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融媒體新格局下,網絡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豐富并拓展了媒介傳播渠道,新聞采編流程、傳播渠道和傳播形態也都發生了改變,但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從未改變。對此,電視媒體要善用新技術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內容生產及運營,注重內容敘事的網感和真實性,切實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與引導力。
[關鍵詞]融媒體;時政新聞;新聞傳播;創新策略
在融媒體時代,在各種技術的賦能下,傳統媒體發生變化,其傳播時效、傳播水平都得到提升,并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創新新聞表現形式,打造新聞新場景,給用戶帶來全新體驗。因此,探討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傳播與創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媒介融合下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作用與價值
電視媒體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尤其是其對內容的供給和價值的引領是其他自媒體所無法替代的,現今越來越多電視媒體創作的“正能量”電視時政新聞成為“新聞爆款”。電視媒體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可以有效彌補新媒體傳播帶來的數字鴻溝,滿足用戶的不同信息需求,以較強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有效引導社會主流價值及輿論風向,為用戶創建和諧清朗的傳播環境。
(一)拓展主流價值傳播的主渠道
電視媒體是社會輿論和輿情風向的引導者,是主流價值的傳播者,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專業性,而專業性和權威性正是其引導輿論風向的重要發力點。通常而言,輿情和社會輿論都是公眾表達情緒和態度的一種體現,公眾的負面情緒必然會帶來負面的輿情,而負面輿情又反過來影響公眾的情緒,最終導致輿情的不可控。這就需要電視媒體利用自身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深度挖掘客觀事實,真實反映事件本質,以正確引導輿論[1]。例如,鄭州廣播電視臺運用新媒體思維打出融媒“組合拳”,通過多維度、多方位、多層面的融媒體呈現讓電視時政新聞充分活起來,展現主流媒體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網絡內容建設、新聞創新等方面的積極實踐。當前,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輿論生成的主要平臺,這需要電視媒體通過電視時政新聞權威發聲和正確引導,客觀真實地陳述事件本質,以有效引導輿論風向。當然,這種輿論引導需要電視媒體選擇好輿論發酵的關鍵點,在關鍵處正確引導輿論和輿情,從而避免出現群體性的偏激輿論或負面輿情。作為主流價值傳播的重要渠道,電視媒體通過電視時政新聞在輿論引導方面的價值和作用非常重要,有利于確保信息生態健康發展。
(二)有效規避網絡傳播的代際數字鴻溝
當前,雖然人們大多從新媒體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對老年群體來說,其獲取新聞的主渠道仍是電視媒體。同時,電視媒體對新聞內容的整體呈現和傳遞,也能夠有效彌補因傳播代際不同所產生的數字鴻溝。由于代際不同,應用數字技術的程度不同,接收信息的程度也會存在差異,由此引發傳播中的數字鴻溝問題。在媒介融合及移動互聯的傳播環境中,社交媒體以其超強便捷性、快速性而備受青年群體青睞,成為青年群體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
電視媒體以數字化傳播,能夠推動傳播主力軍進入主陣地;以數字化為新聞生產賦能,能夠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以數字化促進融合發展,能夠讓主流媒體創造一流價值。基于因操作移動數字媒體而出現信息傳播不均衡,用戶群體之間存在一定的數字鴻溝[2]等問題,電視媒體通過比較直觀、簡潔的操作,備受老年群體喜愛和依賴,使他們通過電視時政新聞了解社會熱點,可有效彌補數字鴻溝,實現新聞內容的全面傳播。
(三)創建清朗的信息生態環境
在網絡時代,各種信息充斥網絡,新聞內容真偽難辨,給用戶獲取真實內容帶來嚴重影響[3]。而電視時政新聞采編流程較為專業,能夠以其嚴格的質量把控,客觀真實地呈現新聞內容,為用戶提供了獲取權威真實信息的可靠渠道,能夠為信息傳播創建清朗的生態環境。第一,新聞真實性、客觀性是電視時政新聞堅守的原則和標準。電視媒體能夠在源頭上把控好新聞內容及質量,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可靠。第二,電視媒體會按照新聞的價值性嚴格篩選信息,歸類整理各種新聞內容,有序且完整地呈現新聞內容。當然,電視媒體自身的引導性、可信性的傳播優勢也成為其傳播新聞內容的有效且可靠的途徑。
二、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新場景和新趨勢
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賦權下,無論是在新聞采編和生產環節,還是內容分發和接收環節,電視時政新聞都發生了巨變,呈現智慧化傳播的新場景和新趨勢。
(一)新聞數據采集與生產漸趨智能化
隨著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目前許多新的信息采集工具和設備不斷涌現,如智能語音筆不但具備翻譯和轉寫技能,還能錄音,并可以對采訪音頻進行快速識別,實時鎖定人物,尤其在信息抓取和分析、實時錄制與回傳方面可以實現智能化,對圖像、定位等進行實時跟蹤和視覺識別,精準跟蹤拍攝,同步處理素材[4]。這些新設備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新聞數據采集的效率,實現了新聞數據采集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革了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方式。
在新聞生產上,電視媒體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等現代技術,推動電視時政新聞邁向高產、高效、高質量發展,而人工智能技術又重構了內容的生產流程,打破了傳統生產模式中的數據采集、生產流程,改變了新聞分發與接收模式、信息反饋方式,使原有生產和傳播崗位功能不斷下降甚至取消。尤其是“人工智能+媒體”為電視時政新聞提供了許多知識輔助和技術支撐,AI創作和應用場景多元也實現了畫質修復和字幕生成的智能化與簡潔化,使電視媒體能夠通過一鍵模式將新聞圖片直接轉換為視頻等,這些都改變了原來的新聞生產形態。例如,鄭州廣播電視臺“新聞+”正擴展到政務、服務、商務等多個領域,電視臺領導帶隊奔赴鄭州市6區5市1縣采訪記錄各個地市的發展變化,為基層實踐存史留跡。
(二)信息推薦與接收實現智能化和場景化
在融媒體時代,基于算法推薦技術,電視時政新聞分發更加精準,能夠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薦新聞內容。數字算法和數據學習與挖掘等技術的深度參與,實現了新聞內容推薦的精準性和個性化[5]。在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賦權下,新聞數據庫已轉變成數智庫,能夠為信息服務提供各種解決方案,如對內容分類和對口碑進行分析以及智能錄入和圖像搜索等。同時,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用戶獲取新聞和消費新聞的行為也發生巨變,車載智能平臺、智能耳機等成為用戶獲取一手資訊的重要渠道,還有電視媒體打造了線上機器人和實體機器人,可實現實時聊天,為用戶提供許多線下線上的多場景智慧服務。而在新聞接收過程中,用戶產生情感依賴和情感替代,形成情感補償心理。比如,《長沙晚報》的“鐮刀妹”等新聞機器人[6]能夠基于用戶指令推送和朗讀新聞,并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在價值呈現方面,電視媒體應利用新技術實時審查和監控、追溯信息內容,從而全面、高效、精準、迅速地實現媒體治理,打造清朗的媒介傳播生態。
(三)以主流價值觀提升電視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
電視時政新聞在凝聚社會和政治向心力以及增強文化認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網絡空間更加復雜,海量信息傳播迅速,面對此輿論生態,電視媒體必須彰顯電視時政新聞價值,且在青年群體中釋放該價值,從而提升對青年群體的引導力與影響力。為此,電視媒體可創作和傳播青年群體關心和喜歡的內容與話題,如科技、社會及體育等題材的內容以及適度娛樂或圈層化的內容等。電視媒體應以青年群體喜歡的話題內容去吸引更廣泛的青年群體,在引導主流價值觀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融媒體時代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創新策略
(一)拓展傳播渠道
基于完善但煩瑣的采編機制與流程會導致傳統媒體的傳播時效相對弱于新媒體,電視媒體要利用好新媒體來構建傳播矩陣,實時進行平臺化的新聞報道與信息呈現,以增強傳播時效性。在傳播渠道上,電視媒體要對重要事件進行實時直播,確保用戶及時接收到新聞內容。同時,電視媒體也要與社交媒體融合打造傳播矩陣和即時傳播通道,及時、全方位地傳遞新聞內容,在電視直播的同時實現微信、微博和客戶端等平臺同步直播,強化電視媒介與用戶間的適配性。在內容衍生上,電視媒體要深入挖掘有價值的內容,通過各種新媒體來提升內容承載量,如通過拆分新聞內容滿足用戶的需求,拓展電視時政新聞的廣度和深度。在傳播中,電視媒體要利用社交媒體,突破新聞時長與篇幅的局限,實時傳播新聞內容,拓展和補充傳播內容,從而提升內容的權威性與社會價值,使得內容不但有深度,而且有價值。
基于技術賦能,媒體的邊界不斷延伸,電視媒體可以利用網頁和客戶端以及微信等社交平臺,更好地呈現新聞細節和衍生性的內容,以提升新聞的承載量。同時,電視媒體也可以通過拆分電視時政新聞、短視頻等方式在社交平臺中逐條呈現內容,打破電視時政新聞的線性傳播局限,拓展其傳播廣度與深度。
(二)創新內容生產及運營
在內容生產方面,電視媒體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或人機結合等生成內容,從而提高新聞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縮減流程時間。同時,電視媒體也要發揮好自身在輿論引導及技術層面的優勢,實現電視時政新聞的智能化生產,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利用好融媒體及各傳播平臺來構建傳播矩陣,嚴格制訂內容審核機制,構建新聞內容巡查系統以及網格化、社區化的管理平臺,實現管理的智能化。此外,電視媒體還要做好電視媒體內容治理工作,實現內容治理與智能服務平臺間的共享,打造統一標準,確保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權威性和時效性。
在產品運營方面,電視媒體要依托智能機器人構建運營IP,如虛擬主播、虛擬主持人等。目前,電視媒體應用算法技術、肢體交互、眼動追蹤等技術打造新場景,能夠可視化地呈現電視時政新聞內容,使得新聞內容的展示空間不斷被拓展。
(三)注重內容敘事的網感和真實性
在融媒體時代,青年群體成為重要的信息消費群,但在融媒體的長期影響下,青年群體要求電視時政新聞具有較為突出的網感和真實性。網感指個體在網絡環境中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和認知以及精神方式,并最終將此內化為集體性格與價值選擇。在融媒體生態中,電視時政新聞要彰顯發散性思維,并深度呈現新聞內容,形成優質的融媒體產品。一是利用人物的塑造來增強網感。例如,針對記者、主持人以及評論嘉賓與采訪對象等,電視媒體將其塑造為暖萌或活潑的人設,或是自黑自嘲,或是反差人設等。二是在新聞敘事層面增強網感。電視媒體使用跳脫出節目文本的語言,形成反差和懸念、創意,或將趣味字幕和鬼畜理念相結合,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網感。三是從視覺風格方面增強網感。電視媒體可以利用演播室互動屏、地屏以及主持席和拍攝位等特定場景打造出創意空間與視覺,通過各種新聞創意、靈動脫俗的視覺包裝等增強網感。四是契合用戶的觀看期待,幫助其在觀看時沉浸其中或投入情緒。電視媒體可以通過內容敘事給予人物合適的報道時長,有效呈現人物的多元特質與情感,以人物與命運和生活的抗爭打動人和吸引人。
四、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各種新技術為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和創新提供了新渠道。電視媒體要善于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打造即時傳播的融媒體矩陣,提升和增強電視時政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時效性,并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社交平臺等的內容承載力,拓展電視時政新聞的廣度和深度,注重內容敘事的網感與真實性,從而推動時電視政新聞的快速傳播。
[參考文獻]
[1]李微.融媒時代電視新聞直播的獨特魅力與優化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11):63-66.
[2]徐偉.大數據賦能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J].傳媒,2023(19):33-35.
[3]宋芳.傳統電視新聞融媒體轉型的路徑與思考[J].新聞愛好者,2023(09):93-95.
[4]曹培鑫,宋啟明.選擇的困境:當代新聞報道實踐的價值論反思[J].新聞界,2023(09):25-35.
[5]王款,唐沛.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的創新策略 [J].傳媒,2022(18):41-43.
[6]劉俊.改版十年:電視時政新聞融媒創新的制作與傳播藝術:基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探討[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1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