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研學;道德學習;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6-0037-03
南京市科睿小學(以下簡稱“科睿小學”)以“睿少年道德研學地圖的閱寧行動”立項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學校秉承“睿享童年”的教育理念,聚焦學生道德學習與實踐場域建構,基于金陵文化場景建設學生道德研學地圖,形成行讀一體的體驗式道德學習體系,知在行中、行在知中、知行合一,為探索道德學習與研學內容相結合提供新舉措,為實踐場景育人與課程融通開拓新路徑。
一、關于道德研學
1.什么是道德研學
道德研學是道德學習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將道德學習的獲得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綜合建構性學習三種形式整體融通,基于學生學習生活特點、地方文化特色的“行讀式”設計。當前,我國道德教育已經完成了由道德“培養論”向道德“學習論”的時代轉型。[1]作為體驗式道德學習的道德研學,必然包含情境感受、活動體悟、價值辨析和道德反思四種基本過程,它深度融合體驗式道德學習的精髓,將個體感悟、思辨、省察等融貫其中,形成基于金陵場景中的“游歷之學、研究之學、敦品之學”的道德學習形態。
2.研學與道德的關系
研學具有體驗式學習的諸要素,沿著體驗式學習的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認識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亞里士多德提出“活動中存在教育意義”的觀點,為體驗式學習的道德教育價值奠定基礎;杜威的經驗哲學為體驗式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勒溫認為需要關注活動情境的氛圍;皮亞杰則提出教育應契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認為,知行本體是理想狀態,知行合一須知行并進。因此,體驗式學習中的道德理解與道德行為相互融合,作為體驗式學習的研學必然與學生道德發生關聯、交融,這種關聯還需要經驗支持、情境支撐和心理觀照。另外,道德研學符合體驗式學習具有的連續循環性和戶外性特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伯在《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與發展的源泉》一書中提出了“體驗學習圈”的概念,他認為體驗式學習是以體驗為基礎的連續性循環實踐,學習者和環境相互作用,在解決問題中達到適應環境和獲得創造性成長的目標。
3.道德研學的內涵與價值
道德研學作為一種價值性學習, 需要一些基本條件:道德知識與認知基礎的指導,道德情感與信念的推動,道德規范的踐行與實踐檢驗。科睿小學的道德研學基于南京文化這個大場域,“八大地圖”本身就包含著文化認同、家國情懷和自然理解的要素。“睿少年”包含對學生成長為智慧少年的期盼,包含美德期許,突出陽光性和責任感。道德研學地圖突出可操作性,將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融合,將研學目標、研學情境、研學內容整體貫通,讓學生手持地圖、行走金陵,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將知識學習與綜合應用深度融合。因此,道德研學地圖是一種兼具教育性與實踐性的“活教材”。同時,道德研學地圖突出一個“研”字,注重在道德學習中進行主體性探索與合作,讓學生立足時代場景,進行探索、追問、思辨、覺悟,從而走向知行合一。
二、“行讀金陵”的整體設計
科睿小學地處南京市,古城山川、紅色基因、十朝都會、金陵文脈、長江文化、科創資源等構成了研學的寶庫。學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結合學生道德成長特點進行深度研發,整體構建了“行讀金陵”的道德研學地圖,為探索地域文化與道德學習提供了重要路徑。
1.道德研學場景的設計
道德研學地圖是“行讀金陵”的“活教材”,是校本化的研學線路、道德場景和實施要求,采用“1+n”的結構,“1”指八大主題化地圖,即紅色根脈地圖、新興科學地圖、生態文明地圖、十朝穿越地圖、文學之都地圖、健身達人地圖、文化藝術地圖、美食文化地圖。它是隨身攜帶的實踐行動手冊,是研學前的學習文本,是研學中的支持性工具,是研學后的記錄與分享平臺,更是學生小學六年的成長檔案。“n”指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和愛好所設計的開放、多元的道德美圖,以手繪、電子繪制、模型實物等形式呈現,輔以個性解說,進行個性化展示。
2.道德研學地圖的目標與內容
道德研學地圖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的發育特點,研制研學沉浸體驗兩大層級目標,第一層級主要為核心素養目標,第二層級包括:知識性目標,能力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道德研學的“八大地圖”以項目化、菜單式的方式提供給學生,在不同年段開展不同場域的道德研學。“八大地圖”分別指向不同學習功能:紅色根脈地圖突出紅色文化研學,根植理想信念,樹立遠大志向;十朝穿越地圖重在回望歷史,追尋文化脈絡,延續民族血脈;文化藝術地圖指向藝術欣賞,浸潤美的陶冶,培養審美意趣;文學之都地圖強化文學品讀,重視文化尋根,樹立文化自信;生態文明地圖培養環保意識,放眼美好河山,呵護綠水青山;新興科學地圖探索科技創新,啟蒙科學真理,堅定科技報國;健身達人地圖引導健康體魄,涵養終身體育,指向積極心理;美食文化地圖指導美食品鑒,倡導健康飲食,學會美好生活。
3.道德研學地圖的實施
道德研學地圖的實踐路徑主要有“早知道·會安排”“我設計·能落實”“巧制作·促反思”三個環節。“早知道”側重組建團隊、選定主題,學校在廣泛征集學生意見和想法的基礎上,結合校內外資源,提供符合學生道德學習發展的主題研學菜單;“會安排”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根據學生的意見整理出研學地圖菜單,再通過“走進紅房子議事廳”議事活動、午會交流、投票等方式形成符合大眾意愿的方案。該環節突出自主性設計和民主化表達,主要培養學生的設計力、思辨力和合作力。“我設計·能落實”環節注重尋訪探究,科學指導學生開展具體設計和學習研究,完成學習任務。“巧制作·促反思”環節設計舞臺展示、交流研學成果,啟發學生對道德研學地圖的研制過程進行回顧,形成個性化學習報告,進行自我評價、教師評價、伙伴評價。該環節設計主要突出道德研學的實踐性、批判性和反思性,注重學生道德內省機制的形成。
4.研學與人文課程、科學課程的有機結合
學校設計了“三境”平臺——“物境”“意境”“情境”,建構場景平臺,提升道德理解,促進道德成長。以“情境”平臺為例,該平臺指向學生自我認識、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包括六個模塊:在自我認知中體悟健康成長,在家庭認知中理解家庭生活,在學校認知中融入學校生活,在社區認知中感受社區生活,在國家認知中升華國家理解,在世界認知中領悟共同的世界。
三、圍繞地域文化設計道德學習
科睿小學的道德研學地圖為開展地域文化學習、根植家國情懷提供了一種模式,探索了基于鄉土鄉情的研學設計,形成了“玩中知、知中行、行中學、學中悟”的研學實踐路徑。地圖成為一種道德研學載體、學習成長手冊、道德進階履歷。當然,科睿小學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探索的問題。
1.道德研學中要重視伙伴對話設計
道德作為一種指導社會規范建立制定的價值標準,其標準性體現在:促進人與人關系的優化、高尚,使人們相互之間能進行“有道德”的交往;維系、促進社會的存在、完善、發展。因此,道德研學中要有伙伴間相互欣賞、相互提醒的設計,要有社會性場景的設計。
2.道德研學中要重視自我省察與綜合建構
英國哲學家麥金太爾曾指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而這種品質、德性的獲得與對善和道德的認知理解分不開,需要通過道德學習加以接受。”道德學習具有情境性特征,但情境性不排斥道德判斷、推理等認知要素的作用,而學生自我認知、判斷和推理的強化高于其他要素。道德研學屬于建構性道德學習,更要通過學生自身的道德活動,綜合運用道德理性與認知指導,強化道德情感與信念動力,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自主建構道德價值、陶冶道德情操、磨礪道德意志、優化道德行為,進行自然且自主的綜合建構。
道德研學實踐需要科學而睿智,更需要理性和開拓。新時代學生的理想、本領和擔當需要道德學習的支持,需要在實踐中歷練、反思中成長、體悟中升華。
【參考文獻】
[1]張典兵.近十年我國道德學習研究的反思[J].道德與文明,2011(1):4.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