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地理學科作為一門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科,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打破學科邊界,將其他學科知識與地理知識交叉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綜合思維,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簡要分析了學科融合對于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意義,從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兩個學科角度討論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實踐。
關鍵詞:學科融合;初中地理;地理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何璇(2001—),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地理的課程學習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初中地理的課程內容與眾多學科之間有著緊密聯系[1],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綜合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學科融合對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意義
學科融合是指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打破學科邊界,將不同學科的知識交叉融合,使其相互滲透,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2]。學科融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這往往需要多門學科共同交互協作[3]。在地理教學中適時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對于拓展地理教學資源,補充教學內容,增加地理學習的趣味性、科學性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引導學生用綜合思維看待地理現象,認知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學校教育應向“素養本位”轉變,強調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而學科融合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現實中不同學科知識、理論、價值觀的關聯,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主動利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或結合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探究地理問題,解釋地理現象,認識人類生存環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區域認知素養、人地協調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十分有益。
二、學科融合視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其他學科內容,需要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鉆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現并選擇學科融合的切入口,補充適當的教學材料。本文列舉了地理學科與部分學科融合的教學情境設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中要始終堅持地理學科的主體性,不能反客為主。
(一)與自然科學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學
1.與數學學科融合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許多知識需要經過推理演算才能得到答案,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將地理知識和數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以獲得有邏輯的、理性的、客觀的結論。
例如,同等圖幅情況下,在對中國地圖和江蘇省地圖的比例尺大小及其表示的實際范圍進行比較時,學生較難理解“圖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的規律,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分數知識進行講解,即比例尺=分子/分母(分子:圖上距離;分母:實際距離)。圖幅相同,則分子都是1,因而實際距離越大,比例尺越小,反推亦成立。由此,學生對比例尺與實際范圍關系比較的知識點的印象更加深刻,并能根據公式自己進行推理思考。
再如,在學習氣溫與海拔高度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會提到通常情況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的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問題情境進行講解:某山山腳的海拔為500米,山腳溫度為20℃,山頂溫度為14℃,那么該山山頂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引導學生按照步驟計算解題:溫差=山腳溫度-山頂溫度;相對高度=(溫差/0.6℃)×100;山頂海拔=相對高度+山腳海拔。教師根據答案可進一步補充圖片說明山地物種海拔分布的不同景象,幫助學生強化理解。
2.與生物學科融合
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與地理學兩門課程聯系密切。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它們都強調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認知,倡導探究學習。此外,生物學科與地理學科中的一些重要內容,如影響生物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存在許多交叉知識點[4]。
例如,在描述新疆地區的氣候特點時,用俗語“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該地區晝夜溫差大的特征,然后讓學生思考新疆瓜果香甜遠近聞名的原因,引導學生用在生物課中學到的“晝夜溫差大,植物呼吸作用減弱,有利于糖分積累”這一知識點來回答[5]。
再如,在學習“走科技強農之路”一課時,提到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不斷增大,離不開雜交水稻研發等生物技術的提高。此時,教師可補充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4]。
3.與物理學科融合
地理學科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很多地理學科理論實質上就是某個物理規律的應用和展現。例如,在探究“同緯度情況下,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的氣候差異”時,教師可依據物理學中的比熱容概念,設計地理探究實驗,如表1。
實驗結果 ①經過“太陽”暴曬,沙子的升溫速度比水快得多 同緯度,陸地升溫快,海洋升溫慢 這是為什么呢?引入“比熱容”概念,在同時段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沙子因比熱容較小,溫度提高較快,而水升溫較慢;在同時段釋放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沙子降溫較快,水降溫較慢
②相同時間內,沙子降溫速度比水快得多 同緯度,陸地降溫快,海洋降溫慢
通過水和沙子來類比地理中的不同地表形態,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為何沿海城市大多氣溫日較差小,而內陸,尤其是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在探究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思考題: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們,一天中何時能夠感受到徐徐海風,何時能感受到陸風的吹拂?
(二)與社會科學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學
1.與語文學科融合
學生認識地理事物、分析地理現象、思考地理問題,依賴一定的閱讀和分析能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地理教師提升自己的文學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可以提升課堂的語言美感,還可以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章節內容開展主題演講活動,如“我是天氣預報主持人”“保護極地,人人有責”,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信息整合和語言表達能力[6]。
從古至今,有許多文人墨客在詩句中描述了常見的地理現象,教師可將學生已知的語文詩句與地理學習相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塑造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學習“天氣與氣候”一課時,通過列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詩句,引導學生思考詩句背后的地理現象,如海拔高度差異對于山區氣候及植被的影響;在學習關于黃河的地理知識時,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九曲黃河萬里沙”“欲渡黃河冰塞川”等詩句導入,引導學生思考黃河具有哪些水文特征;引用“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明植物的生長、分布受到不同區域自然條件的影響。
2.與歷史學科融合
我們當前所處的地理環境是在一系列歷史階段中不斷演化而來的,許多歷史事件也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初中階段學習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蘊藏了許多地理知識,與歷史相結合的教學資源具有真實性,易與學生掌握的知識產生聯系[7]。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氣候時,教師可舉例“諸葛亮巧借東風”,以赤壁之戰的故事為背景,引導學生思考周瑜為什么煩惱,諸葛亮又是如何借東風的。赤壁地處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當時盛行西北季風,對孫吳聯軍作戰有影響,而諸葛亮通過地理知識推測不久后風向將發生變化,因而得以“巧借東風”[8]。
再如,在學習聚落時,教師可讓學生回顧四大文明古國是哪些,它們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點。結合歷史實例,學生合作探究聚落的形成和選址一般需要考慮哪些因素,最終得出聚落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涉及地形、氣候、水源、土壤、自然資源等自然因素,以及礦產、交通、農業等社會經濟類因素。
3.與政治學科融合
在學習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課題融入政治思想教育,是落實學科育人,促進學生不斷樹立全球意識、區域認知,培養家國情懷的過程。教師可通過向學生展現國家建設成就及我國的山川江河,引導學生感受祖國的壯麗山河和繁榮昌盛的美好光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這要比簡單說教更有感染力。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工業時,除了介紹當前中國工業的基本概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資料,感受中國工業早期的艱難探索,到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這是一代代人卓越奮斗的偉大成果。強調科學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既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直觀地了解我國工業的特點和現狀,又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認知,引導學生重視科學技術。
在學習中國的疆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方面,分析體會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觀察中國地圖時,教師要說明南海群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以增強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和海洋權益意識。結合長江三角洲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區域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發展情況,培養學生的鄉土歸屬感。學科育人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正確認識國家發展情況,積極投身國家建設,成為祖國棟梁。
三、初中地理學科融合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一)扎根培養目標,找準融合切口
首先,在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了然于心的前提下,學科融合要求教師研究相關學科在知識結構上的關聯性,尋找不同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共同培養目標。根據培養目標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建構,這需要教師之間的溝通合作。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也可基于同一現象,鼓勵學生從不同知識角度,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并總結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問題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9]。例如,在與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時,可選擇“氣候變暖”這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話題,鼓勵學生展開討論,充分利用學科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二)精心設計,避免流于形式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時刻強調學科融合的實用性,切忌流于表面、簡單敷衍的形式主義。學科融合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對各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因而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內化其他學科知識,促進知識的深度融合,強調解決真實問題,強調學生親身實踐探究。同時,也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主體地位,不可盲目交互,導致課堂主題偏移,花費大量時間在其他學科內容的討論中。
(三)符合學生實際,指向終身發展
教師要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能力設計與實施教學。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需要對學生的課堂探究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進行終結性評價一般采用主題融合性作業、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9]。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增強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美好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助力學生的終身學習。
結語
總而言之,在地理教學中適時融合跨學科知識,既是對地理教學資源的補充,展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又是一種能滿足學生知識學習需求,幫助學生拓寬地理學習眼界,促進學生思維綜合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實現學科育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同利.《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變化與亮點[J].地理教育,2022(11):3-7.
[2]林超東.基于學科融合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1):95-97.
[3]張航,楊建紅.地理教學中學科融合的深層意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9):61-64.
[4]胡麗坤.初中生物學與地理教材交叉內容研究:以人教版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5]劉艷,楊軍.多學科知識融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1(31):65-66.
[6]畢金玲.淺談學科融合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教育,2021(17):84-85.
[7]沈珍康.初中地理學科融合教學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2(7):88-90.
[8]宋立榮.初一歷史課本素材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地理教學,2013(19):39-41.
[9]周永明.學科融合教學的三維分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