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時間規劃;網絡沉迷;認知行為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0-0070-02
一、陷入困境的浩浩
浩浩(化名),五年級男生,身材瘦高,性格沉悶,擅長各類電子游戲,喜歡看游戲直播。初次訪談時,他自述已經持續半個月沒有睡好覺,做事提不起精神,上課總是哈欠連天,情緒暴躁,頭腦中總是想起游戲畫面,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退步明顯。他與父母、同學關系緊張,認為同學因為他成績下滑疏遠和排擠他,父母也不愛他,不關心他的生活,只關心學習成績。在班主任的建議下,浩浩來到了心理輔導室。
二、沉迷網絡的背后
浩浩在高期待、低管教的家庭中成長。浩浩的父母平時工作繁忙,缺少學習上的指導與高質量的陪伴,對學業要求高,只關注學習結果,忽略學習過程的指導。空閑時間,浩浩的父母讓他在無監管的狀態下使用電子產品。浩浩常因網絡使用情況與父母發生爭執,使他產生“我不好,父母不愛我”“沒有人愿意跟我交流,大家都不關注我”的不合理認知。浩浩自知力完整,知情意協調,遇到的問題是缺乏時間規劃能力和親子關系緊張。
基于以上分析,我和浩浩商定心理輔導目標:正視沉迷網絡帶來的負面情緒反應,客觀看待沉迷網絡產生的負面影響;學會科學規劃時間,積極尋找策略解決人際交往和學習的困境;
三、輔導過程
1.建立咨訪關系
第1次輔導,在安全、尊重、理解和接納的氛圍下,我注重與浩浩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簽訂知情同意書和保密協議等。第2次輔導,我帶領浩浩覺察“沉迷網絡”行為背后的內因及外因,借此提醒他三者之間是互相影響的。輔導中,浩浩發覺自己沉迷網絡的內因是對父母陪伴的渴望以及缺乏時間規劃能力,外因是父母的指責讓他選擇逃避,躲進房間使用電子產品,進而陷入無法自控的處境。通過輔導,浩浩明晰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是對網絡的依賴,而是渴望父母的陪伴。
2.改變不良認知
認知行為療法的關鍵是調整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這些存在認知偏差的自動思維和信念包括以偏概全、糟糕至極、絕對化要求等。第3次輔導,我通過共情、傾聽等技術,發現浩浩在面臨父母指責時會出現“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父母愛”的自動思維。隨著輔導的深入,浩浩表示只要一聽到父母的指責,就會情緒暴躁、行為失控,并且會立馬逃避現場,躲進房間里使用電子產品。我根據浩浩的反饋,試著問:“如果將父母的指責替換為陪伴,你希望他們做什么?”浩浩表示,散步、打球、騎車、逛超市都可以。由此可見,浩浩愿意改變行為,想通過父母陪伴來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第4次輔導,我引導浩浩對其面臨父母指責時出現的中間信念——“父母不愛我”進行澄清:“有沒有哪些事情的細節讓你感受到父母的愛?”浩浩說能體會到父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他的關愛與照顧。我繼續問:“父母指責的背后是什么,他們在擔心什么?”浩浩意識到父母指責的背后是擔心他的視力。經過兩次輔導,浩浩原有的中間信念“父母不愛我”被“父母擔心我”替代。
本次輔導結束,我給浩浩布置了課后作業:思考自己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基礎上還可以做什么,完成行為記錄表。
3.調整行為認知
浩浩的時間規劃能力不足,主要依賴父母。第5次輔導,我采用行為試驗的方式鼓勵浩浩做出行為改變,嘗試新行為,以解決沉迷網絡的問題。浩浩與我分享了他的課后作業:借助行為記錄表發現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照顧寵物烏龜、整理自己的房間、幫媽媽做家務、陪爸爸看書或球賽等。浩浩在行為試驗中增進了親子關系,培養了時間管理能力,也逐漸明晰了行為方向。
第6次輔導,我與浩浩交談時明顯感受到他對自己的時間規劃充滿期待。我鼓勵他與同學交流自己的安排,看看能否有新想法,幫助他尋找外部支持。浩浩的父親工作繁忙,經常需要加班。即使如此,他依舊能夠堅持每天運動。在我的引導下,浩浩和父親進行了溝通,了解其時間規劃技巧。我對浩浩的父母進行家庭養育指導,希望他們調整親子溝通方式,關注浩浩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參與浩浩的學習生活,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四、輔導反思
輔導結束后,浩浩上課能集中注意力,與同學相處融洽,睡眠狀態良好。本案例中,認知行為療法起到了關鍵作用:我通過喚醒來訪學生的時間規劃能力,調整使用網絡行為,改變不良認知,引導其感受父母的關愛,意識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地位。本次輔導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是來訪學生具有行為改變動機,有較強的自我感知能力。
對于沉迷網絡的兒童,我們除了心理輔導外,還要在遵守工作倫理和妥善處理工作邊界的基礎上積極聯系兒童身邊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班主任、任課教師、同伴等。在輔導過程中,我們要爭取他們的合作與支持,改變家長的不合理期待與不恰當的家庭養育方式,以確保輔導發揮最大實效,為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潘國民,南京市春江小學(南京,210012)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