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金 劉霞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社會工作在促進鄉村社會有效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考察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契合與外生動力,探索發揮社會工作的優勢和助力鄉村發展的實現路徑,進一步發揮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獨特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助力發展;鄉村振興;實現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2-0236-03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6;F323 文章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才能全方位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社會工作者充分挖掘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與鄉村振興總要求之間的耦合性,鄉村治理實踐過程中,在服務人才培養、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村民文化認同、推進鄉村環境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積極響應社會治理和幫扶農民群體,有利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2]。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發展現狀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各地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促進城鄉區域發展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績。通過實地調研沂蒙山區12個縣(區)部分農村地區,發現各地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突出問題需要進一步協調解決。
1.1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條件薄弱
第一,傳統的農業模式具有分散性、封閉性、自足性等特點,各地未能有效利用現有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導致資源浪費,地區間發展不均衡,嚴重制約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第二,農村地區公共服務資源短缺,基礎設施條件薄弱。一方面,信息化設施不完善,網絡覆蓋率低,限制了農村地區居民的信息獲取能力,導致信息不對稱,難以及時獲得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從而影響農民的決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地區交通條件較差,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設施不完善、不便捷,給農業生產、產品流通和農民出行帶來一定的阻礙,也影響了農村地區與城市之間的經濟合作。第三,科技創新賦能產業振興方面存在不足之處,科技創新成果少,轉化率低,產業化生產加工和儲運經營鏈條較短,經濟和生態效益不高等[3]。
1.2農村“空巢化”嚴重,專業人才短缺
農村地區信息閉塞,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紛紛走向城市,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在城市立足扎根,進而導致農村“空巢化”嚴重。農村建設人才素質參差不齊,擁有專業理論和技能、能擔當重任的社區服務工作者有限,不僅數量不夠,而且素質較低。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致使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與縣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需求不相適應。鄉村建設離不開人才支撐,而農村人才流失嚴重,無法滿足鄉村地區建設對人才的需求[4]。
1.3農村基層治理低效,主體參與度不高
當前,農村人口外流造成了治理主體的缺失,留在農村的村干部大多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及鄉村治理知識,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要求[5]。在當前鄉村治理過程中,一些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偏低,思想保守,缺乏新擔當、新作為的勇氣,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明顯不足[6]。而農民參與鄉村建設存在主體意識不強,參與度較低,民主意識不強等現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許多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正逐漸流失,村民缺乏對村莊歷史文化與傳統的了解和重視,對自己的村莊、社區文化缺乏認同感。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體系相對落后,并且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管理通常由少數人或機構主導,村民的參與度較低。此外,村民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較少,且不主動參與社區文娛活動,缺少精神慰藉。
1.4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工廠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加劇了生態環境污染,一些污染較重的化工產業和養殖業陸續搬遷到偏遠的鄉村地區,造成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等。農村地區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如亂砍濫伐、濫采礦產等,導致森林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問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部分農民生活習慣和環保意識較弱,如亂丟垃圾、濫捕濫獵等,加劇了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人與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2 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性
社會工作者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至關重要。一方面,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實現鄉村振興是一個全方位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奮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科技創新等方式賦能產業興旺,保護生態環境。通過社會工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繁榮,促進鄉村治理長治久安,共建民主和諧社會,確保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優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科技創新成果,做好各方面的檔案管理和文化展覽工作,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通過幫助村民提升抗逆力,為農村群體提供關愛服務,爭取社會保障,提供就業咨詢和就業資源。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村民造成的負面影響,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協助鄉村社區充分發揮潛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社會工作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有以下幾點創新驅動力。
第一,黨和國家重視。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提到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這實際上將鄉村振興工作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更有利于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推進。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大有可為。
第二,資源整合能力。社會工作能夠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優勢,將各方力量匯聚起來,形成合力。社會工作者可以協調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各種力量,為鄉村發展提供更多愛心援助和公共資源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參與政策制定和提出建議,將社區的需求和問題反饋給相關部門,有效促進政策和資源分配。
第三,社區服務能力。社會工作者擁有豐富的社區服務經驗,能夠深入鄉村社區,了解并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他們可以通過社區調研、社區培訓、社區活動等方式,提高村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社會參與度。社會工作者具備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技能,可以幫助鄉村社區應對各種挑戰,如貧困、教育不足、醫療保健等。他們可以協助社區制定解決方案,為其提供咨詢和支持,以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
第四,人際關系建設能力。社會工作注重人際關系的建設與維護,能夠促進鄉村社區內部的互動與合作。社會工作者可以推動村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育和諧的鄉村社會關系,增強鄉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幫助村民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和合作關系,社會工作可以提高社區內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和互惠互助的能力。
第五,創新能力。社會工作者應該靈活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他們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的能力,可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鄉村發掘和培養自身潛力,推動鄉村經濟的創新與發展。社會工作者可以關注農村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為其提供教育、培訓、就業和創業支持等機會。社會工作可以幫助農村青年實現自我發展,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新力量。
第六,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工作注重長期的社會影響力與可持續的社會變革。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鄉村建立可持續的發展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減少貧困和不公平現象,提高鄉村的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社會工作者可以促進鄉村社會企業的發展,通過培育和支持大眾創業,幫助村民提高收入和就業機會。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創業指導、技能培訓、市場開拓和融資支持等服務,促進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從優勢視角來看,社會工作在鄉村全面振興中具有獨特的創新推動力。社會工作者通過整合資源、提供社區服務、建立人際關系、創新方法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等行為,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社會工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調研策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完善社會工作系統,堅持人民為本的理念,在產業、人才、組織、文化、生態等方面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推進鄉村建設與治理。
3.1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改變鄉村單一的產業結構模式,社會工作者要落實好幫扶政策,依托農村獨特的地理優勢,將傳統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相結合,創新產業模式,走出一條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路子。開發特色旅游景點,規劃發展文旅產業,帶動村民就業,促進旅游產業升級轉型。針對農村地區“空巢化”嚴重的問題,充分發揮文化與旅游資源優勢,多領域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吸引大批人才歸鄉,以文化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工作者要在政策倡導下構建鄉村發展的新產業構成和經營方式,培育鄉村成長的新業態,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推動產業全鏈條布局,推動鄉村生活富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3.2加大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各類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7]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重視農村專業人才的培養,培養優質的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在助推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穩步發展、步調一致的節奏,貫徹落實“人才回引”政策,吸引大學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人員等參與社區服務,打造一批有能力、有愛心、敢擔當的本土社會工作人才隊伍[8]。
3.3搭建多主體參與平臺,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需要多個部門聯合,多方發力,共同參與。社會工作者應當運用好專業理論知識,加強鄉村振興建設,將社會工作價值觀與鄉村振興的目標達成共識,搭建多主體參與平臺,指導社會工作實踐的規范與準則,促進鄉村組織振興。社會工作者在參與鄉村振興的服務過程中應當堅持全國上下“一盤棋”,使得多方聯動具有更高的互惠性、可持續性。社會工作作為基層社會工作組織,抓住鄉村振興這條主線,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3.4促進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社會工作者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積極打造文化休閑廣場,開辦農耕博物館和農產品展推介會等。利用檔案資源,舉辦“社區一角”文化展覽活動,吸引村民主動參與,把優秀文明成果發揚光大。加強基層文化建設,促進村民的思想解放,提升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帶動基層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加大文化要素整合與產業耦合力度,提升鄉村人文價值,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鄉村文化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社會工作者經常扮演資源的“搬運工”的角色,整合各方資源,為村民服務,幫助其解決困境,提升專業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加強鄉村風尚建設,移風易俗、整改鄉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高效利用資源進行教育扶貧,形成尊老愛幼、團結和諧的良好風貌。
3.5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為實現農村環境“長治久清”,社會工作者要創新參與形式。第一,加強對農村環境質量的檢測,運用科學方法,對農村地區進行合理排污治污,暢通農村垃圾、廢料回收渠道。第二,通過宣傳教育,轉變村民思想觀念,提升其環保意識,同時建立健全衛生評比制度,發動群眾共同參與,為村民留住美麗的田園風光。
社會工作者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應當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將農村的生態建設放到突出位置。推動鄉村生態振興,要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農村生態建設有利于構建美麗鄉村,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社會格局,社會工作者應當在鄉村治理體系下,齊心協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振興貢獻專業力量。
4 結束語
社會工作對人才的培養、產業結構的調整、鄉村文化的建設、生態環境的治理,以及基層有效治理等方面發揮著助力作用,社會工作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利于鄉村振興,促進鄉村繁榮、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正。未來,隨著鄉村經濟、政治的全面發展,社會工作者在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發展實際,將會更好地助力鄉村和諧穩定,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新整.南寧:鄉村社區文化建設與鄉村治理現狀[J].區域治理,2019(49):16-23+115.
[2]戚玉,徐選國.從政社關系到黨建引領:理解社區治理的范式轉化與經驗嬗變——基于對上海滬街的實證研究[J].學習論壇,2020(02):79-86.
[3]王仕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0.
[4]徐姍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J].農業經濟,2023(02):118-120.
[5]王超悅.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04):145-147.
[6]王瑞華.增能視角下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社會工作路徑[J].理論導刊,2021(02):82-85.
[7]劉江翔.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J].福州黨校學報, 2021(06):44-48.
[8]張紅,趙凡凡,趙天予.農村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及實踐反思[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12-18.
作者簡介:宋金金(1995—),女,漢族,山東莒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與基層社會治理;
劉 霞(1971—),女,漢族,山東沂水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與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