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離開城市,回到農村,并對當地經濟發展、文化創新、社會結構和生態環境改善產生顯著影響。然而,關于農村人才回流動因的系統研究相對缺乏,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這一問題的研究更顯重要。文章就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人才回流動因進行深入探討,旨在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影響人才回流的關鍵因素,包括經濟、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人才回流的內在機制及其對鄉村振興的貢獻,以期為制定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發展;人才回流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018-03 中國圖書分類號:C961.9 文章標識碼:A
鄉村地區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振興不僅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長期以來農村發展滯后的問題,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全面進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一股人才回流農村的潮流已經形成,這些人才的回流不僅改變了農村的人口結構,也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高素質人才的參與能顯著提升農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水平[1]。
農村人才回流現象的出現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發展經濟學理論強調經濟因素在人才流動中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收入差距、就業機會等方面的影響。此外,社會網絡理論也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即個人的社會網絡和家庭關系對其職業選擇和區域流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盡管人才回流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關于農村人才回流動因的研究在學術界仍然有限。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系統研究影響人才回流的多種因素,對于指導實際政策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價值[2]。因此,從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入分析農村人才回流的動因,不僅能夠豐富相關理論,還能為制定科學的人才政策提供支撐,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因此,本文期望通過對農村人才回流動因的深入分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
1 相關概念及理論
1.1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生態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全面進步。這一戰略不僅關注經濟增長,也更加強調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文化素養的增強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中國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振興成為了解決城鄉差距、推動區域均衡發展的關鍵。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對農村發展問題的全面回應。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村地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相對落后于城市,這導致了人才流失、農業生產力不足和鄉村文化的日漸式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對農業的現代化改造,推廣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同時,鄉村振興戰略還著眼于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水平,以及保護和恢復農村的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3]。鄉村振興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多個方面。經濟上,重點在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價值,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強調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文化方面,注重挖掘和保護鄉村傳統文化,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生態層面,則強調可持續發展,保護鄉村環境,實現綠色發展。
1.2人才回流
人才回流現象指的是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識背景的人才選擇離開原本的工作或生活地點,回到他們的家鄉或農村地區工作和生活。這一現象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尤為顯著。而我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人才回流成為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才回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濟因素是主要驅動力之一,包括在家鄉就業的機會增多、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政府提供的各類優惠政策等。此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視,例如家庭的牽絆、對家鄉的情感依戀,以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科技進步和通信手段的改善也促進了人才回流,使得人們即使在農村地區也能與外界保持聯系,享受到城市中的許多便利[4]。人才回流對農村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這些回流的人才通常具備較高的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能,能夠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技術。他們的回流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能促進農村產業的多元化和升級。其次,人才回流還能改善農村的社會結構,提升農村居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
1.3相關理論
1.3.1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是解釋人才流動和人才回流現象的重要理論框架之一。該理論最早由經濟學家舒爾茨(Theodore Schultz)和貝克爾(Gary Becker)等人在20世紀中葉提出,并在之后的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教育和培訓等投資可以增加個體的技能和知識,從而提高其生產力和收入潛力,這些技能和知識構成了個體的“人力資本”。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人力資本理論為理解人才回流提供了一種視角。隨著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改善,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機會出現在農村地區,這些機會吸引著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個體回流到農村,他們不僅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家鄉獲得更好的發展,也能為鄉村地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1.3.2發展經濟學理論
發展經濟學理論關注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生產力提升、收入分配以及勞動力遷移等方面。在人才回流的背景下,發展經濟學理論提供了一個分析城市與農村之間經濟差異和人才流動動因的框架。發展經濟學中提出“勞動力遷移”的關鍵概念。勞動力包括技能勞動力,會從低收入、低生產力的地區(通常是農村地區)流向高收入、高生產力的地區(通常是城市)。這種流動是由于個體尋求更好的經濟機會和生活條件所驅動的。隨著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及農村地區新產業的興起,農村開始具備吸引高技能勞動力的潛力。這種轉變意味著農村不再僅僅是勞動力輸出地,而是變成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地區。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開始關注如何通過改善農村經濟和社會條件來促進人才回流[5]。
1.3.3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網絡理論是理解人才回流現象的另一個重要理論視角。這一理論主要關注個體在其社交網絡中的位置以及這些社交網絡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和決策。在人才回流的背景下,社會網絡理論提供了一個分析個體如何受到其社會關系和聯系影響的框架。根據社會網絡理論,個人的決策,包括職業選擇和居住地選擇,不僅受到個人屬性和經濟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其社會關系網絡的顯著影響。這些社會關系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和其他社會聯系。在人才選擇是否回流的過程中,這些社會關系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親緣關系。對于許多選擇回流的人才來說,家庭關系和對家鄉的情感聯系是一個重要的動因。家庭成員的需要、對親人的責任感以及對家鄉社區的歸屬感都會促使他們做出回流的決定。
2 模型構建
2.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為了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才回流的動因,將采用回歸模型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回歸分析是一種統計工具,用于確定一個或多個自變量(解釋變量)和因變量(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在這項研究中,回歸模型將用于評估不同因素如何影響人才回流的程度和趨勢。數據將參考官方披露數據,這些數據的選取旨在確保覆蓋廣泛的影響因素,如個人經濟狀況、教育背景、社會網絡,以及政策環境等。通過收集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背景的樣本數據,研究將能夠綜合考慮多元因素對人才回流現象的影響。
2.2指標選取
本研究指標的選取基于對人才回流影響因素的全面考慮。目的是確保能夠準確捕捉影響人才回流決策的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教育背景、社會網絡等因素。選取這些指標是為了全面理解鄉村振興戰略下人才回流現象,并確保回歸模型的分析結果具有實際和理論上的相關性(見表1)。
2.3模型構建
本研究構建了回歸模型以分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才回流的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旨在量化各影響因素(如收入水平、教育背景、家庭狀況等)對人才回流程度的影響。表達式如下:
其中,Y代表人才回流程度,是因變量;X1,X2,...,X7分別代表影響人才回流的獨立變量,即前文提到的指標,包括收入水平、教育背景、家庭狀況、就業機會、政策支持、社會網絡、生活質量。β0是常數項,表示當所有獨立變量為零時,因變量Y的值;β1,β2,...,β7是各獨立變量的系數,反映了每個獨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ε是誤差項,代表模型中未被觀測到的其他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
3 實證研究
3.1數據預處理及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進行實證研究之前,數據預處理是一個必要步驟,以確保數據的質量和適用性。數據預處理包括處理缺失值、異常值檢測與處理等。
處理缺失值:處理缺失值通常有幾種方法,如刪除含有缺失值的觀測、填充缺失值或使用統計方法估計缺失值。例如,可以用均值或中位數替換缺失的數值數據。具體公式為:
其中X是用于替換缺失值的均值,Xi是觀測值,n是非缺失觀測值的數量。
異常值檢測與處理:異常值會影響回歸分析的結果,因此需要檢測并適當處理。對于異常值的處理,可以是刪除、進行變換或者通過更復雜的統計方法來調整這些值。
以下為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3.2回歸分析結果
回歸分析的結果旨在揭示不同因素如何影響農村人才回流的程度(見表3)。
常數項β0:表示在所有獨立變量為零時人才回流程度的預測值。
收入水平X1:每增加一個單位,人才回流程度預期增加0.200單位,顯著性水平非常高。
教育背景X2:顯示教育水平對人才回流有正面影響。
家庭狀況X3:系數為負,表明家庭責任增加會降低人才回流的程度。
就業機會X4:對人才回流程度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說明農村的就業機會是重要因素。
政策支持X5:系數顯示政府政策支持對人才回流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社會網絡X6:強社會網絡對人才回流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活質量X7:表明農村地區的生活質量對人才回流也是重要因素。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人才回流動因進行的回歸分析表明,收入水平、教育背景、就業機會、政策支持、社會網絡以及生活質量等因素對人才的回流程度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經濟激勵(如提高收入和增加就業機會)和政策支持在促進人才回流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此外,高等教育背景的人才更傾向于回流,而強大的社交網絡和良好的生活質量也顯著促進了人才回流。這些發現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深入的洞見,指出了促進人才回流的多方面策略,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指導。
4.2建議
第一,增強經濟激勵。政策制定者應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吸引力,通過提供稅收優惠、創業補貼或投資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等增加就業機會。第二,促進教育和職業培訓。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資,以提高當地居民的技能和教育水平。第三,家庭支持政策。通過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建立兒童托管設施和老年人照護服務等減輕人才家庭負擔。第四,強化社會網絡和社區參與。鼓勵社區活動、志愿服務和網絡建設,增強人才歸屬感,加強回流人才與當地社區的聯系。第五,提高農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如醫療衛生、教育設施、交通和互聯網接入。第六,持續監測和評估政策效果。建立監測和評估機制,跟蹤人才回流政策的效果,以便調整和完善策略。
參考文獻:
[1]李雪昊.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農村地區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與策略研究[J].租售情報,2023(07):75-78.
[2]陳揚.農村地區知識積累、人才流動與消費增長的聯動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18):140-143.
[3]周若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教育管理人才的開發與利用——基于民國初年湖南教育管理人才流動的啟示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9,33(06):70-74.
[4]馬尚平.資金和人才資源向農村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02):7-10+15.
[5]杜丹.我國人才向農村流動的可行性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06):169-170.
基金項目:2021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人才振興重要論述研究”(L21BKS006)。
作者簡介:劉艷婷(1982—),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三農”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