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當前全國約有300家產權交易機構,這些機構在推進產權行業的發展,實現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距離我國“雙碳”目標的達成時間日益臨近,如能為產權交易機構賦予雙碳服務的職能,則既可滿足眾多減排企業實現雙碳管理目標需求,也拓展了現有產權交易機構的服務邊界,同時也為國家更早達成雙碳目標起到助推作用,本文擬以此為出發點,對以產權交易機構為依托,籌建雙碳服務機構展開路徑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
產權交易;雙碳服務;節能減排;全國碳市場
一、背景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提道: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2024年2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全國碳市場運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這一系列戰略決策和重大政策條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我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大國擔當,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了頂層設計,明確了“雙碳”目標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二、發展現狀
目前,全國約有300家產權交易機構,分布層級自上而下遍布從國家到省、市乃至部分區縣。在雙碳服務機構方面,除了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還存在著八個試點地區的九個區域碳排放交易市場,這些區域市場的運營主體分別為: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有限公司和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從上述市場的業務范圍來看,主要包括交易類業務、咨詢類業務和培訓類業務。交易類業務可分為全國配額交易、區域市場配額交易(前期試點市場)和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等品種,同時在北京、上海、湖北三個市場提供遠期交易,天津、廣東、四川提供除碳交易之外的其他排污權交易;咨詢類業務主要包括碳盤查、碳足跡、雙碳規劃等。培訓類業務主要是針對從業人員開展能力建設,資格認證等方面的工作。還有部分試點機構(如北京綠色交易所)在當地政府指導下提供綠色公共服務。
2024年2月初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和交易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職責[2]:即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碳排放權交易產品登記,提供交易結算等服務。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組織開展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同時根據司法部、生態環境部負責人就《條例》的政策解讀可知,今后將不再新建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不再參與相同溫室氣體種類和相同行業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3]。筆者分析,全國碳排放權統一市場運營、統一交易結算的格局已經初具面貌。而現有的九個區域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業務后續將面臨轉型,原有在這些市場從事區域配額交易的市場參與者的碳排放權交易活動也將逐步轉移至全國統一配額市場。從國家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網站可知,目前全國有超過2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另一方面,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4],這八個行業占到了我們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納入了發電行業。除電力行業之外,其他七個行業沒有納入配額管控。在2月26日國新辦舉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部趙英明副部長回答記者問時指出:“擴圍工作將把握好節奏力度,科學合理確定不同行業的納入時間,分階段、有步驟地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碳排放重點行業,從而構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可以預想,未來碳服務市場容量將是巨大的。因此,全國碳排放市場對于專業、規范的雙碳服務機構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在當前,籌建一批服務于重點排放單位,服務于全國碳市場的雙碳服務機構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三、產權交易機構與雙碳服務的關系
產權交易機構是專門從事國有產權交易及全要素交易業務的經濟組織,一般多為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具有信息優勢、專業優勢和平臺優勢。雙碳服務則是圍繞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各類碳市場參與主體提供碳交易咨詢、碳交易撮合、碳資產管理等綜合性服務。以產權交易機構為依托籌建雙碳服務機構,能更好發揮其平臺、客戶和專業優勢。
同時,《條例》中也明確提到“碳排放權交易應當逐步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產權交易市場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融合發展,實現統一大市場是大勢所趨且在多地已完成合并成立集團。從政策導向角度來看,事先布局,以產權交易機構為依托籌建雙碳服務機構,也具有十分明朗的發展前景。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立和八個地區九個試點市場的“先行先試”,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規范和活躍,為雙碳服務機構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但與此同時,要想籌建此類服務機構還存在不少現實困難。
四、面臨的困難
(一)主營業務選擇問題。即服務機構成立后“做什么”。作為參考和借鑒,筆者查閱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部分地區交易市場的經營業務,目前現有的交易機構開展的業務種類如下表。
表中所列業務,《條例》中已明確規定的碳交易類業務作為雙碳服務機構不能自行經營。在其他業務中,亦存在著專業性強,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等現實困難。一些重點業務(碳資產開發管理、綠色標準編制等)的開展需要雄厚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作為支撐。此外,相對來說專業壁壘較低的培訓類業務或可成為雙碳服務的優先切入點,這一塊業務在部分產權交易機構已經開展了探索和嘗試,以無錫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為例,該所通過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合作共建,成立了碳交易能力建設服務中心,通過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合作開展了培訓類業務。但放眼未來,除培訓類業務之外,如何真正地服務于客戶的碳排放權交易各環節,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為市場參與者提供雙碳業務全流程,全周期服務,以及利用何種有吸引力的產品去拓展該項新興業務,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公司專業人員問題,即“誰來做”。雙碳服務機構想要順利的經營,離不開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對于專業人才儲備,當前部分地區已開始了嘗試,以東部沿海某地級市為例,該市生態環境局通過向社會公開征集建立了市氣候變化領域專家庫和“雙碳”服務機構庫。后續成立雙碳服務機構,該批專家和機構應當成為優先延攬和合作的對象。除此之外,從一個行業的長久發展來看,還需要一套對從事該行業人員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由于該行業屬于新型行業,從業人員還相對小眾,筆者通過查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職業目錄和資格認證清單,目前還沒有對該行業從業人員有統一的職業評價標準。通過走訪部分地區交易市場得知,目前部分地區交易機構開展了碳排放交易員、碳資產管理員等培訓課程,但資質認定和發證機構也不盡相同。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暫沒有統一的資質準入和衡量標準,從長期來看,將對于專業人才梯隊的建設和儲備帶來較大挑戰。
(三)盈利能力問題,即如何“活下去”。已存在的通過前期的市場初步調研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提供雙碳服務的機構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服務于本行業或本集團內部的碳資產管理類機構,如電力、煤炭行業由于自身的集團化運作,各行業擁有自己的從事碳資產管理的部門或公司,這類機構主要職責即統一負責本集團或行業內的碳資產管理;另一類,是主要從事雙碳咨詢或撮合交易等業務的民營企業,該類市場主體一般通過項目制收費或年費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由于專業性較強的原因,服務收費的定價依據也不為公眾所知曉,服務定價的市場化、透明化都有待提高。先入為主,競爭不言而喻。且目前在重點排放企業中,納入強制減排的,有碳排放權交易或碳資產管理需求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力行業,市場擴容還需相當一段過程,對于新成立的雙碳服務機構,未來的盈利能力,還難以做到可量化的預估。
綜上,目前我們在以產權交易機構為依托,籌建雙碳服務機構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束手無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下一步工作。
五、籌建雙碳服務機構的方法路徑
(一)明確市場定位,解決業務品種設置、人員配置等核心問題。作為雙碳服務機構,市場定位方面,首先要立足“服務”二字,服務的核心對象即全國統一碳排放配額市場。筆者認為,以產權交易機構為依托,成立雙碳服務機構,首要是緊跟全國統一碳市場。可探索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分區域掛牌成立一批服務于全國市場的代理機構(即依托于現有的產權交易機構體系)。同時,根據所在區域就近選擇部分地方交易品種,充分利用產權交易機構在當地的市場地位、客戶資源、專業能力,成為所在地區重點減排單位的碳交易一站式服務中心。就經營范圍而言,由于產權行業的特殊性和引領性,應當與所在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如國資委、發改委、生態環境局)保持密切溝通,了解本地區最新政策導向,合理選擇業務品種先行試點開展,機構在初創階段切忌業務貪大求全。人員方面,初創階段亦可靈活選擇團隊外包等方式。
(二)制定服務細則。雙碳服務機構是為廣大碳交易市場參與者提供有償服務的機構。服務細則的制定其本質是業務規則的制定。可以借鑒目前全國市場和部分地方市場的業務開展模式,聯合高等院校、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組織開展規則制定,包含但不限于業務流程、風險管理、定價管理、價值評估等,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服務細則。
(三)加強雙碳技術提升和積累。正如上文在分析當前遇到的困難時所提到,雙碳服務是一項專業性強,需要一定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的新興業務。雙碳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技術層面的不斷積累和完善。要積極組織與政府部門、院校機構、科研單位和企業的溝通交流,征集現有減排技術,梳理各項技術亮點、原理、降碳潛力、適用場景、推廣現狀、推廣前景等,形成技術庫,作為雙碳技術建設的關鍵組成內容。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大型展會、座談會、論壇峰會和小型交流會等,加強行業交流,進一步豐富和擴充服務機構雙碳技術的儲備數量和種類,提升服務機構交易技術的優質性和先進性。
(四)規范業務定價,建立公開透明的碳市場服務秩序。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從事雙碳服務的民營機構,通過筆者的走訪,發現其存在服務定價隨意性較大,缺乏規范化、可量化的市場秩序。產權交易機構應當在推進雙碳服務規范化,公開透明方面作出探索,協同開展定價機制研究,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雙碳服務價格體系,為建成后的市場影響力、競爭力和占有率奠定發展優勢。
(五)做好客戶儲備。目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體相對小眾,納入強制減排的市場主體主要集中在發電行業,但未來生態部將不斷開展碳市場的擴容工作。因此,客戶儲備工作不應僅局限于電力行業內,應隨時關注政策,并及早摸排其他重點排放行業(如建材、石化、造紙等),對于已在場內開展交易的企業可了解該批客戶目前主要交易行為、規律、交易體驗如何?業務中是否存在痛點或癢點,后續也可逐步從國企、上市公司中的其他高排放行業企業著手,開展客戶儲備和拓展工作。
(六)抓好培訓服務工作。常態化舉辦業務培訓班,推動業務普及和能力提升,同時從成本和效率方面考量,充分發揮線上培訓優勢。一方面,加強自身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增強自身客戶服務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座談參觀等方式,做好潛在碳交易市場參與者的教育培訓工作。碳交易市場需要多條線、多專業背景的人才參與。做好這方面的人才培養與儲備,既可為新籌建的雙碳服務機構擴大在該專業領域的社會影響力,又可彰顯產權交易機構對減排理念傳導、“雙碳”目標達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劉以,王匯寧.碳中和背景下苗木種植行業融資風險緩釋措施探究[J],江蘇農村經濟,2021(7):49-51.
[2]生態環境部公開征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意見[J]江西建材, 2021(4):48.
[3]高歌.碳交易開鑼啦[N]經濟觀察報,2021-07-1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