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傳染性口炎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感染而引發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發生于飼養密度大、管理水平低的養殖場。該病春季和秋季高發,晚秋后逐漸消失,冬季基本不流行,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若不及時治療,病兔多會因機體衰竭而死亡。
1.流行特點
兔傳染性口炎的病原是水皰性口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口腔黏膜壞死組織和唾液中。自然感染的主要途徑是消化道。該病多發于1~3月齡兔,尤其是斷奶后1~2周齡的幼兔最易發生,成年兔發病較少,每年的春、秋季節多見。該病的傳染源是病兔。健康兔多因采食了被病兔污染的草料、與病兔接觸而感染發病。飼養管理不當,使用了發霉變質、帶有芒刺或粗硬的飼草,口腔損傷等,均可誘發該病。
2.臨床癥狀
潛伏期一般3~5天,病程2~10天。發病初期,病兔體溫正常,口腔黏膜充血潮紅,接著在病兔口腔、舌體、唇等處的黏膜出現粟粒大到黃豆大的水皰,水皰內部充滿含有纖維素的清澈液體,不久水皰破潰形成潰瘍。口角大量流涎、有惡臭,使下頜周圍被毛粘連,嚴重時可引起局部炎癥、脫毛。病兔采食困難,食欲減退或廢絕,消化不良,有時腹瀉;若繼發細菌感染,口腔黏膜發生壞死,可散發出惡臭氣味,同時體溫可升高到40℃以上,精神沉郁,營養不良,逐漸消瘦,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可導致病兔死亡。
3.預防和治療方法
(1)預防方法
兔日糧應含全價營養,品種多樣,結構合理,最好使用全價顆粒料。定時、定量飼喂,供給清潔飲水。杜絕投喂發霉變質、粗硬帶刺的粗飼料,防止籠具損傷、兔群咬斗損傷口腔。及時清除糞尿和飼料殘渣,發現病兔及時隔離,定期輪換使用2%氫氧化鈉溶液、0.5%過氧乙酸溶液對籠舍、用具進行消毒。病兔污染物、排泄物集中收集深埋或消毒處理。選擇優良種兔,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源地引種,從外地引進的種兔必須進行隔離觀察飼養,確保健康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
(2)治療方法
兔傳染性口炎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只能對癥治療,防止繼發感染。發現病兔要及時隔離,給予柔軟飼草,兔舍、籠具徹底消毒。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2克,維生素B1、維生素B2各5毫克,加水適量,滴入病兔口內。每天滴2~3次,連滴5~7天。
采用中藥也可治療兔傳染性口炎。稱取青黛、黃連、黃芩各10克,兒茶、冰片各6克,明礬3克,共同混合均勻后,研成細粉,輔以凡士林涂搽于病兔的口腔病灶處。每天用藥2~3次, 連用3~5天。也可稱取黃柏30克、兒茶24克、硼砂15克、冰片15 克,混合均勻,研為細粉,先用生理鹽水清洗病灶,再涂抹藥粉。每天用藥2次,連用2~3天。中藥治療效果較慢,且由于味道較苦,涂抹于患處時,病兔表現反抗,藥粉易脫落,建議涂藥后經常觀察患部,發現脫落及時補藥。
(山東? ?張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