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汪村鎮嶺腳村春意盎然,沿著村里的小源河,一口口用當地片石搭砌而成的古魚池沿河而筑,錯落有致。池邊苔蘚青青,池中的草魚和紅鯉魚自由游弋,成為古村的一道獨特景觀。
66歲的村民余樹康蹲在屋前的魚池邊,正將剛割來的新鮮綠草投喂給池中的魚兒。這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魚池是余樹康家的“寶貝”,代代相傳,從未荒廢。
“我們嶺腳村有30多個古魚池,家家戶戶都有引溪澗山泉水養魚的傳統,我從小就開始學習養魚,給魚喂的都是山里的草料和芭蕉葉。山泉水溫度低,魚的養殖周期長,這樣的魚肉質緊實、鮮美可口。”余樹康說道。
在休寧縣,不少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有這樣一口幾平方米大的魚池。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一個個自然古樸的魚池,看似平淡無奇,卻藏著不少中國傳統農人的“智慧經”。
魚池由片石累積而成,縫隙較大,可以孕育藻類作為魚兒的食物;選址一般位于河邊,通過竹筒或水管將流水導入沿河的魚池,再利用山區河道的高低落差,將池水排出去,形成自動循環系統;魚的比例也有講究,以草魚和鯉魚為主,草魚、鯉魚數量比例為8∶2。草魚作為上層魚,生長速度較快,排出糞便多;鯉魚作為底層魚,可以通過攪動底泥,把糞便攪散讓水流帶走,保持水質清澈。
如今,通過一代代當地人的發展實踐,從古魚池衍生出了“二代魚池”和“三代魚池”,在傳承原有農業智慧的同時,結合現代技術進一步優化了池水循環等,滿足了規模化養殖的需求。
在黃山休寧泉水魚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欣榮的泉水魚養殖基地里,30多個魚池依山而建,山澗清泉汩汩流過,通過開展尾水處理工程,對養殖的尾水進行過濾、沉淀和凈化等,再排入河流,實現了“以水養魚、以魚保水”的生態循環。
“我們的‘三代魚池通過搭建保溫棚可以更好地控制水溫,魚池內為循環水,對水資源進行更高效的利用,同時我們還在加強對本地土著魚種的育種研究,讓品種更加多元化。”余欣榮說。目前,他們養殖的泉水魚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主要銷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供不應求。
越來越多的泉水魚正從山坳里的魚池“游”上城里人的餐桌。截至2023年年底,休寧縣21個鄉鎮中有17個發展泉水魚養殖產業,共建成泉水魚池6391口,家庭養殖戶達4000余戶,泉水魚產量突破2090噸,實現綜合產值5.6億元。
(摘編自中國農科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