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如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這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金融體系的支持。全國各地根據自身農業發展情況及當地經濟金融發展狀況,對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文章以江蘇省泰州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現狀及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實踐為例,探索當前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金融;實踐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191-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832 文章標識碼:A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旨在從農村農民出發,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和共同富裕。對此,江蘇省泰州市持續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力度,通過打造政銀保企對接機制、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地方特色貼息貸款、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等舉措,助力鄉村振興。但與此同時,由于農業的特殊屬性,加之農村產權交易和流通市場的不成熟,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力度不足、意愿不高。基于此,文章提出培育涉農中介機構、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優勢、加快金融市場改革相關建議。
1 泰州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現狀
1.1持續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力度
泰州市積極加大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信貸、債券、股權、保險、擔保等金融功能,拓寬鄉村振興資金供給渠道,鼓勵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業務優勢,加大對鄉村振興的信貸支持力度。發揮鄉村振興投資基金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三農”,拓寬涉農企業股權融資渠道,持續加大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2021年以來,江蘇省泰州市鄉村振興資金投資月均增幅達15%左右,如圖1所示。截至2022年12月,泰州市涉農貸款余額2 836億元,同比增長357億元,增幅14.4%。
1.2涉農金融機構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投入的主體
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積極發揮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加大對涉農貸款投入力度,助力鄉村振興。如圖2所示,2022年末,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1 566.04億元,占涉農貸款投放總額的55.04%。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農村資金的投入力度,進一步發揮了涉農金融機構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
1.3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投入主體以貸款為主
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其中以貸款形式為主。2022年末,農村地區貸款2 474億元,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資金投入的87.24%。從貸款資金投向看,主要投放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林牧漁業、農用物資、農副產品流通、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產資料制造、農田基本建設等方向[1]。
2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泰州實踐”
江蘇省泰州市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部署,結合地方實際,突出重點領域,深化金融創新,積極搭建政銀保企對接和金融產品創新等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可以說,泰州市經濟運行整體向好的背后,離不開金融全方位的支持。泰州市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2.1打造政銀保企對接機制
舉辦“泰惠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啟動儀式暨政銀保企對接活動,強化涉農政策宣講與金融產品推介,累計發布省級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06個,龍頭企業、萬企聯萬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名錄845個,組織金融機構分條線全覆蓋走訪,累計支持涉農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39個,實現簽約和意向性合作項目融資44.1億元[2]。
2.2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經濟主體綜合信息管理系統試點,推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信用檔案建設完善,目前,已歸集轄區靖江、泰興、姜堰、興化1.8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8.9萬條信息。依托農信平臺創新“信農E貸”“興農E貸”涉農信用產品,為5 510戶農村經濟主體辦理授信16.9億元,已用信11.2億元,其中,信用貸款4.7億元。
2.3創新地方特色貼息貸款
在里下河經濟基礎薄弱地區,出臺地方特色貼息貸款,每年3 000萬貼息貸款額度,支持帶動低收入農戶創業就業[3],支持創業的低收入農戶,帶動就業的各類小微企業、規模經營主體等。
2.4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推動銀行加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金融產品創新,創新發放“強村置業貸”,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貸款主體,以房屋租賃租金為還款來源,以建設生產經營性用房為貸款用途,貸款期限最長8年、額度最高1 000萬元、利率不超同期LPR+50BP。創新“惠村融資貸”產品,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優惠利率信貸資金,支持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農業生產經營項目,助力村級集體經濟建設發展壯大。推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惠農富村貸”、免抵押擔保“強村助力貸”等創新產品。
2.5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
根據轄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助力鄉村振興。一是針對轄區興化螃蟹養殖業集中特點,推動興化地區啟動江蘇省首個螃蟹養殖區信用信息體系建設,整合評估企業養殖信息、財政保險數據,創新“蟹農貸”專項產品,批量化授信支持蟹農,2021年12月落地首單。二是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加大資金投入。依托大數據技術,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準畫像。例如,泰州市農商銀行創新推出“鳳凰快貸”金融產品,面向轄區內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及有穩定工作的個人發放貸款,具有快速申請、智能測算、線上簽約、隨用隨貸等特點,在服務小微企業、農村金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三是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以來,泰州全市累計發放農地、農房抵押貸款23億元,惠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超千余戶。
3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無成熟的農村產權交易和流通市場,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不足
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處置等產權交易無相應的市場,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無統一的定價標準,需要由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村集體協商,價格不具有公開透明性;同時,缺乏專業的涉農評估機構和專業資質的評估人員,不利于銀行合理確定土地經營權的實際價值,制約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抵押融資。銀行從風險控制角度考慮,往往只能按照土地最低產能和剩余流轉期限進行價值評估,限制了授信額度,造成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投放不足[4]。
3.2農業屬性使得金融機構信貸投放意愿不高
一是農業生產風險高。農林牧漁等農業生產受暴風、干旱、洪水、冰雹、霜凍、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較大,收益存在不確定性,導致金融機構不愿加大信貸投放。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集中在種養殖、農產品初級加工等領域,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經營效益一般,抗風險能力較差,導致銀行拓展農業客戶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農業屬性導致有效抵押物不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固定資產投入大,對資金需要量大。但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少有效抵押物,制約銀行機構信貸投放。而大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供貸款抵押的大多只有土地使用權、設施大棚、大型農機農具等財產權,這些物權缺乏相應融資政策支撐,抵押價值難以得到金融機構認可,限制了經營主體獲得融資的能力。三是涉農貸款利率普遍低于工業、服務業等企業貸款利率。雖然政府通過政策、貸款利率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但金融機構往往從風險控制及收益角度出發,導致涉農貸款投放意愿不強。2022年末,泰州市涉農貸款余額2 836億元,僅為同期工業企業貸款總額的10.79%。同時,當前金融機構的貸款流程基于工業企業制定,基于控制風險而強化抵押物,導致涉農貸款友好性不高,往往以小額信用貸款形式發放,對于大額融資仍需提供抵押物或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無法及時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
4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相關建議
4.1加大鄉村振興支持力度,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構建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相適應的環境,推行鄉村振興。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青壯年流失嚴重,農村集體土地逐步由單一的家庭承包向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要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經營,推行鄉村振興。二是加大道路、灌溉水渠等鄉村基礎設施資金及環境治理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便于農村居民的出行和農產品的流通。同時,加大與農機、種業、化肥、糧食有關的政策支持力度,借鑒國外經驗,給予農業農村相關行業一定的價格補貼,促使糧食回歸其合理的價格,提升農村農戶的積極性,從而切實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加快農業設備轉型升級,重點支持示范面廣、帶動力強的關鍵技術和先進設備,提升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以科技力量提升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4.2加快培育涉農中介機構,建立成熟的交易市場
當前,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與專業評估等涉農中介機構的缺失,導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價值無法確定,從而制約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與抵押,阻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和發展,限制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活力。因此,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快涉農評估機構和專業評估人才的發展,建立專業性的涉農評估機構,合理評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價值,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與抵押,促進農村產權交易的發展;二是加快培育涉農中介機構的發展步伐,為了保障交易的公平公正性及適應區域特點,建立區域性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保證農村產權交易的公平公正性,提升農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積極性,增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活力,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4.3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優勢,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積極發揮政府在農村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引導作用,一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等形式,給予涉農貸款利率補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5]。政府以考核、通報、獎勵等形式大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的投入力度,并對發放的涉農貸款給予利率補貼以降低融資成本,從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二是積極鼓勵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增信與融資等支持,化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融資中存在的無抵押物而無法融資的難題,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難題。三是引導形成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農村經濟活力。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解決農民流轉后生活難題。一方面,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規模化、科技化提升農業產值;另一方面,政府積極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為土地流轉農戶辦理農保、社保,加強農戶生活保障;同時,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雇傭流轉農戶,切實解決農戶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
4.4加快金融市場改革,理順金融機構定位
當前,政策性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大量信貸資源投入風險低、利潤高的工業企業、政府平臺,而急需信貸投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其自身屬性而導致銀行金融機構不愿投入。因此,建議加快金融市場改革,積極通過引入境外金融機構、利率市場化等方式增強金融市場競爭,激發金融市場活力,實現信貸資源投向的多元化,降低融資成本,化解融資難、融資貴難題。理順金融機構定位,實現差異化提供金融服務,驅動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發揮涉農助農作用,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入,為鄉村振興提供貸款支持,通過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舉措。因此,需要綜合運用政府政策引導、理順金融機構定位、培育涉農中介機構等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實現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邢慧然.關于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J].財經界,2020(30):7-8.
[2]王月杏,王曉芹.江蘇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路徑淺探[J].江蘇農村經濟,2020(01):62-65.
[3]孫浩.淺析商業銀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以農業銀行實踐為例[J].現代金融,2021(08):49-53.
[4]付曉軍.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與對策[J].金融縱橫,2023(01):36-41.
[5]左亞紅.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1(14):180-181.
基金項目:202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金融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實踐”(2021SJA2176)。
作者簡介:于小梅(1984—),女,漢族,江蘇泰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