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朋
(安徽省蒙城縣第二中學,安徽亳州 233500)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體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1]。當代高中生不僅面臨學校的升學競爭、學業成績壓力,還有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所以體育教學常常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為有效增強學生體質,國家近年來大力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力圖從頂層設計入手,實施綜合治理[2]。如今體育課程也納入高考考核范疇,如何讓每一位學生接受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以提升自己的體能素質,促進心理健康和適應能力,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
分層訓練法是指將一個整體的運動技能,按照一定階段和規律,分解成不同部分,根據不同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以此逐級建立良好體能基礎,提高訓練技能水平,不斷完善訓練細節[3]。分層訓練法的實施步驟大致分為5個部分:根據訓練目標分析運動技能,將其分解成難度遞增的多個部分;根據學生自身條件,匹配不同難易訓練項目;通過訓練分級,對訓練次數和訓練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將所有小部分訓練結果進行整合,以檢查實際運動的結果,并進行調整和指導;通過比賽或考試等形式檢驗訓練后的技能水平,并對后續訓練做出調整指引。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主張課程編制須與學生生活經驗發展順序相一致,使學生“在做中學”[4]。分層訓練法正是以體育課程為基礎進行的個性化訓練,真正做到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鍛煉。與傳統訓練方式相比,分層訓練法符合高中體育教學需求,更能激發科學思想、態度和思維。
教育學理論中強調教師應“因材施教”,即根據不同學生的運動能力、身體素質、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針對性訓練,培養學生學習、訓練的信心,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5]。分層訓練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在于讓體育教師既看到學生共性的一面,又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差異,而后立足差異,實現“和而不同”。
分層訓練法的基本理念是根據學生群體身體、體育素質差異進行多層分級,然后根據各層級情況制定相應教學計劃,使每個層級的學生經過訓練后均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最后達到整體體育水平的拔高。該方法不但能幫助體育教師教學水平更趨于專業化,也使得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值得全面推廣。
傳統高中體育教學,教師面對全體學生實施統一的訓練進度和目標,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體質的差異和需求,這導致很多身體素質較差或體育素養偏低的學生無法有效完成課間教學任務,被動參與體育,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分層訓練法依據學生身體素質和愛好興趣差異,設計出不同進度、難度的訓練方案,與新課改強調的因材施教教學理念非常吻合。教師在訓練之前,根據不同身體條件、不同喜好等信息、將學生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優秀層。對于基礎層的學生,重點在于教授基本技能和動作要領,注重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注重技能的提高和運用,適當降低教學目標;對于優秀層的學生,則強調技能的熟練度和創新性,或層架難度或挑戰性,促進其進一步提高[6]。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學生運動興趣進行分層體育教學,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熱情。在課前,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充分溝通,了解每個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和擁有的技能水平并予以分層。如教師可編制一份調查表,讓每一位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作出說明,并把學生的運動興趣進行分類,包括競技對抗類、藝術體操類、耐力類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喜好的學生進行分組、分層訓練設計,提供適宜的教學環境與內容,以提高學生運動積極性,實現最好的訓練效果。
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師根據體育教學內容設定的方向性指標,是分層訓練法有序開展的基礎,教師除了根據學生的體能、技能和興趣進行分組,還需要摒棄單一訓練模式,讓更多學生體會到體育活動的魅力[7]。如體育課堂中教師確定了籃球作為訓練項目后,教師需要制定階段性目標對學生的訓練成果做出校驗,包括初級、中級和高級的目標。等級性目標是針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技能培養進行的傳授,階段目標達成后增加難度或復雜度提高學生的傳球、防守或其他戰術技能,目標完成后綜合能力的應用和創新能力提升的檢驗與考核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邀請專業運動員參與,或與其他學校聯合比賽等形式進行,幫助學生更快地吸收專業知識和技能。
整合教學資源是實施分層訓練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體育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高中體育教學在制定分層訓練策略時,應充分考慮學校體育設施、教師資源、學生需求等因素,進行資源優化配置[8]。例如,條件差的學校可以和條件好的學校達成合作,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或賽事訓練,分享教學經驗;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豐富訓練方式,提升體育興趣。同時,在制定分層訓練目標時,需要多方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結合教學目標和資源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如一些先天性疾病或體質較弱的學生,學校可以為其單獨設置體育訓練項目,明確各階段教學內容和目標,確保教學計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還應根據學生的階段性情況和需求不斷調整、完善教學方案。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量學生反饋意見,對既定教學內容和方法做出調整,有效提高教學實效。
當前部分高中學校體育教學的分層訓練實踐仍處于摸索階段,造成分層訓練法無法持續向高中體育教學滲透,極大阻礙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高中體育是體育教學事業中重要的一環,由于各地區、各學校學生運動素養、技能參差不齊,所以即使實行分層訓練法,仍無法取得理想效果。為了客觀評價學生訓練成果,學校體育系統內部就需要對運動技能學習標準做出分級、分層評估,避免學生因身體素質差異而導致成績不合格的現象。國辦發〔2016〕27號文件對運動技能標準做出了政策性規定,為各地區學校體育教學標準制定和考核提供了很好的標準[9],對于普通高中生運動水平等級標準的制定具有指導意義。高中體育教學還可以參照國辦發〔2016〕27號文件或我國《運動員等級標準》[10],在教學中按照不同年齡范圍、不同身體質量、不同等級生長發育營養攝入等標準進行分層訓練。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規定學校應加強學生體質訓練和評價,注重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這就要求高中體育教學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應該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鍛煉體魄為目標,使其生理、心理得到更進一步的健康發展[11]。臺灣省對青少年體育健康管理方面的工作方法值得各地區學校借鑒,他們將運動安全、運動與應用、運動健康體能等相關知識建立成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結合教材對青少年運動健康做出逐級管理,很好地將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進行銜接。
體育訓練是為了讓走出校門的學生擁有更強健的體魄,以應對社會生活和未來工作需要。高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進行分層訓練教學的過程中,學校除積極創造或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體育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外,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和適應能力,還應與社會開放體育場館達成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公共體育設施,滿足學生校外體育訓練需求,通過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來促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另外,學校還可以引進更多社會體育人才或國家體育運動員,為學校的體育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體育環境。
營造良好的分層學習氛圍,將相同體能素質、相似運動愛好的學生進行集聚,通過志同道合或彼此競爭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將會帶來“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學效果。因材施教一直都是教育行業秉持、奉行的教育理論,而分層訓練法正是與之契合的體育教學方法,通過對師生和體育教學進行系統化要求,在擴展教育維度,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上,讓教育的意義變得更為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