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曲藝 陳世斌 馬珺 楊林 何勛濤 萬妙
【摘 要】 通過檢索國內外文獻,運用歸納法和比較研究法,分析國際組織和典型國家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促進經驗。結合我國衛生系統現狀,建議政府主導立法和施策,醫療機構加強職業安全與健康教育,醫務人員提升職業健康素養,融合多學科多部門優勢,兼備生理心理及軟硬件服務,不斷促進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水平提升。
【關鍵詞】 職業安全與健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保護;國際經驗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romotion for Medical Staff/ZHANG Quyi,CHEN Shibin,MA Jun,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24,31(5):58-62
Abstract Through search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using induction method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promotion experience of medical personnel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ypical countries was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health system,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lead legislation and policies,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education,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improve occupational health literacy,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multi-disciplines and departments, and provide both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s well as software and hardware services,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level of medical personnel in China.
Key words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Medical Personnel;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ine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novation Center for Social Risk Governance in Health/Public Health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of Chongqing New Construction Think Tank, Chongqing,400016, China
職業安全與健康促進是指對工作場所內存在的可能危害員工健康和幸福感的有害因素進行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醫務人員是衛生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其履行著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健康的職責[1]。醫務人員在職業環境中面臨著多種形式的有害因素,已被確認是全球性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問題[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只有保障醫務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才能更好地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目前,關于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與此同時,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多成果。本研究通過分析國際典型國家經驗,梳理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以期提升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水平。
1 研究方法
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萬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10月1日。以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檢索,中文文獻檢索詞為“醫務人員”“職業安全”“健康”等,英文文獻檢索詞為“healthcare workers”“occupational health”“occupational safety”等。同時,手工檢索相關研究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納入文獻。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對文獻中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促進相關研究內容進行分類整理,通過比較研究法進行分析。
2 國際組織和典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促進的做法
2.1 國際組織的做法
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聯合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發布了《改善醫護人員工作條件行動手冊》(Work Improvement in Health Services,HealthWISE),指導醫療機構制訂醫務人員工作條件改善計劃,從而建立健康、安全、綠色的工作場所[3]。2020年,WHO以促進醫務工作者得到安全的工作條件、培訓和薪酬為目標,提出醫務工作者安全契約。契約呼吁各國承諾采取以下5項行動:(1)在衛生工作者安全和患者安全的政策、戰略之間實現協同增效;(2)制訂和實施國家衛生工作者職業安全與健康規劃;(3)保護衛生工作者在工作場所免受暴力侵害;(4)增進精神和心理健康;(5)保護衛生工作者免受物理和生物危害[4]。2021年,WHO與ILO共同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衛生工作職業健康和安全臨時指南》,該指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期間指導醫務人員提供職業健康服務,預防職業安全與健康風險,使醫務工作者權利和責任符合國際勞工標準[5]。
2.2 典型國家的做法
美國、澳大利亞、歐盟各成員國和加拿大等在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促進領域走在國際前沿,形成了規范的職業健康促進文書,多元化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參與形式,以及豐富的職業安全維護經驗。
2.2.1? 制定相關法律與指南???? 發達國家普遍重視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環境,不斷完善法律細則,實現標準的統一管理。美國制定了《針頭安全與預防法》,以保護醫務人員免受血源性病原體侵害,這項聯邦法律明確規定了使用設備的安全要求,并為所有美國醫療衛生設施提供了統一的標準,該項法律由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執行,以確保全國醫療保健機構嚴格遵守[6]。澳大利亞制定了《工作場所健康和安全法》,以協調各州和地區的工作場所健康和安全;此外,6個聯盟創始機構和組織的代表發布了一份共識聲明,呼吁頒布保護澳大利亞醫務人員的法規、公共政策或臨床指南[7]。2018年,英國和加拿大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提交了一項聯合提案,要求制定工作場所心理健康和安全的國際指導標準。最終,標準ISO 45003《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心理健康和安全:心理社會風險管理指南》于2021年發布,為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指南[8]。
2.2.2? 醫療機構是保障醫務人員安全與健康的主體???? 各國制定了關于職業安全與健康的法律法規,要求醫療機構采取措施保證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加拿大學者提供了一項醫療機構員工心理健康保護和促進計劃(The Social Support, Tracking Distress, Education, and Discussion Community,STEADY),從三級預防的角度提出干預策略,包括加強單位凝聚力、老員工鼓勵新員工參加心理健康服務、充分利用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等,強調醫療機構的人文關懷[9]。美國在預防醫務人員遭受醫療暴力事件的指南中建議,醫療機構應加強對虐待行為的及時報告[10]。歐盟依據職業安全與健康戰略框架,在法律中規定雇主具有評估風險、采取預防措施、提供培訓和咨詢、廣泛參與的義務,而醫療機構屬于履行義務的典型主體范疇[11]。
2.2.3 發揮醫務人員職業健康保護的主觀能動性???? 很多發達國家已認識到,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知識、態度和行為對其自身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因此主張醫務人員應充分認識自身職業健康的重要性,主動采取措施預防職業病和傷害的發生。美國一項應對患者施暴行為的知識指南可以幫助醫務人員評估自身和患者的表現,以采取正確行動預防患者的傷害[12]。芬蘭一項調查發現,醫務人員參與職業安全與健康系統的設計,有利于促進建立積極的職業安全文化[13]。鑒于醫務人員對自身利益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德國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14]。
2.2.4 組建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多學科團隊???? 典型國家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都有專門的機構或組織,由政府部門、政府下屬機構或非營利性的專業團體進行指導和監督,形成了多學科融合態勢。為保護醫務人員免受血源性病原體侵害,美國醫療工作者工會推動建立州級法案,聯邦政府管理和預算辦公室進行成本-效益評估后,由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局履行監督職能[6]。在歐盟,符合職業安全和健康的工作人員為多學科團隊,主要包括安全工程師、心理健康專家、人體工程學學家、物理治療師、毒理學家、流行病學家和健康教育工作者等[15]。日本參與健康促進方案的人員包括健康教育者、心理健康顧問和保健培訓師等[16],團隊成員實現了多學科組合。
2.2.5? 利用軟硬件設施保護醫務人員職業健康???? 許多國家的醫務人員職業安全和健康工作已在生理、心理多層面和軟硬件設施(技術設備和文化)方面取得成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開發了醫務人員健康監測系統,用于跟蹤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壓力源、傷害和疾病,為當地衛生保健和職業健康安全局、醫療保健利益相關者提供了有關醫務人員生理和心理維護的績效指標數據[17]。美國建立了EpiNet數據庫,依托信息技術保護醫務人員免受職業接觸血源性疾病的侵害,促進醫務人員生理層面的職業健康[18]。英國的醫療保健系統整合了信息通訊技術,用于保存個人健康信息、疾病篩查(如癌癥)和預防感染等記錄,提高了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保障效率[19]。此外,發達國家也注重職業安全文化對醫務人員身心健康的保護。芬蘭發布《職業安全和健康法》,要求醫療機構建立良好的工作場所文化,設定適宜的工作量,在工作中避免暴力事件,關注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倡導醫療機構建立職業安全文化體系,以消除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對醫務人員身心健康的危害[20]。
3 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現狀
3.1 國家層面重視
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發表《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上海宣言》,倡議將健康置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位置,創建有利于工作的環境[21]。為保障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2019〕13 號),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啟動了15項健康行動計劃,第9項為“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倡導醫療衛生行業在引領職業健康方面發揮示范作用,以保障醫療衛生人員健康福祉。2020年,根據健康中國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工作要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印發《醫務人員職業健康促進指南(試行)》(中疾控公衛發〔2020〕96 號),以期進一步保護和促進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
3.2 各地政府引導
近年來,我國各地政府陸續在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如北京、重慶等地按照國家要求,結合當地實際,發布了一系列關愛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文件。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于2022年發布了《關于加強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醫療機構落實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和職業健康監護等工作[22]。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于2021年發布《關于印發建立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制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從保障醫務人員工作條件、維護身心健康、落實待遇職稱政策、加強人文關懷、創建安全職業環境、弘揚職業精神等6個方面實現目標[23],體現了對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重視。
3.3 醫療機構落實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ILO全面推廣HealthWISE工作思路,并在全國多家醫院試點,強調從以下8個方面對工作區進行改進:(1)控制職業有害因素,改善工作場所的安全條件;(2)肌肉骨骼職業有害因素與工效學解決方法;(3)生物性職業有害因素和感染控制,特別關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結核病;(4)應對工作場所發生的歧視、騷擾和暴力;(5)確保綠色健康的工作場所;(6)醫護人員的招聘、支持、管理和留用;(7)實施工作時間合理化和家庭友好型策略;(8)設備、物資的選擇、儲存和管理[24]。
4 國際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工作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政府組織和投入不足,醫療機構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醫務人員職業健康素養和健康行為欠缺,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不充分,服務層次和形式不夠全面等問題。組織場域理論認為,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組織在特定制度環境下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場域規范[25]。在這一理論框架下,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問題可以被視為一個組織場域內的公共服務問題,這需要多方行動者協同解決。本研究結合該理論及典型國家經驗,提出如下建議。
4.1 政府主導立法和施策,加強組織投入力度
雖然國家層面出臺了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政策,但地方政府的落實程度有待加強。政府應肩負起醫務人員健康促進的治理責任,梳理當地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現狀,結合實際需求,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如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與第三方專業職業安全監測機構建立合作,共同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等[26]。此外,各地政府也應加強與高校合作,加大醫務人員職業安全的科研投入,開展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工作環境改善(如通風系統、噪音污染)、工作壓力等方面的科學研究,為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提供依據[27]。
4.2 醫療機構加強職業安全與健康教育
保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是醫療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醫療機構應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職業健康保護行動相關要求,依據政府指導方針,規劃和實施干預措施。在醫院制度文化層面,應加強員工職業安全與健康教育,強化醫生自主權意識,增強心理衛生服務和暴力傷醫事件預防處置能力。在醫院建設層面,應建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體系[28],使用保護醫務人員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頻繁使用消毒滅菌劑、麻醉劑以及抗腫瘤藥物的醫療科室(如重癥醫學科),應在其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提醒醫務人員做好個人防護[29]。
4.3 醫務人員提升職業健康素養
醫務人員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應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保護自身健康。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發表的《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上海宣言》倡議,要不斷提升公民的健康素養水平,增強公民自身健康意識[30]。醫務人員承擔著維護和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責任,只有在確保其職業安全與健康的前提下,才能為全民健康促進行動做出貢獻。因此,建議醫務人員參加職業安全與健康培訓,掌握職業病的預防和控制方法,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定期接受體檢和篩查,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合理排解壓力,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31]。
4.4 融合多學科優勢,促進多部門合作
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各部門資源分散,導致整個體系呈現碎片化狀態,這是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發展的主要阻力。由于涉及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機構和部門繁多,因此建議衛生健康委、財政部、人力資源部、醫療機構、各類醫務工作者協會等組織形成系統的服務體系;此外,由于物理、生物、社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會影響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建議將工業衛生、環境職業醫學、公共衛生、毒理學、流行病學、社會心理學等各類學科有機整合,形成密切銜接、科學協同的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服務網絡[15-16]。
4.5 生理心理共融,軟硬件設施兼備
目前,我國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的生理心理防護和軟硬件設施配備方面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一方面,要繼續預防放射性設備、激光電療設備等對醫務人員的生理損害;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關注醫務人員睡眠心理問題,并結合實際,實施增加人力資源、簡化行政流程、優化排班制度、組織心理健康講座等措施[32]。此外,應建設完善的組織安全文化,包括制定明確的醫院安全政策和目標,提供全面的培訓和教育,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設立安全委員會和監督機制,鼓勵員工參與改進,逐步改善醫療環境等;還應加強先進技術運用,建立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和壓力源監測系統,提高職業安全與健康監測效率[33]。
參考文獻
[1] 郭在新,馮? 文.我國醫務人員配置質量的結構性差異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2):100-102.
[2] NAITHANI M, KHAPRE M, KATHROTIA R,et al.Evaluation of sensitization program on occupational health hazards for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tertiary health care setting[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1,9:669179.
[3] 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改善醫護人員工作條件行動手冊[M].張 敏,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2-15.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director-general's opening remarks at the press briefing for world patient safety day[EB/OL].(2020-09-17)[2023-09-10].https://www.who.int/director-general/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press-briefing-for-world-patient-safety-day.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VID-19: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for health workers:interim guidance[EB/OL].(2021-02-02)[2023-10-01].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HCW_advice-2021-1.
[6] JAGGER J,PERRY J,GOMAA A,et al.The impact of U.S.policies to protect healthcare workers from bloodborne pathogens:the critical role of safety-engineered devices[J].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2008,1(2):62-71.
[7] MURPHY C.The serious and ongoing issue of needlestick in Australian healthcare settings[J].Collegian,2014,21(4):295-299.
[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ISO 45003: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guidelines for managing psychosocial risks[EB/OL].(2021-06-12)[2023-10-01]. https://www.iso.org/standard/64283.html.
[9] ELLIS J,KORMAN MB.Development of an evidence-informed solution to emotional dstress in public safety personnel and healthcare workers:the Social Support,Trackingdistress,Education,and Discussion Community(STEADY)program[J].Healthcare,2022,10(9):1777.
[10] BINMADI NO,ALBLOWI JA.Prevalence and policy of occupational violence against oral healthcare worker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Oral Health,2019,19(1):1-8.
[11] EUROPEAN COMMISSION.Que stions and answers:the new EU strategic framework on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EB/OL].(2021-06-28)[2023-10-05].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q anda_21_3171.
[12] FERRARA KL,DAVIS-AJAMI ML,WARREN JI,et al.De-escalation training to medical-surgical nurse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J].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7,38(9):742-749.
[13] NISKANEN T,LOUHELAINEN K,HIRVONEN ML.A systems thinking approach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pplied in the micro-,meso-and macro-levels:a finnish survey[J].Safety Science,2016,82(1):212-227.
[14] KOHTE W.Arbeitsschutz und betriebliche gesundheitsfrderung:konkurrenz oder kooperation[J].Das Gesundheitswesen,2003,65(3):187-189.
[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ood practice in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a contribution to workplace health[EB/OL].(2002-02-01)[2023-10-10].https://iris.who.int/bitstream/handle/10665/10744 8/E77650.pdf?seque nce=1.
[16] MUTO T.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japanese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J].Policy Pr Health Saf,2007,5(1):169-180.
[17] GILLIGAN,TONY A,HASANAT.Bridging the knowledge gap an innovative surveillance system to monitor the health of british columbia's healthcare workforce[J].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8,99(6):478-482.
[18] JANINE J, JANE P.Power in numbers:using EPINet data to promote protective policies for healthcare workers[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usion Nurses Society,2003,25(6):15-20.
[19] VAQUERO-ALVAREZ, ESTHER C, ANTONIO R, et al.Bibliometric study of technology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in healthcare sector: a worldwide trend to the fu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18):6732.
[20] JAIN A,HASSARD J,LEKA S,et al.The role of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 in psychosocial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t 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8(7):3632.
[21] 人民網.2030可持續發展中的健康促進上海宣言[EB/OL].(2016-11-12)[2023-10-11]. https://health.people.com.cn/n1/2016/1122/c14739-28886719.html.
[22]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關于加強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通知[EB/OL].(2022-04-21)[2023-10-11].http://wjw.beijing.gov.cn/zwgk_20040/qt/202204/t20220421_2684820.html.
[23]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建立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制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1-11-01)[2023-10-13].https://wsjkw.cq.gov.cn/zwgk_242/zcjd/wzjd/202111/t20211101_9910895.html.
[24] 鄒艷輝,胡依娜,向桂萍,等.HealthWISE行動手冊在醫療機構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2):162-166.
[25] 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M].3版.姚 偉,王黎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6,191,194,198.
[26] 王彥斌,盛莉波.職業健康服務管理社會責任的組織場域與政府行動[J].中州學刊,2020(5):85-91.
[27] 張? 宏,賈? 強,趙玉軍,等.努力拼搏,敢于擔當,山東省職防工作成就輝煌——山東省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治研究院職業健康事業發展巡禮[J].中國職業醫學,2019,46(4):520-523.
[28] 徐小平,林曼娜,占翀玥,等.融合國際理念 探索醫院職業安全管理體系[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22,29(9):87-90.
[29] 尉肖帥,劉? 笑.社會組織參與下的職業健康治理模式分析與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7,13(11):188-192.
[30] 人民網. 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設多個平行會議 嘉賓熱議“健康素養促進”[EB/OL]. (2016-11-23)[2023-10-11].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6/1123/c398004-28890565.html.
[31] 陳與豐,江? 月,袁和靜,等.醫務人員職業安全狀況調查及其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33(10):1222-1227.
[32] 黃亦蓮,邱新香,徐? 琳,等.醫務人員職業健康與安全研究可視化分析[J].中國職業醫學,2023,50(2):165-169.
[33] 劉? 彤,鄭雙江,劉? 璟,等.醫務人員職業安全經濟學研究進展與啟示[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23,30(9):6-9,31.
通信作者:
馬 珺: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健康領域社會風險預測治理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新型建設智庫公共衛生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
E-mail: majun@cqmu.edu.cn
收稿日期:2023-11-20
修回日期:2024-03-11
責任編輯:黃海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