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實踐的存在”,聯結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育人者,需要在固本守正中探索、創新。《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2)》表明,“數字反哺”已成為普遍現象,網絡直接影響少年兒童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和進行價值判斷的方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半個世紀以來發布的4份報告,讓我們看到了教育要“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新人”,始終應以具體鮮活的“人”為核心,使“人”變成“他自己”。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創造、交往、合作等品質,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培育“完整的人”是新時代教育的追求。
“完整的人”是身心合一的人。人的精神孕育并發生于身體之中,身體也無法脫離精神。當代,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為人的身體與精神的合一提供了神經生物學的佐證。身體是擁有精神的身體,精神是寓于身體中的精神,人與世界的關系建構與互動,必然是一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整體融通的過程。
“完整的人”是“知”“情”“意”融生的人。縱觀中外思想史,人的精神世界被分為認知、情感與意志三大要素的觀點源遠流長。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柏拉圖認為的“理性”“精神”“欲望”三足鼎立,都是以不同的話語表述指向三者。無論是“知情意”“情知意”抑或“情意知”,不同的價值排序及關系理解背后,相一致的是對三者相輔相成、相融相生的認同。
“完整的人”是全面發展的人。人的身心合一以及“知”“情”“意”的融生,勾畫出“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圖景。人的發展是“人的需要內驅力、人的社會關系的外推力和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追求共同作用的結果”。教育語境中“完整的人”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于“共同生活”的教育場域中,實現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和諧發展。
顯然,“完整的人”需要“全面的育”。“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聚焦支持終身學習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在“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中促進每一個人日漸“完善”,是面向未來教育的共同選擇。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中那些經典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的價值取向、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和而不同的教育定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止于至善的教育追求,都聚焦“人”的獨特性、完整性和生長性,煥發出永恒的光輝,可為這個時代提供“破”與“立”的變革力量。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汪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