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們從68份蕨麻種質資源中篩選出63份高耐鹽堿資源,將其種植在青海海西地區重度的鹽堿地,目前來看,其成活率達92%以上,生長狀況良好。”青海民族大學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青藏高原蕨麻產業研究院院長李軍喬表示,這也是我國首次實現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蕨麻。
土壤鹽堿化已成為中國土地資源受限的一個主要因素,也是制約干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鹽堿地也成為極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和“潛在糧倉”。
據了解,蕨麻為鵝絨委陵菜的變種,只在青藏高原根系才膨大形成塊根——蕨麻,是青藏高原極富特色和營養的珍稀資源植物。青海蕨麻儲量高,個體大,品質好,種質豐富,營養成分和活性成分高。在中國西藏、青海、甘肅等地,蕨麻是藏藥的主要原料。
此前青海農牧民曾一直將采挖野生蕨麻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2009年,青海省已將蕨麻列入禁止采挖的范疇。
“2009年,通過10余年的系統研究,中國首個人工馴化栽培的蕨麻品種——‘青海蕨麻1號通過審定,實現了蕨麻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飛躍,其與野生蕨麻相比較,營養物質和有效成分沒有顯著差異,完全可以替代野生蕨麻,為蕨麻產業化提供了原材料的保障。”李軍喬說。
此次篩選出的蕨麻種質資源在重度鹽堿地種植5個月后,各項數據顯示,蕨麻對鹽堿地土壤改良效果明顯,在含鹽量達1.56%的土壤中種植蕨麻,土壤含鹽量明顯降低。據李軍喬介紹,這得益于蕨麻地下根系的分泌物和根際微生物可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加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同時蕨麻可以協同排鹽方式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對鹽堿地土壤改良效果顯著,解決了蕨麻與糧爭地的問題。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