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冊第三單元《過秦論》,注釋中有三處似有可待商榷之處:“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的“抗”,從“于”的義項、句式、手法和“抗”的形容詞義項分析,“抗”當同“亢”,意思是“高”。“下吏”解釋為“下級官吏”沒有異議,但是注釋專門強調指的是“獄官”則值得商榷。“甕牖”當為“用破甕做窗戶”。
[關鍵詞]《過秦論》;注釋;商榷
[基金項目]海南省“南海新星”教育平臺基金項目“優秀本土‘傳統+革命+現代文化課程的海南探索”(編號:JYNHXX2023-04G)。
[作者簡介]龔思(1987),女,海南省東方市八所中學,高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109.2[文獻標志碼]A
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冊第三單元《過秦論》的注釋中,似有三處可待商榷。
一、“抗”當同“亢”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課下注釋為“匹敵,相當”。從句式、手法上來講都說不過去,值得商討。
(一)“于”的義項
“非抗于九國之師也”的翻譯,“非”表否定,“九國之師”是九國的軍隊,“也”語氣詞,都沒有異議。除了“抗”,還需要解決“于”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于“于”的解釋如下:
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對象。可以翻譯成“在”“到”“向”“從”“對于”等。
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過”“比”。
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動詞詞頭。無實際意義。
依據以上義項,按教材和教師用書,若“抗”為“匹敵,相當”,即得到以下四種翻譯:
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不在/到/從/對于九國的軍隊匹敵。
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不比九國的軍隊匹敵。
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不被九國的軍隊匹敵。
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不九國的軍隊匹敵。
以上四種解釋均不連貫。教師用書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并不能匹敵九國的軍隊。”在這里“于”字直接被省略。“于”字作為一個介詞,除了作為動詞詞頭可以省略意義外,不存在被省略的情況。而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里,“于”引出的是名詞,并非是動詞詞頭。故而能看出,教師用書在這里是使用的文意,而非語義。可見,“抗”做“匹敵,相當”的解釋是不合義項的。
(二)句式
從句式上說,這個句子是一個以介詞“于”為標志的介賓狀語后置,類似于“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根據教師教學用書,“寒于水”意思是“比水冰”。“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正確的語序是“謫戍之眾,非于九國之師抗也”。“于”在這里的作用是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引入比較的對象,可以翻譯為“比”。這句話除去“抗”,可譯為“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不比九國的部隊(抗)”,顯然,將句式重新調整后,按正確的語序翻譯,“抗”應該是形容詞才說得通。若按教材注釋,意思則為“遷謫戍邊的人,也不比九國軍隊相當”。這種譯法也句意不通。
(三)手法
將“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置于課文,與前文鉤聯如下: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這在修辭手法上是排比,在訓詁手法上屬于對文。《過秦論》中此類手法不少。例如:
其一,一句之內:追亡逐北。
其二,一段之內: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一句之內的“亡”和“北”,單獨拎出來是動詞和方位名詞,但是放在動詞“追”“逐”后,在句意理解上,二者則都為名詞,意思是“失敗逃亡的軍隊”。一段之內的“南”“西”“東”“北”都是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南”“向西”“向東”“向北”;“取”“舉”“割”“收”都是動詞,表示的是秦國的擴張行為。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可以看出,“尊”“铦”“抗”處于同一位置上,表示的都是事物有優勢的一面:“(地位)尊貴”“(兵器)鋒利”。于此類推,“抗”應該也是形容詞,表現事物的優勢面。教師用書對文段的注釋是:
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尊貴;農具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的士卒,并不能匹敵九國的軍隊。
課下注釋的“匹敵,相當”作為帶有客觀色彩的動詞,無論是詞性還是意義上,都與“尊”“铦”的用法脫離,不符合對文的手法。
(四)“抗”的形容詞義項
綜上所述,“抗”不是動詞,而是形容詞。進而來看它的形容詞義項。
高尚。《楚辭·宋玉·九辯》:“堯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國語辭典》。)
通“亢”。高。沈括《夢溪筆談》卷五:“邊兵每得勝回,抗聲凱歌。”(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極。馬融《長笛賦》:“藎滯抗絕,中息更裝。”(李善《文選注》)
剛正不阿。抗,猶抗直。《墨子·親士》:“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孫詒讓《墨子間詁》)
其中,后兩個義項會造成文意不順,不做考慮。若解釋為“高尚”,則意為“遷謫戍邊的人(的品行),也不比九國軍隊(里的人品行高尚)”,結合上下文,將謫戍之眾與九國之師對比,重點并非在于強調品德。同理,義項也不符。若通“亢”,解釋為“高”,則意為“遷謫戍邊的人(的本領),也不比九國軍隊(里的人本領高)。”這個義項解釋得通。
因此,“抗”當同“亢”,意思是“高”。
二、“下吏”不當為“獄官”
“委命下吏”是“委命于下吏”的省略形式,意思是“將自己的性命委托給下吏”。課本注釋為:“(百越之君)把自己的性命交給獄官。下吏,下級官吏,這里指獄官。”解釋為“下級官吏”沒有異議,但是注釋專門強調在這里指的是“獄官”則值得商榷。
(一)不合常理
1.辭典均未收錄“獄官”義項
《辭源》《古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對“下吏”的解釋是:
低級官吏;屬吏。
婉指君主本人。
交付司法官吏審訊。
以上辭典均未收錄“獄官”這一義項。當“下吏”作名詞時,只有“低級官吏”“君主”的解釋。
2.有悖于“百越之君”主動投降應有的待遇
課文認為“百越”居住在兩廣、浙江、福建等地。支族多,地域廣。秦始皇在位時期對“百越”的征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非常艱苦的戰斗。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派遣王翦進軍百越之地,然而其使越君投降的過程并不順利,《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記載:“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實際上并未完全使百越降服,趙佗此時處于守勢。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到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即《過秦論》中的“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此次戰斗過程史書未有詳細記載,但百越之君之所以“俯首系頸”,與第一次攻打百越留守在那里的趙佗不無關聯,《史記·南越列傳》載趙佗“與越雜處十三歲”,說明趙佗重教化而非暴力。換言之,百越的戰斗力不弱,與秦相持了八年之久,具有高度統戰價值;在相持期間,因為趙佗的懷柔政策,百越之民逐漸受到感化而自愿投降。百越之君“委命下吏”之前已經經過了“俯首系頸”,即主動投降。因而,無論是從百越之君的價值、做法,還是從趙佗的政策出發,在百越之君自愿投降后,得到的待遇絕非是將其性命交給“獄官”去審判。
(二)時間不符
課文將“下吏”強調為“獄官”,可能參考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的記載。但《過秦論》為了突出主旨或行文方便,在時間上不是完全遵從史書記載的,比如“吞二周而亡諸侯”,時間明顯不合史實。原文中“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按發生時間,首先應該是百越之君投降,然后秦朝才能在當地設置行政區域桂林、象郡。換言之,百越之君俯首系頸最遲也是發生在“為桂林、象郡、南海”的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而非秦朝派遣獄官的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三十三年,秦朝在設置行政區后“以適遣戍”,派去的是被貶謫的罪犯,也不是獄官。
(三)與趙佗官職相符
按《史記》記載:“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百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趙佗在治理。南海龍川令是縣令,無論是相對于他在平定百越的功勞,還是相對于秦朝中央官員,這個官職都稱得上低微,算得上“下吏”。
三、“甕牖”當為“用破甕做窗戶”
教材中對“甕牖”的注釋是:“用甕做窗戶。”這種解釋過于籠統,不利于學生理解文意。“甕牖繩樞”用來形容家庭貧窮,學生讀后并不懂甕怎么做窗戶,也不懂為何“甕牖”就是表示貧窮。故而需要做詳細解釋。
(一)歷來注解
《莊子·讓王》里有“桑以為樞而甕牖”句,成玄英疏:“破甕為牖。”
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也編入了《過秦論》,對“甕牗”做了如下解釋:“牖,窗。甕牖,用破甕砌為窗戶。”
商務印書館編纂的兩部辭典,即陳復華主編的《古代漢語詞典》、何九盈主編的《辭源》解釋均相似。
可見,不管是經典注疏還是辭典,“甕牗”中的“甕”一般指的是破了的甕,而非所有甕;“甕牗”指的是用破了的甕來做窗戶。
(二)為何甕一定是破的
甕是一種陶制器皿,用來裝水、酒等,形狀一般是腹大口小。貧苦人家為了省錢,在建筑房屋時會將破了的甕拿來做窗戶。一是因為普通的窗子由于要承受墻體壓力,需要用質地較硬的木材做邊框,要加窗梁以遮風避雨,這筆花費難以承受;二是甕在古代屬于日常用品,價格較為便宜,且質地堅硬能承壓。但是,直接用一個完整的甕去做窗戶是不合理的。首先是它如果沒破損,則應該繼續擔當器皿功能,貧苦人家不會故意損壞器物。其次,甕做窗子是將有口子的一面對準戶外,如果是一個一般大小的完整的甕,其厚度遠遠超過墻體厚度。再次,用一個完整的甕去做窗戶,卻仍然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窗戶的作用是通風透氣、觀察室外,人在屋內視線不能受阻。這就要求甕必須是掉底、中通的,否則它根本起不到窗戶的作用。此外,破甕為牖是貧苦人家才使用的一種建筑方法,從屋體不大、刮風下雨之時用布擋住即可方面來講,破甕一般是將小的破口對外,即甕口對外、甕腹對內,以與屋體大小相符且節約布料。故而,用來做窗戶的甕必須是破的,而且是沒有底的。
[參考文獻]
[1](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王力主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清)孫怡讓撰.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17.
[5]何九盈主編.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方勇.莊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9]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