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基于“大思政”視野,依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善用“大資源”,匯聚“大合力”,以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依托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途徑,組建“大思政”共同體,借助各方專業力量,構建學校德育體系,開展實踐研究,努力培育擁有“四個自信”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大思政課”;小學德育課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6-0017-03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等,為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以下簡稱“一小”)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著力構建“大思政課”視域下的小學德育課程。
一、立足根本,打造德育課程體系
2017 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了學校德育的五大內容、六大途徑。因此,在建構學校德育課程時,一小以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途徑推進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的建構(見下頁表1)。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一小在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把四史教育作為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通過“共學黨史,同開幸福之門”“旅讀玄武,禮贊百年”等項目,引導學生在黨史學習中砥礪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通過“百年追夢,強國有我”“榜樣的力量”等項目,引導學生在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根基;通過“‘六朝風物激愛國情,文化自信立強國志’博物館研學課程”“志愿守護國寶文物,傳承家鄉千年文脈”等項目,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依托“十五分鐘教育圈”內的高校、博物館資源,借助“綠色南林,牽手自然”項目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一小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圍繞學校心育特色研發“繪本育心,幸福成長”項目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一小致力于教育學生心懷國之大者,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整合資源,構建“大思政課”共同體
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基于此,一小以“大資源”匯聚“大合力”,依托南京玄武區豐富的紅色資源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充分發揮“十五分鐘教育圈”的育人功能,聯合南京林業大學開展系列生態文明教育,形成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意識;充分利用南京豐厚的文博資源,聯合南京六朝博物館開展系列研學活動,傳承家鄉文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本校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開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一是與南京林業大學簽約,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育基地。一小遵循“大思政”理念,構建“大思政”格局,與高校共同構筑思政課教學與實踐的思政大平臺,打造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思政課,切實培養政治認同感強、理想信念堅定、道德情操高尚、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在南京林業大學的指導下,學生先后參與了“思政教育實境課堂——‘一丁一卯’紅色教育劇場”“紅色教育戲劇夏令營”等活動,以戲劇賦能的創新方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基因輩輩賡續,讓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二是與南京六朝博物館簽約,邀請六朝博物館工作人員對一小的課程研發團隊進行系統培訓。學校組織教師走進考古現場,探尋歷史真相;引導教師參訪周邊博物館,領略歷史文化遺跡魅力;鼓勵教師加入博物館志愿者團隊,利用課余時間進館為游客進行義務講解。教師從課程資源角度學習文物的內涵并進行挖掘利用,推動文物向學習資源轉化。為了讓文物“活”起來,課程研發團隊圍繞“有趣·探究·傳承”的活動特質,從館藏文物拓展到特展文物、從六朝文物拓展到古希臘文物、從面向普通學生拓展到特殊兒童,“六朝風物”研學活動主題不斷發展,從1.0版迭代到3.0版。一小每月面向全市開展“六朝風物”愛國主義主題博物館研學活動,成為南京市中小學校黨建文化品牌示范點,成功立項為南京市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一小充分整合利用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拓寬育人場域,通過與高校、博物館等構建“大思政課”共同體,群策群力,聯合發力,形成“組合拳”,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現館校雙向奔赴,讓學校德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以共同體的力量,增強育人成效。
三、拓展時空,提升“大思政課”學習效果
“大思政課”倡導思政課不僅要在課堂上講,也要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一小突破了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時空的約束,將思政課延伸到社會大課堂,增強了德育的靈活性。為了全面提升“大思政課”的實效性,學校統籌設計,形成了課程、專業、學科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在寬廣的時間維度、立體的空間維度和多元的組織維度上協同發力,不斷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感知力、體悟力和行動力。
一是加強跨學科學習。2024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實施,該法明確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思想引領、文化涵育,教育引導、實踐養成,主題鮮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庇纱耍恍≡凇耙虻刂埔恕鄙舷伦愎Ψ?。南京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小融合語文、數學、藝術等學科,開展了“百年追夢,強國有我”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生來到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在實境課堂中,進行沉浸式學習探究。一小將玄武區13個紅色文化資源點連成線,開展了跨學科主題學習,將道德與法治、科學、語文、美術等相關學科知識融入相應的地點和文化氛圍之中。通過學習,學生緬懷革命英烈,凝聚信仰力量,自發地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行動。
二是推進主題學習。學校著力構建“大思政課”共同體,切實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一小與南京六朝博物館攜手,統整博物館資源與德育課程,聯合設計博物館課程研學活動。為了引導學生樹立身份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國家認同,一小打破以往進館只聽講解的慣例,讓學生自由參觀,并尋找一件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物、提出一個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教師依據學生的問題,確定活動的主題。每次研學活動,學生都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為了確?;顒淤|量,課程研發團隊設計了“六朝風物”活動流程:生活鏈接—深度參觀—實踐探究—思索總結。在研學的過程中,每一件文物都“活”了起來,學生由此走進祖國燦爛的歷史,堅定文化自信,立下為民族謀復興的志向。
【作者簡介】1.劉卿,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南京,210042)德育處副主任,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一級教師;2.張靜,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一小學(南京,210042)大隊輔導員,二級教師。
*本文系第六批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小學思政課堂中兒童道德學習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