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韋婷,1987年生,廣西南寧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政教學。
摘 要:《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教師探索核心素養導向的試題命制提供了依據和指導方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分析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學科試題中試題情境創設的適切性、任務設置的適切性以及情境與任務的匹配性,從中發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試題命制的規律。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情境創設;任務設置;適切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10-0046-04
教育部2019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指出:試題命制既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充分考慮城鄉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增強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1]。《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強調,試題設計要在情境創設、任務設置、評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試題材料呈現方式要豐富多樣,試題任務要體現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53。以上要求對指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正確處理核心素養與課程內容、學習任務、任務情境的關系,落實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這也是在引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關注和研究試題的情境創設與任務設置,通過適切的情境和任務,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創設適切的情境,彰顯育人功能
《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在學業水平考試上要求試題情境的創設應考慮情境的真實性、典型性、適切性、復雜性等[2]54。試題情境的適切性要符合以下3個要求:一是情境素材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相契合;二是情境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三是情境的描述和展開符合生活常識,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一)緊扣社會熱點,凸顯情境的時效性
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基于核心素養立意命制試題,創設了適宜的試題情境。如:第3題圍繞道德修養、法治觀念的核心素養,創設招待客人、請教問題、在閱覽室談話等情境;第4題圍繞道德修養、責任意識的核心素養,創設2023年度全國“最美家庭”事跡的情境;第6題圍繞法治觀念的核心素養,創設陸某某等盜割和出售楠木板料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境;第13題圍繞政治認同、責任意識的核心素養,創設廣西舉辦“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的活動情境;第16題圍繞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道德修養的核心素養,創設“學榜樣人物鄧清明”的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創設的情境貼近社會熱點,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核心素養。如,第4題選取的情境素材是2023年度全國“最美家庭”事跡,第7題選取的情境素材是憲法施行40周年,第8題創設的情境是立法法正式發布及修訂過程,第15題選取的情境材料是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十周年,第18題選取的情境素材是《廣西壯族自治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摘要,這些都是充滿時代氣息的材料。教師在命制試題時,要利用時政材料創設任務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貼近生活實際,注重情境的真實性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創設生活化的試題情境,可以提高學生對道德和法治問題的認識。分析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可以發現,第2題創設的情境是小麗因期末考試沒考好而心情沮喪后的行為,第3題創設的情境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行為表現,第16題創設的情境是學習榜樣人物主題實踐活動。這些試題素材都源于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將認知過程和生活體驗相結合,在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中提高道德修養,培養責任意識。
(三)結合學生認知水平,重視情境的可讀性
在情境的描述上,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做到了言簡意賅、邏輯嚴密,剔除了冗余信息。如第6題創設的試題情境如下。“據新華社2023年4月22日報道:為牟取經濟利益,陸某某等人盜割楠木板料出售,導致有2 600年樹齡的‘古楠木王嚴重受傷,7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死亡,最終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查閱資料可知,這則素材出自一則新聞:2023年4月12日,貴州省雷山縣人民法院“雙碳”巡回法庭在劍河縣城關廣場巡回宣判一起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楠木為犯罪對象的案件,被告陸某州、張某發等11人被以犯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追究刑事責任。被毀害的古楠木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樹齡2 600年,在當地被稱為“古楠木王”。被告陸某州、張某富等人為獲取經濟利益,相互邀約盜割楠木板料出售。被告人利用夜晚作案,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0余株,非法交易楠木板200余塊,蓄積達2.289 3立方米,累計獲利414 700元。其犯罪行為導致7株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死亡,有2 600年樹齡的“古楠木王”也慘遭毒手,蔸部木材被盜割,樹體遭到嚴重毀壞。命題者去粗取精,刪除了大量的干擾信息,確保試題材料信息充分,文字清晰簡潔,情境描述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業質量標準要求。
二、設置適切的任務,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任務設置的適切性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提出,學業水平考試命題以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目標,充分體現基于核心素養的命題導向與立意,在任務指向上要求任務應具有多樣性,如描述特征、論證、辨析、評價、制定方案等,完成具體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方法不能超出要求,任務設計應具有合適的思維水平等級,以考查學生視野的廣度以及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54。可見,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必須要有適切的任務,且要求試題任務指向明確,富有層次和梯度,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一)清晰的任務指向
試題任務指向要求學生閱讀題目后明白答題的方向,知道“從什么樣的角度做出什么樣的回答”。如,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第16(1)題:“結合上述材料,說說鄧清明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至少寫兩種品質)。”題目要求學生閱讀材料談一談鄧清明的優秀品質,至少寫出兩種品質。第17(2)題:“結合小清分享的案例,運用法律知識分別對營業性娛樂場所工作人員和林阿姨的言行進行評析。”題目要求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既要關注工作人員的言行,也要注意林阿姨的言行,并對二者的言行進行分析。第18(3)題:“為促進廣西山歌的傳承,請結合以上調查情況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題目明確要求學生提出兩條建議,且建議可行,能夠達到促進山歌傳承的目的。清晰的任務指向能夠讓學生知道完成任務的步驟和方法,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適宜的任務梯度
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第18題共設置了以下3項任務:1.材料中提到的“中國夢”是什么?2.運用所學知識,分別談談上述實干摘要對廣西奮進新征程的意義。3.為促進廣西山歌的傳承,請結合以上調查情況提出兩條合理化的建議。其中,第一項任務是聚斂性問題,答案相對固定;第二項任務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論證能力;第三項任務則是開放性的。這種先聚斂后發散、從易到難的任務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命題者設計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情境和任務回答問題,可以考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發展水平。
(三)綜合與開放的實踐任務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包括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其本質上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2]34。《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標》要求試題任務體現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在任務設置上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如,第16題:“‘悟生命意義,擔社會責任,班級圍繞‘學榜樣人物,悟生命意義開展主題學習,請你參與其中。”本題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課后實踐活動任務,并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說明選擇某一項任務的理由(至少寫兩點理由)。
[實踐活動任務單
任務1 養老院看望、陪伴老人。
任務2 到紅色展館或革命遺址做小講解員。
任務3 拍攝反映家鄉發展成就的微視頻,并通過網絡進行分享。
要求:從上述任務中任選一項開展實踐活動。 ]
圖1 實踐活動任務單
這是一道具有開放性、實踐性與綜合性特點的題目,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項任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獲取關鍵信息,闡述理由。這道題既有知識考查的綜合,又有能力考查的綜合,可以體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此外,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在選擇題上也設置了很多任務。這些任務緊密聯系學科內容,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從不同角度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與探討問題的學科能力,涵蓋了對政治認同、道德修養、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法治觀念核心素養的考查。
三、關注情境與任務的匹配性,提高學科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試題命制要求試題的任務設置必須與情境創設相匹配,以利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最終有效解決問題。為使情境與任務相匹配,命題者在設計試題時須立足社會生活,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根據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任務與要求。
(一)情境與任務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第18題是“逐時代夢想,建壯美廣西”,其中材料二內容如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建設壯美廣西,必須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為此,班級同學對身邊廣西山歌的傳承現狀開展調查,了解到如下(見圖2)情況。”接著設計了如下問題:“為促進廣西山歌的傳承,請結合以上調查情況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
[現狀 原因 很多人聽過山歌,對山歌有所了解,但只有少數人真正會唱,傳唱度不高;喜歡和會唱山歌的人以年長者居多,年輕人一般不太喜歡。 生活中接觸山歌的機會和渠道比較少;山歌多用方言傳唱,學起來比較困難;有的歌詞陳舊,曲調和形式單一,跟不上時代潮流。 ]
圖2 廣西山歌傳承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這道試題充分體現了情境與任務內在的邏輯一致性特點:情境材料是對廣西山歌傳承現狀的調查,包括現狀及原因分析,任務是結合調查結果提出建議。這樣的情境創設考慮到了設問角度與學科內容的吻合,指向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養,體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
(二)情境與任務語言結構的一致性
試題情境與任務的邏輯關聯還體現在語言結構的一致性上,以下是兩道試題的對比。
試題1:2022年央視春晚上,一段舞蹈作品《只此青綠》讓全國觀眾眼前一亮,直呼驚艷,且“美”上熱搜,獲贊無數。文藝工作者們通過舞劇與新媒體等方法,讓古老的《千里江山圖》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別樣的視覺盛宴,可以說是它在新時代的另一種新生。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只此青綠》引發網友紛紛點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請你也在網上跟帖,抒發自己的感想。
試題2:2022年央視春晚上,根據宋代畫家王希孟創作的《千里江山圖》改編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綠》讓全國觀眾眼前一亮,朱唇、遠山眉、山峰發髻、青綠長裙……舞者以絢麗之身,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穿越千年將中國古典文化的傳奇娓娓道來。眾多網友刷屏直呼:美哭了!震撼!原來最能打動人內心的還是傳統文化。轉軸山河大地,青綠揮抒中華。請你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談談《只此青綠》打動人心的原因。
對比兩道試題可以發現,試題2更能夠體現出情境與任務的邏輯關聯性。同樣的情境素材,試題1只是把《只此青綠》的材料進行簡單整合,學生閱讀情境材料,無法直觀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抒發感想”的任務設置比較寬泛,指向性不明,學生思維發散度比較高,這是因為命題者在命制試題時沒有考慮到情境與語言結構的一致性,情境與任務的關聯不夠緊密。試題2運用朱唇、遠山眉、山峰發髻、青綠長裙等文化元素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的震撼,在設置任務時運用“轉軸山河大地,青綠揮抒中華”這樣的詞句,在情境與任務間搭建橋梁,使情境與任務達到一致。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試題的情境與任務是緊密聯系的,并且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適宜的情境材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指向明確的問題設計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考查綜合能力與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關注初中道德與法治試題情境創設和任務設置的適切性,以及情境與任務的匹配性,對教師的教學與試題的命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教師要積極探索如何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尋找適宜的材料創設情境,通過適宜的任務,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在分析情境材料、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2)[2024-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考試招生研究專項課題“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化命題研究”(2023ZJY102)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