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借助以往學者大量研究的經驗,文章分別分析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特征指標,并基于經典的勝任力模型理論,從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創新特質與人格特質、人際能力與職業素養三個維度,16個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基準模型。
關鍵詞:知識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 創新型人才 勝任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5-145-03
近年來,教育體系改革不斷深化推進,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教育的形式及目的已從大眾教學、分類教育逐步轉變為實現知識掌握和個性化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逐漸被賦予推動教育模式變革、理念更新、體系重構的重任。2018年4月國家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式由1.0階段邁向2.0階段[1],該計劃更重點關注人的發展,深度激發教育系統變革,實現教育信息化融合發展與創新,產生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效應。教育信息化2.0將是加快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這必將轉變我們的教育資源觀、技術素養觀、教育技術觀、發展動力觀、思維類型觀和教育治理水平,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推動者、實踐者和創造者。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開啟了遠程職業教育的新征程,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培養人才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基準,探索了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遠程職業教育的標準。
一、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概念與認知
(一)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概念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這“三型人才”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個性特征,共性特征是都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基本工作技能,都要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造的能力。個性特征是知識型人才更注重知識傳播,技能型人才更注重知識應用,創新型人才注重知識創造。綜合來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以下簡稱“三型復合人才”)是具備豐富知識、扎實技能和創新思維的人才,而我國的現狀是,知識型人才的培養與供給情況較好,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總體匱乏、供不應求,三型復合人才非常稀缺,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之需,要想推動改革事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需全力開發造就大批“三型復合人才”。
(二)勝任力理論模型的概念與研究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Mcclelland)[3]最早提出勝任力這一概念,揭露了在預測工作績效時通過傳統智力測試和人格測試的局限性。他認為勝任力是指工作人員的六個維度(包括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認知、特質、動機),通過建立完善勝任力模型取代傳統方法對工作績效的預測。
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明顯地發現他們的研究是具有時代特性的,他們均是針對某一個時期的社會現象對勝任力進行了定義。基于此,本文認為勝任力是動態發展變化的,它的概念緊緊跟隨著時代演變而不斷豐富的,要以某個時間段來作為定義它的背景,本文是立足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勝任力基準的探索。
二、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特征指標選取
(一)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特征分別匯總
1.知識型人才的特征。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在其《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最早提出了“知識型員工”,是指那些掌握、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此后,衍變為了“知識型人才”。我國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張向前看法為知識型人才是指組織的管理者、技術開發者等具有一定學問和理論知識的人才;王開江看法為知識型人才就是具有一定才學、掌握著較高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提升工作效率,增加組織競爭力的人。總結來看,本文認為知識型人才具備以下特征。
2.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對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主流是以職業院校為基礎,結合不同學者對其描述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技能型人才是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并能夠將技術和理論運用到生產實踐中開展創造性生產活動,在推動科學技術創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認為技能型人才具備以下特征。
3.創新型人才的特征。在創新型人才方面上,不同類型學者對其理解與定義有著很大差別,本文是基于普遍原理,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意識、精神、思維、知識和能力并具有較好的創新人格,能夠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取得成果,在某一行業、某一領域、某一工作上為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創新貢獻的人,創新型人才具備以下特征。
(二)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勝任力指標的選取
本文是研究遠程職業教育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基準。遠程職業教育一般來說,有三種形式,包括:把文字內容通過印在紙上形成書面資料以郵寄形式傳遞給受教育者;通過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為主形式進行教育;通過計算機(電腦)形式進行網上教育。開放大學為遠程職業教育主要載體之一,該種教育主要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使其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經驗,以適應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要,進而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因此,結合三類型人才各自特點,本文認為三型復合人才勝任社會市場環境應有以下指標:
1.應具備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通過遠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要想滿足崗位需求,具備一定的崗位專業知識和業務實踐能力是兩個基本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的學員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獲得豐富的職場經驗,更容易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主要包括特征有:
一是知識結構精準,即對某一方面特定的專業領域工作擁有一定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可以合理運用解決該領域的復雜問題。二是實踐能力過硬,即可以熟練掌握所學技能,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三是擁有學習欲望,即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下,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更加快速,培養的人才需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學習能力,能夠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適應行業的變化和發展。四是保持好奇心,即對未知的、新奇的事物,保持注視和探索該事物的愿望或意向。五是解決問題及時,即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可以做出合理應對策略,及時解決問題。六是擁有質疑精神,即對現有的某一種課題或理論中,發現疑點而提出疑問的精神。
2.應具備創新特質與人格特質。心理學研究得出,雖然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但是不同人即使在同一件事上所展現出來的創造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研究表明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他們的人格特質密切相關。不論是普遍性創新還是具體創新,擁有不同性格特質的企業家表現出了不同的創新傾向。就勝任好某一項崗位工作而言,擁有匹配的人格特性對個人創新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擁有開放性人格特質的人使他們更易于掌握外界知識,并形成他們獨特的知識,對組織創新行為有正向的影響。創新特質與人格特質主要包括特征有:
一是創新意識充足,即能根據事物發展的需要,在創造中表現出的想法、意向和設想。二是創新思維活躍,即能以獨特的方法或思路來解決問題,不受常規思維的束縛,形成有實踐意義的思維成果。三是有責任心,即在工作中對自身的地位、任務有正確的認識,與個人所應履行的義務相適應,表現出對任務、工作、團隊和自己的高度責任感和承諾精神。四是有事業心,即對自己的職業及目標的熱情和承諾,不斷追求進步和發展,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而努力。五是有抗壓力,即面對壓力時,能夠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因壓力而產生過度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目標和行動計劃,并評估風險,從而克服困難。六是有適應能力,即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迅速融入和接受新的環境或情況,可以靈活機動地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七是優良的品德修養,即對社會、他人以及周圍事物表現出來穩定的思想行為傾向和綜合素質(包括但不限于:誠實守信、謙虛有禮、勇敢堅韌、積極樂觀、愛心寬容、遵紀守法、敬業奉獻、知足感恩、自律自省等品德)。八是服務意識強,即與他人的交往中,為其提供熱情、周到、主動服務的欲望和意識。
3.應具備人際能力與職業素養。衡量一個人才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除上述的特征,還要看他是否善于與他人交往,以及個人的職業素養。遠程職業教育培養不僅是讓學員擁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而且也要使學員具備一定的人際能力和職業素養。人際能力與職業素養主要包括特征有:
一是有角色意識,即對自身在某方面的身份、能力、作用的定位準確。二是有溝通協調能力,即在平時工作中,能妥善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減少摩擦,可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有團隊協作精神,即能夠融入團隊工作,可以與其他人緊密合作,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共同實現團隊的目標。四是有同理心,即可以設身處地地對他人境況理解與把握。五是有戰略思維,即可以對關系事物全局的、長遠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進行謀劃。善于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點,推動事業可持續發展。六是有職業精神,即具備職業操守,對待工作熱情、積極,對待工作結果負責,具有工匠精神特質。
三、問卷調查
結合上述分析,本文將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勝任力指標特征歸結為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創新特質與人格特質、人際能力與職業素養3大類20項。為進一步確定本文分析的勝任力基準指標是否符合市場行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向市場用人單位進行不記名隨機取樣,共發調查問卷338份,有效反饋問卷296份。
四、構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模型
將本文分析研究與問卷調查結果相結合,因調查的對象有局限性,本文取調查有效同意樣本60%以上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基礎。基于此,建立了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基準模型,如圖1。
五、研究總結與建議
(一)研究總結
本文建立了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基準模型,模型包括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創新特質與人格特質、人際能力與職業素養等三個維度,分別從16個不同的方面詮釋了勝任力的定義,這給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遠程職業教育的標準提供了新的基準標桿和指導。
另外,本文提出了勝任力是動態發展變化的,它的概念緊緊跟隨著時代演變而不斷豐富的,要以某個時間段來作為定義它的背景。本文結合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特點,明確了遠程職業教育培養不僅是讓學員擁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而且也要使學員具備一定的人際能力和職業素養,這都是新時代的發展而豐富了勝任力基準的體現。
(二)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文基于經典的勝任力相關理論,對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遠程職業教育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勝任力基準進行了初階的研究,并緊密結合當前遠程職業教育背景下構建了新的模型,但是模型的精準性、實效性和適用性還有待于大量實踐驗證。由于個人研究分析能力和認知具有局限性,在選取各項指標時帶有主觀色彩,同時問卷調查的范圍和形式都存在局限性,這都將會對目前模型的精準性和適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針對后續的研究,本文建議通過真人訪談、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來豐富勝任力模型,對于最終確定選取指標的環節,可以通過指標賦分、評價打分、加權得分的形式確定最終模型的指標,這對于提升模型的適用性、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重點課題(ZJB1423262)]
參考文獻:
[1] 張向前.知識型人才流動研究[J].經濟管理,2007(06):23-29.
[2] 王開江.知識型人才跳槽的現象分析及其對策[J].科協論壇,2012(10):183-184.
[3] 黃丹.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內涵特征、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3(12):74-81.
(作者單位:黑龍江開放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作者簡介:趙晶,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遠程教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