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霞 韋艷冬


作者簡介:王衛霞,1978年生,江西景德鎮人,高級教師,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韋艷冬,1974年生,廣西都安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量身打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案。為此,教師在設置單元任務群時,要秉承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年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為導向,使學生通過多種思考的碰撞實現語言積累和個性化表達。
關鍵詞:任務群;小學二年級;單元;學習任務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0-0057-04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義務教育課程應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這就要求教師踐行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關注學生個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需求,挖掘教材內容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以驅動學生學習。
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活躍,開始從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對事物進行充分的感知,再逐漸豐富認知,從而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概括等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筆者和團隊結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要求,以單元為載體設置符合小學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學習任務群,對踐行因材施教理念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以“標”為本明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語文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包括: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即“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即“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即“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1]20。
“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任務群的基礎性體現在抓好字詞句的積累和運用。《2022年版語文課標》明確指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識字內容,選擇適宜的學習主題,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識字、寫字、誦讀、積累、探究的興趣,并注意將語言積累、梳理與體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22依托《2022年版語文課標》,教師在設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學習任務群時,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主題創設教學情境;二是在激發學生識字寫字興趣的同時將語言積累、梳理與體認文化相結合。
這一任務群的教學提示還指出:“識字與寫字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綜合運用隨文識字、集中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1]22結合《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的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發展學生能力等要求,在設置本單元任務群時,教師需要把握好三點。一是以“家鄉”為主題的情境設置;二是引導學生積累、梳理語言,發展情感;三是引導學生多元化識字,發展能力。
教師以“家鄉”為主題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能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這一主題,感知自己家鄉與別人家鄉不一樣的美好。“多元化識字,發展能力”既符合學段特點,又在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認知的基礎上,給予學生不同的發展途徑。教師結合教材特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語文知識,實現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符合新課改的理念。
二、單元解讀曉重點
有“輸入”才能更好地“輸出”。有了教學方向,教師還要了解本單元的內容,以便做好單元建構。二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教師只有讓學生扎實地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為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單元圍繞“家鄉”這一主題編排了2首古詩和3篇課文,以寫景的文章為主,內容涵蓋古今,既有古代詩歌《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也有現代文章《黃山奇石》和《日月潭》,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祖國幅員遼闊、景色優美。這些內容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和“強化詞句的積累和運用”是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也是基礎型任務群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以寫景文為主,語言優美,形象生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登鸛雀樓》是寫景和寓理相結合,在遼闊景色和雄渾氣勢的意境中啟發人們要積極向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為千古名句。《黃山奇石》借助想象的魅力,融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使石頭的各種形狀呈現得栩栩如生。《日月潭》描述的是日月潭在早晨和中午兩個時段、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感,表達了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葡萄溝》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從它的地理位置、品種多、怎樣制作葡萄干的角度展開描寫,作者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語文園地四安排了6個板塊的內容,主要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豐富語言積累方面來安排,“我愛閱讀”《畫家鄉》將寫家鄉景和愛家鄉相結合,緊扣本單元的主題。一年級時學生已積累了“AABB”“又A又B”等特殊結構的詞語,本單元語言積累是對一年級積累詞語方法的回顧,同時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新的構詞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并做好語言積累和拓展。課后習題有三處詞語積累,側重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描寫景物的詞,幫助學生掌握詞語的特點,學習語言的表達。
編者圍繞人文主題“家鄉”和語文要素“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來編排課文。這一語文要素是對一年級下冊“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訓練點的鞏固與提升[2]。在《黃山奇石》《葡萄溝》中以“陡峭”“五光十色”為例,進行了具體的指導,在語文園地“字詞句運用”第二題中加以運用。二年級在識字上承接一年級的學習和積累,在方法上重在運用,在量上有所增加。整個學習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被動到主動,呈螺旋上升式推進。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經驗大膽推測詞語的意思,目的是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發展自主閱讀能力。
從以上單元重點不難看出,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遵循學生不同的閱讀經驗、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個性特征的體現。在學生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和積累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詞句的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達到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目的。
三、依標扣本設任務
教師可參照“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第一學段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在具體語境中識字”,同時結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鄉”的主題,創設“跟著課本去旅行”的學習情境,并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設置單元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旅行”這一模擬的場景快樂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一)單元任務群的建構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是三段論的結構。同理,知識也具有三層結構:先了解知識是什么,然后思考為什么,最后運用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素養的轉化。基于對知識的闡述,我們設定了本單元的任務群(如下頁圖1)。
設置任務一的依據是《2022年版語文課標》教學建議所提出的“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要求。教師創設“去旅行”的教學情境,契合學生生活實際,既豐富又有趣。學生在“跟著課文去旅行”的情境中,輕松識記生字。同時,這一任務的設計還將地理知識、生活常識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在連線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趣味化的學習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設置任務二的依據是二年級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用詩配畫的形式描繪古詩中的情景,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詩句的理解,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積累古詩,使復雜的詩句情境化、生活化、明了化。
設置任務三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真實的語言情境去積累、運用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3]。家鄉是學生熟知的話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句,描繪家鄉的美,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學生通過圖文的方式介紹家鄉,有話可說,有話想說,符合個性化發展需要。不同的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過程,也是豐富他人認知的過程,實現了開闊視野的目的。
設置任務四是基于《2022年版語文課標》“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1]3的理念。學生在拓展閱讀和搜集相關信息的過程中,認識了祖國各地的更多旅游景點,并通過誦讀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此任務群的設置,是尊重學生認知差異的體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查找不同的名勝,誦讀不同的詩文。學生完成此任務群,就能實現“一名學生一個任務,一名學生一項內容”的目標。
任務五則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進行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感知祖國的遼闊和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時,這一環節還將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學會表達,使學生學會建構學科思維,用語文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語文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實現“一人一線路,條條線路都美麗”的愿景。
上述五個任務群緊密圍繞三個維度目標去設置,給予不同的學生充足的成長空間,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任務群之間又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進階的形式,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第一課時任務群的設置
在大單元任務群下,課時任務群應按照《2022年版語文課標》提出的“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1]45的教學建議,設置層次遞進、內容相關聯的第一課時任務群(如圖2)。
[主題:跟著課本去旅行
任務一:景點我知道
活動1:創設旅行情境,學習與景點名稱有關的字詞及了解字意。
活動2:了解各景點的具體地理位置。
活動3:學習描寫景點位置的相關段落,隨文識字,并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和理解詞義。
任務二:設計旅行路線
活動1:根據本單元課文自由設計旅行路線。
活動2:分享自己的旅行路線圖。
任務三:坐上火車出發
活動1:創設“買票”情境,根據火車票識字并理解意思。
活動2:引導學生從火車票中獲取信息,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初步學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
活動3:出示不同的票據,通過不同的票據獲取不同的信息。 ]
圖2 第一課時學習任務群
任務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奠定語文學習基礎、培養語感。教師利用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劃,初步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圍繞字詞學習設計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分篇朗讀中隨文識字、歸類寫字,識記并積累詞語。活動1從真實的情境入手,讓學生明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活動2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相關語句,借助中國地圖,抓住方位,了解景點具體地理位置,運用所學的優美詞句介紹景點,再介紹自己的家鄉——南寧。從課內遷移到課外,學生繼續積累語言,學習表達,同時加深對自己家鄉的認識。“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是本單元的重點。在活動3中,教師以“中外聞名”“秀麗神奇”“尤其”為例,具體指導學生運用此方法理解詞語,從而使學生讀懂課文,習得方法。
在任務二中,教師通過“設計旅行路線”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有助于學生在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活動2則通過引導學生在交流分享中欣賞他人的智慧,使學生在真實的交流分享情境中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在任務三中,教師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日常生活情景和真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教師結合單元學習主題和生活實際,創設了“坐火車去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旅行前了解出行方式,認識火車票,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認識火車票及火車票上的漢字,引導學生掌握從車票中提取信息的方法。活動3則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使學生在認識各種各樣的車票和機票的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拓寬識字量,鞏固提取信息的方法,自主探究在生活中識字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識字的快樂。
從上述三個任務群的設置中不難看出,以真實的學習情境發生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在多元化識字、個性化表達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四、變革方式共成長
(一)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任務群的設置,是一場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調動認知儲備,采用實踐性、探究性、發現式的學習形式,在一系列相關聯的任務解決中獲得必備知識,進而提升關鍵能力[4]。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習任務群的設置,使學生通過任務群掌握單元知識。例如,在識字方面,學生發現“潭”“溝”等帶有“三點水”的字群,能主動聯系生活、圖片、學習經驗等猜測漢字的意思,繼而積累相關的詞語,儲存必備的知識。可以說,學習任務群驅動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促進教師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統整
華東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說:“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得以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得以形成。”學習任務群中學習主題的設置,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人文話題中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特定的內容主題,且該主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連。比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秘密”,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革命先輩”,都以同一內容為主題,且這一主題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是創設的問題情境要真實。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這樣有助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讓學生產生代入感。這里的真實,是虛擬的真實,因為有了旅游線路設計、買票等真實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場景代入,所以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是通過統整學科觀念解決真實問題。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學會用多種方法了解詞語的意思,并能大膽猜測詞語的意思”有助于解決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通過句式支架“? ? 位于? ? ,那里? ?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介紹景點的方法。這一任務群將特定話題與創設的“介紹景點”的真實情境整合,凝聚成強大的生長活力點,有助于解決“為什么”與“怎么做”的問題。
以單元教學目標為基點設置任務群,需要體現任務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性;需要以解決真實的問題來統整學習情境、內容與資源、學習方法,按照實踐邏輯,設置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達成教學目標[5]。任務群的實施則需要依托科學有效的課堂管理,這就需要教師在設置任務群時,思考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和學習生長點,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步驟,力求讓每一個任務都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為學生完成下一個任務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秀.巧用課后習題設計核心問題:以二年級上冊《日月潭》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7):37-39.
[3]吳淼峰,王萍.任務情境:學習設計的重要結構點[J].語文教學通訊,2022(24):36-39.
[4]薛法根.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解讀與實踐要義[J].小學語文教師,2022(9):19-23.
[5]張品麗.大單元整體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語文新讀寫,2022(11):3-6.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