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歸
進入老年大學,你可能會看見這樣一番有趣的景象,以往刻板印象中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孜孜不倦授課的“老學究”換成了一張年輕的面孔,而底下一張張認真聽課、充滿求知欲的臉龐則來自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中老年學生。
近兩年,不少年輕人被各地的老年大學“圈粉”,還流傳出一句話:老年大學是疲憊生活里的烏托邦。在這里,社交不再尷尬,壓力全都消失無蹤……許多“90后”“00后”爭相前往老年大學當教師,隨著年輕人不斷涌入老年教育行業,“老年人學,年輕人教”的局面早已屢見不奇。
老年大學本該是老年人的專屬,它到底藏了什么秘密,讓年輕人這么著迷?
●跨越歲月鴻溝的兩代人的“雙向奔赴”
教比自己年紀大了三四輪的學生,是一種什么體驗?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導演系、在老年大學兼職視頻剪輯教學的“00后”閔樂談道,入職老年大學后,對老年人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在她的印象中,中老年人發的短視頻很多都是“土土的”“用很多特效和夸張的模板”。但真正走進老年大學以后,她發現老年人其實也有對精致視頻、漂亮視頻的追求,只不過他們限于認知和經驗的不足,很多基礎軟件和常規操作都沒有聽說過,更不知道“原來還能這樣玩”。
在教授剪輯技巧之前,閔樂會花上一些時間普及常見的手機剪輯軟件,幫助老年學員記住每一個圖標符號的功能和位置。在課堂上,她一遍又一遍地教學員如何給視頻添加字幕、選擇配樂、增加特效轉場,給老年人講解“什么是蒙太奇”。
26人的班級,年齡最小的學生40多歲,最大的70多歲。“20歲的年齡差讓他們的認知接受能力完全不同,有時候一個知識點要反復講解三四遍。”課間休息時,也會有同學來向閔樂請教。“這些老年人的生活很簡單,情感很真誠,學習態度也很認真,雖然沒有強制要求做作業,但遲交作業的同學也會主動和我解釋。”閔樂覺得,在老年人的身上,她看到了滿滿的能量。
閔樂說,選擇成為老年大學教師并非“頭腦一熱”,她在大學時代就跟過幾個劇組,從事編劇和策劃工作,也去過互聯網大廠做運營類的工作,但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溝通節奏,自己時常陷入迷茫和焦慮。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后,她選擇了辭職,但不想一直閑下來的她很快開始琢磨找一份兼職。
她開始思考,自己的優勢在哪里?未來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每周兩節課,教老年人拍視頻和剪輯技巧,雖然收入并不算多,但是已足以讓她發現生活的美好。
其實,年輕人走上老年大學講臺有諸多原因:一是,年輕人能夠從老一輩們獨有的人生閱歷中,汲取積極能量和有益經驗,感受到溫暖和善意;二是,老年大學的工作氛圍更加純粹和松弛,許多年輕人渴望從復雜的傳統職場中逃出來,尋找更加舒心、更有價值的事業;三是,由于老年大學的特殊性,經過層層篩選后,進入老年大學教課的年輕人,憑借在校任職經歷,未來的職業生涯會更具有優勢。
隨著我國獨居、空巢老人數量的日益增長,“養老難”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上老年大學講臺,不僅為老年教育注入朝氣與活力,賦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多美好意義,也能讓年輕人從老年人的人生智慧中收獲新的啟示和思考。這種跨越歲月鴻溝的兩代人之間的“雙向奔赴”,無疑可以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應。
●掘金“銀發經濟”的萬億藍海
CIC灼識咨詢發布的《銀發經濟藍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約2億人,2022年起,我國將進入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階段,預計到204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26%,老年人口的持續增長也將推動“銀發經濟”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的規模可達19.1萬億元,占總消費比重將達27.8%。數據之外,僅從感知上,我們也能感受到“銀發經濟”的蓬勃需求。新時代的老人,經歷了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幾十年,其中有不少人教育認知水平高,有錢有閑,可以算是當今時代凈資產和消費潛力最高的群體之一。
60年前,中國每年的新生兒高達2000多萬,近年來,這一代人陸續退休。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銀發經濟”成了下一個萬億藍海市場。積極探索“銀發經濟”的“興趣學習”領域,不僅符合政策導向,而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近年來,中國老年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的消息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已達7.6萬所,參加學習的學員共計2000多萬人。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辦學網絡體系已經形成,此外,中國老年大學協會還推出了5本通識類統編教材,形成了15大門類、61個專業、298門課程等較為完整的老年教育立體課程體系。
老年大學教師一般參照學校安排和規定的課程體系進行授課,主要有書畫類、聲樂類、語言類、器樂類、技藝類、舞蹈類、體育保健類、國學類、信息類等專業,部分老年大學還創新開設了收納整理、街舞、老齡金融、母嬰護理等課程,為老年朋友的生活和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如2024學年,寧波老年大學開設無人機航拍課,授課教師是一名21歲的行家里手。
老年大學,雖然名曰“大學”,其實更偏向培訓班、興趣班的性質。現實中,絕大多數年輕人去老年大學教課,也多以兼職為主,并且都屬于短期任教、動態靈活。老年大學一般采用社會招聘、高校合作等方式,按基本工資+課時費(或課時費+學員人頭費)等方式計薪,每次上課時長為60—180分鐘不等,每周排1—3次課,課時費用一般為150—200元/節,部分教職工可享受學校的獎金或其他福利,平均月薪資大概在4k—8k(含保險),要求應聘教師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老年大學還會組織定期培訓,幫助教師盡快適應老年大學的教學特點。
●老年大學教師真的是年輕人的就業“新出路”?
年輕人選擇到老年大學工作,實際上是在開辟一條不同尋常的就業道路。但也有人認為,當前老年大學的教師待遇相對較低,前景還不太明朗,應該謹慎選擇。盡管這個領域目前的發展尚未成熟、亟待完善,但它不乏自己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相對而言,在老年大學當教師算是非常穩定和安逸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入職老年大學后,完全不用擔心融入問題,反而比教中小學更輕松,沒有升學和評職稱的壓力,學生也對教師相對包容,不會提出太多過分要求;老年大學的學生學習態度一般比較積極認真,這能很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且教師還不用擔心被“家長”投訴的問題,并能從學生的人生經驗和社會閱歷中,汲取能量。
另外,老年大學教師在招聘方面不存在學歷“內卷”,反而對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有一定要求,有一定名望的人應聘成功率更高。除此之外,普通高校畢業生只要具備大學專科以上學歷,有相應的教學資質、特殊才藝,政審結果合格即可。
但由于老年大學的受教對象都是中老年人,其與普通學校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一是老年人記憶力減退;二是反應速度慢;三是生理機能(音域、體能、精力、氣息等)遠不及青少年;四是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相對“固化”,不易轉變;五是生源的不穩定性(每年不少新生加入),可能出現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學業水平和進度不一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充足的耐心、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調整教學方式方法的能力。
目前來看,老年大學教師的確不失為年輕人的一條“新出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學前教育專業將日漸冷門,老年教育則可能成為朝陽行業,面臨較大的人才缺口。但這一行業也并非適合所有人,大學生還是要先了解清楚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與自身條件是否適配再做決定。
這也啟示我們,大學生就業不要一門心思考公務員、事業編制,以及中小學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才有可能走得更遠。熱門崗位未必適用于所有學生,不要盲目跟風擇業,一些小眾的冷門崗位同樣很吃香,就看畢業生是否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了。
編后語
年輕人在老年大學中扮演的“雙重身份”,為老年教育帶來了明顯利好——作為教師,年輕人善用有趣、創新的教學方式,切實地帶領老年人了解新技術和新事物,緩解科技時代背景下的智能鴻溝問題;作為晚輩,年輕人用滿滿的愛意和足夠的耐心,拉近老年人與時代的距離感,幫助他們減少與后輩之間的有礙溝通,是構建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