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冉
摘 要:音樂美學充實了音樂表演作品的內容和深度,使其煥發出文學性色彩;音樂表演則以形象展示其藝術品質及文化底蘊。這種聯結在音樂領域中顯示出生動的現實意義。若未能正確組合音樂美學和音樂表演,這可能會影響到兩者的應用效果,還可能降低音樂表演的吸引力。本文將從音樂美學的核心內涵和它在音樂表演中的實際表現開始分析,探究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的潛在影響,并提供實際操作建議,包括加深對音樂作品和音樂表演的理解,提升藝術素養,優化音樂形式,創新音樂表演方法等。
關鍵詞:現代音樂;音樂表演;音樂美學;音樂作品演繹;音樂表演
中圖分類號:J6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0-00-03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健增長,國人對于精神品質特別是高度審美層次的文化藝術的需求不斷攀升,這驅動了現代音樂行業的蓬勃發展。然而,不能忽視的是,過分雷同的音樂創作和演出往往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因此,音樂創新顯得至關重要。鑒于此,通過深度挖掘并運用音樂美學的理論精髓,或許能打破當下音樂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制約,為廣大民眾提供更為豐富且獨特的音樂觀賞體驗。在此大背景下,對音樂美學的研討愈發備受關注。例如,將音樂美學融入音樂表演的教學培訓中,有助于更深層次地解析作品內涵,提高聽眾對藝術美的感悟力,從而使得藝術作品得以完美呈現。因此,深入洞察音樂美學在音樂表演中的奇妙作用及其獨特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其重要性顯然不容小覷。
一、音樂美學相關概述及其在音樂表演中的體現
(一)音樂美學
音樂美學,作為一種源自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深度交融而逐漸演進的社會科學領域范疇,其包容覆蓋了豐富多彩的分支領域,音樂美學便位列其中。在這色彩斑斕的藝海中,音樂美學融會貫通了哲學家的視點、審美學家的眼光以及心理學家的洞見,伴隨著音樂史的浩渺長河,其以舉足輕重的角色深度融入,且在音樂演出實踐過程中綻放出無窮無盡的理論及實踐指導價值。提及音樂美學的具體研究課題,我們會驚覺其主要關注并探索兩大核心要素:音樂本質特性和音樂審美功效。以務實科學的態度深入探討音樂功能的諸多奧妙之處,無疑對琴鍵上精準演繹樂章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如今的音樂美學,早已助力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攀爬至一個無與倫比的高度,引導著我們邁向更為感性且細致入微的認知王國。尤其在21世紀這個機遇連連的大潮之中,音樂美學猶如破繭而出的蝴蝶,活力四射,穩步深耕,音樂藝術的全貌也因此贏得了前所未有的矚目與珍視。在這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音樂美學的研究內容正在朝著一個更加多元化的宏偉圖景全面擴張。概括而言,音樂美學研究日益精細深入之際,其自身體系亦必將持續開疆拓土,從而有力地驅動音樂藝術向著更高遠的廣袤天地和深入內核蓬勃前進[1]。
(二)音樂美學在音樂表演中的體現
音樂,這一獨特而富有魅力的有聲藝術形式,不僅展現了濃郁的實踐特性,而且往往必須通過專業的音樂演奏家或歌唱家的精彩演繹來深入展現。在這個宏大的舞臺之上,他們不僅需要運用各種豐富多樣的樂器,更需傾盡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投入其中,以此對每個優秀表演者自身的素養和技藝構成了極大的挑戰。縱觀每一首音樂作品,它們原本是毫無生命力的,唯有借助才華橫溢的表演者融入自我真情實感的演繹后,方能賦予這些蒼白無力的文字與音符鮮活的生命,從而帶給廣大觀眾無盡的美的享受。此外,這種表演方式恰恰也是音樂美學的最本質體現,它體現在每一位出色的表演者都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藝水平以及深厚的思想情感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不僅僅是聽到的聲音,它承載著無窮無盡的精神內涵——表演者所欲傳達之思想情感。為了使演奏者自身的情感能與音樂作品做到完美的融匯交織,真正有效地傳達出作曲家所寄予的深切情懷,表演者就必須透徹理解作品深邃的內心世界。無疑,這樣的深度解讀正是音樂美學未被忘卻且在音樂表演領域具有現實意義的關鍵所在。杰出的表演者通過勤勉攻讀相關美學理論,并將之內化為自身的藝術追求和表演實踐,進而成功地展現了音樂作品中所潛藏的美學價值,使聽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品深處凝聚的愛恨交錯、悲歡離合。音樂美學對于音樂表演的深刻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二、音樂美學可提升表演者的審美素養
在音樂藝術快速發展中,表演者需不斷提高審美素養以適應并滿足公眾對美的需求,以此展示音樂創作的精妙之處。音樂表演成為現代美學的重要領域,通過情感交流提升人們的審美享受。優秀的音樂家不僅應具備出色的音樂技巧,還須深諳音樂美學基礎理論。音樂表演的質量直接取決于表演者的審美能力,這主要取決于他們對音樂美學的認知和應用程度。因此,在當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以及音樂創新頻發時期,表演者需要持續學習和領悟,深化音樂美學理解,旨在增強自身審美素養,以便給觀眾帶來更多精彩絕倫的音樂盛宴[2]。
(一)音樂美學表演者理解并提高音樂表現力
音樂作品主要由兩個要素構成。首先,樂曲源于音樂家對音樂的深刻認知與理解,其中包括他們在創作中捕捉到的直覺感受和概念,盡管無形無聲,但貫穿于創作始終,對整體質量至關重要;其次,藝術家運用樂器等手段將這些感知轉化為了音符,由表演者以發聲方式進行表達。樂譜作為傳達情感之載體,使得音樂能精準傳達。然而,樂譜僅為特殊符號的集合,真實的藝術表現還需倚重表演者通過深度理解、轉譯和再創造來實現。同時,由于個體理解的差異,同一樂曲可能有著豐富多樣的演繹版本。因此,演出者須具備扎實的音樂素養方可洞察美妙的音樂內核。隨著音樂美學不斷深化,表演技藝也在不斷演進。在理解并遵循音樂美學原則下,表演者提升自我理解能力與技巧,以實現更佳的音樂效果。
(二)音樂美學助力音樂表演卓越展現
音樂美學作為音樂表演的理論依據及原則指導,對演奏品質產生重大影響。若缺乏深度學術背景支撐,表演者難以精準把握音樂所蘊含的感情內涵。因此,音樂家通過實踐提升音樂美學素質,既可提高對美的感知能力,還能為音樂表演開創嶄新天地。全球范圍內,音樂美學已作為美學領域的分支得到顯著成果與普及。在此時代背景下,音樂表演逐漸走向世界藝術舞臺,各國對音樂未來發展趨勢形成共識。鑒于音樂詮釋多種思想感情的獨特魅力,音樂表演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正是在這厚實的音樂美學土壤上,讓大眾更加欣賞和敬仰這一藝術形式。伴隨著音樂美學與音樂表演之間的深度融合,音樂表演有望邁向更高層次。在此過程中,如何以新穎視角審視音樂美學,推進音樂表演進步,無疑是所有優秀音樂表演者需深入探討的關鍵問題[3]。
三、音樂美學在音樂表演中的應用策略
(一)深入研究音樂美學,解讀音樂作品及表演
首要是透徹解析音樂作品所含美學因素,包括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創意思維以及作品內含的深層寓意。掌握音樂美學,可進一步豐富對作品情感的領悟及表演技藝。此外,使用音樂美學分析表演,使之更為細膩、豐滿。再者,借助音樂美學探討音樂表演,從多角度賞析表演并吸收美學元素,深刻體會表演藝術的吸引力。實踐中,融合個人情緒,展示作品更多文化深意,提升藝術表現力,引領觀眾感受音樂世界的內涵和獨特魅力。同時,表演者不應局限于詮釋角色,更應關注觀眾需求,研究運用各類技術與表現手段,更精準地傳遞情感,從而更加自信沉浸于音樂表演當中。在演繹古典音樂時,需深入挖掘作品創作背景與創作理念等關鍵信息,充分展示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優選演出形式,以精湛技藝詮釋樂音。
(二)以音樂美學為根基,培養演奏者的審美能力
對于音樂演奏者而言,審美涵養的提升如同根基,影響著他們能否更好地理解和展現音樂之美。因此,卓越的演奏者必然把審美培養視為重任。舉例來講,有些演繹者日常除了深鉆音樂,還廣讀文學、哲學等知識,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此外,他們應專心磨煉技藝,廣泛接觸各式經典音樂,借此提升自身能力與修養。比如,為了更好地演繹高難度的音區,部分男高音演唱者傾注大量心血訓練技巧,同時深入研究欣賞古典音樂,投身各種比賽和活動,希望通過演練打磨出更加精湛的表演技巧,讓高音表現猶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最后,表演者還應重視他人對音樂表演的評價。在表演前,他們可依音樂美學的觀點審視音樂作品的文化價值及藝術品位,深刻解讀作品的內在意蘊,進而提升審美素養,為今后的音樂鑒賞、創作與表演打下堅實基礎[4]。
(三)運用音樂美學法則,巧妙調控音樂結構
音樂表演絕非僅僅對聲音元素進行精細的技藝加工,它更需融合美觀感受以塑造整體展示效果。因此,可將音樂表演稱作是聲音與旋律之間激情洋溢的智慧碰撞。正如眾多擁有豐富特性的事物那樣,音樂由眾多充滿個性的元素共同構筑而成。盡管音樂結構這一術語可能尚未被大眾普遍認知,但是當人們聆賞音樂表演時,無不清晰地感知到聲音與旋律正是其中的靈魂元素。若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審視,音樂結構與音樂節奏密切相關,后者不僅是各種音樂作品的關鍵構成要素,而且還對音樂表演產生深遠影響。譬如,在人們耳熟能詳的五線譜中,三連音、大切分等節拍模式,就分別象征著各類音樂作品所獨具的韻律變化。不同的音樂作品有著各自別具匠心的音樂結構,其展露出的表演成果也皆獨具非凡韻味。故此,運用精密的調音技術微調音樂節拍,可精細化音樂結構,以合乎大眾的需求,進而提升音樂品位,增強其藝術感染力以及展現當代內涵的力量。以實例說明,音樂名篇《水龍吟》即駕馭了傳統樂器和現代樂器的演出手法。傳統樂器賦予了聽眾深度解讀濃郁傳統文化內涵的契機,而現代樂器的引入則促使整個表演更加貼合當代聽眾的審美趣味,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
(四)巧借音樂美學理念,開創新穎音樂表演模式
深入探究音樂美學意義,能為音樂表演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從而從選材到思維等方面推動演出形式革新。盡管可以從傳統樂曲中品味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但從長遠來看,推動音樂創新是發展音樂產業的重要手段。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美學融入傳統音樂藝術理論,使其更具前瞻性與學術研究價值,對演出創新起到了決定性推動作用。優秀的表演者應以此為基礎,積極探尋新型音樂表演模式。
首先,確保表演者依據音樂美學理論,掌握音樂情緒表達技巧和策略。例如,根據音樂美學中的身體動作,表演者可用面部表情細膩解讀樂曲情感,極大提升表現力,引導觀眾進入音樂情感世界。其次,各方還需要細心思考樂曲創作背景、觀念及音樂語言要素。借助音樂美學中的節拍分配、旋律線條等觀念,巧妙展示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和獨特文化。此外,由于時代變遷導致同一作品思想感情、文化內涵不同,所以要求表演者結合音樂美學、時代特性,全方位、有效地進行演出創新。如果條件允許,表演者還可進行二度創作,以期達到對樂曲的最佳詮釋效果[5]。
四、結束語
音樂美學與音樂表演如同編織錦繡之線,相互交織,彼此依存。在這現實世界中,優秀的演員需要準確無誤地把握和處理音樂美學與音樂表演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遵循音樂美學所設定的規則和準則,并以此為基礎,用充滿真摯情感的方式去演繹每一個音符和旋律,旨在使得廣大的聽眾能夠深入剖析和感悟那些獨特的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神秘藝術魅力,從而沉浸于無以復加的視聽享受中,陶醉于這場無盡的藝術盛宴中。
參考文獻:
[1]楊惠華.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藝術大觀,2024(02):55-57.
[2]徐煌坤.淺析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明日風尚,2018(10):158.
[3]宋昱曉.分析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帶來的啟示[J].中國文藝家,2018(06):90+97.
[4]郭亦君.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研究[J].時代報告,2018(09):111-112.
[5]李雨昕.現代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探析[J].大觀(論壇),2021(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