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推行農村產業融合是基于我國農村發展實際提出的新思路、新對策。文章分析河南省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提出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優惠力度、培育新型產業融合組織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充分利用農業多功能性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以期為信陽市進一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評價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185-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 文章標識碼:A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重心會逐漸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第三產業。2016—2020年,信陽市生產總值持續增長。產業占比方面,信陽市一二產業比重逐年降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從2016年的38%上升至2020年的45%。這些數據表明,信陽市產業結構正逐步優化,當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迎來了新機遇[1]。
1 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1.1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樞紐和必要條件。因此,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主體越多,越有利于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2]。目前,信陽市有眾多產業集聚園區,這些園區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就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活力源泉。
資金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對農村產業整合投入力度逐步加大。2015年起,國家為各地下撥農村產業融合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孵化園的投資[3],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460多億元,另有115億元用于升級農產品批發市場。
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效益初步顯現。由河南省統計局相關數據可見,2009—2019年信陽市國內旅游人次和收入總體呈上升趨勢。然而,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效益剛剛顯現,后期仍需著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1.2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模式分析
延伸產業鏈模式。此種模式是以農業為基礎,在農產品加工業的生產環節過程中,盡可能地與其他相關產業進行融合,從而延伸產業鏈。例如,河南省潢川華英禽業集團總公司,作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延伸產業鏈[4],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又如,光山縣槐店鄉努力做好油茶文章,延長油茶產業鏈,以油茶花、茶籽餅為原料,提取高純度茶多酚、茶皂素等,研發護膚日化產品,其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多功能農業融合模式。該模式主要通過發揮農業的文化、生態、旅游等多重功能,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信陽市氣候濕潤、環境優美,完美契合了發展休閑農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信陽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紅色資源、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提升農村居民收入。例如,新縣注重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的改造步伐。同時,推動了農業、旅游業、工業等深度融合。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模式。該模式作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為農業提供中間投入,為科技、信息、資金、人才等有效植入農業產業鏈提供途徑,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產業鏈的協調性,促進農產品供求銜接。近年來,信陽市大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發展信息服務、商貿服務、現代物流等服務業,促進現代農業同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2 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水平計量分析
熵權法作為衡量離散程度的方法,具有客觀、穩定的優點。信息熵的大小代表所含信息熵的權重大小,也就是指標對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度的影響情況。最后計算出的綜合分越高,表示該指標對研究目標的作用越大。文章運用熵權法計算了2009—2019年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度,并通過計算得出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表(見表1)以及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點融合記分表(見表2)。
由表2可知,2009—2019年,信陽市各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均呈持續上升趨勢,且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質量還有上升空間。但根據信陽市實際情況可知,信陽市各縣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發展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
3 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優惠力度
第一,土地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可將企業的項目投資力度納入用地指標考慮因素,優先考慮產業鏈條長、融合主體多、企業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并將休閑觀光、農產品加工工廠生產等用地需求歸屬于農業用地范圍。在土地經營權流轉方面,政府應持加強對農戶和組織的支持與引導,針對土地承包大戶、家庭農場類型的農戶或組織,合理規劃土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益。同時,以耕地保護規則為依據,全力支持農業項目的實施。在資源配置方面,對種植養殖園區和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用地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同時可以以此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提高資源利用率。
第二,稅收、財政方面。加大對農林牧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探索并創新資金貸款貼息方式,給予小微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產業融合。在金融貸款方面,完善縣域金融政策體系,平衡當地金融機構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總量,嚴把農村資金流出關。同時,積極引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適度放寬涉農貸款限制,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合作銀行按照一定標準實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給予涉農貸款稅收優惠、費用定向補貼等彈性管理機制。
第三,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5]。人才是開展一切活動的保障,應加大對農村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大學生返鄉就業。同時,引導企業落戶農村,利用企業招引人才。此外,要培養一批適應農業融合發展變化、敢于嘗試、有創新想法的新型職業農民。
3.2培育新型產業融合組織,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為了更好地推進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關部門應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延伸產業鏈,投身現代農業建設,提高其經營能力和應對市場風險的承受能力。一方面,鼓勵支持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搭建農村產業融合組織平臺,建立健全農村產業融合相關機制,明確責任與分工,提升部門溝通效率,確保產業鏈條“兩端”即農戶與企業溝通順暢、地位平等[6],同時,也有利于將分散的小規模農戶集中起來,成為更加穩固的農業主體,便于對接農產品銷售渠道。
信陽市農產品加工業中的規模企業要利用好自身優勢,根據市場需求,推動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龍頭企業,要通過引進并運用先進技術,摒棄初級農產品加工制造,向精加工、深加工進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之更符合現代農業要求。對于中小型農產品初加工企業而言,為避免惡性競爭,建議同一領域的中小型企業向農業產業園區聚集,并建立制度規范,使這些企業形成良性競爭關系。
3.3充分利用農業多功能性,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對于發展休閑農業,建議嘗試多種開發模式,吸引游客眼球。一是保護生態環境,讓前來的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二是盤活閑置農宅,打造特色民宿。三是利用菜園、果園、家庭農莊等,讓游客親身感受田園樂趣。四是推進“互聯網+旅游”深度融合,提升當地知名度[7]。同時,注重挖掘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打造紅色革命文物保護基地,充分保護、傳承并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及特色文化。
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中,要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積極探索聯動農村居民及企業的方式方法,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加大培育龍頭企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力度,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搭建農業溝通交流平臺,創建企業家隊伍,并定期開展培訓、經驗分享等活動,發揮各企業優勢,同時,結合互聯網優勢完善合作社運營管理體系,建立信陽市電子商務農產品信息平臺,提升協同開放水平,實現農業同城化高質量發展。
3.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資源。針對目前當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狀,信陽市應繼續加強政策扶持,大力開展道路、網絡、物流倉儲等方面建設,推進設施、服務一體化建設,盡快實現全網覆蓋,利用互聯網的強大作用,實現農業信息共享、農村產業融合的目的,形成規模集聚效應。環境方面,要制定嚴格的垃圾管理規則,配套排污處理設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物流倉儲方面,現代農業對物流和道路有較高要求,因此需要不斷提高道路質量,確保村村通公路的同時,還要對道路進行定期養護,提升村鎮道路的運輸承載力。此外,需要增設保險庫、冷藏庫等現代化倉儲,增加運輸生鮮食品的物流工具,盡可能減少生鮮農產品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4 結束語
從整體來看,信陽市整體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呈上升趨勢,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水平綜合得分呈逐年遞增的趨勢,說明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程度逐漸加深。從信陽市農村產業融合五大指標來看,各指標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態勢,其中農業產業鏈延伸對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拉動能力最強,所起作用最大。因此,今后信陽市應繼續推進農業產業鏈延伸,促進產業升級。與此同時,多元化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龐康強.河南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對策[D].鄭州:河南工業大學,2019.
[2]蘆千文.“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任務和措施選擇——“十四五”規劃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研討會暨第十五屆全國社科農經協作網絡大會會議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20(01):132-143.
[3]司小飛.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程度及優化路徑研究——以河南省為例[D].鄭州:河南大學,2019.
[4]覃誠,方向明,陳典.中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現狀與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26(10):198-208.
[5]江登斌.試論農村多元經濟融合[J].經濟問題,1994(08):10-12+17.
[6]趙海.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07):26-29.
[7]陳曉華.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12):6-9.
作者簡介:王夢豪(1998—),男,漢族,河南洛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