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華池縣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區位等因素,闡述華池縣黑色資源、綠色農業、紅色旅游“三大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優勢,并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路徑選擇。
關鍵詞:華池縣;特色產業;綠色農業;黑色產業;紅色產業;優勢;產業振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194-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207 文章標識碼:A
2021年,甘肅省慶陽市提出未來五年發展總體思路:實施“雙輪”驅動、堅持“三化”并進、強化“四建”支撐。2023年,該市華池縣堅持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聚焦強縣域目標,全力推動“一黑一綠一紅”特色產業開發,加速構建工業主導、農業優先、文旅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1]。該縣在加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值得深入探索與研究。
1 縣域概況
華池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地處陜、甘兩省交界處,總土地面積3 790km2。境內山大溝深,山川塬兼有,海拔在1 100m—1 780m之間,年降水量653mm左右,平均氣溫8.9℃,無霜期140—160天,具有發展農、林、牧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分為三個類區:北部半農半牧區草場寬廣,宜發展畜牧業;中南部純農業區土質疏松、肥沃,宜發展農業,是縣內主要的農耕地帶和產糧區;東部陰濕區,山勢平坦,氣候濕潤,生態條件優越,宜林宜牧。
2 華池縣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
華池縣“三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以綠色農業生產為主的第一產業、以石油開發為主的第二產業、以紅色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2.1綠色農業產業的基本情況及優勢
華池縣綠色農業產業以洋芋、小雜糧、草畜、糧飼玉米等為主。在西北部旱作農業區以洋芋、小雜糧為主;在中南部高效農業區以草畜、糧飼玉米為主;在東部生態農業區以草畜、糧飼玉米、白瓜子產業為主。“十四五”期間,華池縣綠色農業產業規模成型,草畜主導產業地位凸顯。其優勢一是地域性:該縣位于山區,地勢高低不平,適合依托區域優勢發展大規模種植。二是開放性:綠色農業經營模式已由農戶分散經營向“企業+農戶”“企業+中介組織+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轉變。三是擴散性:玉米、小雜糧、洋芋等種植業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2.2黑色資源產業的基本情況及優勢
華池縣堅持“工業主導型”發展戰略,立足能源資源富集優勢,支持油田單位利用新技術開采石油,加快能源產業有序集群開發[2]。“十四五”時期,全力推進1 000 000t頁巖油開發,新建產能1 190 000t,力爭原油產量突破4 000 000t。統籌資源輸出與就地轉化,拓展石油等特色產業鏈,突出石油化工、煤電冶一體化發展。全力支持油、氣擴能上產,實施石油、天然氣開發延鏈項目,積極推動石油配套產業發展。其優勢在于華池縣地下石油資源豐富,石油產業也是當地重要的支柱型產業。當地石油開采已形成“地企”合作模式,由政府征收相應稅費,正逐步向石油加工型企業邁進。
2.3紅色旅游產業的基本情況及優勢
華池縣歷史悠久,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全縣紅色遺跡、遺址77處,文物保護點200多處。其中,有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南梁革命紀念館、列寧學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等重要的紅色文化遺址。其優勢一是旅游資源豐富、特征鮮明,不僅有紅色旅游景點,還有人文歷史景點,為紅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景點分布集中,交通基礎設施完善。三是資源拓展性強,多重價值萃于一身。
3 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
從調研情況來看,華池縣特色產業已經從起步階段進入成長階段,現代產業體系初具規模。但是,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經濟結構不健全、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快、優勢能源利用率低和轉化程度不高等問題,亟須持續加大引導力度,提高扶持水平,加快發展步伐,以實現特色產業富民強縣的目標[3]。
3.1產業發展搞“一刀切”,未能因地制宜
華池縣產業發展以第一產業(農、林業)為主,農、林業發展仍相對滯后,未能因地制宜地實現充分開發與利用。主要問題在部分領導干部管理觀念落后,對農業發展重視程度不足,對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實際上,發展農、林業與保護生態并不矛盾,而應當相互促進,謀求共同發展。
3.2產業發展不成熟
華池縣產業缺乏科技支撐,如南梁紅色旅游沿線由于缺乏科技助力,第一產業仍占據主導地位。綠色產業仍處于原始發展狀態,特色產業深耕力度不足,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不強。
3.3人才資源嚴重匱乏
發展現代化產業需要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部分農村地區村干部學歷偏低,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在村黨員老齡化加劇,甚至涌現出人才斷層現象。人才短缺成為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3.4綠色轉型發展任重道遠
華池縣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縣城,石油工業產值占全縣生產總值比重較大,對地區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影響重大。地方企業體量小,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和產品初加工產業,抗風險能力差,缺乏核心市場競爭力,難以形成上下游無縫銜接、深度耦合型循環產業鏈。同時,綠色工業產業園區、綠色供應鏈轉型及相關創建工作尚在初步探索階段,帶動發展綠色工業后勁不足,任務繁重。另外,農業綠色轉型進程緩慢,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
3.5紅色旅游產業有待完善
紅色旅游產業經濟基礎薄弱,缺少對實體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華池縣食、住、游、購等相關服務不完善,雖接待人次較多,但實際經濟效益不足。華池縣南梁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在景區規劃方面不能充分滿足游客對景區日益增長的舒適性、便捷性要求和較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南梁鎮紅色景區停車、飲食、住宿等相關服務設施落后,游客飲食、住宿需求低迷;旅游產品開發水平低,不具備吸引力,均導致當地居民經濟收入難以增長。
4 推動華池縣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
4.1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
華池縣具備自然資源優勢,應積極調整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發展第一產業。例如,南梁鎮氣候濕潤、地面平整,具備機械耕作條件,最適宜種植玉米、洋芋。該縣林鎮鄉范臺村適合豆子、蕎麥等小雜糧生長,不適合種植林果業。華池縣應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提倡高質量發展。南梁紅色旅游沿線地區亟須探索一條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道路。而林鎮鄉范臺村屬于華池縣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區,大規模發展養殖業將導致面源污染,對水資源、土壤質量產生影響。鄉村產業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
4.2建立專業化特色產業區,形成規模效益
依托各村產業發展實際,打造村級特色主導產業,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積極引導各村產業參與市場競爭;科學合理布局,劃分經濟區域,建立特色產業群;加強專業化技術指導,科學提高生產效率,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和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培育并大力發展專業協會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擴大基地規模,提升產業效益,實現規模化經營[4]。
4.3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產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撐,必須著力解決技術瓶頸。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鼓勵進行科研開發;大力引進科技型人才,并對其開展技能培訓,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研發人才;根據本村實際,樹立技術導向,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科技含量高的優質產業,以便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同時,由于華池縣第一產業還沒有達到開發利用的最佳狀態,加之受地理條件限制,現代化產業發展受到制約,亟須組建一支現代化人才隊伍。因此,應積極響應中央人才返鄉、資金下鄉政策,公開選拔優秀大學生,激勵人才返鄉。同時,鼓勵年輕人入黨,為黨的事業提前培養后備基層干部;還應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帶動作用,興辦“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把黨建建在產業鏈上,帶頭發展種植業、養殖業。
4.4依托優勢資源,開發石油產業
華池縣石油資源儲備豐富,開發石油資源可以助力當地產業轉型。在加快石油資源開發步伐、創建“和諧典范、模范油區”的同時,創新地企聯合開發、合作經營、相互支持的利益共享機制。圍繞油田生產需要,地企在石油助劑、污水處理等方面加強合作,推動石油開發實現后續產業發展,鼓勵油田單位加快建設伴生氣回收利用企業,全力支持油田開發,帶動地方工業同步發展。
4.5華池縣為特色產業發展作出的努力
華池縣精準把握“全國旅游強縣”的發展定位,著力依托南梁革命根據地“兩點一存”的歷史地位,開發“紅色+鄉村”旅游模式,加快打造文旅強縣。“十四五”期間,華池縣以南梁紅色大景區為抓手,以南梁鎮至林鎮一線為核心,借鑒長征、長城、黃河等多元文化的挖掘與推介經驗,推出了大鳳川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舊址—南梁革命紀念館—閆家洼子會議舊址—四十二烈士墓”的紅色旅游線;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舊址—鄂豫陜會議舊址的長征旅游線;山莊尚灣(白溝)—紫坊劉坪—柔遠李莊—喬川鐵角城的鄉村旅游風情線。同時,加快多元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積極策劃特色節會、系列寒事等大型活動,構建鄉村多元化旅游服務體系,推動單一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5]。此外,促進文旅深度融合,開發“紅色+鄉村”旅游模式,構建以南梁紅色旅游為“龍頭”,以大小鳳川生態人文旅游為“兩翼”的旅游新格局,不斷壯大文旅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由單純的農業經濟向“三產”轉移的轉型跨越[6]。另外,加快推進南梁紅色教育基地、南梁紅色影視基地及接待中心、紅色旅游小鎮等紅色南梁大景區建設,持續完善景區配套基礎設施,構建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全鏈條旅游服務,全面提高游客接待質量和服務水平。
著力打造以中國南梁紅色旅游文化為主的華池系列文化品牌。實施紅色旅游文化品牌戰略,須高效融合華池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黃土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康養文化、休閑文化、娛樂文化、研學文化、探險文化、美食文化與非遺文化。同時,依托南梁5A級大景區發展前景,吸納南梁小吃(含華池縣及周邊市縣名吃),建設具有華池特色的各級賓館與美食城,推動發展特色餐飲,打響中國·南梁美食品牌。同時,科學種植南梁小米、玉米、蕎面等小雜糧,推出羊肚菌、黑木耳、黃酒等農副產品,促進工藝品加工銷售網店和實體店落地,打造中國·南梁特色小雜糧、農副產品和工藝品品牌;圍繞當地非遺剪紙、刺繡、布貼畫等產品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造中國·南梁非遺品牌;發揮南梁說唱、腰鼓、信天游、情景劇及紅色演藝大戲等效能,打造中國·南梁紅色演藝品牌;在南梁影視基地或軍事體驗基地播放影視作品,開展軍事體驗,吸引游客參與和互動,打造中國·南梁影視品牌、中國·南梁軍事體驗品牌;以南梁干部學院為基地,積極推進干部培訓,高度重視南梁精神、范仲淹思想學習,舉辦農耕文化學術研討會,組織中小學生進行冬夏令營、紅色旅游采風活動,聚焦南梁(或山莊)紅色寫生基地,促進觀光研學旅游,打造中國·南梁中小學生夏令營品牌、中國·南梁紅色寫生體驗品牌;搜集《華池紅色歌謠》《南梁豐牌》《南梁紅色故事》《隴東革命斗爭史》等書籍,完成《南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及《農耕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或)小學生南梁冬夏令營優秀作品集》《南梁游記精選》《詠華池詩詞精選》《詠南梁詩詞精選》《華池民間傳統》《華池歷史故事》《南梁風采攝影集》《南梁紅色寫生作品精選》系列征稿、編纂與出版。推出集中反映南梁革命史的圖書等,不斷提升南梁鎮精神文化素養,打造中國·南梁紅色文藝品牌。
5 結束語
華池縣依靠產業發展成為山區農業大縣,綠色農業、黑色資源、紅色旅游“三大產業”能否有效、健康、快速發展直接關系地方經濟命脈。因此,要從縣情出發,結合縣域經濟實際,利用資源優勢,做穩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真正實現“三抓三促”行動賦能特色產業開發。
參考文獻:
[1]華池縣人民政府.華池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2-08-27)[2023-12-15].https://www.hcx.gov.cn/xxgk/fdzdgknr/ghgy/wngh/content_7461.
[2]何建華.甘肅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探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3,43(02):109-117.
[3]董敏瑤,孔隴.鄉村振興戰略下資源型城市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以甘肅省金昌市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05):1-12.
[4]王進明,董孔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農業產業模式探索與創新[J].寒旱農業科學,2022,1(12):197-202.
[5]楊學斌,李永峰,張琛.甘肅禮縣: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質量萬里行,2022,350(06):83-85.
[6]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N].甘肅日報,2021-06-09(01).
作者簡介:李潤霞(1979—),女,漢族,甘肅華池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