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甜

摘 要: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起源早、歷史悠久,經過了幾千年文人、畫家的激發改進、創作研究和發展,其在中國繪畫史和藝術史上擁有了重要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題材廣泛、畫面生動,且多寄托人們的情感,是人們表達情緒、愿望的重要形式,深受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市井民眾的喜愛。中國傳統山水畫具有的較高藝術成就和繪畫成就,在當前階段,仍散發著熠熠光輝,深受社會的廣泛關注。鑒于此,本文將基于審美價值的視角,在對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基本概述的基礎上,重點探究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結構特點、分析其所具有的美感,挖掘、展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讓更多人認識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魅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山水畫;結構;美感;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0-000-03
中國傳統山水畫歷經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傳承、保留與改進的繪畫技法日漸高超,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繪畫技法、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情感價值、歷史研究價值等均不斷提高。對作品豐富、內涵深刻、藝術技法高超的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分析、研究,是中國繪畫藝術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以下將結合筆者儲備的有關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知識、高中美術課程教學的經歷,從結構與美感兩個方面,對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研究。
一、中國傳統山水畫概述
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述對象的中國畫,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這一繪畫形式,于隋唐時期明確地分出山水畫這一門類,并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于五代十國、北宋時期趨于成熟,確立其在中國畫中的重要畫科地位。隋代時期展子虔的《游春圖》是山水畫作為獨立繪畫門類之后最早的中國山水畫作品。中國傳統山水畫具有平遠、高遠、深遠的特點,多以山川、河流、樹木作為山水畫的主要內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歷代發展,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風格多樣,從畫法風格的角度,可將中國山水畫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幾大類,不同類型的山水畫其繪畫風格明顯不同,共同構成我國豐富多彩的山水畫藝術寶庫[1]。
與西方題材相同的風景畫相較,中國山水畫的歷史起源更早,起源時間早于西方風景畫起源約1000年。我國著名的傳統山水畫畫家有顧愷之、展子虔、王希孟、趙伯駒、沈周等。
二、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結構特點
區別于西方風景畫、油畫、素描、攝影等藝術形式,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風格等與之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中國傳統山水畫將自然景物作為描繪的主要對象,山川河流、植物等均是構成中國山水畫的關鍵素材,山水畫的形制、圖式、空間以及筆墨結構具有的特殊性,是中國山水畫美感體現的關鍵點。
(一)特殊的繪畫載體,展現獨特的形制結構
與其他繪畫藝術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載體豐富,展現其獨特的形制結構和藝術之美。有的山水畫在絹帕、紙、石壁、屏風等載體上進行繪制,不同載體上的繪畫藝術風格不同,所展現的美感也不同,決定了中國山水畫獨具特色的美感[2]。從繪畫欣賞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展示方式,也能給人以不同的鑒賞感受,立軸、卷軸、扇面等展示方式均能給觀眾以不同的感受,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畫卷的方式呈現,當畫卷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卷軸內所繪畫的汴京人的生活方式,給人們以直觀的視覺沖擊,畫卷中濃郁的煙火氣息撲面而來。若靜態展示鋪平的畫卷,則很難達到卷軸展開給人帶來的視覺效果。
山水畫的卷軸形式按照自右向左的順序展開,山水畫的構圖、要素等徐徐映入人們的眼中,能給人以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拉近觀眾與畫卷、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少年成才的畫家王希孟,其最為著名的山水畫《千里江山圖》的形制結構為卷軸絹本,隨著畫卷的展開,畫作從五個方面展現了氣勢恢宏、雄美壯麗的太行山景象,山川、湖泊、平原、村落、橋梁等景色移步換景,動態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以獨特的形制給人以良好的欣賞體驗。卷軸形制具有濃郁的中國藝術氣息,在世界繪畫史上,已經成為中國畫特有的一種形制結構,享譽全球。
隨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發展、創新,卷軸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要形制結構之一,在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居于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空間構圖意境深遠,具有豐富的圖式結構
平遠、深遠、高遠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所具有的特點,畫家從不同角度進行作品創作,展現“高深”、秀麗的山川,給人以良好的空間透視感、整體美感。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深遠,在空間構圖和圖式結構方面,均具有其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章法、布局、置陳是決定其圖式結構的三大要素,直接決定了山水畫的意境、審美價值。置陳具體指畫中形的位置和陳列,即主要構圖要素在畫面中的位置,以及各要素的畫面位置關系,中國畫講求畫面的和諧、統一,對構圖要素的位置、陳列等均具有較高的要求。構圖要素存在的主賓關系、動靜狀態、透視性等,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給人以相應的感受。例如,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布局規范、置陳平衡,遠近、前后的山川給人以獨特的感受,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到畫面構圖的穩定性、和諧性,圖式結構理性、端正。再如,南宋畫家馬遠(又被稱為“馬一角”),其繪畫作品的圖式結構非全景納入,構圖不完整,多選擇某一邊或某一角,將其作為畫面的主體,與其他畫家的全景構圖相較,具有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畫面圖式結構給人一種簡單、清明、純凈的感受[3]。
另一方面,“三遠”是中國山水畫的主要特點,主要體現在畫面的空間布局上,要素位置關系、空間布景等均是體現繪畫平遠、深遠、高遠的關鍵。北宋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對“三遠”進行了明確的闡述,“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不同的空間構圖直接決定了畫面的特點以及給人的感受。呈現平遠特點的山水畫能讓人們視野開闊、心曠神怡;呈現高遠特點的山水畫能讓人感受到山川氣勢逼人、山峰雄偉壯麗;呈現深遠特點的山水畫則能讓人感受到莫測的深邃與深沉。畫家要將繪畫的特點表現出來,就要選好角度,采用不同的散點透視法,合理設置空間布局,描繪畫面中的景物。例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山水畫,范寬采用了仰視的散點透視法,畫面的視角從山下向山上仰望,給人一種山峰聳立的視覺沖擊。
(三)筆墨語言展現獨特的藝術風格與美感
筆墨是中國畫的主要繪畫工具,作為中國畫重要門類的山水畫也不例外,也以筆墨為繪畫的主要工具。筆墨是山水畫的語言,不同的用筆、用墨手法,決定了畫面的呈現效果和審美價值。與人物、花鳥畫相較,大篇幅的山水畫對筆墨的要求更高,筆墨技法的運用,呈現了東方繪畫藝術的獨特之美。山水畫的用筆用墨直接決定了整體的繪畫風格,且以此為依據,將山水畫分為青綠、小青綠、淺絳等繪畫風格。在歷代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畫法風格逐漸從工筆重彩為主向寫意山水的風格發展,用筆用墨表達方式更加多樣,筆墨語言風格多樣。擦、點、染、皴等均是山水畫常用的筆墨結構。
例如,皴法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應用起源于唐代之后,在唐代之前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對山川、石頭的畫法多以線條勾勒輪廓,并不存在皴法筆墨結構,從唐代開始,中國山水畫開始出現皴法的筆墨結構,山石的刻畫更加生動形象,中國山水畫的畫法技巧以及藝術風格等均得到新的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美術教材第3課《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展示的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的山水畫作品《富春山居圖》,其中運用了長披麻皴、解索皴的皴法,黃公望還將這兩種主要的皴法糅合在一起,在長披麻皴中添加了少許的解索皴,畫面中的富春山,山上郁郁蔥蔥的樹木、礬石以及整個山體都以長披麻皴為主要的筆墨結構,配以在山腳、樹根處采用的濃墨點苔法,整個畫面呈現出蔥郁盎然的氣勢;畫面中的江面則以長皴畫法為主,表現了水面的波紋。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皴法的應用,是中國畫技法改進和歷史發展的結果,能讓畫面的刻畫更加生動形象,以獨特的筆墨結構,提高繪畫的審美價值[4]。
三、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藝術美感
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優美的自然景色,還是中國人情思的厚重沉淀,蘊含了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美感,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成就和地位突出。在中國山水畫從工筆向寫意發展的過程中,山水畫不僅是優美景色的刻畫與載體,還蘊含了畫家的情感、體驗,畫家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個人情感傾注在畫筆上,運用不同的畫法技巧,講求畫面構圖和諧、統一,在畫家獨具匠心的構圖、刻畫下,中國山水畫被賦予了情理交融、虛實結合、有無共生的特點,展現中國傳統山水畫獨特的美感。
(一)個人情感的寄托,情理交融
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僅是一幅景物描寫作品,也蘊含了作者對社會環境、個人經歷的思考,是作者宣泄個人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部分畫家假借山水畫,表達自己郁結于心的情緒、個人愿望以及自己的思考。情感與理性均交融在山水畫中,向世人傳達了畫家對社會、對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在山水畫從以工筆畫為主向以寫意畫為主的發展過程中,畫家個人的情感在山水畫中的體現更加明顯,“情”是寫意畫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5]。
以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為例,該畫作在中國繪畫歷史上的成就斐然?!陡淮荷骄訄D》創作于畫家黃公望晚年歸隱階段,黃公望從殘酷的官場走出來,回顧自己漫長的為官生涯,將其中的苦與樂均寄情在山水間。黃公望早年在官場做小吏時,曾蒙冤入獄,在其為官生涯中,處處充滿了鉤心斗角,官場的烏煙瘴氣,讓黃公望內心壓抑。直到黃公望離開官場,隱居在富春山之后,優美的自然風景讓黃公望的內心和情緒均得以疏解,自然風光在給黃公望以美的體驗的同時,還讓黃公望從官場的打壓中擺脫出來,其晚年所創作的《富春山居圖》不僅是對當地優美自然風光的刻畫,也是其內心情懷的抒發過程,描繪了黃公望與富春山自然風景融為一體的靜謐、抒懷的心境與情感。據史料可考,黃公望在創作《富春山居圖》時,曾假裝自己是一個道士,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繪畫創作,賦予《富春山居圖》獨特的意蘊——借助山水的空間造型表達道教的理想空間,體現黃公望豁然開朗的生活哲學、人生態度。
(二)傳統思想的融入,虛實結合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在兩宋時期達到頂峰,宋代的思想文化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山水畫的發展,老子、莊子的道教思想在兩宋時期盛行,直接影響了同時期山水畫的精神內涵,道教思想在山水畫的筆墨結構、空間構圖、意境、意蘊等方面的影響較大[6]。
“虛實相生”是老莊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一思想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深遠,虛實結合是山水畫的一大特點,成為中國山水畫家營造虛無縹緲的詩意空間的主要藝術手段,體現中國山水畫獨特的美感。例如,元代畫家倪瓚的《漁莊秋霽圖》,畫面構圖簡單,運用了大量的留白藝術,整個畫面虛實結合,雖然構圖要素較少,但是并不顯得畫面單調?!稘O莊秋霽圖》雖然中景出現大量留白,全無筆墨,但近處細致刻畫的樹木、石頭,遠處山的輪廓,都襯托得中景湖光生動秀麗,通過中景的一大片留白,將自然生命、人的精神、流動的湖光等均納入靜態的畫面中,讓畫面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以留白藝術體現中國山水畫的哲學意境。
留白藝術的運用,能將畫面的“虛”“實”協調地呈現出來,構建虛實結合的良好意境,在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的同時,還向人們展示有關中國繪畫藝術、自然景物、人生思考的哲學意蘊,將真與假、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起來,賦予中國傳統山水畫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審美價值。
四、結束語
從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發展歷史入手研究可知,山水畫的發展高峰于兩宋時期,該時期盛行道教思想,對山水畫的畫法、藝術創作以及發展均產生深遠的影響。道教思想與中國繪畫藝術的融合,賦予山水畫以辯證統一的哲學意蘊,畫家的情感、對社會的思考、人生哲學等均蘊含在畫面構圖中,畫家通過協調形制結構、圖式結構、空間結構和筆墨結構,構建和諧統一、具有美感的畫面,并將自己的情感、精神等外化為畫面構圖,借以山水畫創作抒發個人情感,情理交融、有無共生、虛實結合,深化山水畫的意境、意蘊、精神內涵,在給予人們以直接的視覺沖擊和審美體驗的同時,還通過空間留白、思想留白,將50%的主觀思想交給鑒賞者,對后世中國畫的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魏海霞.論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結構與美感[J].明日風尚,2023(15):70-72.
[2]宗兆華,徐輝.論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結構及其美感[J].美與時代(中),2021(01):45-46.
[3]張琴玉.淺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空間意識[J].美與時代(下),2018(09):70-71.
[4]許丹桂.論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結構及其美感[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8):138-140.
[5]付曉燕.中國傳統山水畫“開合”概念研究[D].揚州大學,2015.
[6]田鑫.李可染山水畫藝術形式的獨特美感[D].曲阜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