政敵。此外,嘉靖二十九(1550年)年“庚戌之變”,世宗詔廷臣陳制敵之策時,刑部郎中徐學詩彈劾嚴嵩“大奸柄國,亂之本也”一事也透露出些許蛛絲馬跡。當是時,俺答甫退兵,徐學詩一腔憤慨,上疏大罵嚴嵩“輔政十載,奸貪異甚。內結權貴,外比群小。文武遷除,率邀厚賄,致此輩掊克軍民,釀成寇患”,將俺答犯境的根本原因歸結在嚴嵩身上。史稱“帝覽奏,頗感動”。這條信息雖不能確定世宗對嚴嵩的態度如何,但顯然沒有要怪罪徐學詩的意思。可陶仲文卻在此時給世宗上了一道密疏,稱“嵩孤立盡忠,學詩特為所私修隙耳”[4](P5553-5554)。陶仲文這道奏疏指責徐學詩挾私報復,顯然是在維護嚴嵩。陶、嚴兩人都是世宗頗為寵信之人,其言易進,遠非學詩可比,世宗覽仲文疏后直接將徐學詩下詔獄,后削籍。
此事共透露出兩個疑點:其一,若陶仲文與嚴嵩并無深交,為何要為嚴嵩喊冤?史稱陶仲文“小心慎密,不敢恣肆”[4](P7898),且世宗馭下極嚴,內廷道流干預朝政風險甚大,陶仲文久侍世宗,當深知此理,為何此時竟要插手外廷政事?其二,嚴嵩自柄國以來,九卿論列、科道彈章不計其數,在此之前,從未聽聞仲文為其開脫過,為何此時面對徐學詩的指控竟開了先例?反復思量之后,想來有三點理由可供參考:一、陶仲文與嚴嵩早有勾連,二人借贊玄邀寵,黨比為奸;二、羽流道士紛紛入京,陶仲文在內廷地位受到威脅,而嚴嵩此時在朝中權勢正隆,仲文欲借學詩一事市恩嚴嵩,求為助援;三、世宗對嚴嵩十余年來一直寵信不衰,仲文揣摩帝意知其無意問責嚴嵩,遂順水推舟上疏申辯,既博得了世宗好感,又賣給嚴嵩一個人情。至于陶仲文為何非在此時上疏,或與世宗覽疏大受“感動”有關。往者科道彈劾嚴嵩,世宗皆溫旨挽留,慰諭備至,且從重處罰諸彈劾者,唯獨此次的態度出現了明顯轉變,這自然引起了嚴嵩的警覺。若陶、嚴二人早有勾結,此時上疏轉圜自在情理之中;若是意圖相交,這也是絕佳的市恩機會。
嚴嵩與陶仲文是否真的黨比為援并無確鑿的證據,上文雖以徐學詩彈劾一事略作開陳,然并無意為嚴嵩再添一頂“交結佞幸”的帽子,只是提供一種研究嘉靖朝官員與道流相交的思路。至于嚴、陶二人的這種交往模式,其實在歷朝歷代中皆有所體現,最常見的便是外廷宰執與內廷大珰的勾結。
明世宗崇奉道教,前期主要表現為在內廷建醮,后期則迷信道教扶鸞術,如道士藍道行便通過扶鸞術得幸于世宗。在有關嘉靖末年嚴嵩倒臺的各項研究中,藍道行一直被視為扳倒嚴嵩的關鍵人物。《明世宗實錄》記載:“一日(帝)從容問輔臣賢否,道行遂詐為箕仙對,具言嵩父子弄權狀,上由此漸疏嵩……”[3](P8389)談遷撰《國榷》對世宗與藍道行的對話記載得更為詳細:“上一日問‘今天下何以不治?(道行)對曰:‘賢不竟用,不肖不退耳。則問其賢否。曰:‘賢如輔臣徐階、尚書楊博,不肖如嵩。上復問:‘嵩誠不肖,上真何以不震而殛之?曰:‘上真殛之,則益用之者咎,故勿殛也。上心動,鄒應龍避雨一內侍所,內侍言狀,遂劾嚴氏。”[8](P3977)《明史》中的記載與《實錄》和《國榷》一致,稱“道行故惡嚴嵩,假乩仙言嵩奸罪……會御史鄒應龍劾嵩疏上,帝即放嵩還”[4](P7899)。另王世貞所撰《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沈越《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萬斯同《明史》、夏燮《明通鑒》諸書所言也多與之類似。另有一種傳聞稱藍道行在扶乩時言“今日有奸臣奏事”,恰好此時嚴嵩路過(也有說是嚴嵩密扎送至),世宗因此對嚴嵩心生厭惡。[9](P349)由以上記載可知,世宗放還嚴嵩雖是因為御史鄒應龍的上疏,而實際上早在藍道行扶乩時,便已然萌生了要處治嚴嵩的念頭。至于鄒應龍的上疏,更有因為內侍告密,在提前得知世宗心意基礎上所進行的有預謀活動的嫌疑。
單就以上材料來看,嚴嵩倒臺似乎與徐階并無關聯,然而在當時的輿論中,卻有認為藍道行扶乩和鄒應龍上疏背后都有徐階的授意。如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夏(指夏言)死后十四年,為壬戌歲,嚴氏敗。亦由術士藍道行扶乩傳仙語。稱嵩奸而階忠、上元不誅而待上誅,時皆云徐華亭(指徐階)實使之。”[5](P209-210)當代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藍道行攻擊嚴嵩是受到了徐階的指使。樊樹志在《高處不勝寒(下)——內閣傾軋中的徐階》一文中提到“(徐階)利用皇帝篤信道教的弱點,收買他身邊的道士藍道行,在扶乩時,假借神仙之口,攻擊嚴嵩,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促使皇帝‘幡然悔悟”[10](P23)。張顯清在《嚴嵩傳》中更認為藍道行之所以被世宗召入西苑本就是經徐階引薦的,且在得知嚴嵩將要向世宗進呈密扎之后,將此事提前通知了藍道行,也因此才設計了后面“今日有奸臣奏事”的對答。[9](P349)這種看法并非全無根據。雖然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記載藍道行扶乩一事乃是出于王門泰州學派何心隱的授意[11](P704),但從徐階親善王學的態度來看,他與何、藍二人相交也是有可能的。而且藍道行扶乩之事方了,鄒應龍彈劾疏便到,時機過于湊巧。此外,《明史》中還提到,在嚴嵩還鄉之后,世宗對其甚為懷念,“意忽忽不樂”,且下令此后不許再言嚴氏之罪,否則便與鄒應龍一道問斬,“應龍深自危,不敢履任,賴階調護始視事”。[4](P5570)鄒應龍是徐階的門生,在此險要關頭又全賴徐階周旋才得以保全,可見二人關系非同一般。由此便使得嚴嵩倒臺一事有了可供思考的余地。
徐階與藍道行是否真有交通,從而合謀扳倒嚴嵩,與上文嚴嵩與陶仲文相交之事一樣并無實質性的證據。或許是明清史家出于“為賢者諱”的緣故替徐階隱去了這段舊事,也可能確如《明史》所言,是藍道行“故惡嚴嵩”因而痛詆之,然如今皆已不可考。但若是跳出徐階與藍道行兩人的狹隘框架,從朝臣與道流結交的層面來看待嚴嵩倒臺的問題以及嘉靖朝的政治生態,可以發現,嘉靖朝深得世宗寵信的道士能對外廷政事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官員與世宗身邊的道士結交也是一場不錯的政治投機,既能迎合世宗追求長生的愿望從而邀寵獲利,又能在遭遇政治危機時引內廷為奧援,還能在他們的幫助下打擊朝中政敵。這或許就是嘉靖朝臣競相與道士結交的原因所在。
道士群體雖然深受世宗寵信,在嘉靖朝取得了較高地位,但他們所有的權勢和榮耀都是依靠世宗得來,本身并沒有法定的政治地位。朝中官員之所以競相與之結交,最終還是為了借道流上結皇權。因此,朝臣“援道士”只是手段,“結帝知”才是目的,從本質上來說,這其實是官員諂媚皇權的一種表現。
三、嘉靖朝道士群體對朝廷政事的干擾
明世宗沉迷玄修數十年,崇奉道教幾乎到了毫無節制的地步,他身邊最受寵信的幾位道士不僅從事著舉醮、煉丹、扶乩等道教活動,還在朝廷政事上,屢屢發揮著“顧問”的作用,如前文所述藍道行假借乩批打壓嚴嵩一事便屬此類。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世宗對道士的寬縱和朝臣的不作為有很大關系。
嘉靖朝道士群體的地位大幅度提升,不僅會造成朝廷名器大濫,還容易出現道士憑借世宗寵信凌壓朝臣的現象。嘉靖十三年(1534年),邵元節乞假還山,中途行至山東境內時,遭到了魯橋驛驛丞王廷和大學士李時弟弟李旼的欺辱,元節疏請世宗追究二人。這一紙御狀告到皇帝跟前,最后竟鬧到讓當朝大學士向一個道士請罪。關于這件公案,《明世宗實錄》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初,真人邵元節得請馳驛還山,中途奏言山東魯橋驛驛丞王廷矯抗,又率民居(居民)毀辱之,比至谷亭,遇李員外舟懸內牌,復為其舟人侵侮,乞賜征(懲)究。上命錦衣衛官校逮廷及李員外者赴京,其舟人及地方守事者令按臣執送京師并問。李員外者,大學士李時弟旼也,元節為不知者而奏之。及逮至,命下鎮撫司拷訊,具獄以聞。大學士時上章引罪,言:‘元節所遇舟寔臣婿如皋縣知縣劉永準遣送臣女舟也,臣女隨婿任,以痼疾思歸,因從臣弟戶部員外郎旼之便,遂以附之,而家人無知,輒懸內牌。雖不知,臣之罪也。上覽奏,嘉其謹畏,令安心供職。已而元節復疏言:‘臣欲遵命而北,乃長途艱沮萬狀,懼不得前,乞賜臣退伏山林。得旨:卿毋以小人欺辱之故,遂違朕命。錦衣衛亟選風刀(力)官,賚敕促令就道,吏部仍行撫按官趣之。”[3](P3687-3688)
從這件事情本身來看,魯橋驛驛丞率眾欺壓毀辱過路旅客及戶部員外郎船只懸掛內閣牌,兩者確實皆有不合法度之處,但這并不是一個足以上達天聽的案子。問題的癥結在于被欺辱的旅客,乃是彼時圣眷正隆的“文泰真人”。邵元節仗著世宗對自己的寵信,疏請下旨追究二人,嚇得大學士李時惶惶請罪。在沒有得到世宗的肯定答復后,又托詞路途遙遠,以辭職還山相要挾。世宗只得下旨命錦衣衛護送其入京,吏部、撫按官鞍前馬后為其效勞。在他還京行至潞河時,又“命中官迎入,賜蟒服及‘闡教輔國玉印”。[4](P7895)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邵元節在世宗的寬縱下表現出一種凌駕于朝臣之上的姿態。這種優越感既來自于皇帝的寵信,也與朝廷官員懾于皇權、不能持正有關,是嘉靖朝官員風氣嬗變的真實寫照。
除凌壓朝臣以外,道士群體影響朝政還表現為干涉法司。這一點在陶仲文插手胡纘宗一案中能夠體現。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駕幸湖廣承天府,巡撫都御史胡纘宗委派時任陽武縣知縣王聯供行殿役,聯因辦事不力被纘宗笞責,又被御史陶欽夔以贓罪劾罷,因此對二人懷恨在心。王聯此人素性狡詐兇狠,“居鄉以武斷稱”,曾因毆打其父王良被下獄論死,又坐因事殺人論死,“百方求脫不得,以是憾其先后御史胡植、馮璋、張治等”。嘉靖二十九年,王聯聽聞世宗“喜告訐”,遂摘拾纘宗十八年迎駕詩中“穆天八駿空飛電,湘行英皇淚不磨”之句,指控纘宗“引虞周不祥事,陰肆詛謗”,并誣告陶欽夔彈劾他是受到了纘宗的指使。此次上疏世宗,他還將素有仇怨的都御史劉隅,參政朱鴻漸,前知府項喬、賈應春,推官蔣珊,知縣郭咸休等百余人盡數羅織在內。世宗不知事情原委,覽疏后大怒,“命錦衣衛分差官校,系纘宗等至京,下三法司會訊”。法司查明王聯所告“悉誣指無據”,且“纘宗詩全章皆頌盛德語,非詛謗”,宜維持原判坐王聯殺人罪、其子王朝策“詐假官當斬”。可世宗對這個結果并不滿意,稱“王聯孔門之徒,何不忠不孝至是?纘宗令人刊詩,財力非民出而何?”意欲反三法司所擬。刑部尚書劉讱等眼見世宗不悅,紛紛上疏請罪,卻被嚴厲斥責“迷于回護”[3](P6429-6431),隱隱有了要興起大獄的苗頭。恰逢此時京師災異屢現,世宗咨詢陶仲文緣由,仲文“心知纘宗等無辜”[6](P577),乃稱“疑有冤獄,得雨方解”[4](P7897),加上大學士嚴嵩也從中斡旋,此案才有了轉機。最終,世宗下旨將胡纘宗著錦衣衛杖四十、與刑部尚書劉讱俱黜為民,三法司堂上官各奪俸半年,司官逮鎮府司拷訊,王聯父子則維持三法司原判。這樣的處置結果在嘉靖朝來看已經算是對涉案官員的從輕發落,而這也確實得益于陶仲文對世宗的建言。且巧合的是,獄案方解,久旱無雨的京師果真下起了大雨,這又進一步加深了世宗對陶仲文的信任和依賴。
陶仲文插手胡纘宗一案,徐學謨在《世廟識馀錄》中對其給予了較高評價:“仲文以方術有寵于上,雖日侍左右,而一不干預朝事,且黙有所獻納,如出胡纘宗于獄,大有回天之力,上亦以其無他□故,始終優禮之。”[6](P644)平心而論,陶仲文與嚴嵩在此案上確有保全善類之功,也避免了一場株連更廣的大獄出現,對維護世宗圣德、穩定朝野人心都有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但是,陶仲文畢竟是以一介道流干涉法司,憑借著與皇帝之間的特殊關系染指政務,向朝廷決策體系滲透。雖然道士群體能夠涉及的范圍和最終起到的影響程度,仍取決于世宗對其的信任度,但此行仍然有違朝廷法度。
在《明史》中,還記載了嘉靖朝道士干預朝政的另一種方式,即前朝、后朝之設。“世宗朝,奏章有前朝、后朝之說。前朝所奏者,諸司章奏也;他方士雜流有所陳請,則從后朝入,前朝官不與聞,故無人摘發。”[4](P7900)嘉靖四十四(1565年)年,道士藍田玉假傳圣旨召胡大順入京,大順入京后接連上書求見,便是經后朝而入,前朝并不知曉。此事若非世宗主動詢問大學士徐階,階極言扶乩之術荒誕及“詐傳詔旨”之罪重,六人能否正法還未可知。道士干預法司畢竟不是正途,既有乖典制,也有損朝廷威信。很難說世宗設置前朝、后朝是否有對其進行一定掩飾的目的,但卻正因有了這種設定,才使得嘉靖朝道士干涉朝政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
嘉靖朝道士群體干擾朝廷政事還表現為世宗在道士的慫恿下,命有司大量采辦芝草、銀礦和龍涎香。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當煉芝時,用顧可學、陶仲文等言,須真龍涎香配和,并得礦穴先天真銀為器,進之可得長生。于是主事王健等以采龍涎出,左通政王槐等以開礦出,保定撫臣吳岳等獻金銀砂,所至采辦遍天下矣。”[5](P892)
世宗對芝草產生興趣始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月的一次扶乩。乩仙言服芝可以延年,世宗便詔問禮部:“古用芝入藥,今產何所?”禮部尚書吳山博引《本草》《黃帝內經》《漢舊儀》《瑞命記》等書,對言“歷代皆以芝為瑞,然服食之法未有傳,所產地亦未敢預擬”[4](P7902)。世宗遂下令有司于五岳及各地名山采芝,并鼓勵民間獻芝。當月,宛平縣民張巨估便獻芝五本,世宗賞賜巨估銀幣,“自是,臣民獻芝草瑞物者紛紛矣”[3](P7524)。采購龍涎香要早于采芝,約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之前便已經開始。《明史·梁材傳》記載:“醮壇須龍涎香,材不以時進,帝銜之。遂責材沽名誤事,落職閑住。”[4](P5151)據考證,梁材在嘉靖朝曾三掌戶部:第一次在嘉靖七年(1528年)十二月至嘉靖十年(1531年)間,后以丁母憂去;第二次在嘉靖十三年至十七年三月,因考滿致仕去;第三次于十八年五月起復,次年六月削職閑住。《明史》中的這條記載對應的當是他第三次任戶部尚書時,這說明至遲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時候,世宗便因齋醮下過搜求龍涎香的命令。此外,《明史·食貨志》也記載:“又分道購龍涎香,十余年未獲,使者因請海舶入澳,久乃得之。”[4](P1994)海舶入澳的時間約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往前推十余年,也能大致吻合。
世宗熱衷于采芝和龍涎香,當時的輿論都認為這與道士群體的鼓動有很大關系,“時采芝、采香之命并下,使者四出,官司督趣急于星火,論者咸歸罪陶仲文、顧可學云”[3](P7527)。在世宗的詔旨下,四方臣民獻芝、獻瑞者紛紜而來,上至守土邊臣,下至升斗小民,連職司風憲的科道官亦緊隨其后,無不競相獻媚邀寵,以致官風、世風日益大壞。且因芝草和龍涎香需以純銀器具盛貯方能有益長生,朝廷又委派中使前往各地開采銀礦,一時之間,天下騷然!
四、小結
明世宗崇奉道教,身邊道士、奸人林立。這一群體通過諂媚皇權在嘉靖朝大被榮寵,不僅援引同類,交結朝臣,還在世宗的縱容下對朝廷決策產生影響。朝臣不敢觸怒圣心,面對此種違反朝廷法度的行為未能及時諫阻,還坐視方士雜流通過后朝之設擾亂國政,給嘉靖朝政治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宗教色彩和諛佞氣息。
[參 考 文 獻]
[1]孟森.明清史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梁希哲.論徐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6).
[3]張居正,等.明世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4]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徐學謨.世廟識馀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8]張顯清.嚴嵩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9]樊樹志.高處不勝寒——內閣傾軋中的徐階[J].書城,2018(6).
[10]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Study on Worship Taoism of Emperor Shizong of Ming Dynasty——Center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aoist groups in the Jiajing Period
SHE Qiao-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Emperor Shizong of Ming Dynasty was a famous “Daojun Emperor” in history. During his reign, he not only recruited Taoist monks to the capital to help them worship and cultivate, but also gave the group of Taoist monks the supreme honor of ministers. However, after gaining favor with Daoism and demon law, these Taoist monks relied on the generosity and trust of Emperor Sejong, invoked their peers, made alliances with courtier, and interfered in the government, which eventually caused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politics of Jiajing Period.
Key words:Jiajing Period; Emperor Shizong of Ming Dynasty; taoist group; believe in taoism; flatter
[責任編輯 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