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基于新課標這一要求,本文以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探討基于發展學習力的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策略。依據部編版教材,本單元緊緊圍繞“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展開教學,通過兒童的視角,表現兒童的生活,編排了《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四篇課文。此外,還編排了“口語交際”、“做手工”、古詩《小兒垂釣》、“我愛閱讀”《王二小》等與這一單元主題緊密相關的內容。各篇課文雖然形式和內容各異,但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對主題的深刻理解和整體把握,使學習力得到更好的鍛煉。
一、學習力發展與單元整體教學的內在聯系
學習力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并不斷發展的學習動力、能力和素質的總和,包括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等多個方面,不僅關注知識的學習,而且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策略性和堅韌性,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以單元為單位、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強調對單元主題的整體把握和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二者在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上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一)二者以學生為中心
學習力發展和單元整體教學,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全面發展。首先,學習力發展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學習力發展則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其次,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從單元整體出發,系統地設計教學方案。這種教學模式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知識點碎片化、孤立化的問題,將知識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跨學科學習。同時,單元整體教學還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總體來說,學習力發展和單元整體教學都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二者都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教育理念,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方法,實現個性化、差異化教學。
(二)二者在教學目標上相互促進
單元整體教學作為一種系統性、整體性的教學方法,能夠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為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框架。這種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層次性,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同時,學習力的發展也是單元整體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學習力強的學生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單元整體教學的節奏和要求,實現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他們不僅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而且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這種能力的提升,又能夠反過來促進單元整體教學效率的提升,進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習力發展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和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連貫性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提升學習動力和能力。這種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二、基于發展學習力的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策略
單元整體教學強調以單元主題為核心,整合教材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單元整體教學不是知識點的簡單整合或章節的合并,而是一種系統性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重構,以形成具有內在邏輯和關聯的學習單元。在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教師要圍繞“兒童生活”這一單元主題,整合教材內容,將《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四篇課文以及“口語交際”“做手工”和“語文園地三”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單元學習,實現教學相長。因此,本單元教學需要以發展學生的學習力為目標,以單元整體形式展開教學,引導二年級學生在閱讀中充分感受到童真、童趣,充分體悟兒童的情感世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和創新思維,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力的提升。
(一)設計單元任務單,推動單元整體學習
單元整體教學從核心素養導向和學習力發展需要出發,深入研究并創新單元學習內容,要求教師立足長遠,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對單元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單元任務單,以突破傳統單元教學中對課文逐一進行講解的模式,解決單元教學內容零散、缺乏整體性的問題。設計單元任務單,需要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單元主題和目標,將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形成結構化教學體系,通過設計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單元整體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單元主題,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任務單設計,教師需要先分析教材,對幾個課程的知識點教學進行梳理,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重構,形成具有內在聯系的單元任務單。幾篇課文都講述了童年故事,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包含學習、生活、游戲等領域,有展現兒童聰明才智的故事,也有學習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故事。“口語交際”“語文園地”里安排的內容也與兒童生活有關:蓬頭稚子,聰明可愛;王二小機智勇敢;“做手工”“彈鋼琴”,寫寫最喜愛的玩具。會讀書會積累,都能夠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因此,本單元以“童年那些事”為核心,由此形成單元核心任務“聊聊童年那些事”,展開真實的大單元教學活動,教學重點定位為“借助關鍵詞,了解課文內容”,再依據具體的課文內容進行整合,設計任務單。比如:《玲玲的畫》,可聯系生活,抓住關鍵句“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談體會;《曹沖稱象》,可通過比較,談談哪種辦法好;《一封信》,可以通過比較,說說喜歡哪一封信。圍繞“童年那些事”這一核心,設計任務單框架,對單元進行整體內容安排,初步設計如下。
圖1: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任務框架
表1: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內容安排表
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實現了對單元內容的整體把握,而且通過核心任務的設置,使得各個學習任務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共同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串聯教學情境,提升單元學習體驗
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課文逐一講解,缺乏對單元整體內容的整合和把握。單元整體教學則要求教師從整體上把握單元主題和目標,將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形成結構化教學體系。為了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可以采用串聯教學情境的方法,將各個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單元主題,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習效率。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兒童生活的美好和純真,借助串聯教學情境將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串聯起來,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體驗。教學情境設計如下。
情境一:“智慧小達人”。
情境描述:本單元課文中出現了許多聰明的小朋友,如曹沖、王二小等。同學們口語將這些小朋友視為“智慧小達人”,并圍繞他們的聰明才智展開智慧探尋,發現他們身上閃閃發光的智慧。
學習任務:首先,找出課文中展現智慧的場景和細節,并積累相關詞語。接著,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這些智慧故事,并談談自己的體會。最后,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自己或身邊人的智慧小故事。
學習活動:學生先自主閱讀課文,找出展現智慧的場景和細節,并積累相關詞語。然后,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體會和故事,并進行互評。最后,班級展示環節,每個小組選派1名代表分享自己的智慧小故事,全班進行評價和反饋。
情境二:“心情信箱”。
情境描述:玲玲畫了一幅畫,但心情發生了變化;露西寫了兩封信,表達了不同的心情。我們將這些心情視為“信件”,裝入一個“心情信箱”。
學習任務:首先,通過朗讀課文,理解玲玲和露西的心情變化及原因。接著,結合自己的心情體驗,給朋友寫一封信,講述自己的心情故事。最后,將這封信放入“心情信箱”,與其他同學分享。
學習活動:學生先通過朗讀課文,理解玲玲和露西的心情變化及原因。然后,小組內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并進行互評。接著,班級展示環節,每個小組選派1名代表分享自己寫的信件,全班進行評價和反饋。最后,將“心情信箱”中的信件互相傳閱,互相交流和學習。
串聯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探索和嘗試,不斷加深對單元主題“兒童生活”的理解和體驗,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學習力。
(三)著眼資源拓展,促進知識整合與重構
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從多元化的視角出發,積極尋找與單元主題相關的各類學習材料,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整合,并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資源的拓展與整合是促進學生知識體系建構、提升學習力的關鍵環節。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主題橫向拓展,實現跨學科資源整合,尋找與主題相關的其他學科資源,進行適度的豐富和拓展。例如:《曹沖稱象》一課,教師可以結合數學中的重量和測量等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稱象的方法和原理,促進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教師也可以縱向關聯,建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及時回顧已學內容,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關聯,促使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系統化構建。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寫作教學,要求學生寫“最喜愛的玩具”。一年級下冊中學過《文具的家》一課。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文具的家》中如何描述文具的形狀、顏色和功能等特征,這些描寫方法可以遷移到“最喜愛的玩具”的寫作中,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描述玩具的特點。將兩篇課文進行關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除了傳統的教材和教輔,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取學習資源,進行立體化資源利用,拓展多元化學習材料。例如:拓展文本《稱象》(美國版)《善于思考的徐文長》《紅氣球》和小故事《落墨成蠅》,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母親》,視頻《小鬼當家》片段,古詩《游子吟》《小兒垂釣》,整本書《少年英雄王二小》等。教師還可進一步拓展實踐活動,圍繞“口語交際”“做手工”,讓學生從家中帶來各種手工材料,如彩紙、絨線、紐扣等,然后在課堂上分組進行手工制作,引導學生制作童年玩具、裝飾品等,通過動手實踐感受手工制作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反饋,了解他們對學習資源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資源的選擇和整合進行調整和優化,促使學生開闊視野,獲得學習力的綜合發展。
總之,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實踐,探索了如何基于發展學習力進行單元整體教學,通過設計單元任務單、串聯教學情境、著眼資源拓展,幫助學生在知識層面獲得顯著的積累,在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方面取得進步。為此,教師還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學習力全面提升。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