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銀發經濟是順應當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增進老年人福祉的現實需要,對于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1號文件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新時代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發展銀發經濟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國銀發經濟市場環境不斷成熟,多樣化供給格局逐步形成,銀發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仍存在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潛力產業發展不充分、知名品牌缺乏、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因此,需要在充分認識銀發經濟新內涵和重要性的基礎上,立足全生命周期,堅持事業與產業相協調、標準引領與創新驅動相結合,支持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安享幸福晚年。
一、銀發經濟蘊藏新內涵
“銀發經濟”一詞最早產生于日本,是指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服務業和生產制造業兩大部分,隨著日本老齡化的不斷加深,銀發經濟不再受老齡限制,整個日本的經濟和產業都向不分年齡的“全時代”邁進。隨著全球老齡化不斷加劇,銀發經濟逐步被各國重視起來。2005年歐洲發布《銀發經濟網絡計劃》,2007年歐盟理事會提出“鼓勵發展銀發經濟”,2014年OECD、G20、世界經濟論壇等都相繼提出與銀發經濟有關的政策建議。
我國“銀發經濟”一詞正式出現是在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這是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中央首次將“發展銀發經濟”列入國家戰略安排。隨后在《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對培育發展銀發經濟提出要求。2023年5月,黨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再次對發展銀發經濟作出重要部署。隨著《意見》的出臺,銀發經濟內涵界定更加清晰,發展方向更加明確。銀發經濟是基于老年人,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人群的需求和特征,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既包含廣大老年群體,也包括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的人群,涵蓋財富儲備、人力資源、物質服務、科技支撐、社會環境眾多領域,是“為老經濟”和“備老經濟”相結合的系統集成。
二、發展銀發經濟意義重大與影響深遠
一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人口老齡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9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5.4%。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二是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現實需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空巢、失能、高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規模迅速擴大,在夯實基本養老服務制度的同時,迫切需要社會化服務的有力支撐。而且,老年人群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需求層次和消費結構更加多樣化。促進發展銀發經濟,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和多層次需求,持續優化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培育經濟新動能的有力舉措。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約為6%。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相關測算,預計到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占同期GDP比重約為10%。銀發經濟市場廣闊,細分行業蓄勢待發,蘊含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催生著新領域、新賽道。
三、銀發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當前,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國銀發經濟市場發展不斷成熟,產品和服務供給日益豐富。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經營服務范圍包括養老的企業數量超過42萬家,排在前三位的省份分別是山東、廣東、江蘇,全部突破3萬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關康養概念的上市企業約124家。行業布局開始由養老產業向上下游延伸拓展,細分領域逐漸清晰,特別是康復護理、醫療保健、老年用品制造、智慧養老新業態等發展迅速,適老化改造、抗衰老等產業逐步布局發展,規模日益擴大。而且,從所有制結構上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形成較好的互補性。但與需求結構相比,仍存在供給結構性矛盾與質量偏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等問題。
一是供給結構性矛盾與質量偏低。一方面,表現在目前,是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不匹配。基本生活領域供給較多,健康管理、科技應用、文化創意、情感交流、旅游休閑等更高層次需求領域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老年用品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助浴、助潔服務等標準、價格、風險管控不完善,老年旅游產品項目種類較為單一,老年旅游保險發展相對滯后等。
二是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在銀發經濟領域制造業方面,國外在各細分賽道都已出現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例如,在護理床和護理家居方面有德國的博克等,在輪椅等康復輔助器具方面有日本的三貴和松永、美國的英維康等,在抗衰老產業方面有瑞士的妮尚希等。國內目前還沒有出現影響力較大的品牌和拉動效應明顯的企業,特別是在智慧健康養老等新業態上缺少龍頭企業,品牌帶動效應相對較弱。
三是潛力產業布局仍然不足。適老化改造大多局限于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方面,在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設施、居家適老化改造、智能化生活場景建設等方面發展不足。居家健康監測、可穿戴設備等智能化養老產品研發不夠,醫療健康領域AI技術應用創新不足,智能化養老平臺發展不充分,床位預約、診療服務、護理服務等功能一體化集成還需進一步加強。抗衰老產業布局發展不充分,產業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
四是適老化環境仍需改善。消費場景適老化不足,老年用品的線上、線下專賣商店不足,康復輔具租賃服務網點少,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施配置、步道設施建設坡度設計等都普遍存在短板。互聯網適老化改造重視不夠,網上購物針對老年人的便利化程度不足。老年消費環境仍需加強建設,通過虛假宣傳、誘導性購物等方式“欺瞞騙”,嚴重損害老年人合法權益。
四、多措并舉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把握銀發經濟的新內涵,應從老年群體和備老群體并重的全視角出發。推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從擴供給、挖潛力、樹標準、重賦能、優環境、柔監管等方面打出“組合拳”,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聚焦急難愁盼,加強人民群眾關切的服務供給。綜合利用社區服務設施、閑置房產等資源加強普惠老年食堂建設,規范和完善從食品原材料、加工、配送等各個環節,引導外賣平臺等經營主體參與上門配餐服務。在助浴、助潔服務供給的基礎上,推進助購、助醫、助行、助游等專業助老服務,鼓勵探索創新助老服務新模式,總結宣傳相關實踐經驗。鼓勵醫療機構通過利用遠程醫療、日間照料中心、家庭床位等方式將康復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支持安寧療護服務發展,完善醫養結合服務轉介銜接機制,加快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二是聚焦潛力產業,培育發展銀發經濟重點行業領域。加強老年日用品、健康用品、出行輔助產品的設計開發,以及生物醫藥等抗衰老產品的研發制造,支持關鍵技術和產品成果轉化及應用推廣,推進康復輔具租賃網點,以及線上線下專賣商店的發展。加快推進養老產業信息平臺建設,加強居家健康監測、可穿戴設備等智能化養老產品研發力度,拓展應用場景。加大適老化改造的宣傳力度,立足居家適老化、社區適老化、公共設施適老化、數字產品適老化四條賽道,完善資金分擔、管理維護整體解決方案,鼓勵行業標桿企業發展。鼓勵開發適合老年人旅游需求的產品項目,促進老年旅游保險等養老金融產品的開發。
三是聚焦標準引領,推進產業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圍繞老年用品產品安全、質量提升、節能環保等方面,加快制定修訂一批關鍵亟須的產品和技術標準,促進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體系逐步與國際接軌。結合各地發展基礎,促進銀發經濟相關產業要素集聚,建設國家級產業園區和省級示范區,并依托對外開放平臺推進跨區域、國際性合作。積極舉辦銀發經濟優質渠道對接會,積極組織品牌主體參與國際知名展會,展示推介銀發經濟前沿技術和產品服務,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
四是聚焦創新驅動,加強銀發經濟智慧賦能。圍繞抗衰老、康復輔助器具、智慧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謀劃科技攻關項目,推動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智能化應用、數字化創新,推動老年人居家、社區、機構所用的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助老機器人等新技術應用的產品和服務發展。提高相關基礎自主研發水平,圍繞銀發經濟潛力產業等重點領域,布局科技創新基地,謀劃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加強技術、產品研發。
五是聚焦發展環境,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適老化消費環境。完善政企溝通聯系機制,推動政策、資金、信息等直達快享,建立市場準入壁壘投訴和處理回應機制,促進多元經營主體有序競爭、平等發展。推進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各類消費場所主動適應老齡化趨勢,保留和改進必要傳統服務,配備便民服務設施;推進數字產品和服務的適老化改造,打破老年人數字化鴻溝。暢通老年人訴求表達、權益保障渠道;廣泛開展老年人識騙防騙宣傳教育活動,嚴厲打擊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各類詐騙犯罪,不斷增強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是聚焦治理體系,推進協同監管、信用監管。強化對銀發經濟領域的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加強分工合作與協調配合。建立健全銀發經濟各行業信用承諾制度,全面建立經營主體信用記錄,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經營主體信用等級相結合,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銀發經濟領域經營主體監管的支撐作用。建立完善政府、經營主體、行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多元參與、有效協同的銀發經濟治理格局,培育形成多方監督合力。暢通多元主體訴求表達、權益保障渠道,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