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華 趙 強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當前我國勞動教育存在被淡化、弱化的現象和趨勢,亟須全面構建體現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體系,其中明確規定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1]。在國家明確要求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感性勞動教育的背景下,《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強調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2]。2023年5月9日,教育部進一步對各地方課程體系建設給出明確意見,提出要強化實踐性,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注重實踐體驗過程的設計和指導。由此可見,新的勞動課程體系蘊含著感性勞動的要素。然而,感性維度之于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依然需要進一步揭示和明確。例如,造成勞動式微和勞動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強調這種“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感性勞動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從馬克思勞動哲學出發,探究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感性維度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勞動本質,同時也將為破解當前存在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困境找到合理路徑。
馬克思勞動哲學將勞動從本質上理解為一種感性的對象性活動,從而凸顯勞動的感性維度,突出勞動的直接性、具體性與現實性。與之相對的則是間接的、無現實性的“抽象”?;诖?,當前存在的勞動式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感性活動“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逃避與輕視,這同時也是對勞動之本質規定性的背離。由此產生的負面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及不會勞動,換言之,就是輕視感性活動的價值、拒斥感性活動的辛勞及缺乏從事感性活動的能力。
不珍惜勞動成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勞動成果對人來說不再是屬于自己的勞動產品,而是變成了物化的商品,人與勞動成果之間的感性關系被割裂。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生產方式從手工業生產邁向機器大工業生產,引起廣泛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擴大。大量商品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商品逐漸替代了人們親手制作的產品,即感性的勞動成果。起初,一個人的生活用品要靠自己親自去勞動才能得到直接滿足,但現在卻被商品消費所替代。盡管商品也是一種勞動成果,但從根本上講,它有別于人們通過感性勞動所生產出的勞動成果。換言之,商品在它的生產和使用兩個方面都喪失了感性的特質,淪為一種純粹有用性的物品。
一方面,就商品的生產而言,商品遠離了感性的勞動,成為物化的產品。相比于感性的勞動成果,商品則是由工人和機器以標準化、批量化的方式生產的產品,前者是人們每日為之操勞的、與之伴隨的、充滿生活痕跡的產品,后者則是一種抽象的、作為消耗品的物品。由于感性活動的缺席,人與勞動成果之間的直接關系被替代為人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因此,勞動成果成了商品。
另一方面,就商品的使用而言,商品的獨特性消融于片面的占有之中,被純粹的有用性所替代。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盵3]商品的有用性就在于被直接消費或者轉變成資本,這種邏輯在消費主義社會中達到了它的極致:一種物品存在的意義僅僅在于純粹的有用性。換言之,那些破舊的、失去用處的、失去潮流的、失去商業價值的物品對人來說就是無意義的,它們的結局可想而知,只能被丟棄或者被遺忘。馬克思將這種對商品的占有方式描述為“愚蠢而片面”的,在他看來,“經營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獨特性”[4]。同理,商品在消費主義者那里除了它的有用性外不具有任何美感和獨特性,因而不被珍惜與重視。
“不想勞動”是對辛苦的、流汗的感性勞動的拒斥與逃避,這反映了抽象自由對感性自由的褫奪。感性自由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因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抽象自由則是擺脫物質條件束縛而構造出的精神自由,二者分屬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兩個維度。馬克思指出:“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5]由此可見,自由的獲得離不開人類勞動,離不開由人的勞動創造的實實在在的物質基礎,只有建立在豐富的物質且又符合客觀社會規律基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不想勞動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文化和觀念的影響。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被忽視,勞動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觀念中,勞動被視為奴隸的活動,無法與自由的理論活動相提并論。還有一些觀念認為,精神勞動高于物質勞動。受此影響,很多人都在想方設法地擺脫物質勞動或感性勞動。其二,異化勞動的影響。異化勞動對勞動者來說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的活動,勞動者雖然建造出宮殿但卻為自己留下棚舍,雖然生產出美的事物卻使自己的身體變得畸形,因此勞動者只有擺脫了勞動才覺得是自由的。其三,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影響。當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各種智慧設施已經走入人們的生活?!爸腔奂彝ァ笔谷藦姆彪s的家務勞動中擺脫出來;“智慧工廠”使人從機械的生產勞動中擺脫出來。相比于傳統的人的勞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所打造的“智能系統”在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紀律及勞動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絕對的優勢,面對技術秩序的沖擊,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受到了抑制。
既然選擇避開感性的勞動,那么人只能以抽象的方式追求自由,然而抽象的活動只能追求抽象的自由。馬克思揭示了抽象活動為自己所制造的迷霧,“因為思維自以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個東西,即感性的現實,從而認為自己的活動也是感性的現實的活動,所以這種思想上的揚棄,在現實中沒有觸動自己的對象,卻以為實際上克服了自己的對象”[6]。正如信仰“躺平”的人認為,可以通過思考“邏各斯”來抵御外界的異化和干擾從而獲得自由。這種觀點完全忽視了自由的物質基礎,認為自由的唯一內涵就是精神自由。實際上,拒斥感性勞動的人并沒有改變任何現實的東西,更沒有獲得現實的自由,相反卻可能因此陷入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雙重困境中。
在傳統意義上,“不會勞動”意味著沒有獲得關于勞動的知識,那么“學習勞動”就在于學習相關的知識。這實際上透露出兩種本質性的誤解:一是把勞動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理論活動;二是把勞動教育理解為勞動理論教育。倘若沿著這個思路出發,那么勞動教育將會碰到一個吊詭的現象:勞動理論越學越復雜,而勞動技能的水平卻止步不前。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論活動對感性活動的僭越。事實上,作為勞動所建構和生成的人與物的社會關系的“感性活動”,始終優先于人對物的認識關系[7]。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實踐的方式,它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實踐意蘊,因而難以通過純粹理論的方式完全把握。由此表明,在勞動行為發生之前先要學會關于勞動的理論知識,這顯然陷入了“在不會游泳之前不可下水游泳”的窘境。
以理論的方式把握勞動,把勞動首先看作一種理論性的活動,其背后有著深遠的形而上學的傳統。在傳統形而上學的視域中,經驗世界、感性事物是變動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實的,只有永恒不變的、超感性的、超經驗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和完善的。經驗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模板,人的第一要務是認識理念世界,因而人通過勞動來與世界打交道只不過是為了喚醒真正的知識。由此可見,勞動只是理論活動的一種補充或者說一種表象。在形而上學之集大成者黑格爾那里,勞動作為一種理論活動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8]。然而,倘若把理論活動作為唯一的與世界打交道的活動,那么,內在的思維是如何切中外在的存在的呢?形而上學的擁躉們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而殫精竭慮,卻終究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這被康德看作“哲學的恥辱”。事實上,形而上學的擁躉們以理論的方式把握世界,把生活經驗、感性活動剔除于真正的知識之外,究其實質只不過是在意識的范圍內兜圈子罷了。
綜上所述,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及不會勞動集中為“勞動式微”的社會現象。究其根本,在于對勞動的根本性誤解:把感性從勞動中剝離出來,從而把勞動理解為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這種誤解沒有看到感性作為勞動的本質屬性,因而忽視了感性勞動對于人的生成、人的價值觀的塑造及人追求自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對勞動的誤解也集中反映出勞動教育的弱化與困境。
對感性的闡發與強調是馬克思勞動哲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在馬克思勞動哲學理論視域中,對象、自然界乃至整個世界不再被看作純粹外在的客體,而是被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同樣,人也不再被看作純粹的主體,而是被看作一種以感性活動為原則的現實存在。由此,馬克思打破了傳統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壁壘,構建出主體與客體、活動與受動、唯心與唯物的本質性的原初關聯。在這種全新的存在論視域中,勞動被指認為一種感性活動,它是人與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人自我實現的基本方式以及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徑。在勞動的本真向度中,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人與自身處于共在的關系中。
勞動作為一種感性活動,主要是指主體與客體、活動與受動、唯心與唯物合一的活動,它是對“真正的分工”(即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的揚棄。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勞動首先就是“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日常性活動,這是一種身心參與、手腦并用的實踐過程。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人們首先都是通過勞動這種感性活動進行的。
首先,勞動是認識世界的方式。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指出它們并不了解現實的人的本質就在于他的感性活動?!皬那暗囊磺形ㄎ镏髁x(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ndlich]活動?!盵9]勞動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具體的、現實的個人,通過具體的勞動不斷生成著自己,使自己成為有意識的人。人通過感性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逐漸獲得關于世界的科學,馬克思認為科學只有建立在感性需要和感性意識的基礎上才能成為一種現實的科學。其次,勞動是改變世界的方式。馬克思所理解的“感性世界”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動的“自在世界”,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動為基礎,并隨著人的感性活動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著歷史性變化的現實生活世界。易言之,馬克思強調的感性世界是“人的活動”的產物。如前所述,馬克思指出,作為一種感性對象性的存在物,人只有憑借感性的活動才能現實地觸動并改變感性的對象世界。以感性的方式進行勞動意味著人不僅要運用感性力量,而且要運用感性意識包括情感、激情及經驗等,否則就無法實現對對象世界的改造。最后,勞動是感性世界的基礎。馬克思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10]無論觀念世界還是現實世界,其存在都形成并保持于勞動活動之中。不難看出,世界之為世界不在于它是一個理論所把握的現成的對象,而在于它是與人的感性活動——勞動——相互勾連的對象。
割裂理論活動和感性活動之間的關系,是傳統形而上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同時也是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分化的深層次表現。馬克思破除了形而上學對勞動的桎梏,使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重新復歸為感性對象性的勞動,從而將本真性的勞動拉回到了現實世界。在剝奪了理論活動非法性僭越之后,馬克思重新錨定把握世界的方式,他深刻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1]
在馬克思勞動哲學的視域下,勞動成果在最初意義上是一種感性的存在物,它與勞動者有著密切的生命聯系,因此,人對待勞動成果就像是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如前所述,在感性的勞動過程中,人首先把自己的生命力——體力、腦力、激情、熱情等——外化到勞動對象中,繼而通過對勞動成果的占有實現這一對外化的揚棄。因此,勞動成果作為私有財產實際上就是人的生命活動的表現,馬克思將此總結為:“這種物質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財產,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質的、感性的表現。”[12]正如植物離不開太陽,太陽離不開植物,它們處于共在的關系中。同樣道理,人與勞動成果也處于一種共在關系中,與其說其呈現出一種人與對象的關系,倒不如說是人與自身的感性活動之間的關系。勞動成果作為“人”的生命表現,成為自我的一部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界構成了人的無機的身體。
由此可見,在原初意義上勞動成果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實現,構成人存在的一部分。那么,人通過勞動自我創造并自我享受的過程就是生命的自我實現過程,盧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愛彌兒》中,盧梭通過講述愛彌兒種植蠶豆的故事表達了他對勞動的理解。愛彌兒將第一顆蠶豆種在地里時就把蠶豆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體力、時間、情感、汗水都投入到蠶豆之中,換言之,愛彌兒通過勞動把自己的生命外化到蠶豆之中。顯然,這種單向的外化不是永恒的,只有當這種外化最終被揚棄,也就是說,當勞動對象重新回歸自身并成為私有財產的時候,人才真正獲得生命活動的實現。倘若揚棄的環節出現斷裂,那么勞動就立刻變成令人戰栗的自我喪失的行為。因此,當看到辛辛苦苦種植的蠶豆被人連根鏟掉時,可想而知愛彌兒表現出了多么強烈的憤怒和絕望,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東西被人毀壞,更是因為自己的生命被人剝奪。“誰要想拿走這塊土地上的東西,就像是誰在強拉自己的手,想要把自己的手拽走一樣;在愛彌兒的眼里,物已然被看成了與自己的身體同樣的東西。”[13]
綜上所述,勞動成果之所以具有感性的特質,乃是因為其中蘊含著人的生命力、人的創造力、人的經驗、人的情感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共在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人才能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勞動成果表現自己的生命,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外化成為現實的產物。因此,對勞動成果的珍惜與尊重也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
馬克思“把自由規定為人的對象化活動,并在作為對象化活動之業績的對象性存在中反觀自己、復現自己、實現自己和證明自己”[14]??梢?,勞動作為感性對象性的活動與自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勞動是一種受動的活動,它是人獲得自由的前提。一方面,人作為受動的自然存在物,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從自然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15]只有依靠自然界人才能汲取營養,從而保持肉體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生成為人。馬克思將人的生成史高度凝練為這樣一個事實:通過感性的勞動,人擺脫了單純的本能,從而能夠把自己的生命活動看作對象,在這一契機下人產生了感性意識;而一旦有了意識,人就開始改造自然界并最終成為社會性的存在,即人。由此可見,勞動作為一種受動的活動是人無法擺脫的境遇,與其說這是人不得不承受的宿命或詛咒,毋寧說勞動——作為人的生命活動——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其次,勞動是一種主動的活動,它是人積極追求感性自由的手段。馬克思認為:“一個人‘在通常的健康、體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狀況下’,也有從事一份正常的勞動和停止安逸的需要……勞動尺度本身在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必須由勞動來克服的那些障礙所提供的。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盵16]由此可見,自由源于對外在的必然性——障礙、制約、艱苦等一切不得不承受的感性力量——的克服,它體現為一種活動而非一種狀態。通過勞動,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來克服外在必然性,因此,勞動表現著人的自由、人的才能和人的生活樂趣。事實上,人的生存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生活的體驗,這種體驗不僅僅在于精神上的享受,更在于以感性的、肉體的方式投入到現實的生產生活中。脫離了這種感性活動,人只能墜入虛無的深淵。因此,與勞動相對的懶惰、躺平、不想勞動無法導向感性的自由。倘若一個人永遠停止勞動并滿足于安逸,那么,他只能重新退變為動物。
最后,勞動作為一種感性活動是對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它是人從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的唯一道路??v觀人類歷史,其進展并非平坦的,異化現象給人類帶來了貧窮、失業、戰爭等種種苦難。異化現象的形成不是出于一種偶然因素,馬克思揭示了異化現象產生于人的勞動。如前所述,勞動的外化與外化的揚棄之間存在著斷裂的風險,一旦外化無法被揚棄,也就是說勞動成果無法被勞動者占有,那么,異化現象就將伴隨而生。然而,隨著勞動剩余的積累和人的交往的擴大,勞動成果不可避免地會被他人占有,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異化成為歷史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那么,緊要的問題就在于:面對異化,人的出路在哪里?人是否要效仿犬儒主義者、躺平主義者,以消極的、悲觀的、厭世的情緒與之相抗衡?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這些存在方式——即選擇不勞動——不但無法獲得自由,更為嚴重的是,“喪失了勞動的機會和價值,喪失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存在變得虛無和荒謬化了”[17]。事實上,馬克思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18],而這條道路就是勞動的道路。人類只有經歷異化之火的鍛造才能既在思想上又在實踐上完成對異化的揚棄。換句話說,只有通過勞動,人類才能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從而實現人的解放。正如馬克思為我們所描繪的未來自由王國中的場景那樣,任何人不再拘泥于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壁壘,勞動將重新成為一種自由而全面的感性活動。人們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進行打獵、捕魚或者從事批判等。這充分說明勞動不會終結,相反,勞動作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將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由上可知,感性活動對勞動本真向度的“出離”呈現為一種異化現象,它是導致勞動式微和勞動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然而,“感性活動基于其機制的面向自然界的全面敞開性使得它沒有理由一直停在某一種規定性上(比如異化的規定性)再生產自己”[19],對異化的揚棄必然要求感性的復歸,而這種復歸離不開一種特殊的人文途徑——即勞動教育——將人的感性活動從被掩蓋狀態中喚醒。為此,亟需一種新的勞動教育以破解目前勞動教育的困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運而生。
勞動式微的根本原因在于感性的缺席,并且勞動的本真向度揭示出勞動是一種感性活動,這決定了解決勞動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喚醒感性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新時代勞動教育立足于感性這一根本維度,將勞動教育的開展融入人的日常生活,從而全面提升人的勞動價值取向、勞動精神面貌及勞動技能水平。
新時代勞動教育鼓勵青少年體認勞動過程中所蘊含的艱辛和不易,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價值取向。勞動成果凝結了人的體力和腦力,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展現,如何對待勞動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自身修養水平和勞動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探尋新時代勞動價值的取向提供了重要借鑒?!皟€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盵20]勤儉節約是善知善行的基礎,而奢侈浪費則是惡念惡習的根源。端正人的勞動價值取向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任務,《標準》提出,不但要讓學生“動手實踐”還要“出力流汗”,不但要掌握日常勞動技能還要切實體驗勞動的不易。新時代勞動教育將勞動凸顯為一種并不輕松的感性活動,這在根本上破除了傳統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弊病。長期以來,勞動課在一些地方被當作純粹的興趣課,以致使勞動教育流于娛樂化、形式化及非專業化,這樣的教育方式遠遠達不到勞動教化的目的。事實上,“真正自由的勞動,例如作曲,同時也是非常嚴肅,極其緊張的事情”[21]。可見,勞動絕不像簡單的娛樂那樣輕松,勞動過程伴隨著體力上和腦力上的消耗,因而必然會使勞動者感到身心上的沉重。然而,這恰恰體現出勞動教育在價值觀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只有直面勞動中即將遭遇的負面感受才能使勞動者真正觸動現實的、自然的對象,只有深刻體驗到勞動之艱辛,才能養成正確的、穩定的勞動價值觀。另一方面,只有通過這種持續的、艱辛的、緊張的勞動體驗,才能促使人在內心深處建立起與勞動成果之間緊密的生命聯系,從而真正明白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的道理。雖然只有通過感性的勞動才能使人與勞動成果之間建立穩固的聯系,但這并不意味著要讓人們退回到原始的生存狀態當中,以至于人們不得不親手生產任何需要的產品。勞動教育實際上展現出這樣一種深刻旨趣:把產品重新還原為感性的勞動成果,其根本目的在于守護其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性內容;勞動產品能夠將人重新帶入與產品的共在關系中,從而深化人的生命體驗。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成果才能真正地被勞動者所珍惜。
新時代勞動教育引導青少年在理解勞動必然性的基礎上達到對自由的追求,從而養成砥礪奮進、追求卓越的勞動精神面貌。自由與必然是蘊含在生活中的深刻矛盾,但二者之間不是互相排斥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脫離了必然性的自由只是一種空中樓閣,因此在具體的勞動價值取舍中,一味地通過想象、通過“躺平”根本無法觸及現實的、感性的自由。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一方面將勞動看作感性的“動手實踐、出力流汗”,這是對勞動必然性的根本遵循。馬克思指出:“一個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備并賦有對象性的即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既擁有它的本質的現實的、自然的對象,而它的自我外化又設定一個現實的、卻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不屬于它的本質的、極其強大的對象世界,這是十分自然的?!盵22]這意味著,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實現自我外化,從而認識和改造對象世界并最終獲得關于世界的必然規律。另一方面強調將勞動看作積極的、自由的、展現人生命的活動,它是對抽象勞動、異化勞動及抽象自由的揚棄與超越。當然,對學生勞動精神面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不斷通過感性的勞動教育才能實現?!稑藴省吩趧趧诱n程設計中融入了勞動精神的培育,按照從低到高的階段性順序,勞動課程所蘊含的勞動精神分別是:不怕臟、不怕累;不怕困難;不畏艱辛、積極探索、追求創新;不斷追求品質、精益求精,牢固樹立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23]由此可見,從最初對勞動必然性的體驗到最終對勞動創造性的追求,這勾勒出一條從必然上升到自由的具體途徑。與此同時,人在不斷認識必然性、掌握必然性的過程中拓寬了自由的空間,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從而完成從“小我”向“大我”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標會有不同,職業選擇也有差異,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24]勞動者只有在具體的勞動實踐中才能彰顯自身的存在與價值,才能與社會和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繼而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新時代勞動教育強調青少年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倡導“做中學”和“學中做”,從而提高勞動技能水平。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勞動首先是一種感性活動而不是一種純粹的理論活動,因此,對它的學習與掌握首先要通過感性的方式而不是理論的方式進行。所謂感性的方式,一方面是指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勞動理論,另一方面是指要把勞動理論學習融入實踐學習中,使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相協同,這就是“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方式?!稑藴省分贫瞬煌A段的勞動教育方案,從日常生活自理到分擔家務,從學習勞動知識到與他人合作勞動,從開展服務性勞動到參加生產勞動,從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到創新創業,勞動的種類囊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及服務性勞動??梢姡@種課程體系充分考慮到學生動手能力的強弱并據此設計了提升勞動技能水平的具體方法?!白鲋袑W,學中做”不應局限于勞動課堂上,還應作為一種修養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事實上,自古以來勞動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自我修養中都占據重要的位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勞動的思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勞動素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習慣,“游刃有余”“庖丁解?!钡墓そ尘瘢约啊懊裆谇?,勤則不匱”的勞動觀念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盵25]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沃土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在勞動中學習勞動技能并反過來指導勞動實踐,這種“知行合一”的優良品質根植于中華民族歷史傳統與文化積淀之中。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勞動教育深刻影響著人的生存狀態、價值取向和追求自由的方式。對勞動教育感性維度的突出與強調,其深刻意義在于:把勞動保持為未被分化的、未被異化的感性活動,從而使人保持其生存之可能性。唯有如此,人才能通過勞動實踐本身實現對勞動異化的揚棄,繼而走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感性維度的缺失是造成勞動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新時代勞動教育將勞動還原為一種感性活動,同時將勞動教育錨定在感性維度的基礎上,這為勞動教育困境的破解提供了現實路徑。
通過感性的勞動教育和持續性的勞動實踐,勞動者才能在勞動過程中體悟被遮蔽的自身存在意義,同時,勞動者的勞動價值意識、勞動精神面貌及勞動技能水平也將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提升。新時代勞動教育鼓勵青年人接受鍛煉、磨煉意志,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從而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