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教育部的通知要求,不僅僅是對招生秩序的規范,更是夯實義務教育公平基石的務實之舉。
目前,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需求已由“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受此影響,一方面名校資源出現洼地效應,無形中催生超越入學公平基礎的“門檻”魅影,比如組織考試、培訓證書、考級證明、競賽證書積分入學等。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名校”效應,不少義務教育學校出于“優上更優”片面辦學思維,開始從生源篩選角度為發展夯基,熱衷于“掐尖”,甚至出現了借助“捐資助學”“共建費”等違規招生破壞入學公平的行為。
義務教育招生出現種種違反入學公平的亂象,除了招生行為不規矩外,最大根源是學校校際差距惹的禍。不法不規招生背后,其實還是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捧和渴慕。因此,夯實義務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基石,還需下好消除校際差距、推進優質均衡發展這盤“大棋”。從資金投入、硬件改善、師資配置、質量提升等方面入手,開展好薄弱學校改造;在實施縣管校聘的同時推行教師輪崗、校長職級、集團化辦學改革,并通過教育信息化普及、城鄉結對幫扶、標準化特色化辦學格局構建、科學家庭教育觀念重塑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影響,辦好老百姓身邊的每一所學校,“擇校”必將失去市場,不法不規招生行為自然也就銷聲匿跡。
規范義務教育招生夯實入學公平底色,合力共為和責任規約到位必不可少。義務教育招生是涉及千家萬戶利益和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公平權益保障的民生大事,關涉社會公共秩序和諧的敏感點,涉及城鎮規劃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公共安全治理、基于城鎮化背景下的戶籍改革和人口流動等諸多領域,這應該是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社會治理職能部門的共識共為共力點。規范義務教育招生行為,更需要扎扎實實的責任約束和機制體制改革以及輔助手段跟進。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招生問責機制,將責任落實于關涉義務教育招生公平實現的教育、住建、公安戶籍等各個方面,形成合力共為的氛圍是規范的最有力保障。同時,積極引進信息化監管制度手段,在政務網大數據平臺基礎上,在保證未成年人隱私的前提下,科學融匯各地公安戶籍、不動產等大數據資源,引入搖號、電腦排位、智能甄別技術等,對每個符合入學條件的適齡兒童及小學畢業生都能做到信息甄別精準到位、學位信息化分配處理到位、特殊情況智能甄別到位,有效保證每個入學少年兒童的依法平等就學權益,這對于規范義務教育招生而言,更是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
(作者單位:河南省禹州市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