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蹈創作中,編導對空間表現及運用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舞蹈整體表現效果。舞臺位置、方向和距離等參數變化,客觀展現了舞蹈的空間狀態,其合理的運用也能夠讓舞蹈作品更加飽滿、豐富,極大地提升舞蹈作品整體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是舞蹈編導應重點考慮的內容。因此,舞蹈編導在進行編排時,要具備較強的想象力并做到對空間環境的有效運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舞蹈編導對空間表現及運用進行分析,以期提升舞蹈編導的空間運用水平,創作出更多優質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空間的含義及特征
(一)舞蹈空間簡述
舞蹈空間是舞者通過身體與外界自然空間的聯系所產生的一種動態感應及技術技巧的體現。在舞蹈編導創作中,需要結合作品主題內容來合理安排舞蹈空間,綜合考量主要動作、畫面形態位置以及主次關系等內容,在突出舞蹈主題內容的基礎上,使舞蹈作品的空間層次更加鮮明,讓觀賞者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獲得情感共鳴。[1]在實際編排中,不同舞種的空間形態要求不盡相同。例如,民族舞作品強調空間規整統一,在蒙古族舞蹈《原上草》等作品中,就是通過舞者舞姿、群舞動作的整齊劃一與舞臺空間的協調展示,表達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與敬畏;而現代舞蹈空間范圍較為廣泛,不局限于傳統舞臺空間,可以結合舞蹈作品主題和創作意圖,體現更多維的空間。通過舞者伸展和跳躍等動作,實現對舞臺空間的全面探索,甚至走出舞臺空間,與觀眾密切互動。
(二)舞蹈空間特征
舞蹈編導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空間表現的運用效果是否理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導對舞蹈空間特征的掌握。其中關鍵點在于,創建多元空間的想象,使舞蹈動作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并具備更加理想的情感表現效果。[2]就舞蹈空間特征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流動性
舞蹈空間的流動性強調舞者在舞臺上利用身體移動、動作變化來持續改變空間形態。這種流動性表現在舞者具體舞蹈動作中,也表現在編導對整體空間布局和調度方面。
2.層次性
舞蹈空間的層次性,表現在舞蹈編導通過劃分或疊加舞臺的不同空間區域,并調整舞者在舞臺上的位置、動作幅度、站位高度,以此來形成前景、中景和背景等多個層次,讓舞蹈空間更具立體感、層次感。這一特點有助于增強舞蹈表演整體的視覺呈現效果,還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現舞蹈中的思想情感。
3.虛擬性
舞蹈空間的虛擬性特征,即舞蹈編導通過舞者身體語言和動作變化,配合服裝道具、舞美等,營造出一種超越物理環境的抽象的空間感。通過巧妙運用虛擬空間,能夠引導觀眾沉浸到特定的審美境界,獲得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
二、舞蹈編導中空間的表現形態
(一)真實空間
真實空間即舞臺或其他承載表演的物理空間,是舞蹈編導創作的基礎載體,通過對真實空間的巧妙運用來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舞蹈畫面,使舞蹈作品更具立體感、層次感。在舞蹈創作中,真實空間的表現形態多樣,圍繞創作主題,可以運用空間分割的方式來營造不同的舞蹈氛圍、意境,或是在舞臺上劃分區域,基于不同空間層次來展現不同主題和情感。[3]同時,舞蹈編導還可以基于對真實空間的巧妙運用來表現特定舞蹈主題的情感元素。如利用狹窄空間來表現舞者內心情感的束縛、壓抑;利用開闊空間來展現出更加奔放、自由的情感。此種空間與情感融合的方式,有助于舞蹈作品主題深入人心,激發觀眾深層次情感共鳴。[4]另外,編導也可以結合舞蹈創作的內容和風格,來營造適宜的空間布局,能夠讓舞蹈畫面整體具有美感。具體而言就是運用布景、燈光、道具等元素來創設特定的主題風格,營造出不同的光影空間效果,增強舞蹈視覺體驗,使真實空間更加立體、有感染力。例如,舞蹈作品《云南映象》對真實空間的運用十分巧妙,生動呈現了云南地區民族風情、文化特色。舞臺上通過搭建云南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設置有民族風情的服飾和道具,整體上營造出一種民族特色鮮明的真實空間感。在這個空間,舞者通過身著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跳著節奏歡快的舞蹈,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云南人民的活力和熱情。此種設計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舞蹈作品視覺沖擊力,也讓觀眾能夠更加沉浸式地感受到云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更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虛幻空間
虛幻空間主要是依靠編導的聯想與想象,結合運用舞臺設計、構圖、動作語言等手段構建超越現實的空間形態,具有極強的奇幻性、隱喻性、象征性等特點,是編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具體表現。[5]由于舞蹈是一種動態化藝術形式,在虛擬空間中可以表現出鮮明的變化性和流動性,因此編導在舞蹈編排時便可以通過設計舞者動作的變化,如流動有韻律的線條或緩慢且柔和的舞蹈動作等,創設更具夢幻感的舞蹈氛圍。在展示舞者技藝和魅力的同時,勾勒出獨特的虛幻空間,以此創造出多樣化的舞蹈空間形態,極大地增強舞蹈的活力與動感,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過程中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也能更為直觀地感受到編導的創作意圖、內心世界。比如在舞蹈《只此青綠》中,編導首先通過舞臺上方圓形的裝置和舞臺上的圓形轉盤設計,展現出了虛構的“畫卷空間”,而臺上臺下的裝置同時啟動旋轉,又向觀眾展示出了展開畫卷與時間交替的意境。其次,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以輕盈為主,出場時舞者呈清一色松肩墜肘之態,后背微微倚靠,下盤擰轉頓挫,借此營造出虛擬的“群山”“瀑布”等意象。靜時,觀眾眼前的畫為立體的景物,動時則變為動態的水墨畫,同時借助舞臺上的投影、燈光和音效等元素的有機組合,營造出了既真實又虛幻的自然環境,給人一種超越現實的美感,也為舞蹈動作變化提供了背景襯托的作用。在這個舞臺空間中,舞者仿佛融入了山水畫卷中,觀眾也更容易感受到舞蹈中所傳遞的主題意境。
三、舞蹈編導對空間的表現及具體運用
(一)注重外在舞臺空間的設計
首先,舞蹈編導在作品設計中,應注重舞臺空間巧妙布局和利用,創造不同視覺效果。[6]如舞臺的前后深淺、高低錯落等空間變化,能夠增強舞蹈的畫面感與層次感。通過舞者位置、動作的合理安排,讓舞蹈作品整體視覺和諧統一。其次,借助布景來烘托舞臺表演氛圍,營造獨特的舞蹈表演情境。舞蹈編導要圍繞作品主題內容,合理化配置道具、背景板等元素,突出特定氛圍,增強舞蹈的美感。最后,舞蹈編導創作中,還要充分契合環境特點進行創作。如戶外演出時,有機整合利用自然環境的花草、山水等元素,設計更具地域特色的舞蹈作品。而在室內舞蹈演出時,則要充分考慮舞蹈場地形狀、大小,設計適宜的舞蹈動作、隊形變化。此種結合環境創作舞蹈的方式,也有助于舞蹈作品貼近當代觀眾實際生活,迎合觀眾審美需求,切實增強舞蹈作品的吸引力。以舞蹈作品《水月》為例,這部作品的外在空間設計極具特色。在舞臺布景方面,運用了更加簡潔且具有禪意的風格,并借助水墨畫般的背景設計,給觀眾打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水月世界,充分契合了作品的主題內容。[7]同時,編導還通過對舞臺高度和深度的巧妙把控,呈現出了更加強烈的具有層次感的畫面效果。而且舞臺上燈光、音效的運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舞臺的外在空間設計感。隨著舞蹈節奏的變化,燈光也隨之改變,能夠營造出唯美的氛圍,使這部作品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二)增強內在舞蹈空間的表現力
一是優化舞蹈動作設計,提升舞蹈的內在藝術魅力。舞蹈動作并非是簡單的肢體動作,也是表達舞者內心情感的載體。在舞蹈編排中,舞蹈應緊緊圍繞作品主題內容與情感需求,設計更具空間感與層次感的動作,以此來充分展現舞者的身體線條、姿態與表情,便于觀眾能夠深層次感受舞者內心情感起伏變化,對于增強舞蹈作品感染力和表現力具有重要意義。[8]例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的創作中,編導通過設計舞者隊形變換,來模仿展示小溪流淌、江河奔涌效果,同時生動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特點。而且通過動作之間的密切銜接,大大增強了舞蹈作品整體的藝術表現力,視覺效果更具沖擊力,無形中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感。二是基于節奏與時間控制來增強舞蹈空間的表現力。節奏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編導在舞蹈編排中,結合作品需要調整舞蹈強弱、快慢等節奏變化,同時精心設計各個動作時間長度、銜接方式,可以隨著舞蹈的表演進度來展現出不同的內在空間變化。三是貼近日常生活來設計肢體動作,以表達舞蹈的內在情感。例如,芭蕾舞作品《沂蒙頌》中有一個“熬雞湯”的場景,這個場景的創作就是編導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撒雞食還是添柴火等肢體動作,都是從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提煉而來,再通過舞者優美流暢的表演來呈現在觀眾面前,極易引發情感共鳴。四是借助燈光、音樂等藝術手段,增強舞蹈的內在氛圍。對于舞蹈藝術而言,音樂在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可以借助音樂來營造與舞蹈相映襯的情感氛圍。同時通過調整不同燈光顏色、亮度,來增強舞臺的層次感和氛圍感,便于吸引觀眾注意力,更加巧妙、深刻地傳遞舞蹈作品的情感思想。
(三)體現情感對空間的表現力
舞蹈是一種肢體藝術,情感是其靈魂所在,舞蹈表演中的空間變化能夠為情感元素的表達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舞蹈編導可以根據作品主題與情感需求,精心設計舞臺空間布局,并調整舞臺形狀、大小、高低,或使用不同道具與布景、燈光,營造出相對應的氛圍,讓舞蹈表演更加生動、有感染力,引導觀眾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情感內涵。還可以通過對不同舞蹈動作、隊形編排設計,來展現出不同形態與狀態,帶給觀眾不同的情感體驗。例如,舞蹈劇作品《朱鹮》主要是以朱鹮為主題,基于舞者身體語言與空間變化,形象地展現了朱鹮的美麗。舞蹈中使用了大量的空間變換,從廣闊天地,到狹小的籠舍,從明亮的陽光到昏暗的陰影,基于空間變化來體現朱鹮的經歷。觀眾在欣賞舞者表演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朱鹮經歷的恐懼、歡樂、掙扎與希望等復雜的情感。[9]同時,由于舞蹈中的舞者是空間創造者,也是情感傳遞者,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并非僅僅是簡單地在空間中移動、變幻動作,而是需要與空間進行深層次互動,進而傳遞內心的情感思想,以便更加生動形象地將情感傳遞給觀眾。基于此,編導可以通過調整舞者與舞臺中心的距離,或是調整其身體朝向、高度等方式,同空間形成特定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方式,能夠營造情感起伏變化,大大增強舞蹈視覺效果,讓舞者的情感傳遞變得更加深刻、直觀。[10]此外,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也會隨著情節遞進而變化,因此編導通過精心設計空間的轉換與過渡,比如讓舞者在不同空間跳躍、穿梭,進而展現出更加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等,就能夠讓舞蹈作品表現更為生動,傳遞的情感也更加細膩、豐富。
四、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編導在編排舞蹈作品時,對空間的表現及運用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舞蹈整體呈現效果。因此,舞蹈編導應圍繞作品創作主題,有效把握和運用舞蹈的真實空間與虛擬空間,還應在作品編排中加深對不同空間表現效果的技巧運用,以展現舞蹈美感,同時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與心靈震撼,進而讓舞蹈作品更加飽滿,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舞蹈表現力與感染力,這對舞蹈藝術的未來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奇.跨文化元素在現代舞蹈編導創作中的運用[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4(02):90-92.
[2]趙梓言.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高校舞蹈編導教學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24(02):142-144.
[3]陳林.重復技法在舞蹈編導中的應用研究——以《穆勒咖啡屋》為例[J].當代音樂,2024(01):160-162.
[4]杜雨欣.舞蹈編導中文學藝術表現手法的作用及應用研究[J].尚舞,2024(01):90-92.
[5]鄒軍.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環境即興編舞”教學中空間轉向與實踐的探討[J].大眾文藝,2023(18):92-94.
[6]張海.意境的創造在舞蹈編導專業藝術實踐中的應用[J].藝術家,2023(08):69-71.
[7]范強.舞蹈編導教學中舞蹈形象思維的培養探析[J].大觀(論壇),2023(07):60-62.
[8]李翩翩.群舞舞蹈編導中的空間流動方式及其運用[J].尚舞,2023(14):78-80.
[9]蔣楠.作品構思與結構在舞蹈編導實踐中的重要性分析[J].藝術品鑒,2023(12):98-101.
[10]楊飛.舞蹈編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2(12):61-63.
(作者簡介:任曼慈,女,本科,甘肅省歌劇院,二級編導,研究方向:舞蹈編導)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