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 宋丹 王璐

周靖,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天津市河西區骨干教師,河西區八年級英語第三學片片長,北師大天津附中初中英語學科組長、備課組長、班主任。所做課和所撰寫論文多次獲得國家級、市級和區級獎項;曾先后到河北省和甘肅省多所山區學校,為當地師生作講座、做觀摩課,受到好評;所帶多屆備課組和多個班級均以出色成績得到各方認可。
論壇主持人周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總體戰略部署。對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關于教育的重要講話中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和行動指南。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外國語大學80周年校慶時給老教授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我們深知,總書記對外語人才培養寄予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這是外語教育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研究的任務和意義。
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結合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課程思政如何融入中小學英語教學,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問題值得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思考和探索。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天津市實驗小學教師宋丹和中新天津生態城實驗小學教師王璐談一談她們的體會、做法和反思。
一、我們的體會
宋? 丹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課程思政要求各學科教師在講授相關學科理論知識時滲透價值觀引導,將價值觀引導寓于各學科以及課程之中。各學科教師要積極開發各自所屬學科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價值觀引導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以及各個環節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關鍵是要具有隱性育人的意識,要在課堂教學中植入隱性教育之魂,實現價值觀引導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課程形式與內容的一體化,打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鏈接。
思政與課程,當如鹽在水。對教師而言,如何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學習一個單詞、一個句型或一篇文章時深入思考其價值意義,豐富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果,進而推動學科育人,是我們的目標。
王? 璐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小學英語課程中的德育滲透也越來越重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義務教育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要求教師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教師需要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義教新課標”關于“課程標準”一項明確提出,應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英語課程應注重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育人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及美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英語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教師應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中,堅持“五育并舉”,結合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周? 靖
宋丹老師從課程思政與英語學科教學融合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王璐老師則是從英語“義教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出發,尋找其中的思政元素。兩位老師雖然視角不同,但都關注到“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并圍繞這個根本任務,做到學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顯性教育同隱性教育相統一,使學科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通俗地說,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就是指“育人”。“義教新課標”中將育人目標貫穿始終,凸顯英語課程育人的價值與目標。課程標準提及“育人”共計50余次,涉及的概念和表述有“育人目標”“育人功能”“育人方向”“育人方式”“育人途徑”“育人模式”“育人效果”“育人能力”等。英語課程中所說的“育人目標”,除了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運用能力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格、情感態度、責任擔當、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教育。
英語學科課程是課程思政的載體。“以英語教師為主導,通過英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方面,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致力于對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作用。”這是2021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文秋芳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所下的定義,其內容也適用于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英語課程。
在理順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的關系,明確課程思政目標與英語核心素養的關系后,我們就不難在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了。
二、我們的做法
宋? 丹
(一)文本介紹
我所要呈現的文本,來自人教精通版英語五年級下冊第33課,是一篇會話課,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
通過第五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處于正在發生事情的語境中的交際技巧。本課是第六單元第三課時,通過Peter和Li Yan描述老師和同學們打球的場景,引出“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等目標語言。
(二)思政元素挖掘
本節課例以“運動”為話題,通過對文本意義的挖掘,確定了本課的思政目標:通過課堂中相關情境的學習,促使學生在語言學用過程中了解中國體育健兒取得的輝煌成績,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建立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自我目標。
(三)設計思路
本課本著“面向全體、興趣為先、情境感知、分層會話、拓展思維”的思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設計。
(四)教學環節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我以鐘南山院士運動場景開場,巧妙引入本課主題“Sports”。通過觀看鐘院士健身、打球的圖片和視頻,學生自然感受到:Doing sports can make us strong and healthy. 此環節以生活為基石,激活、調動學生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密切關聯的語言儲備,落實文化意識的培養。
接著,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看同學們體驗體感游戲的視頻,激發興趣。師生間進行“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的問答,喚起舊知,為接下來交流“正在做的事情”進行鋪墊。隨后,引導學生猜測教師最喜愛的運動,利用圖片剪影、細節觀察、語言描述等不同形式,引出本課三個運動項目的學習。通過師生問答、小組成員問答、組與組之間問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會話交際,表達“My favourite sport is...”,為下一步語言輸出打下基礎。
隨后,我問學生以下兩個問題:What are Peter and Li Yan talking about? Whats Peters favourite sport?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初聽全文,并帶著問題整體感知文本。
接著,我引導學生跟讀課文,并通過連線練習獲取文本的細節信息,進一步加深本課重點語言結構在具體情境中的理解和運用。然后,引導學生分層進行文本的朗讀、配音或表演,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同伴進行會話體驗,使文本語言得以內化。此環節以任務為驅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情境中聽、說、讀、看、做,學用語言。
應用實踐類活動環節,我帶領學生觀看中國健兒在國際賽場上“奪冠”的精彩場面,感受運動的魅力;引導學生利用已建構的語言支架鞏固及拓展所學語言,以小組合作進行會話的形式描述“奪冠”場面,表達觀賽感受。不少學生隨著比賽進程的推進拍手稱贊、歡呼雀躍,真切體會到運動精神,為中國運動健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驕傲自豪,在心中埋下愛國的種子。此環節以資源拓展為手段,通過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補充,豐富學生學習資源,開展語言學用活動。
課堂尾聲的遷移創新類活動,引導學生巧用評價卡片,進入鮮活的、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語言情境。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完成表演,以及制作海報、思維導圖、宣傳冊等,培養了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了邏輯思維及動手操作能力。
在個性化會話表演中,我恰當地將運動、學習、勞動和文藝表演等場景引入教學,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健康意識、責任意識。此環節以情境為依托,引導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活躍思維、大膽表達、積極表演,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最后的作業設計是學生完成任務后課堂延伸的過程。為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我分層布置作業:1.Read the dialogue fluently. 2.Make up a new dialogue about sports. 3.Describe the pictures and talk about what they are doing. 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王? 璐
課程思政包含道德倫理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五個方面。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教材為例,從課程思政所包含的不同方面進行如下分析。
(一)道德倫理教育
道德倫理教育指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道德情操和倫理意識。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2. She looks cute.”為例,本單元lesson7&lesson8中,以Kate為媽媽介紹自己的朋友Li Yan為情境,要求學生運用“He's...”和“She's...”句型和重點單詞clever、quiet和pretty介紹他人。
本課新授詞匯大多為形容人外表的形容詞,在新授部分完成后,教師設置了歌曲“Everybody is different.”視頻欣賞,旨在告訴學生Beauty isn't about having a pretty face. It is about having a pretty mind, a pretty heart, and most importantly, a beautiful soul.(美麗不僅是擁有漂亮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心靈美。)引導學生在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導學生對“美”的追求不應只停留于表面,而應更多關注內在的優秀品質。
(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強調愛國情懷,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狀,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必不可少。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Unit3.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為例,本單元Lesson17&18中,以生日派對為情境,講授運用連詞描述生日派對的六個流程:light the candles, sing the birthday song, make a wish, blow out the candles, cut the cake和eat the cake。新授內容結束后,教師用視頻介紹中西方不同的生日習俗,如百歲、周歲、祝壽,以及中國的特色慶生食物,如長壽面、壽桃等,并引導學生了解如何用英文表述中國的祝壽賀詞,例如:Blessing as numerous as the stars and longevity as great as the mountains.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三)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讓他們明白法律對于社會和個人的重要性。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Unit3. We should obey the rules.”為例,本單元主要從班級規則、家庭規則及社會規則三個方面強調了規則的重要性。其中,Lesson13&14引導學生運用祈使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描述課堂中的規則Be quiet/ Don't make noise等。在新授部分之前,教師運用自己制作的小視頻“A Day With No Rules!”導入新課,強調規則的重要性,并提出“No rules, no standards.(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進而強調: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作為一名小學生,也是中國公民,遵紀守法是必備品格。
(四)社會責任教育
社會責任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進而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Fun time中Recycle2為例,教師以課本中的歌曲作為導入,并設置學生騎車游社區的情境。本節課類型為復習課,重點在于利用所學社區內不同場所的單詞及相關句型,描述自己的社區并幫助他人指路。教師在練習部分把情境細化為學生身邊的社區,以天津生態城為例,展示不同地標建筑,引導學生在愛祖國、愛家鄉的基礎上,了解生態城的環保理念,提醒學生關注環保及生態循環的重要性。
(五)科學文化教育
科學文化教育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全球視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Unit6.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為例,本單元Lesson33&34以夏季為情境,從時間、天氣、服飾、活動等方面介紹了中國的夏天。新授部分結束后,教師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提問:“中國的六月是夏天,那其他國家的六月也是夏天嗎?”而后引入地球公轉和自轉的科學常識,讓學生在了解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的同時,理解該現象主要是由太陽光對地球直射的角度造成的,開闊了學生視野,達到了學科融合的目的。
周? 靖
兩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通過具體實例分別展示了: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如何貫徹課程思政;在使用現行小學英語教材時,如何深挖教材,尋找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宋丹老師展示了一節精彩課例,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英語學習活動觀,結構巧妙,環環相扣。在整節課的設計中,宋老師并沒有特意為了課程思政而進行德育滲透及升華,而是將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融入教學每個環節,并且充分、合理地使用思政元素,達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王璐老師以人教精通版(三年級起點)教材為例,就課程思政的五大內容即道德倫理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與現行英語教材的融合,進行了細致、精準的分析: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很多內容都結合了中新生態城的人文地理、生態環境、科技優勢等,真正做到緊密聯系實際生活,體現時代特征,反映社會新發展和科技新成果。
課上活動可以說是英語教學的活動主陣地,每一個活動都需要我們在課前精心設計。對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我們可以借鑒并使用以上兩位老師提供的方法,以實施英語學科教學的課程思政,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對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來說,方法同樣適用。我市初中現行英語教材是外研版教材,該教材按照模塊組織教學,每個模塊都有相應主題,這是育人的重要材料。每個主題下都配有幾個語篇,為育人提供了重要素材。以英語為紐帶的跨文化學習是橋梁,語言實踐活動為育人提供了真實情境,作品欣賞為美育提供了落地生根的土壤,這是英語課程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有利條件。根據不同的主題和語篇,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合理地設計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
三、我們的反思
宋? 丹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拔節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導和培育。思政教育基于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培養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恰當地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活躍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道德情感,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教師要通過深入挖掘英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積極嘗試,不斷拓展語言知識學習的廣度、深度,在知識傳授中強調主流價值引領,加強知識與學生情感價值、成長體驗的關聯度,根植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責任擔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王? 璐
通過以上課程思政實踐,我在確立教學目標、安排教學設計時,注重分析教材設計者的創作意圖,從大單元著手,確定單元教學主題。然后再根據整體性課程思政框架,從教材的現行內容中提煉出相對應的課程思政目標,結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現象及生活經驗,合理安排教學流程。在完成本學科重難點知識講授的基礎上,還根據相關主題,融合不同學科內容,讓學生學習的英語不僅運用在課堂和考試中,而且更多運用在生活中,讓英語作為一門工具語言,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風土民情,開闊學生眼界、拓寬學生思路。在日常授課時,嘗試使用情境設立、場景模擬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在文化及情感上的理解,以此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例如: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積累情感體驗,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達到德育的目的。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們取得了一些成績:我指導的學生在第三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中獲得華北地區優秀獎、市級一等獎;在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外研社杯“閱讀之星”演講比賽中獲得市級一等獎;在第十八屆、第十九屆、第二十屆中國日報社主辦的“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市級一等獎;在校內舉辦的“迎中國年”英語活動中,多名學生獲得優異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學生將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具體實踐,更離不開課堂中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
當然,我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理念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未能及時更新,思政目標設置較為寬泛、針對性較差,與新知關聯性較低,導致教學環節設置的思政目標有時很難達成等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學習前沿教學理論,并結合時事信息,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從英語課中不只學到英語,還利用英語認識世界,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體會學習的樂趣。
周? 靖
自2022年4月以來,隨著“義教新課標”的頒布,我們結合新課標對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一直在路上。在這過程中,我們收獲頗豐,但也伴隨著一些遺憾。兩年來,我們更加明確了今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教育教學的方向,收獲了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豐富的跨學科知識;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我們力圖創新以適應社會的新發展,力求使學生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以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我們更多地引導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講清中國道理、樹立文化自信,對于其他的思政元素利用不充分;在教學設計中,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沒有被挖掘出來;在進行“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時,我們關注更多的還是進行知識的評價,相對來說很少關注到思政評價,評價內容比較片面單一。
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認知水平和設計能力、對于課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和分析能力、對于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能力等,構成了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為了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還要加強課程育人理念,提高課程思政認知;增加文本探析深度,對接思政教育主題;開發多重課程資源,豐富教育評價方式。此外,思政評價應從育人角度出發,建立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的評價體系,提升學生課堂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總之,思政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我們堅持貫徹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勠力同心、奮楫篤行,就一定能夠積跬步、至千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