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鄉村教師理解兒童的時代境遇、內在困境及踐行方略

2024-06-14 01:02:43胡福貞鐘雪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24年6期

胡福貞 鐘雪

[摘要】 鄉村教師的兒童理解是其教育觀念及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鄉村兒童價值尊嚴及學業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更是教師形成正確鄉村教育理念、采取科學教育行動的關鍵。當前,我國新時代教育變革中亟須改進鄉村教師的兒童理解。文章依托個體意識發展結構的層次模型展開分析,揭示并論證了當前鄉村教師對兒童的理解大體呈現的四種基本樣態及其內在困境,并提出以“良好關系一反思沖突一情理交融一實踐活現”的可行之路,將理解兒童付諸實踐。

[關鍵詞] 鄉村教師;理解兒童;教師觀念;教育實踐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4 - 6120( 2024) 06 - 0069 - 14

教師對教育、兒童的理解首當其沖地成為實現教育實踐合理性的關鍵。狄爾泰的“自然需要說明,而人需要理解”被理解為是一個“從外部給予的符號中認識一種內在物的過程,是一個從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現中,認識這種生命本身的過程”[1]。而伽達默爾則從哲學意義上把“理解”看作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存在實質,正是一個人的理解狀況決定了其認識限度與意義范圍[2],以此觀之,正是鄉村教師對兒童的理解影響和決定著他們對鄉村兒童及其教育的認知狀況、實踐作為及具體意義,進而將兒童理解置于現實且廣闊的新時代新農村建設境遇中,切實迎合當代鄉村兒童的教育需求與鄉村教育的發展訴求。鄉村教師不僅要考慮到鄉村兒童本身的特質,而且應該將此理解放置于鄉村教育實踐場域中加以審視。基于此,鄉村教師需將自己全部的人格因素、生活經驗和人生境界予以投入,來理解當前變化的、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的鄉村兒童。這既是時代發展的挑戰,也是在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和提升鄉村教育質量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由此,厘清鄉村教師理解兒童的緣起、樣態及具體路徑,便成為本文著重需要探討的內容。

一、時代境遇:鄉村教師理解兒童的新挑戰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現代化建設既是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與規劃指導,同時也是微觀層面的基層行動與扎實推進。鄉村教育設計規劃與實踐提升是此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構成了當前鄉村教師對兒童理解的新場域,也構成了其理解內容與方式的新挑戰,甚至于構成了作為理解主體的鄉村教師自身的變化。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鄉村教育生態日益呈現復雜多元的綜合性發展態勢。

(一)新場域:當前農村教育生態的復雜性

我國鄉村教育本來就是一個規模龐大、功能綜合、目標眾多、多維多層的生態結構系統,它包括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的單個或復合的教育外部宏觀生態系統,以及以某個學校、某一教育層次或類型為中軸所構成的、反映教育體系內部相互關系的教育內部微觀生態系統[3]。

作為開展教育活動的關鍵場所,以鄉村學校系統為代表的鄉村教育內部微觀生態系統便成為展現當前鄉村教育生態復雜性的重要一環。這種復雜的教育內部微觀生態致使部分鄉村兒童的學習狀況不容樂觀,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鄉村教育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復雜,大部分鄉村兒童缺乏內在學習動機。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鄉村教育應突出有特色、先進性和高水平[4],本體價值應回歸為區域農村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定位。然而社會流動的加劇、新興文化的發展以及鄉村教育結構的改變,給鄉村社會帶來了“求變”的意識、“能變”的勇氣和“應變”的能力,家長“望子成龍”與教師“望生離鄉”的愿望愈加強烈,在“讀書是孩子走出農村唯一出路”的觀念誘使下,升學至城市成為鄉村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二,鄉村教育信息化理念復雜化,部分地區的鄉村兒童學習方式原始。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助推了對農村教育信息化設施及鄉村教師信息化培訓的投入,可是當前教育信息化的“數字教育”鴻溝卻在日益擴大,城鎮學校教育信息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部分農村、邊遠欠發達地區的學校教育仍然靠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來運行[5]。調查發現,偏遠欠發達地區教師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上課的比例不足30%,96%以上的教師仍采用手寫教案和“書本+黑板”的教學方式[6]。其三,鄉村生源情況復雜化,鄉村兒童學習氛圍較為淡薄。城市對鄉村優質生源產生的虹吸效應致使鄉村優質學齡人口減少,加上“家長和學生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周圍人都不讀書”“身邊沒有學習榜樣的帶動”,鄉村學校本身“教育力量并不夠強大”,特別是“年輕教師補給匱乏”,因此留在鄉村的兒童普遍存在著“學習意識淡薄”“學習氛圍匱乏”等現象,他們大部分“學習動力嚴重不足、缺失成長方向、身心發展受阻、情感生活封閉孤寂”[7],在低獲得感的學校教育中日益消磨生命活力,更有甚者過早流入社會,開始混跡于校外生活。

可見,鄉村教育在新時代面臨的教育價值取向、信息化理念和生源群體的復雜化,都在無形中昭示著教師需于新場域內對鄉村兒童予以新理解。

(二)新童年:后喻文化的雙重特性

社會技術基礎的變革帶來文化傳遞方式的轉型,世界進入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言的后喻文化時代①,即年輕晚輩憑借著對新媒體的熟練掌握和網絡信息的迅速獲取能力,逐漸打破長輩傳統的話語體系。當這樣一種以年輕世代為“掌舵者”的時代來臨到鄉村場域,置身于鄉村社會的兒童或許面臨著主體力量覺醒卻不被看見的精神孤獨的新童年境遇。

一方面,當前的鄉村兒童普遍反抗著成人權威并變得更加具有自主和開創意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鄉村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為97.3%,且超九成是“手機網民”[8]。電子媒介的跨時空性和交互性使得鄉村兒童能夠輕松獲取外部世界的信息,與鄉村長者間原本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逐漸消逝。當鄉村長者不可避免地逐漸淪為時代“落伍者”時,“e時代”領跑者的鄉村兒童便力圖掌控自己的生活,他們大膽進取、追求自主、敢于創新、勇于突破,試圖推翻人們刻板印象中那個不成熟的、無知的、欠缺的、土頭土腦的自我形象,以此彰顯其作為鄉村社會行動者的主體力量,強調自己與成人是一樣的社會存在。此間,鄉村兒童的“反哺”作用越來越需要被看見,正如米德所說:“必須和年輕人共同學習,了解如何走未來之路。如果無視他們的新知識,那些受過教育、經驗豐富的長者們在尋找新世界的答案時勢必會感到困難重重。”[9]

另一方面,部分鄉村兒童明顯處于主體力量被忽視、主體地位被剝奪的真實境地。“兒童是自己童年和社會的建構者”[10]32,后喻文化時代的鄉村兒童具有自身對于自己及鄉村社會他人和社會要素與過程的理解、闡釋、應對。然而在家庭場域,鄉土社會非常講究人倫,講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1]19,即“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所有的價值標準都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正因如此,作為鄉村年輕后輩生活經驗、文化習俗和道德價值上的啟蒙者、訓導者和裁決者的長者,他們代表著鄉村傳統規范并秉持教化性的權力,此間的兒童作為被教化者是不被承認有意志的,不被允許發生“反對”,只得“無違”。加之鄉村需要世代沿襲的生活經驗予以維持,即“人們對新社會文化時空的要求的感知與認識,總是建立在他們在其他社會時空累積起來的過去經驗的基礎上”[10]81。也就是說,鄉村歷代長者童年期遭遇的教化性教養經歷并不會隨著自身的成熟與發展而消散,而是會加入成年后對下一代的認知與看法。由此,鄉村兒童任何異于長者已有經驗的言行大多會被視為一種反對而遭到否定。在學校場域,鄉村學校正以一種“逃離鄉土”式的教育設計致使“鄉村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本土資源缺失……他們生活在鄉村,卻根本無法對鄉村文化產生親和力、歸屬感,他們‘生命存在的根基就動搖了,成了‘在文化精神上無根的存在[12]。不許反對,便來反抗。鄉村兒童在現實世界找不到主體價值,開始不愛讀書,感到孤獨、落寞,便“傾向于到網絡環境中去塑造一個新的自我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從而獲得更大的‘生理自我的滿足”[13]。可見,鄉村兒童處于主體力量呈現而主體地位被忽視的相悖處境。

(三)新教師:鄉村教師的多元性

鄉村教師的多元來源將致使其在對鄉村社會及兒童予以理解時,浮現出時代變遷中鄉村境遇內的教師多重身份與多元理解,并由此帶來截取式、片面化的兒童形象。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種前見[14]。在論及鄉村教師如何理解兒童時,首當其沖要回答的問題便是:作為理解主體的鄉村教師基于何種角色身份對鄉村兒童進行解讀,以及這樣的解讀是否暗含著不同的前見?教師角色作為一種特定職業身份,實質上包含著作為教師的個體或群體在不同情境中所實際擁有或扮演的身份及與此相關聯的行為觀念、情意態度以及內外期待等。

當前鄉村地區的教師來源多樣,有輪崗教師、支教教師、定向師范畢業生、考進去的教師、代課與兼職的教師等。不同角色的教師在對鄉村兒童進行理解之前,其獨特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所構成的前見將直接影響其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理解行為。亦如海德格爾指出:“把某某東西作為某某東西加以解釋,這在本質上是通過先行具有、先行視見和先行掌握來起作用的。解釋從來就不是對某個先行給定的東西所作的無前提的把握。”[15]即任何理解和解釋都依賴于理解者和解釋者的前理解( vorverstndnis)。可見,基于不同鄉村教師角色下的個人經驗和知識結構大都會陶染其對鄉村兒童的理解,進而為其帶來片面化的兒童形象。

鄉村學校在實質上更像是嵌入鄉村生活的“沒有圍墻的無邊界學校”,加上有些教師本身就是當地人、鄉村建設者,他們與兒童及其家長長期生活在同一鄉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正因如此,在對兒童進行理解時,不同來源的教師常常會根據不同情境來具體定位自身的理解角色。當涉及兒童的學業表現和家庭教育問題時,他們多以“學校教師”的專業身份出現,習慣性地以“教書育人”為本職工作、以“學業”為教育重心、以學生們“要讀書一會讀書一考高分一考出去一上大學”為邏輯路徑來觀照鄉村學校的孩子們;而論及兒童學習資源和條件,特別是面對學校里有些處境不佳的兒童時,他們通常就有了“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既關注孩子們的基本學業情況,更呵護孩子們的生活需求、保護他們的安全、理解他們的關愛需求;當涉及當代環境污染、城市競爭壓力、網絡科技信息技術等對鄉村和兒童的影響和沖擊時,他們又肩負“鄉村教化者”和“生態文明建設者”的教育使命,尤其部分“生在鄉下,長在鄉下,學在城市,工作回到鄉下”的“土生土長的鄉村人”,將于自覺不自覺中以自身的“鄉村身份”和相應的鄉村生活經歷、發展前途等來觀照學校的鄉村兒童。可見,鄉村教師在學校教師的基礎身份上,疊加了鄉村文化引領者、鄉村教育改造者、鄉村生活教化者、鄉村文明提升者等多重身份來理解兒童。他們基于鄉村生存、生活和生產“三生一體”的存在狀態,多重視角地理解和評量鄉村教育中的鄉村兒童。由此,多元來源的鄉村教師基于不同角色,對鄉村兒童有著不同情境中的片面化理解,將這些多元的碎片理解整合便是對鄉村兒童的整全性闡釋。

二、內在困境:鄉村教師理解兒童的現實樣態

作為認知層次的理解樣態受限于個體意識水平。樣態是實體的狀況或實體的變化或存在于另一事物之內以另一事物為憑依而為人所認知的。就教師對鄉村兒童的理解來說,其屬于理性活動的本質決定了教師也總是要依據自我意識結構來理解兒童。此間個體意識發展有六種結構:感官生理( sensoriphysical)、影像情緒(phantasmic-cmotional)、表象心智(representational mind)、規則式/角色式心智、形式反思的心智、見解的邏輯[17]38。

據此劃分鄉村教師理解兒童的現實樣態為:不假思索的感覺偏好樣態、日常經驗的實用判定樣態、對比分析的經驗邏輯樣態、整體把握的變革交融樣態。值得注意的是:此四類樣態不僅反映鄉村教師對兒童理解的現實境況,而且也包含著當前教師理解存在的內在困境;四重理解樣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各自的內在規定性,僅反映每個教師個體由于自身存在的獨特性、多樣性和具體性而帶來的理解樣態差異性。因此四者之間不存在優劣高低之分,都是教師在各自意識發展結構的影響下,將其所有的整全性投入,是鄉村教師依據鄉村兒童存在的本真和實際予以的真切理解。

(一)不假思索的感覺偏好樣態

不假思索的感覺偏好樣態指的是教師完全從個人喜好和感覺出發,“憑感覺”對鄉村兒童各方面進行理解,常以“我覺得”“我認為”“我感覺”“當時我突然想到”等充滿感性色彩的話語來表述自身對鄉村兒童的個人觀點和想法,強調教師在或傷感無奈、或振奮欣喜等復雜多樣的情緒情感中理解鄉村兒童。這與教師的意識結構居于感官生理和影像情緒層級有一定的關聯。該結構的教師意識處于感官知覺領域,注重自我情緒體驗和主觀感受。當前大部分鄉村學校在撤點并校政策的影響下以寄宿制形式存在,鄉村教師便對在校學生負有一日乃至一周學習與生活的照料職責,使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時刻都在與兒童相處,師生之間甚至有著遠超其他任何關系的互動機會和時間。在如此頻繁的互動中,教師必然會看到大量與相處兒童有關的信息,進而容易于真實相處情境中作出最為本能的情緒反應和直覺的主觀評價。

這種“感覺體驗式”的理解呈現鮮明的直接性、私人性和易變性。直接性指教師往往以自身當下的感覺和體驗為理解標準,對真實情景中的不同兒童及其行為進行符合自我情緒體驗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我當時突然就覺得”“我一下子就認為”。私人性亦可稱主觀性,是鄉村教師完全憑借個人主觀意愿和感受來認識兒童,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以一個我行我素的“獨行者”形象呈現。當論及對鄉村兒童的看法時,教師常會說感覺和體驗是屬于自己的事情,這些豐富而復雜的個人感受難以用言語表達和交流,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獨特理解方式,比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一種感覺”。易變性則突出教師對兒童的理解是直接的、個人的、當下的,容易隨著外在的客觀因素或內在的主觀狀態而發生改變,使得教師不免陷入“覺今是而昨非”的反復境地,比如“我有時覺得”。在這種主觀感覺的理解依據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成人的主觀好惡和情緒狀態。例如,當教師論及自己日常工作中因兒童而產生“欣慰”“自豪”“滿足”“興奮”等積極的情緒體驗時,他們通常會因此更傾向積極評價鄉村兒童及鄉村教育;而當產生“沮喪”“無力”“可憐”“痛苦”“窩火”“煩躁”等消極情緒時,他們會自覺意識到“肯定是有問題的”,從而自動地進行問題歸因,諸如“鄉村孩子太可憐了”“就是缺乏家庭關愛”“太落后了”“實質性幫助太少”等。可見,在教師理解兒童的過程中,感覺體驗作為直指價值世界的一種價值性認識和體悟,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兒童理解方式,而且也直接構成兒童理解的評價標準和內容。也正因如此,在教師對兒童理解的多種形式中,感覺體驗式理解成為人們質疑該種方式合理性的主要原因。

(二)日常經驗的實用判定樣態

經驗是人生各種感受的聯結。日常經驗的實用判斷樣態指的是教師個人在與鄉村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通過各種主觀感受的聯結而獲得并積累的關于兒童的大量經驗,是其“親身經歷”和“感性認識”所帶來的經驗合集下的理解。這與教師的意識結構居于表象心智層級有一定的關聯,該結構的教師意識注重現實表象及其帶來的主觀經驗。當論及對鄉村兒童的理解和看法時,教師會普遍傾向于通過舉例子的方式生動形象地描述鄉村兒童們的立體式圖景,以此來論證自己對鄉村兒童及其教育的具體看法。相比較于感覺體驗層面的表述,經驗案例表述既有豐富情感的直接感知體驗(直接經驗),同時也有認知參與積累起來的大量間接經驗。這種理解著眼于特定情境、具體人物,有著具體的情節和豐富的細節,充分真實地描述了鄉村教師心里的鄉村兒童境遇,且不時閃現基于日常實踐的教育機智靈光及常識智慧,充滿了生動的生命氣息和隱喻、意義,正是人們理解鄉村教師“被隱蔽在事實背后的東西”(鄉村“真實”)的重要方式和內容,從而使得他們對兒童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間接性、概括性和相對穩定性。

一方面,此類理解樣態彰顯出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一則,教師在用理論中得到的間接經驗來理解兒童時,這些觀點實際代表著教師所屬的專業共同體所廣為認可的關于鄉村兒童的權威看法和解釋,其專業程度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比如“某某理論說”。二則,教師自身在與鄉村兒童的長期接觸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將被反復于教育實踐場域中得到驗證,“篩選”并遺留下教師認為“正確”的可信經驗,繼而在后續行動中穩定地反復使用,比如“我驗證的”“后來證明了”。另一方面,大多數鄉村教師缺乏專門的理性思維訓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經驗大都屬于直觀感知階段,思維水平不高,難以反映本質和規律;作為“理所當然”甚至“日用而不知”的常識內容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是缺乏規范的積習性知識。這就是說,雖然在教師們的經驗集合中也一定程度上包含著某些合乎規律、觸及實質的真知灼見,且隨著國家對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的政策傾斜、培訓重視等,他們已將很多理性觀念常識化、將其沉淀入感性認識當中,但是教師們對此并無充分自覺,加上經驗總是處于流動、變化和更新之中,他們便難以有效區分自己的日常經驗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外,任何理論代表的都是抽象的、概括的人造觀點,任何他者看法也都是他人的主觀經驗,教師在對經驗予以理解的過程中本就會受到自身對這些理論和觀點的把握與理解水平的限制,進而產生一定的誤差空間。由此,鄉村教師很大程度上會被日常生活事件和教育教學情境所局限,或被一些偶然事件困擾,從而對兒童理解有著或多或少、或明或隱的片面性、表面性和不穩定性。

(三)對比分析的經驗邏輯樣態

對比分析的經驗邏輯樣態是指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致使個別鄉村教師有意或無意間基于城鄉二元框架、運用對比分析和比較觀照的方式,以一成不變、以偏概全的標準來闡釋自己對鄉村兒童的理解,進而浮現城市中心主義導向下的“思維模式”“敘事框架”和“闡釋結構”,具有較為明顯的刻板化印象。此時的教師意識結構仍舊居于表象心智層級,對待外界的認知更多是從事物粗淺的表象層面獲得,堅守自我對外界的獨特認知方式并將此認知運用到具體實踐中。伴隨著現代社會城市文化強勢的價值沖擊,部分鄉村教師僅看到鄉村地區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設施設備落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等比較劣勢,片面地忽視鄉村獨特的教育資源和鄉村兒童特有的品質素養,一味追捧城市并產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空間價值取向。例如,長三角地區61%的鄉村教師企圖從鄉村流入城市[18],湖北兩地29.7%的農村幼兒教師具有較強的向城流動意向[19]。“城市中心”便成為這部分教師理解兒童的主要價值取向。

基于此價值取向下的理解樣態具有鮮明的經驗性、實用性和隨意性特點。經驗性是指教師僅僅依據自身與鄉村兒童的實際接觸所獲得的經驗進行斷定和理解。例如,部分鄉村教師會于“城市一鄉村學校”比較框架中的農村學校比較劣勢——特別是在教師質量和穩定性、教學方式和有效性、課程資源和課業創新、家庭參與和資源支持等方面來反復強調鄉下孩子學習比城市孩子差。實用性則指這些認識源于教師日常生活和教學經驗,是在與鄉村兒童反復接觸中獲得的、行之有效的經驗集合體,較為完整地反映著每個教師的真實感受。隨意性突出教師該理解樣態屬于直接感知階段,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和邏輯訓練,思維水平不高且未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理性思維水平上看,“在很多時候,采用理性、事實和批判性分析,不是為了形成我們的觀點,而是為了確證我們已經看到、感覺到或者相信的東西。我們如何理解,更多取決于我們的直覺、我們的個性、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一系列基礎性的社會動機”[20]。因此,該層級具體理解過程的思維單元仍是紛繁復雜的個人感覺、經驗和意象以及相對應的實用邏輯,尚未形成足以概括感覺和經驗的抽象概念。加之教師在“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理論和實踐”等的實際沖突中,其所面臨的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風險,可能發展成具有很大張力的二元對立的理解方式,帶來現實適應的諸多沖擊。可見,從思維形式上看仍屬于經驗式的實用邏輯的“常識”,即使有一定的理性水平,也更多止于非此即彼的抽象理性層面。

(四)整體把握的變革交融樣態

整體把握的變革交融樣態指的是鄉村教師超越簡單城鄉二元對立視角,能以“感性的具體一理性的抽象一理性的具體”為基本理解環節,著眼于鄉村兒童和鄉村教育自身使命、特點,從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高度去看待城鄉差異,在具體闡釋中達成富有辯證理性的兒童理解。此時教師的意識結構居于規則式/角色式、形式反思心智與見解的邏輯層級,開始進行自我反思,并跳出自己對外界原有的狹隘感知,進入和認同他人的角色,聯結各種真理,組織各種構想并整合所有概念,進而“可以用宏觀的構思( massideation),建立大一統的觀念體系,并且在整體的真理視野中清楚呈現觀念和觀念之間與真理和真理之間的關系”[17]39。因此,整體把握的變革交融樣態有它的獨特意義,用以區別純理性的“認識”(認知)或純情感的“感染”。

一方面,它要求教師能合理運用科學概念,有效地發揮概念在揭示事物本質時的抽象作用,借助由概念所形成的合理框架以及分析、判斷、推理等理性思維方式展開對兒童的理解,從而彌補感性表達的不足以及經驗敘事的片面性、私人性。另一方面,它需要教師能充分認識到既有概念和理性思維本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看到城鄉二元結構分析框架的局限性,從而在展開關于當代鄉村兒童理解的敘事和闡釋時,能隨時覺察和反思,深刻理解概念與事實、理論與實踐、感性與理性、事實描述與價值判斷、認知和評價等辯證關系,把豐富的經驗和深沉的體驗訴之于理性探究中,從而使兒童理解活動能在以“感性的具體一理性的抽象一理性的具體”為基本環節的螺旋式持續演進中達成合理的兒童理解。此類理解樣態或許可于極少部分“生長于鄉,求學于城,工作回鄉”的“土生土長的鄉村人”教師身上覓得蹤影,因為他們認同鄉土文化、熟悉城鄉教育,對鄉村兒童生存發展的“優劣”“不容易”甚至“痛苦”有切身體驗。可見,就教育實質而言,實際上并沒有鄉村與城市之別,只有教育與非教育、好的教育與不好的教育之分。此處的教師理解便是脫離或者說超越城鄉二元的框架束縛,并嘗試把兒童置放到整體不可分的鄉村場域中來進行生存、生活和學校教育探究。然而此類理解樣態終歸只能在極少數鄉村教師身上予以呈現,絕大部分鄉村教師難以抵達。

三、踐行方略:鄉村教師理解兒童的行動路向

師生總是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以交往關系存在著,這樣的關系本身就含有作為理解主體的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我理解兒童的能力。除去基礎的職前師范教育、入職教育培訓、教師自身對教育事業的不忘初心與終身學習等路徑外,若要達成對鄉村兒童“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深度理解,便需將理解兒童最終歸位于具體實踐,認識到教師作為理解主體是與兒童以主體間性的關系存在著,理解過程也就是雙方以全部的人格精神予以互動的交往過程,彰顯“良好關系一反思沖突一情理交融一實踐活現”的可行之路,從而促進鄉村教師對兒童更好的理解,并進一步發揮理解兒童在鄉村教學實踐中的積極作用。

(一)前提奠定:積極正向的良好關系

人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鄉村教師對兒童理解的首要前提便是彼此間積極正向關系的建立。“社會就是關系,任何人都是在關系意義上被建構成的一個人”[21]。正是由于沒有任何個體可以完全孤立,所有人都生活在與之發生各種聯系的群體和網絡之中,此間的鄉村師生便不可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教師亦不可能超越關系來理解、思考與鄉村兒童有關的任何問題。然而當前部分新生代鄉村教師在生存空間上的游離不定帶來師生關系的消極被動,對他們來說,在城市買房是成為城里人的重要標志,考取公務員或流動到城市學校則成了他們向上流動的主要選擇。因此他們沒有多余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鄉村社會與鄉村兒童,在鄉村空間內仿若一名“局外人”和僅承擔學校教學任務的“半熟人”。可見,積極正向的師生關系有助于雙方以更為真實的狀態彼此呈現,促進彼此的主動理解。

第~,于觀念中轉變。鄉村教師首先需要意識到鄉村社會是一個具有“差序格局”特征與熟人社會網絡的關系集合體。中國社會本就是“關系導向”的社會,攀關系、處關系、用關系形成人脈網絡是中國關系文化的重要特點[23]。具體到鄉村社會,發端于村落血緣、地緣所構筑的差序格局之中的熟人關系,是內生于熟人社會、鑲嵌于鄉土中國血脈中的一套行為規則和交易秩序,一種村社成員共同參與的公共“隱性契約”[24],成為村社感情維系、人際交往與利益交換所遵循的核心媒介與重要資源。因此“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第二,于關系中理解。關系是一個變量[25],意味著教師在與兒童的關系處境中有發揮能動性的空間。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在理解兒童的最前端將中國人的關系思維和鄉村的熟人關系納入考量。并由此進一步思考,在一個“關系導向”的社會,如何讓關系成為理解鄉村兒童的動力而非阻力。也就是說,教師不能簡單地套用基于現代工業文明的城市教育來“孤立地”看待鄉村兒童,而應將其放置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因為鄉村學校始終無法用圍墻將校園內外劃出清楚明確的邊界,所以鄉村學校中兒童的命運與其安身立命的鄉村鄉鎮、鄉土鄉鄰、鄉親鄉情等密切自然地交融在~起。因而,在理解鄉村兒童時,教師需要認識到并不存在一個孤立的明確的“教師身份”和“學校立場”,也始終無法以鄉村局外人的職業教師身份來探討“學生身份”的鄉村兒童。鄉村教師需要成為兒童的“熟人”并與其建立起類似親子間的親密與信任關系,從而使其更愿敞開心扉以真實面貌呈現。可見,良好關系的建立作為理解的前提,需要鄉村教師首先具有相應的關系意識及關系構建能力。

(二)端點開啟:關鍵事件的激發與反思

在伽達默爾看來,理解是一種探險,可能會遇到危險,并通過對充滿新奇、沖突、異質等特點的“危險”予以反思來增進認知26]。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村教師對兒童的理解意味著教師可以通過對關鍵事件帶來的沖突予以反思以增進自我認知,提升理解力。教育關鍵事件是那些能強化當事者原有教育認知或引起當事者原有教育認知沖突的事件,著重凸顯教師原有教育認知與“新事件”“新情境”所具有的異質性、沖突性。這些外顯的或內隱的沖突不應被鄉村教師的消極師生沖突功能觀所忽視,因為“沖突對其發生其中的關系并不總是反動的;沖突經常是為維護這種關系所必須的……通過釋放被封閉的敵對情緒,沖突可能起維護關系的作用”[27]。沖突事件會讓教師感到“不適”并為了改變這種“不適”現狀而對已有觀念加以審視、分析、批判和調整,進而拉近師生距離并增進理解。在此過程中,理解兒童的端點由此開啟,隨著教師對沖突性關鍵事件的逐步解決,低水平的鄉村兒童認識觀念便會被一次又一次的新認知所駁回,理解兒童的水平遂相應提高。

可見,對鄉村教育場域內發生的師生沖突性關鍵事件的反思成為教師革新原有鄉村教育理念以增進理解兒童的重要抓手,并以孔子弟子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參考,從“前省”、“中省”和“后省”人手。一日“前省”,對沖突性關鍵事件進行事前的前瞻性反思,這是一種對事件“預想”的再斟酌。想象依賴于現實,長期接受城市主義文化熏陶的職前鄉村教師由于尚未踏足與城市相異的鄉村,難以設想鄉村場域存在的師生沖突,由此在該階段可在教師教育課程中增加相關的鄉土知識課程,并盡可能到鄉村場域進行預先接觸,轉換“局外人”立場到“熟人”關系,進而以假設的方式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師生沖突性事件予以展望和想象,并從中構想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二日“中省”,對沖突性關鍵事件進行事中的生成性反思,即對不可預料的生成性沖突予以考量。具體的教育情境總是基于預設但又超越預設,沖突性事件的產生本就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由此教師難以每時每刻對其予以十足的預設把握,突發性的彰顯便要求教師“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即首先要做好自身情緒管理,并察覺學生情緒狀態,再予以沖突考量。三日“后省”,對沖突性關鍵事件進行事后的總結性反思。此階段除了強調教師個人的自主反思,更為重要的是將反思的合作屬性予以真切體現。在“大家都是熟人”的鄉村場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性向度尤為彰顯,鄉村教師的事后反思不僅需要與同行溝通交流,更需要落實到與鄉村場域其他成員的聯絡上,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理解難題與兒童家長、鄰居、村委會等共同探討,進而獲得不同視角的真實、隱性信息,以此開啟理解兒童的“觸發點”。

(三)過程涌現:共情同理的對話交融

隨著理解的難度增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理解狀態便自然而然地帶領教師進入共情同理的主體間性對話階段,師生雙方通過豐富多彩的或濃或淡的極具情感色彩和情理交融的對話去理解彼此話語構成的獨特價值與意義。在伽達默爾看來,“語言并非只是一種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類所擁有的裝備,相反,以語言為基礎、并在語言中得以表現的乃是:人擁有世界。對于人類來說,世界就是存在于那里的世界……但世界的這種存在卻是通過語言被把握的……能夠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28]414。可見,除去本身的工具性價值外,語言在某種意義上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前理解”,因為“語言是理解本身得以實現的普遍媒介”[28]11。理解本質上具有主體間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對話的結構或對話特性。這樣的對話是在教師平等地對待每個鄉村兒童的基礎上,將兒童身后那些階層、性別、民族、家庭背景、種族、地域等差異納入理解視域,將兒童視為完整的人并對其敞開、接納、承認和包容,從而達到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經驗上的共識與心靈上的互通,一種建基于靈魂的深度契合之上的共鳴感便油然而生。

第一,澄清主體對話的價值。理解的一個重要社會前提就是生活世界中的行動主體的相互承認和相互尊重。師生交往各方在理性基礎上是彼此平等與尊重的,是主體間性的相互回應。這就意味著雙方并不是完全一致且毫無偏差,更不代表一方必須迎合另一方,而是強調珍視雙方對話存在的差異和距離,以及由此生成的不同理解與闡釋。雙方始終保持自己的聲音,不被對方占據、支配,從而讓每一次對話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東西。第二,依托方言的本土理解,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話”,對于生于鄉村、長于鄉村的兒童來說,方言浸潤著他們內在的生命底色和彰顯出鄉土文化渲染的痕跡,以一口地道的方言與周圍熟人打交道便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此間的教師理解便不再被視為一種狹隘的認知行為,而是變為一種廣義的文化行為[29]。對鄉土文化表示理解,對作為地域文化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的當地方言予以尊重、承認和對話,便成為鄉村教師擺脫“局外人”以全情投入鄉村場域理解兒童的關鍵。第三,創造對話的解釋空間,走向相互理解。意即對話應保持一種已有理解與可能性理解的“間距”。教師既需要借助已有經驗來理解兒童,又必須保持對已有觀念的質疑,允許彼此之間理解差異的存在。此處的解釋空間實質上正是鄉村教師基于教育實踐中的生命參與和人際互動,整體性地把握鄉村學校教育中的兒童、理解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生命、教育與文化、教育與發展等難以分割的范疇,而非碎片化地片面地進行理解,這是一種扯不清、撇不開、道不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理解,以此在真實的對話中呈現“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本來理解樣態。

(四)行動彰顯:日常教育實踐的活現

伽達默爾指出,人的實踐行為最根本的是一種理解行為……理解本身就是實踐的,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人們,行為實踐是一個意義理解、意義創造的過程,人的行為意義是自由的、開放的、相對的,是理解中的創造。因此理解兒童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其最終的歸宿需要落實到具體的以促進兒童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有所行動”需以真實有意義的行為予以體現。回到鄉村教師對兒童的理解踐行,則要明白教師理解鄉村兒童的直接目的、基本目標在于認識并把握真實的鄉村兒童的基礎上,鄉村教育的目的、方向和內容都要以鄉村兒童經驗的生活性和鄉村教育的資源屬地性為本,因地因時制宜,為每個鄉村兒童確立符合其內在需求和發展實際的合理預期,進而依據其發展的真實情況指導教師自己究竟應采取何種教育行動來尊重兒童已有經驗、滿足兒童當前發展需要、促使兒童達到這一發展水平作出專業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及其實踐具有生長性,不存在永恒的、一勞永逸的、終極的理解。教師對鄉村兒童的理解不可能是一種線性上升的一帆風順趨勢,更多會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狀態螺旋式上升。當鄉村教師有著全面、準確、終極的理解兒童愿望時,會發現我們的教育理想,是一個彼岸的理想,只能逐漸趨近,而不可能完全達到31]。加之兒童的精神在變革、生活在變化、經驗在豐富、人生在發展,這就意味著教師對兒童的理解生成的“教育意義”在不斷生長,因為“理解不是主體一次性的行為,而是一個‘事物本身和我們的前判斷或偏見之間無窮的游戲過程。每一次理解都是一次意義生成的過程,在歷史中這個過程是無窮無盡的”[32]。可見,當鄉村教師將理解兒童予以實踐時,認識的有限性和理解本身的局限性會讓我們永遠說不出“兒童是什么”的答案,我們只能討論兒童的“為什么”和“什么樣”[33]。理解兒童是一個只有起點而無終點的過程,需要教師將日漸熟悉的兒童“陌生化”,將其放置在整個鄉村場域予以注意、探究與理解,并在心理上為鄉村兒童出現各種大大小小超出自己理解范圍的言行留下巨大的允許空間,進而不斷在已有理解的基礎上以螺旋式前進的方式革新自我的鄉村兒童觀。

鄉村教育生態的復雜化、后喻文化的雙重影響及鄉村教師的多元理解都在呼吁著當前鄉村教師對鄉村兒童的深度理解。此間鄉村教師對兒童的理解路徑,不僅涉及“良好關系一反思沖突一情理交融一實踐活現”的可行之路,而且關乎通過政策推動鄉村教師培訓研修高效運作、打造鄉村尊師重教的鄉風文明生態、完善鄉村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環境等。在此理解過程中,需要廣大鄉村教師透過自己的價值觀、信念、情感等去談論學生、理解兒童;同時在分析、理解兒童的過程中反思自身,并透過自身經歷和生命追求來探究當代鄉村兒童的現實境遇和未來發展。因此,無論是那些從小就在農村生活和長大的土生土長的鄉村教師,還是來自城市、懷揣改變城鄉教育不公平夢想的鄉村教師,在談論兒童、理解兒童的同時毋寧說也是在談論自己、理解自己。以這樣一種自覺或不自覺間的反躬自問的理解姿態和“自我卷入”,教師由此將自己的生命置于兒童的心理及產生此心理的背景之中,將心比心,把自己的生命與兒童的生命融為一體,努力為鄉村兒童展現和敞開真實的自我創造條件,盡力把握促成鄉村兒童當前表現的外在影響因素與內在心理動機,從而達到對兒童“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理解境界,進而最終使鄉村兒童在當下的教育生活中有安全感、有獲得感、有價值感地發展,呈現超越城鄉二元的“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本來理解樣態。

注釋:

①后喻文化亦稱“青年文化”,指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在世的前輩的過程,由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的研究》(1970)-書中提出。

參考文獻:

[1]金生斂.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社,1997:33.

[2]龔群,李曉冬,詮釋學與交往行為理論的內在 關聯:從加達默爾的“理解”到哈貝馬斯的“相 互理解”[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134 - 143.

[3]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學研究二十年[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3):12 - 16.

[4]郝文武,為鄉村教育振興而大力推進鄉村學校 特色發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1):7 - 14.

[5]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EB/OL]. (2021 - 02 - 24)[ 2023 - 12 - 21]. ht- tp://www. moe. gov. cn/jyb xwfb/moe 176/ 202102/t20210203—512420. html.

[6]李華,王繼平.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要解 決“適應性”問題[J].人民教育,2020(23):51 - 54.

[7]鐘芳芳,朱小蔓,重構愛的聯結:鄉村教師對留 守兒童家庭的情感教育支持[J].教育理論與 實踐,2017(4):43 - 47.

[8]笫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 布[EB/OL].(2023 - 03 - 03)[2024 - 01 - 10]. https: //www. cnnic. cn/n4/2023/0303/c88 - 10757. html.

[9]米德M.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 究[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7:98.

[10]科薩羅W A.童年社會學[M].程福財,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1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12]劉鐵芳,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

[13]劉濟良.新時期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基于網絡 傳媒的思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40.

[14]陳來.詮釋學中的“前見”:以《真理與方法》為中心的分析[J].文史哲,2021(3):151 - 167,254 - 255.

[15]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家印,王慶節,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176.

[16]劉愛玲.道德三重樣態的內在張力及其調適[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0 (2):83 -88,112.

[17]威爾伯K,安格勒J,布朗D.意識的轉化[M].李孟浩,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5.

[18]黃東有,長三角地區農村教師流動問題研究:以嘉興市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5):23 - 26.

[19]龔欣,李貞義.貧困農村幼兒園教師流動意向 研究:基于湖北省2縣64所農村幼兒園的調 查[J].教育發展研究,2019(8):49 - 57.

[20]阿倫森E.社會性動物[M].邢占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

[21]多納蒂P.關系社會學[M].劉軍,朱曉文,譯.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

[22]程猛.建國以來農村教師的身份認同變遷:以皖北田村為個案[J].當代教育科學,2017(12):22 - 25.

[23]胡翼鵬,關系社會學:邁向國際化的中國話語[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27 - 37.

[24]羅必良,耿鵬鵬,鄉村治理及其轉型:基于人情關系維度的考察[J].農業經濟問題,2022(10):6- 18.

[25]邊燕杰,繆曉雷.如何解釋“關系”作用的上升 趨勢?[J].社會學評論,2020(1):3- 19.

[26]伽達默爾H.科學時代的理性[M].薛華,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97.

[27]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3.

[28]伽達默爾H.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 特征[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7.

[29]何中華.關于“理解”的理解[J].東岳論叢, 2007(2):22 - 29.

[30]張能為.理解的實踐:伽達默爾實踐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5.

[31]錢理群.關于教育的三個問題[J].文學教育 (上),2013(1):4-9.

[32]章啟群,伽達默爾傳[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8:107.

[33]姚偉,以人的方式理解兒童:兒童觀的方法論 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3(5):5-7.

[34]賈紅旗,李宜江.鄉村教師內生性專業發展服 務體系設計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教學研 究,2023(2):69 - 79.

(責任編輯:張蕾)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of Rural Teachers in China :

Times Situation,lnternal Dilemma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HU Fuzhen ZHONG Xue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by rura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sand behaviors, a crucial factor in enhancing the value, di~ity, and academic efficacy of rural children, and a key factor forteachers to form correct rur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take scientific educational actions. In the current new era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by rural teachers . Through the analysisby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dividual conceptual structure, this article reveals and demonstrates the four basic pattems and inter-nal difficulties that rural teachers generally present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It also proposes a feasible path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s-conflictreflection-emotional integration-practical realization" to put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intopractice .

Key words : rural teachers ;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 teacher' s concept; rationality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另类|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欧美精品啪啪|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任我操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不卡网|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毛片免费在线| 免费欧美一级|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亚洲男人在线|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欧美高清国产|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激情乱人伦|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天堂|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在线日本|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人成网址|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欧美|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久久激情影院|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色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