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仁
摘 要:根雕與根藝是兩種如同姊妹般的傳統藝術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生活用具制作。作為工藝和美術范疇,根雕與根藝不僅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也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根雕與根藝逐漸發展成為各自獨立的藝術門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贊譽。然而,在數字媒體時代,傳統工藝與美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影響。因此,探討數字媒體時代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影響和挑戰,對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分析根雕與根藝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創新發展路徑,探索如何在保持傳統藝術精髓的同時,融合現代科技和文化元素,以實現根雕與根藝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
關鍵詞:工藝美術;根雕;根藝;數字媒體;新機遇
中圖分類號:J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0-0-03
一、傳統工藝美術根雕與根藝的特點和價值
(一)根雕與根藝的歷史演變
根雕與根藝的歷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原始社會時期。最初,根雕與根藝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儀式用具,如飯碗、酒杯、筆架和祭祀器物等。這些早期的根雕與根藝作品雖然簡單,但已經展現出了中國人民對木材雕刻藝術的初步探索和運用。
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根雕與根藝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根雕與根藝開始從單純的生活用品制作轉向更加注重藝術性和審美價值的獨立藝術門類,受到了文人墨客和皇室貴族的青睞和推崇。藝術家在根雕與創作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個人情感,作品的題材、風格和技巧都有了顯著的豐富和提升,根雕與根藝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
孔子博物館館藏作品明代的《明竹雕猴桃擺件》根雕作品(見圖1)。這件作品以樹根的自然形態為基礎,經過藝術家的巧妙構思和精細雕刻,塑造出幾只活潑可愛的猴子,手捧碩大的桃子,形象生動逼真。猴子的面部表情豐富,仿佛正在向觀眾展示它的成果,充滿了生活氣息。整件作品線條流暢,刀法細膩,既保留了樹根的自然紋理和色澤,又賦予了作品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代的《天然木椅》根藝作品(見圖2)。該作品以其獨特的根藝風格,巧妙地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工的精湛技藝相結合,展現了根藝家具的獨特魅力。從材料上看,《天然木椅》采用了天然樹根作為原材料,這些樹根經過歲月的洗禮,形成了獨特的形態和紋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這些自然形態,將其巧妙地拼接和組合,形成了座椅的各個部分。這種因材施藝的創作方式,既保留了樹根的自然美感,又賦予了作品以新的生命。從造型上看,其線條流暢,形態優美。椅子的靠背和扶手呈弧形連接,根據椅背造型挑選走勢合適的木根拼鑲而成,座面為光素的板面,四周包鑲木根條,面下的牙子、腿足也都由木根拼接而成。這種設計既符合人體工學的原理,又充滿了藝術感,使人在休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
根雕與根藝歷經數千年發展,從實用性到藝術化,技藝與表現漸至巔峰,成為獨具特色、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工藝美術形式。
(二)根雕與根藝的藝術特點
根雕與根藝之間如同緊密的姊妹關系。它們同屬于傳統藝術領域,根雕偏向于工藝范疇而根藝屬于美術范疇,但是它們都是以樹根為原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形式,但在表現方式和藝術特點上又有所區別。
根雕注重形態的表現。藝術家巧妙利用樹根的自然形態,通過精細的雕刻手法,將原本不起眼的樹根轉化為生動逼真的藝術形象。這種形態的表現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創意和想象力,也展示了他們對樹根形態特點的敏銳洞察和精準把握。根雕作品形態各異,有的如動物栩栩如生,有的如人物形態各異,充滿了趣味性和藝術性。根雕強調人工的精細處理。在根雕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會運用各種雕刻工具,對樹根進行削、磨、刻等精細的處理,使其形態更加完美,線條更加流暢。這種精細的處理不僅體現了藝術家的技藝水平,也使得根雕作品在細節上更加精致,更具藝術價值。
根藝強調“天然美”。根藝作品以樹根的自然形態和紋理為基礎,通過藝術家的巧妙構思和創作,展現出樹根的自然之美。這種“天然美”體現了根藝作品與藝術家還有大自然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也展現了藝術家對自然之美的敬畏和追求。同時根藝追求“因材施藝”的創作原則。藝術家在創作根藝作品時,會根據樹根的形狀、紋理和色澤等特點,進行巧妙的構思和設計。他們善于發掘和利用樹根的自然特點,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這種因材施藝的創作方式使得每一件根藝作品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根藝作品的創作材料可以來自各種樹種和形態的樹根,甚至可以將不同材質和形態的樹根進行組合創作。這種包容性也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1]。
(三)根雕與根藝的文化和社會價值
根雕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一種,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源于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經過世代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根雕作品通過其形態、線條和色彩,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和魅力,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同時,根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藝術家通過對樹根的巧妙雕刻和修飾,將自然形態轉化為藝術形象,賦予了作品以生命力和靈魂。并且,根雕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它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美學和文學等多元文化元素,通過作品傳達出對自然、生命和人文精神的敬畏與追求。在社會價值方面,根雕藝術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文化交流和傳播。根雕作品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能夠跨越國界和民族,傳遞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根雕藝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為藝術家和從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根藝作為一種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深刻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它利用樹根的自然形態和紋理,通過藝術家的巧妙構思和創作,將自然之美轉化為藝術之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同時,根藝作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每一件根藝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以樹根的自然形態為基礎,通過藝術家的精細處理和修飾,展現出獨特的形態和紋理。這種自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使得根藝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并且,根藝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根藝作品,我們可以窺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傳承[2]。
二、數字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在數字媒體時代,傳統工藝美術門類中特別是根雕與根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三維打印、數字雕刻等技術的應用,對傳統工藝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拓展了創作的可能性。例如,利用三維打印技術,藝術家可以更加精確地實現復雜的設計理念,創造出傳統手工技藝難以達到的細膩效果。然而,這些技術的應用也引發了關于傳統工藝精神和手工技藝價值的討論,人們擔心過度依賴數字技術可能會導致傳統技藝的流失。
在數字媒體時代,傳統工藝美術面臨著多重挑戰。首先,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消費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傳統工藝品的需求和欣賞能力逐漸減弱,這對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構成了威脅。其次,傳統工藝美術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工藝品需要與國際市場上的產品競爭,這要求傳統工藝美術不僅要保持其獨特性,還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市場適應性。此外,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也面臨挑戰,由于技藝傳承的復雜性和艱難性,吸引年輕一代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的難度加大。
盡管面臨挑戰,數字媒體時代也為傳統工藝美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首先,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拓展傳統工藝美術的創作空間,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創造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藝術作品。其次,數字媒體平臺為傳統工藝美術的展示和推廣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渠道,傳統工藝品可以觸及更廣泛的受眾,提高其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數字化技術還有助于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和傳承,通過在線教學、虛擬展覽等形式,使更多人了解和學習傳統工藝技藝,促進其傳承和發展[3]。
三、根雕與根藝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
技術創新在根雕與根藝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數字媒體時代。通過應用數字設計和制作技術,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三維建模和數字雕刻等,根雕與根藝可以實現更精細的設計和更高效的制作。藝術家可以利用三維建模軟件設計出復雜的根雕與作品,然后通過數字雕刻機進行精準的雕刻。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保證了作品的質量和一致性,使得根雕與根藝在保持傳統魅力的同時,也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此外,技術創新還為根雕與根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使藝術家能夠嘗試新的材料和技術,創作出具有現代感和創新性的根雕與作品。
在傳承和弘揚根雕與根藝文化方面,數字媒體時代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結合數字技術,可以有效地記錄和傳播根雕與根藝的歷史、技藝和文化價值。例如,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對傳統根雕與作品進行高清掃描和三維重建,可以以數字化形式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使之得以永久保留。同時,通過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根雕與根藝的獨特魅力可以呈現給全球受眾,加深公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認識。這種文化傳承的方式不僅能夠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還能夠激發更多人對根雕與根藝的興趣和熱愛,促進傳統藝術的持續發展[4]。
(二)市場拓展與教育培訓
市場拓展方面,數字媒體為這兩種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展示和銷售平臺。通過建立在線商店并參與電子商務和融媒體平臺,可以讓根雕與根藝形成品牌,并讓藝術家直接接觸全球消費者,從而拓寬銷售渠道。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營銷,通過精美的圖片和視頻展示根雕與作品的獨特魅力,可以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的注意,并激發他們對根雕與根藝的興趣。此外,通過網絡營銷和數字廣告,可以有效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教育培訓方面,數字平臺為根雕與根藝的教育普及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線教育平臺和虛擬課堂使得根雕與根藝的傳統技藝和文化知識能夠傳授給更廣泛的受眾,包括學生、愛好者和專業人士。這種形式的教育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根雕與根藝,促進其傳承和發展。此外,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創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使學習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根雕與根藝的制作過程和藝術特點,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深入探討了傳統工藝美術根雕與根藝在數字媒體時代的創新與發展,通過分析根雕與根藝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策略,包括技術創新、文化傳承、市場拓展和教育培訓,為根雕與根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針對根雕與根藝的創新發展,首先,可以加強技術研發,持續投入資源于數字設計和制作技術的研發,推動根雕與根藝的創新和高效生產。其次,強化文化傳承,利用數字平臺傳播根雕與根藝的文化價值,加深公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認識,同時拓寬市場渠道,積極利用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等數字渠道,拓展根雕與根藝的銷售市場和受眾群體。最后,加強教育普及,借助在線教育平臺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提升根雕與根藝的教育普及率,培養新一代工藝美術人才以及傳承人。
參考文獻:
[1]馬駟驥,張二濱.中國根藝[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本刊編輯部,解瑩.木藝之美——羅東根藝木雕作品欣賞[J].科學之友(上半月),2021(06):28-29.
[3]顧莉莉.工匠視野下清中期浙江古建畫工木雕的造物思想[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3):121-124.
[4]林文曼.淺析木雕與根雕藝術在現代的蛻變與再生[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