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一般出生3天后出現的是黃痢。剛發病時,仔豬糞便為黃色黏糊樣,不影響吃食,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對癥,隨著發病天數增加,仔豬吃食減少,身體逐漸瘦弱,一周后轉成白痢。白痢嚴重時,糞便呈水一樣的稀糞,顏色為灰白色,用藥時間長易成為僵豬。乳豬黃白痢得病群體都是剛出生至2個月內的乳豬。
1.發病原因
部分豬場選育的種母豬身體瘦弱,體質較差,有些母豬本身排出的糞便里帶菌,體表不衛生,乳頭未清洗,直接導致出生仔豬體質不佳、抵抗力低下。母豬產前30天和15天,沒有注射大腸桿菌三價滅活苗K88、K99、9879,產房也不進行消毒,仔豬出生后直接接觸致病性大腸桿菌。圈舍陰暗潮濕,無產床,保溫箱溫度不夠,圈舍環境溫度突然變冷等各種應激因素,都可引起乳豬腸胃不適,引發黃白痢。
2.流行特點
該病發生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因誘因不同,發病時間也有差異。在生產中以仔豬出生后3~7天和15天發病較多。豬舍溫度過低、豬欄潮濕、母豬乳汁濃稠、飼料營養不平衡、氣候突變等原因均可引起發病。開始一頭仔豬發病,繼而是一窩中數頭,經很短時間便可傳染全群及相鄰窩群。頭胎母豬所產仔豬比經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率高。
3.臨床癥狀
仔豬黃?。鹤罴毙圆∽胸i于出生后數小時癥狀不明、突然死亡。2~3日齡仔豬感染時,病程稍長,以排黃色腥臭稀糞為主要特征,排糞次數不斷增加,1小時內排數次。仔豬精神沉郁,口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全身衰弱,如不及時治療,會因脫水而昏迷衰竭死亡。
仔豬白?。?0~30日齡仔豬常發。病初即下痢,糞便為乳白色、淡黃綠色或灰白色,呈糊狀并混有黏液,有特殊的腥臭味。尾根及肛門周圍附有糞便,病初體溫變化不大,稍有食欲。隨病程發展,糞便呈水樣,病豬口渴加劇,嚴重者眼球凹陷、目光呆滯、后肢軟弱,若不及時治療,會因脫水昏迷而死。
4.防治措施
(1)加強產房管理:盡量做到全進全出或產房相對獨立,嚴格執行消毒制度。臨產母豬轉入產房前,豬欄用火堿水徹底沖洗,對沖洗過的空舍每立方米用甲醛30毫升、高錳酸鉀15克進行熏蒸消毒。后用衛康溶液噴霧消毒。
待產母豬轉往產房前,豬體應徹底沖洗干凈,然后用無刺激性藥物消毒。乳豬吃初乳前用衛康消毒水沖洗母豬乳房,并擠掉頭幾滴奶水,再讓乳豬及時吃上初乳。
保持產房地面干凈干燥,注意通風。每周用衛康消毒水帶豬消毒1~2次。必要時用火焰消毒器或汽油噴燈,對豬舍排泄處、豬欄、飼槽死角處進行燒烤。燒烤不僅可以使潮濕的圈面干燥,還能殺滅仔豬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減少因糞便而導致感染的機會。
(2)母豬疫苗預防和藥物治療。懷孕的種母豬生產前30天和15天,肌內注射大腸桿菌三價滅活苗K88、K99、9879。在母豬生產前2~3天,給母豬的飼料里添加硫酸粘菌素和阿莫西林。也可在母豬產前7天和產后10天,在飼料中加入0.1%和氣豐利預混劑或0.1%妙迪芬預混劑,使抗生素在乳汁中達到一定濃度,這對仔豬黃白痢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3)強化仔豬飼養管理。剛出生的仔豬應加強保溫措施,產房溫度保持在20℃左右。母豬圈舍里設置仔豬保溫箱,箱內安裝一只250瓦的燈泡,箱底最好鋪有柔軟的墊子,燈泡離箱子底部約40厘米,箱子設有能開關的箱門,方便小豬出來吃奶。出生后3天內的小豬,保溫箱的溫度應該保持在30℃左右。出生后4~7天的小豬,保溫箱的溫度應該保持在28℃左右。出生后8~30天的小豬,保溫箱的溫度應保持在25℃左右。初生的仔豬,一定要盡早安排吃上母豬的初乳,小豬才能盡快得到來自母體抗原的保護。小豬出生后2~3天,要在每頭小豬臀部肌內注射牲血素100毫克,以增強其體質。出生后5天的小豬,可以開始給干凈衛生的飲水。小豬出生后7天,可以開始補充仔豬料,讓小豬盡早開始胃腸功能的鍛煉。
(4)仔豬藥物防治。仔豬吃初乳前,每頭口服新寶康1~2毫升。注意補鐵。做好“保健三針”,即出生后3天、7天、14天分別肌內注射德利先0.5毫升、1毫升、1.5毫升,以預防仔豬黃白痢。
發病仔豬可灌服慶大霉素注射液6萬單位、鏈霉素10萬單位混合液,每天注射2次;或將2%痢菌凈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按5∶1的比例混合,每頭灌服2毫升。也可肌內注射治療,選用百痢星每公斤體重注射0.1毫升,或必痢每公斤體重注射0.15毫升,每天注射 2次。
(山西? ?李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