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2021年春,以西方國家的不實指責為開端,部分外國品牌向“新疆棉”發出禁令,引起中國民眾的強烈反感,也因之受到中國市場的抵制。《紐約時報》刊文指出,中國品牌在這次抵制運動中發現了機會,不過文中被訪的中國企業家強調,中國品牌的崛起是建立在穩固的商業基礎上的,日本和韓國也有過同樣的經歷。[1]文中還提到了兩個成功的中國品牌——“李寧”與 “元氣森林”。前者于2018年登上紐約時裝周,被國內媒體視為開啟了“國潮元年”;后者據稱要成為中國的可口可樂。近幾年來,包括這兩個品牌在內,運營成功的中國品牌被廣泛地稱作“新國貨”,引領了新一波的消費潮流。綜合它們的特征,可以這樣理解“新國貨”:它是被互聯網時代青睞的,充分國際化(或得到國際市場認可,或契合國際流行趨勢),善于通過新媒體營銷的中國名牌商品。進一步說,新國貨承擔了重塑國貨形象,重新定義國貨的任務,目標是從國貨身上剝離掉“土氣”“低檔”等特征。雖然抵制外國商品的行動讓社會對國貨的關注一時間聚焦到了民族主義上,但在消費市場的常態下,新國貨更關心如何能凸顯更具現代性的一面,產品的升級轉型才是永恒的重心。
實際上,回溯20世紀上半葉國貨概念誕生與傳播的過程,對現代性的追尋一直都是國貨的題中應有之義,新國貨在某種層面上再現了歷史上國貨轉型的過程。毋庸置疑,民國時期的歷次國貨運動及抵制外貨運動都以政治為底色,也讓國人對國貨的記憶刻上了深深的民族主義印跡。但這并不足以概括國貨的本質,正如現代性本身即是民族國家認同構成的基礎之一,國貨同樣如此,而且國貨不但是現代民族國家認同的產物,也形塑了當時正在形成的認同。目前,學界關于國貨與國貨運動的研究非常豐富,并有部分論及了國貨的定義。如王相欽和潘君祥都辨析過洋貨、土貨、國貨的含義,主要區別是前者認為國貨專指民族工業的產品[2],后者指出國貨有時指機器制品,有時也包括手工土貨在內[3]。葛凱(Karl Gerth)則關注了國貨與洋貨概念的二元性和這一對立背后的政治與文化觀念。[4]這些研究更多落腳于國貨的民族主義特征上,或聚焦于經濟史層面,相對忽視了國貨的現代性內涵,特別是沒有注意到國貨概念的流變,以及其與土貨的分野所表征的意義。
洋貨是近代中國對外國商品的統稱,它有時也被稱作“外貨”或“外國貨”。①與洋貨相對,由中國本土生產的商品被統稱為“土貨”,或曰“土產”“華貨”。五口通商之前,洋貨進入中國的渠道雖十分有限,卻因“新奇”等特征引起注意。如海寧藏書家陳鳣描繪乾嘉時期的風氣為“以外洋之物是尚,如房室舟輿無不用玻璃,衣服帷幙無不用呢羽”,為此他呼吁“去邪歸正”。[5]桐城派學人管同對洋貨更是深惡痛絕:“天下靡靡,爭言洋貨。”他認為,洋貨既敗壞人心,又浪費民資,因此建言對所有洋貨“皆焚毀不用”。[6]實際上,此時洋貨進口數量并不高,洋貨的影響也遠遠不及文中所言,這些夸張的論斷反映了傳統士人對以洋貨為代表的并不從屬于華夷秩序的外國文明抱有天然的焦慮。
五口通商之后,洋貨在中國的銷路漸漸變廣,種類也更為豐富,國人關于洋貨的認識則開始分化。有些人認為洋貨全無用處,因此繼續倡言禁絕洋貨。如嶺南文人陳澧稱:“外夷與中國交市,彼正以無用之物弱我也。古人弱夷狄之術,而今夷狄以之弱中國……自今以后勿取其無用之貨,乃中國自強之道也。”[7]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廣州陷落,陳澧舉家搬遷避難,憂憤之中寫下《炮子謠》,把侵略者的到來歸結于中國人喜好洋貨。[8]陳澧之言一方面反映了洋貨帶來的沖擊比過去要強烈得多——甚至有顛覆華夷秩序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表明國人對洋貨的認識不可能擺脫外來侵略的陰影。
面對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有些人則認識到變局已到,洋貨無法禁絕,但不盡是“洋害”。如鄭觀應曾把洋貨分成兩類,一類是對中國有益無損的洋貨,“輪船、槍炮”之外,主要是“電線、火車、耕織、開礦諸機器”,一類無益有損,指“鐘表、音盒、玩好等物”,但國人愛之、購之的是后者,惡之、詆之的卻是前者,他希望國人能夠認識到引進前者尤其是機器的重要性,稱這對世道人心并無損害。[9]當時,后者的市場份額并不高,只是奢侈型消費品的定位讓它們很容易成為批判的目標,鄭觀應將其單列一類,實則是讓這類洋貨充當洋害的全部,“豁免”前者的“道德負擔”,引導國人認可洋貨的技術。而從統計數據看,19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以洋布、洋紗為代表的大眾消費品進口量增長迅速,占據了中國進口商品的最大比重。[10]鄭觀應后來也注意到這類洋貨對中國經濟有更廣泛的影響,所以在寫作《盛世危言》時,他不厭其煩地列舉了大量的洋貨品名,為它們“耗我資財”而痛心,稱其為害,但又認為其工藝值得學習,并列舉了日本模仿洋貨生產的成功經驗。[11]類似地,康有為曾在上書中稱洋貨為“奇技淫巧”,但他同時又為國內如何生產這類“奇技淫巧”提出了方案,并建議清政府設立考工院研究機器。[12]鄭觀應和康有為的共通之處在于既把洋貨視為外國奪我利權的工具,但亦認可洋貨是現代技術的結晶,認為無論如何厭惡洋貨,都應學習其技術,這也是晚清有識之士的共識之一。
對作為消費者的普通大眾來說,他們購買洋貨大多是因為洋貨物美價廉、投其所好,特別是在洋貨進口最多的沿海地區,洋貨逐漸改變了社會消費習慣,民眾崇尚洋貨的心態日益滋長,究其背后的原因,無非他們對現代文明的追慕。李伯元曾在《文明小史》中用極具象征意義的洋燈來表現這一點,他借主人公之口說,以前不知外國文明是什么,現在一見洋燈晶光閃爍,便知這就是“外國人文明的證據”。[13]土貨則被排除在這個現代文明之外。雖然在大部分地區,它還是消費的主流,但時人認為土洋競爭的先例已預示了它的前景。1888年有反對鐵路者,其理由之一竟是擔心洋貨會隨鐵路流向內地,屆時會導致土貨“驟而滯銷”[14]。《申報》記者則哀嘆,各國工藝日漸精進,土貨卻“以愚敵智,以拙敵巧”,勢必要被排擠,“此固天演進化之公理,未見其可逃避者也”。[15]所以,土貨如要避免被淘汰,一個途徑就是模仿洋貨,與之競爭,這也是近代民族工業興建的背景。
甲午戰爭后,民族工業建設進入了熱潮。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在與洋貨爭利的方式上,既著重采用現代技術,也善用保護利權的民族主義思潮,發起過多次抵制洋貨的行動,但無論他們在運動期間受益幾何,人們還是普遍認為改進土貨制造才是長久之計。如在標志性的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中,發起人上海商務總會收到了全國各地的來函。從函文可知,支持者都清楚抵制運動終究是暫時的,關鍵是如何把握這個民氣可用的時機。有人就稱“一時抵制不如籌一善法永遠抵制為正本清源之計”,建議商會“合一大公司考查洋貨之由來,一一仿制”,將來中國富強之機即在于此。[16]還有人請求商會登報普告全國應改造何種貨物來替代美貨,“以為暫時抵制至自興制造,永保利權”。[17]時事小說《拒約奇談》則借文中人物之口揭開了抵貨運動的困境,反問國人:以中國實業的能力,華貨能取代美貨嗎?如何用道德約束民眾堅持不買美貨?這些問題都很難解決,所以抵制的效果也是有限的。[18]
現實確如小說家言,抵制運動結束之后,土貨很難繼續僅憑身份獲得青睞。1907年,《申報》刊文討論紙業現狀時,直言“吾國之貨銷路已漸絕”,接著分析了土貨紙張的多種缺陷,直言“人之不喜用土貨,非無愛國心也,實土貨不堪作用耳”。[19]另有文章指出,空言抵制洋貨毫無用處,“仿造洋貨為第一要義”,因為消費市場自有其運行邏輯:
人之購貨,在于適用。其貨為甲國所造,人固購之;其貨為乙國所造,人亦購之,此購貨之公理也。吾若有貨以代之,則人必并購焉,是吾分彼之利也;吾若有貨以勝之,則人必擇購焉,是吾奪彼之利也。此扺制之公理也。吾既無物可以勝之,又無物可以代之,而僅以空言不用,雖演說千萬言,傳單千萬紙,僅可鼓動少數之上流社會人,不能約束多數之下流社會人,而盡強其不用也。[20]
推崇仿制洋貨的言論,把洋貨視為理所當然的模范時,普遍傾向于把土貨限定為低劣之物。雖然土貨模仿洋貨的改良之路已經開啟,但這必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何時可以“進化”完全,實未可知,而洋貨與土貨的文野之別已漸深入人心,這恰為正在改良的土貨蒙上了陰影。國貨概念是從1911年后開始廣泛使用的,這一方面源自辛亥革命后民族國家意識的強化,以“國”命名的做法更為流行;另一方面,改良的土貨需要一個新的名稱來命名走向洋化(即現代化)的商品,以與傳統的土貨相區分,方便確立新的規范推而廣之。
洋貨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生產技術尤其是機器生產方式。自洋務運動開始,機器就被視為洋貨的本質,乃至西方發達的奧義,如薛福成寫道:“有機器,則人力不能造者,機器能造之……而謂商務有不殷盛,民生有不富厚,國勢有不勃興者哉![21]因此,土貨改良的核心也是采用機器生產。洋務運動中,各省就興辦了大量工廠。新政時期,清政府更著意推廣機器制造。1905年,農工商部奏請設立京師勸工陳列所,其章程規定,有資格進入陳列所的須是土貨中的優良品,除天然產物外,陳列所主要征求的是采用新法、足以與洋貨競爭的制品,意在為全國土貨樹立模范。[22]在此之前,直隸省已經率先設立了天津考工廠,其對商品的選拔標準是:以工藝品為主,“凡足以與外洋物品競爭而擴張本國工業者皆取之”。[23]該廠創辦人周學熙此前在日本考察維新事業時,盛贊日本人“日用所需洋貨幾無一非本國所仿造,近且返運歐美,以爭利權”[24],他設立考工廠也是受日本的啟發。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此處所稱的“洋貨”并非按照產地,而是按照商品的制造方式來定義的,洋貨意為現代商品。如從這個定義來談,我國土貨的未來就是變成自產的“洋貨”。
民國成立后,機器生產更逐漸成為本土商品改進的不二法門。1912年2月成立的工業建設會還喊出了“產業革命”的口號,認為共和政體之下,“新社會以競爭存,產業革命者今也其時矣”[25]。不過,共和政體為國貨帶來的不僅是機遇,還有挑戰。眼看南京臨時政府的“易服”規定將會影響傳統絲織品的銷路,以江浙絲織業為主導的中華國貨維持會展開了大量自救活動。[26]其間,訴諸民族主義話語自不必說,加快向機器工廠轉型更成為商人的共識。如在某次宣講會上,維持會重要成員婁鳳昭稱:“外人實業之優點在機器,吾工業之失敗亦在機器,謹告商界巨子,機器不妨求諸異國造作,援諸國人,則吾國商業前途亦必有發達之一日也。”[27]婁氏言下之意,機器來自外國無損國貨本質,重要的是普及機器制造。婁氏還以身作則,他之后投資的振亞綢廠成為蘇州絲織業最早的鐵機廠之一。他的合伙人如振亞老板陸季皋等更在1920年發起成立鐵機絲織業同業公會,而該新組織的建立可以說是我國支柱產業轉型的標志之一。同年,為給新興工業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全國工商協會特向農商部呈文,為“機制洋式貨物”申請稅收優惠政策,文中說政府如不酌情支持仿造洋貨的工廠,那數年之后,“將見通國洋貨,而所謂國貨者,已全歸失散”[28]。言下之意,國貨的未來全系于“機制洋式貨物”上,也只有這類現代的商品有與洋貨競爭的可能。隨著機器制造在各行業的普及,上海機制國貨工廠聯合會于1927年應運而生,首批成員囊括了72家來自多個行業的知名工廠。在給工商部的呈文中,機聯會稱 “深以為國貨工廠,自別于同業公會之組織,必須有一國貨之總集團”[29],表示了對機器制造業作為國貨標桿的自我認知。在編選《國貨樣本》時,機聯會收錄的都是工廠制品,并自信地認為今日的國貨與以往已有了質的不同。
有許多人說,“中國制造的東西不及外國貨好”,這句話,在從前是不免的,可是現在國貨的進步,可謂一日千里,竟有過之而無不及,試看這“國貨樣本”,所有的國貨,無不十分精美……替國貨前途,創造一條光明平坦的道路。[30]
彼時,國貨展覽會是宣揚國貨的重要活動,相較于工業家的“自我標榜”,展覽會上國貨品類的變化更能體現社會對國貨的普遍認知。1915年北京政府籌辦的全國國貨展覽會選用的國貨,既包括各類農牧產品、手工制品,也包括機器制品。[31]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也在上海舉辦了一次中華國貨展覽會,雖然也展出了“天然產品”、皮毛等,但從分類與數量看,機制品開始占據主體地位。[32]在展覽會開幕式上,工商部長孔祥熙憂心道,“二十世紀是機械時代……我們若是專靠手工而不用機器,小規模制造出來的物品,成本必定很貴,決不能與大規模的制造相競爭”,故勉勵全國民眾“天天以提倡國貨改良出品為職志”[33],表達了對手工業生產進一步向機器生產演化的期許。1929年開幕的西湖博覽會聲勢浩大,時人認為與1909年的南洋勸業會有實質的不同,因為這20年是“中國機制國貨進步的時代”,機制產品已確定了其地位。[34]此次博覽會還特別設有“參考陳列所”,用于陳列外國商品。陳列所所長程文勛說,該所的目標是“把國外基本原動力的優點和出品勝人的原理,赤裸裸地呈露于眼簾,使有志的人們可以盡量地研究和考察,就其優點加以充分地改良,來做我們的導師”[35]。
更準確地說,洋貨代表的現代技術文明才是機制國貨的導師。洋貨本質上是國貨的對手,而在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這兩個對手之間的界線慢慢開始模糊。首先,國貨的成功仿制讓其與洋貨外觀上殊難分辨。有些模仿還會演化成“冒充”,如借用洋名等誤導消費者。著名的國貨品牌亞普洱燈泡是用洋名的典型,創始人胡西元解釋說,起初該廠用過多個中式名字,但無法打開市場,只好化用外國品牌名,后來更被誤傳為德國品牌。[36]有評論把借洋名比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并認為這是一種可用的營銷手段。[37]這份坦然倒也反映出這些國貨的“體”在質量上已足以替代洋貨。反之,也有洋貨借中國名來迎合國貨潮。其次,很多行業仿制洋貨都需要利用國外的機械設備、工業原材料、技術人才乃至投資等。如從海關統計數據看,1914—1931年間,進口機器的數量大幅增長,因國內棉紡業興盛,紡織機進口量尤其大,而當時國內各紗廠使用的器械,以英國產最多,次則美國產。[38]紡織廠的棉花也有大量來自外洋,其他行業中間產品、半成品的原料進口則更多。[39]胡西元為此還曾在國貨界聚會時,呼吁“國貨廠家自己也應服用國貨”,亦可見本國商家使用舶來品生產是普遍存在的事實。[40]國際化的生產方式讓國貨的身份更難清晰界定。滬上企業家朱伯元評論說:
在中國海禁初開的時候,國貨和外國貨很容易辨別,因為外國來的東西,其原料制法,與中國土貨截然不同,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但是近年來情形大不相同,有用外國原料制成國貨者,有將外國制品冒充國貨者……真是魚目混珠,不易鑒別。[41]
有鑒于此,南京國民政府曾出面制定了一份國貨標準,按照商品生產的資本、經營者、原料、工人四個要素的來源,把國貨分成了七個等級,第一等是四種要素全源自中國,是最純粹的國貨。外國貨則指四種要素中包括資本、經營者在內的三種要素及以上來自外國;還有一類稱為參國貨,組合要素為外人經營、中國原料與國人工作,資本不限。加上國貨的七等標準中還有分類,這份國貨標準一共有19種組合。[42]標準繁復到如此程度,更可見嚴格區分洋貨與國貨之難,反之也證明了機制國貨已經邁進了現代的世界,不再像曾經的土貨那樣與洋貨有明確的文野之別。
雖然民國時期國貨運動此起彼伏,國貨工廠的建設也頗有進展,但國貨仍然難敵更具優勢的洋貨。洋貨的傾銷從城鎮擴張到鄉村,對傳統手工業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當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波及中國,大量農村瀕臨破產后,這類問題引發了國人的深思。在為農村籌謀出路時,一些人轉向了工業化道路的背面,把希望放在了維護傳統經濟形式上,因此,國貨的現代性特征在此反而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如在甘地的手搖紡紗機中看到出路的編輯胡尹民說,自己之所以提倡采用甘地主義,是因為國貨實在比不過外國貨,而且:
拆穿西洋鏡講,所謂國貨也者,無非國人出了一筆經費,租一所房屋,向外國去購一部機器,雇若干工人,請幾個外國技師,仿照洋貨,制造一番,就算是國貨……道道地地的國貨,說一句痛心的話,除卻鄉下農民所耕種的五谷、菜蔬、瓜果和僻壤冷村黃臉婆用布機所織的土布外,上海市上,簡直連大餅油條,也是洋面做的![43]
可見,依照他的標準,只有遠離都市,沒有工廠的地區才有真國貨。這樣的定義,顯然有悖時人對國貨概念的基本認知。就在刊登胡氏此文之專刊的同一版面上,另一篇文章則題為《本埠國貨工廠之趨勢》,大談上海的新式工廠,與胡氏的定義形成鮮明對比。[44]當時推崇甘地者不在少數,有評論還就此將印度與機器業發達的日本相比,意在指出抵抗外國經濟侵略的方法是要考慮國情的,國人之所以提倡國貨要做到“愈土愈好,愈土愈妙”,源于“中國工業尚未發展”。提倡使用本國土貨不是要反對“歐化”,而是“請你慢慢歐化”罷了。[45]
更多人在將目光轉向內地與鄉村地區的手工制品時,會予之以“土貨”之稱,并有意將其與“國貨”對立起來。如出版家吳澤炎指出,國貨的問題一方面是與西方差距過大,前途是慘淡的,另一方面,國貨的推銷會引發它與土貨的競爭,且已經發生了多起糾紛。雖然作者明了這是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實是目前中國農村經濟凋敝,這一競爭會釀成慘痛的后果。如果國貨運動不能給農村經濟提供補償,不能讓“國貨的制造品與農村的原料”在價格上保持平衡,國貨運動是沒有光明前途的。[46]機制國貨確實加速了農村固有生產模式的破產。據經濟學家方顯廷當時的調查,由于國外、國內機紡紗的競爭,昔日鄉村的支柱產業手紡業已“寂焉無聞”。磨粉業同樣如此,“自國外面粉及國內粉廠競爭以來,遂日益衰敗”[47]。如前所述,機制國貨與洋貨區分不易,可以想見,在偏遠鄉村,二者的界線更為模糊,清晰的是它們與土貨的差別和共同對土貨產業造成的沖擊。
教育家邰爽秋則適時發動了“念二運動”(因發起于民國二十二年而得名),口號是“提倡土貨,實行社會節約,努力社會生產,發展國民經濟,改進民眾生活,協謀中華民族之復興”[48]。關于土貨所指,由他主導的念二社先總結了現有的兩種定義:
第一,以生產的方法來分,凡是拿中國原料(相對的)用中國人力和手工所制造或產生出來的貨物,皆可叫做土產貨物,簡言土貨。在這個定義之下,那些用機器生產出來的洋式貨物,就只能叫做機制洋式貨物,不能叫做土貨。第二,以出貨的地方來分,凡是本地方所出的貨物,皆叫做土貨……
我們對于土貨的定義自然是贊同,凡是用中國人力和手工所制造出來的貨物皆為土貨的解釋了。[49]
念二社之所以贊同第一種解釋,理由是他們主張的經濟建設方針是重農派的。關于為何不認可國貨,是因“用國貨二字來提倡實有很多困難”,具體包括:其一,國貨與洋貨不易分別,并諷刺了國貨虛榮愛用洋名、洋貨反愛用中國名的市場亂象。其二,國貨改變了國人的消費習慣,是在為洋貨制造市場。其三,國貨原料多用洋貨,甚至有直接購買洋貨略加改造變成國貨的。與之相對的是,土貨的優勢在于:其一,土貨是手工制品,并不美觀,與洋貨很容易辨別,洋貨也不好冒充。其二,土貨可以扭轉國人用洋式貨物作生活必需品的心理,從而打倒洋貨市場;非用洋式貨物不可時,就可以用國貨,因為國貨數量有限,土貨受到的沖擊不會太大。其三,土貨的原料就是土貨,不用進口。其四,土貨主要供應本地,貿易壁壘很堅固。[50]簡單來說,如以是否機制洋式為標準,土貨與洋貨、機制國貨的區分清晰可辨,遠勝于后二者之間的差別。
在國貨與土貨的對立關系上,念二社還進一步分析說,商人和購買者都“不把土貨當成國貨”,雖然土貨也是本國產物,但只有像洋貨的機制品能得到他們認可。[51]在其他場合,邰爽秋也強調過國貨運動的排他性,“提倡國貨,便把機制洋式貨物變作國人生活必需的標準”[52],實則洋貨可以更好地提供這種標準,但會將土貨排除在這個現代消費體系之外。在念二運動的主張中,土貨與國貨的對立,其實也是農村與城市、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的對立。《念二運動》手冊中有不少篇幅論述農村與城市的對立關系,主要是城市對農村的剝削。而且,邰爽秋在相關場合呼吁,城市企業家勿要變成農村的寄生蟲,“我們希望土貨上城,不希望國貨下鄉,我們希望一般企業家到鄉下去發展合作農村生產,不要把鄉下的銀子吸收到城里來開工廠,使農村金融枯竭”[52]。
雖然農村經濟亟待拯救在當時是無可辯駁的議題,但很多人對念二運動反現代化潮流的傾向頗為不滿。如有人反問:“土貨和國貨不是一條路的兩面嗎?”國貨面臨的半殖民地困境,土貨同樣有,提倡后者并不能解決問題。[53]不過,這類文章在討論中,卻像念二社一樣,確認了國貨與土貨的差異。如《國貨與土貨》一文,雖然反駁邰爽秋的理由都是經年以來國人督促工業發展的常見說法,但此文開篇處就依照念二運動的邏輯先就國貨與土貨的定義做了論斷:“因為見到他們提倡的都是百分之百的手工業生產品(如手紡手織的土布之類),那么可以代土貨下一個比較具體的定義——國粹的舊式生產品,同時,相對的,他們目光里的國貨,是專指近代的機制仿造洋式貨物了。”其實從后文邏輯看,作者對國貨的認知也是如此,只是未經土貨運動的“刺激”,沒有專門去討論過。而作者對土貨運動的看法是,模仿洋貨而發展的國貨工廠才是民族復興的中心堡壘,因為這是一個只有工業國家才能生存的時代,國貨導致土貨進一步被淘汰也是“毫無疑問”的。[54]
其實,邰爽秋并不是要反對工業化,只是認識到目前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條件還未完備。在回應別人對他“開倒車”的批評時,他說:“我們并不反對機器,我們想從服用土貨把國民經濟的血液積蓄起來,做大規模機器工業生產的準備。”[55]邰爽秋的說法實與上文所述的“慢慢歐化”主張趨同,都是把使用土貨視為階段性的策略。有評論曾在推介邰爽秋的土貨主張時采用調和的方式,稱提倡土貨與提倡國貨是“復興民族經濟運動的左右翼,朝著共通的目標前進”[56]。這既暗示民族經濟的目標即工業化并不會因為提倡土貨而改變,又刻意將土貨與國貨置于不同的發展路線上。綜合來看,提倡土貨的主張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但它對國貨與土貨對立關系的揭示與強調卻頗具影響,其目的是教國人認識土貨為何②,實際上則反向強化了國貨的主流定義——機制洋式的中國產品。
在小說《肥皂》中,魯迅借用一塊肥皂諷刺了舊道學家的虛偽[57]。肥皂在文中充當了現代文明的象征,但主人公購買的這塊是洋貨還是國貨,文中沒有言明,只強調它和傳統的皂莢有天壤之別,正如新文化與主人公迂腐思想的差距,也恰似國貨“洋化”后與土貨的對立關系。簡而言之,在國貨誕生的過程中,脫離傳統的“土”,向現代的“洋”邁進,是一以貫之的路徑,它的發展正是近代中國向工業文明世界艱難前行的寫照。洋貨初入時,國人從純粹視它為洋害到逐漸接受了它先進的一面;待洋貨開始勢不可擋,特別是深入到日常消費領域后,模仿洋貨改良土貨就成為無可置疑的路徑,土貨則一概被歸類為低劣的產物。此后,隨著工業的推廣與民族國家的建立催生了國貨的概念,機制產品漸漸演變為國貨的“樣本”與民族的未來。如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所言,“現代”就是要打破延續到當下的傳統,要貶低過去的歷史,并與之保持距離,以便再設立一個規范性的基礎。而且,“‘現代’世界與‘古代’世界的對立,就在于它是徹底面向未來的”。[58]國貨對土貨名稱及其象征的傳統生產方式的放棄,正是為了完成現代性建構的關鍵步驟——“斷裂”,以更確定地建立現代工業制品的規范。機制國貨一直自詡只有自己才是民族經濟發展的未來——無論彼時它在與洋貨的競爭中處于何等的劣勢地位,未來的勝利卻被認為是確定的,所以它樹立的規范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不過,從西方移植而來的現代性,無法讓國貨回避關于其身份的爭議與沖突,對西方工業化模式的路徑依賴,在遭受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的波及后,深刻地體現了一個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的困境:民族工業尚未穩固,鄉村手工業就已盡數衰落,而前者還在和外國商品一樣以不公平的方式持續吸收鄉村的資源,造成嚴重的錯位與失衡現象。即便如此,提倡土貨的主張于此局面亦不過是杯水車薪,其實際作用是提醒社會注意一個被忽略的事實——即使壟斷了國貨名稱的機器制品代表著民族的未來,它仍然無法解決眼前的經濟危機。以方顯廷為代表的經濟學專家,則從專業知識出發,提出過更實際的調整中國工業化模式,扶植鄉村經濟的主張。[59]可惜的是,這類計劃還沒得以施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就終止了這一切。
注釋:
① “洋貨”偶爾會被用于代指西方的思想,魯迅的文章中就有這樣的用法。如“那些理想、學理、法理,既是洋貨,自然完全不在話下了”。參見:魯迅.隨感錄·三九[J]. 新青年. 1919(1):65-69.再如,“我們中國人決不能被洋貨的什么主義引動”。參見:魯迅.隨感錄·五六[J]. 新青年. 1919(5):549.此外,亦有用“外貨”或“外國貨”指稱外來思想的。如“本來自治,當然不應用外國貨”。參見:自治的外貨與國貨[J]. 中國社會,1926(3):75-76.
② 念二社還在滬西民生教育試驗區開展巡回土貨運動,組織土貨展覽會讓民眾認識土貨,以及教大家了解“什么叫土貨、國貨、洋貨、私貨”。參見:巡回土貨運動,滬西民教實驗區主辦,使鄉民認識土貨重要[N].申報,1936-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