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波 湯泳怡 藍冬霞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問題成為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文章采用實證研究方式,以廣東和廣西返鄉創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訪談和數據分析發現,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政策認知程度存在顯著差異;態度模棱兩可,缺乏明確想法;選擇教育業和電商業領域創業的大學生居多;自身能力有限且缺乏創業經驗;近一半大學生受自身和外部條件影響不愿返鄉創業。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意見,以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返鄉大學生;創業困境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021-03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 文章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9年,共青團中央印發《關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引導、支持、服務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培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青年人通過返鄉創業,能夠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同時也能緩解農村人才流失的問題。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的代表,通過返鄉創業能夠推動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為農村發展注入動力。因此,大學生是助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條,提升農村文化品位的重要力量。隨著更多的大學生選擇返鄉創業,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有望從根本上扭轉,越來越多“走出去”的大學生將“走回來”,在農村大顯身手,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因此,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相關問題進行調研顯得十分迫切。本項目對廣東和廣西大學生進行返鄉創業意愿摸查,在此基礎上找到其面臨的難點、堵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在數據分析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以“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現狀與解決路徑的調查”為主題進行檢索查閱文獻發現,研究成果豐碩,現從以下幾方面討論。
1.1大學生返鄉創業現狀及意愿研究
石潤澤、佟亞輝、王政(2023)[1]從發展角度探討了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現狀;吳書新、劉洋(2023)[2]主要針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向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黃燕、肖潔瑩、巫麗麗等(2019)[3]則側重從返鄉大學生創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2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研究
沈程、柳暉(2022)[4],張雪、孫可敬(2021)[5]從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路徑進行探討;彭文武、劉杰、喻琨等(2021)[6]以國內外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進行研究綜述。
1.3大學生返鄉創業社會支持研究
周平(2020)[7]以鄉村振興進程中構建大學生返鄉創業鏈式政策體系進行研究;陳昕苗、程德興(2019)[8]基于浙江鄉村創業調查數據多元回歸分析,分析家庭資本、社會網絡及創業政策對大學生返鄉創業影響;毋靖雨(2019)[9]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社會支持體系構建進行研究。
1.4大學生返鄉創業困境與對策的研究
邵遠珺(2023)[10]、陶媛(2023)[11]、李團團(2022)[12]、徐瑤(2021)[13]均從鄉村振興背景下實證研究了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困境及對策;石憶瀟、陳宇辰、何靜靜(2021)[14]以臨安區為例,分析城鄉融合進程中大學生返鄉創業困境及對策。
1.5大學生返鄉創業國外經驗及啟示研究
盧亮、胡若癡、但彬(2014)[15]從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措施及對中國借鑒進行研究;朱愛華(2013)[16]就發達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經驗及啟示進行探討。
因此,本項目旨在通過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現狀進行研究,發現存在的問題,經數據分析、干部訪談和文獻綜述,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提高大學生返鄉創業熱情和信心,助力鄉村振興,具有較強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本項目在廣西、廣東進行走訪入戶和街頭攔截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115份,采用SPSS21.0、EXCEL、WORD等軟件進行變量設計,并進行描述性分析、均值分析、交互分類分析。
2.1樣本基本分析
數據顯示,受調查對象學歷層次分布占比從高到低依次是大專(75.20%),本科(23.90%),研究生及以上(0.90%);所學專業占比情況是管理類(29.80%),政法類(19.10%),理工類(9.70%),人文社科類(9.30%),其他合計(32.10%);生活成長環境主要為農村(60.60%),其次城市(39.40%);對返鄉創業優惠政策了解情況是一般(48%),不太了解(28.60%),了解(13.00%),非常了解(3.3%),完全不清楚(7.1%);對返鄉創業看法分別是保持中立(45.80%),認同(31.10%),支持創業(17.10%),不支持(6.00%);家人對返鄉創業態度分別是不確定(54.00%),支持(30.80%),盡全力支持(9.00%),不支持(4.8%),強烈反對(1.4%);不愿意返鄉創業原因分別是缺乏創業經驗和資金支持(33.70%),缺乏好的創業項目(28.40%),缺乏創業相關的教育背景和知識技能(28.00%),其他(9.9%);大學生返鄉創業目的選擇原因分別是支持家鄉發展(26.90%),方便照顧家人(24.00%),城市就業壓力大(19.30%),其他(29.8%);創業資金主要來源分別是家人朋友(28.40%),個人存款(27.70%),銀行借貸(16.70%),其他(27.2%);返鄉創業遇到問題分別是缺乏經驗(31.60%),開拓市場困難(27.00%),資金壓力大(25.50%),其他(15.90%);了解返鄉創業的途徑分別是學校宣傳(26.70%),政府網站、公眾號微博(21.40%),電視廣播、雜志和報紙(16.60%),其他(35.30%);最想從事的行業排在前二位的分別為教育業(23.70%),電商業(20.60%);大學生希望國家提供的支持多選題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69.10%),加強創業指導服務(64.30%),加強宣傳創業優惠政策力度(62.40%)。
2.2樣本交叉分析
(1)學歷與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了解情況的交叉分析。對大學生返鄉創業中學歷與針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了解情況進行交叉分析,P=0.00<0.05,由此可知,專科學歷對創業政策“了解一般”占比最高(83.10%),可能由于專科生注重實際技能運用及自身創業想法不強烈,因此專科生對返鄉創業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其次是本科對返鄉創業政策了解程度為“非常了解”占比最高(24.30%),可能由于本科生對返鄉創業比較感興趣和重視,因此本科生對返鄉創業政策了解程度最高。最后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對返鄉創業政策了解情況為“非常了解”(13.50%),可能由于研究生及以上的所處環境趨向去公司就業的程度高且創業想法強烈。由此可得,學歷高低與對返鄉創業優惠政策了解成正相關。
(2)個人學歷與返鄉創業意愿交叉分析。對于大學生的學歷與返鄉創業意愿進行交叉分析,P=0.00<0.05。由此可知,受調查專科生不考慮返鄉創業占比最高(83.20%),可能是專科生選擇繼續深造,沒有返鄉創業意向。其次是本科生有創業意向,并已經開始創業占比較高(32.00%),可能是本科學校培養技術型學生,創業意向與專業對口。研究生以上的有創業意向并已經開始創業(8.00%),可能由于研究生以上的學生積累一些經驗,對市場人才需求有相關了解,經返鄉創業尋找適合自己崗位,實現自己價值。由此可見,不同學歷對返鄉創業意愿有較大影響。
3 討論與小結
3.1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政策了解和態度差異較大
根據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政策了解程度較低,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態度為保持中立;此外,“對返鄉創業想法”有主見的占比較少,多數選擇為不確定。可見,大學生對政策不了解是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
3.2資金來源問題
根據數據分析可知,大多大學生成長生活環境在農村,占比為56.70%,而在城市生活的占36.64%。但大多數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家人朋友,其次來源個人存款或來源銀行貸款,因此缺少資金是大學生返鄉創業的主要問題,也是返鄉創業面臨的最大瓶頸。
3.3大學生對返鄉創業政策認知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調查顯示,40%以上大學生對創業優惠政策了解程度一般,不同成長環境了解程度不同;接近30%的大學生是經學校宣傳了解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不同學歷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3.4大學生返鄉創業態度模棱兩可,缺乏明確想法
調查結果表明,有50%以上的大學生對返鄉創業的態度模棱兩可,不考慮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主要是缺乏創業經驗和創業資金,且大多數返鄉大學生面臨家庭經濟壓力。
3.5選擇教育業和電商業創業的大學生居多
經調查顯示,近50%大學生就讀專業為管理類、政法類及其他類型,對創業有一定幫助;返鄉創業選擇教育業和電商業的比例超50%,教育行業較為穩定,電商業在大數據時代能快速適應市場需求,占比越來越大。
3.6自身能力和缺乏創業經驗
經數據分析,近40%大學生在返鄉創業過程中缺乏創業經驗。因此大學生畢業后不會馬上選擇返鄉創業,對于畢業生而言,沒有足夠經驗,且缺乏市場調研和長效分析,會打擊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從而放棄創業。
3.7受自身和外部條件影響不愿返鄉創業
數據顯示,超50%大學生因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不佳不愿返鄉創業。例如,家庭環境不允許、家人反對、開拓市場困難、創業高風險等;對返鄉創業缺少興趣、缺乏資金、相關經驗和好項目,從而影響其返鄉創業。
4 對策與建議
應當建立健全返鄉創業支持政策,激發大學生對返鄉創業熱情和信心。針對當地大學生返鄉創業遇到的困難問題,政府應加大當地產業布局、服務、品牌等方面的優惠支持力度,進一步降低大學生返鄉創業難度;宣傳普及返鄉創業政策,使其更全面了解和利用政府相關政策。
加大返鄉創業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大學生認知度和利用率。相關企業應積極為大學生提供平臺及返鄉創業資金、資源等,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應將返鄉創業政策融入新媒體,通過各種渠道宣傳政策,樹立和宣傳返鄉創業典型榜樣,進一步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進程。
各類型企業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采取一系列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措施。通過聯合行動,以資金補助、平臺搭建等多種形式構建大學生返鄉創業基地,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激發其返鄉創業的激情和內生動力。
校方聯合校友會開展多形式的返鄉創業分享會及體驗月活動。學校應聯合校友會,邀請返鄉創業成功的校友開展分享會,以“傳、幫、帶”形式引領大學生,在分享經驗的同時,鼓勵大學生體驗為期一個月的返鄉創業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學與思、思與行中摸索返鄉創業的路徑,汲取經驗。
從實際出發,積極積累經驗。大學生通過長期學習和訓練,具備了學科知識儲備,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大學生要充分利用政府和企業提供的實習見習機會,為返鄉創業積累經驗。
創業教育應注重對大學生返鄉創業觀念的轉變培養。學校應提供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家校應聯合引導大學生由被動就業轉為主動創業,鼓勵、支持大學生將返鄉創業機遇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并運用所學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5 結束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但返鄉大學生創業還面臨意愿不強烈、政策不健全、家人難理解、平臺缺乏等困境,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和返鄉大學生共同努力,雖任重道遠,但行則將至。
參考文獻:
[1]石潤澤,佟亞輝,王政.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6):253-256.
[2]吳書新,劉洋.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意向研究——基于修正的TPB模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05):95-103.
[3]黃燕,肖潔瑩,巫麗麗,等.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意愿提升研究——基于政府支持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4):98-99.
[4]沈程,柳暉.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困境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2(16):62-64.
[5]張雪,孫可敬.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路徑探究[J].教育評論,2021(03):73-77.
[6]彭文武,劉杰,喻琨,等.國內外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研究綜述[J].經濟師,2021(04):168-169.
[7]周平.鄉村振興進程中構建大學生返鄉創業鏈式政策體系研究[J].學術探索,2020(09):57-64.
[8]陳昕苗,程德興.家庭資本、社會網絡及創業政策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鄉村創業調查數據的多元回歸分析[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9,34(03):21-29.
[9]毋靖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社會支持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9(15):79-84.
[10]邵遠珺.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06):70-72.
[11]陶媛.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困境及解決對策[J].投資與創業,2023,34(05):19-21.
[12]李團團.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2(19):175-177.
[13]徐瑤.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與鄉村社會主體性再造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1(10):43-44.
[14]石憶瀟,陳宇辰,何靜靜,等.城鄉融合進程中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困境及對策——以臨安區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2):162-164.
[15]盧亮,胡若癡,但彬.發達國家大學生創業措施及對中國的借鑒[J].中國高教研究,2014(08):55-60.
[16]朱愛華.談發達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經驗及啟示[J].企業導報,2013(10):256-257.
基金項目: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校級創新創業專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大學生創業意愿、困境與解決路徑研究(2022CX03);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培育時代新農人理念下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20230110325);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新思想政治認同構建“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GD20XXY05);廣東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研平臺和項目——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廣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政策執行偏差及優化路徑(2023WQNCX19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邱偉波(1987—),男,漢族,廣東普寧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
湯泳怡(1997—),女,漢族,廣東清遠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創新創業;
藍冬霞(2003—),女,漢族,廣東普寧人,大專在讀,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