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華
[摘 要]語文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并設置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群。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1+N單篇閱讀融合課將課外文本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而且強化了語文要素的落實。在教學中,教師要建構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教學范式,要考慮文章的價值觀和引領性,要把握語文新課標的年段教學目標以及單元語文要素等,還要注重課堂評價。這樣才能實現閱讀教學的真正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1+N單篇閱讀融合課;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3-0020-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倡導語文教學“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同時,語文新課標將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按照內容整合程度,分三個層面設置六個學習任務群,其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體現了對學生閱讀的要求和重視。如何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溫儒敏先生說:“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增加閱讀量,那么無論怎么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用教材教,把教材作為例子,讓學生將獲得的閱讀能力進行遷移,不斷擴大閱讀的數量、提高閱讀品質,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因此,教師要主動拓展課程內容,將課外讀物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深入閱讀,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在課堂上,教師要設置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習任務,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文閱讀實踐機會,讓學生產生閱讀、探究的欲望。
課外讀物為什么一定要融入課堂教學中呢?因為,一個人讀書和一群人讀書效果是不同的。一個人讀書,是“一條線”,所得的只是自己解讀文本時體驗到的情感、理解到的思想、感悟到的形象,僅此而已,只是自己一個人的積累。一群人讀書,則是“一個球”,能讀出書的寬度、廣度、深度。在共同閱讀、相互碰撞中,讀者不但能找到更多的閱讀方法,還能聽到更多不同的觀點。這樣,能打破“我”的閱讀邊界 ,讓生命充滿張力、活力,這是生命成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只有把課外讀物融入課堂教學,才會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一、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概念
什么是1+N單篇閱讀融合課呢?1+N單篇閱讀融合課是指在學習一篇課文時融入一篇或多篇課外文章,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強化語文閱讀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課堂教學形式。
二、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教學目的
1+N單篇閱讀融合的課堂教學,要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融入一篇或多篇課外文章,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1+N單篇閱讀融合課有兩個目的:一是擴大閱讀量,課外文章的融入不僅能開闊學生的眼界,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認知;二是強化語文要素訓練。統編語文教材為構建一套語文能力發展體系,將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散到各個年級的各個單元中,作為單元語文訓練的主線、明線,指導課堂教學。只有按照教材編排,把這些語文要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地進行落實,才能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穩步提升。1+N單篇閱讀融合課既能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量,又能豐富教材內容,讓學生更牢固地去掌握語文要素。
三、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教學范式
(一)融入文章
現以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鏡子”;語文閱讀要素為“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圖畫的內容寫清楚”。很明顯,這一單元的教學就要圍繞寓言故事展開。教材根據語文要素共安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共四篇課文,旨在以課文為范例,教會學生讀懂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這一體裁,是繼三年級上冊童話單元之后,第二次出現的文體單元。從學習內容上判斷,本單元主要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兩個學習任務群。在學習任務設計時,教師綜合這兩個學習任務群的要求,結合單元內容和學生實際來考慮選文。根據課文的特點,教師分別將《智子疑鄰》《鷸蚌相爭》《赫爾墨斯和樵夫》《鵝》四篇課外文章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深入閱讀。
(二)融入方法
1.逐篇融入。《守株待兔》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則文言文。在教學時,教師融入同樣是文言文的古代寓言故事《智子疑鄰》;同樣,在教學《陶罐和鐵罐》時,融入《鷸蚌相爭》,在教學《鹿角和鹿腿》時,融入《赫爾墨斯和樵夫》,在教學《池子與河流》時,融入《鵝》。
2.整體融入。在完成《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等四篇課文的教學后,整體融入《智子疑鄰》《鷸蚌相爭》《赫爾墨斯和樵夫》《鵝》四篇課外文章。精讀課文主要發揮范例作用,重點教給學生讀懂寓言故事的方法;略讀課文以及所融入的四篇文章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展開自主閱讀,牢固掌握閱讀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這樣,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發揮合力,實現學生寓言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
1+N單篇閱讀融合課強化了語文要素訓練,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了學生的認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選文原則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教材選文要體現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要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在進行1+N單篇閱讀融合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文章。
(一)考慮文章的價值觀、引領性
語文教育名家曹明海曾說:“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構成。”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等方面,語文學科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胸懷文化自信之天,腳踏語言運用之地,以思維能力為內驅,實現審美創造,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語文學科要在“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方面顯示出自己的優勢,擔負起更重要的責任。因此,在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選文上,要優先考慮選文的價值觀、引領性。
(二)契合年段的教學目標要求
1+N單篇閱讀融合課在選文時,要準確把握語文新課標對不同學段提出的目標要求,明確什么樣的選文才適合學生學習。如,語文新課標對第一學段提出的目標要求是“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在第一學段進行1+N單篇閱讀融合課教學時,就要選擇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等。對第二學段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并講述革命故事、愛國故事、歷史人物故事”“閱讀描繪大自然、表現人類美好情感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閱讀富有想象力和表現力的兒童文學作品”。因此,在第二學段進行1+N單篇閱讀融合課教學的時候,就要選擇革命故事、愛國故事、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如果拔高要求,選擇難度太高的選文,學生是很難完成的,就達不到學有所獲的目的。
因此,教師要把握語文新課標要求,做好學情分析,從學生的年段特點、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等方面出發,選擇適合的文章。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從單元內容和教學目標上可以看出,它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根據課程目標要求,教學時我們選擇了《鴨子騎車記》《母雞蘿絲去散步》《猜猜我有多愛你》三本繪本。這些繪本與語文新課標所提示的學習內容高度一致;從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來看,其與教學目標也一致。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策略,將文字轉化為可知可感的形象,通過想象來欣賞富有童趣的語言和形象。這樣,學生在體會故事有趣的同時,就會感受到語言的表現力,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掌握預測的閱讀策略。
(三)契合單元語文要素
單元語文要素是從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提出的,內容比較具體。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人文主題是“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語文要素是“一邊閱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嘗試續編故事”。單元語文要素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抓手,也是1+N單篇閱讀融合課選文的重要依據。契合單元語文要素的選文,是對教材內容的延伸與拓展,能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在教學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融入《鴨子騎車記》《母雞蘿絲去散步》《猜猜我有多愛你》三本繪本。這三本繪本同課文一樣,都采用反復的手法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繪本各部分情節相似,為學生預測故事的發展、續編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引導,便于教師進行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
(四)兼顧教材單元的人文主題
統編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除了語文要素,還有人文主題,貫穿單元的每篇課文。依托人文主題,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選擇相同主題的各種文章組合在一起,方便教師展開主題學習。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看花兒跳舞,聽星星歌唱”。選編的四篇文章《賣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會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塊奶酪》都充滿想象,讓學生感受到想象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選擇《拇指姑娘》《海的女兒》《白蝴蝶》等童話故事,組成1+N單篇閱讀融合課,引導學生展開廣泛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兼顧文章體裁
在選文時,我們還要兼顧文章的體裁。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排了四篇童話,在進行1+N單篇閱讀融合課教學時,我們就要選擇童話故事,如《白蝴蝶》《一只喜歡流浪的碗》《小鳥和牽牛花》等,以幫助學生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使學生“乘著想象的翅膀,游歷奇妙的童話王國”。
五、1+N單篇閱讀融合課的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判斷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從而落實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在1+N單篇閱讀融合課教學中,我們設計課堂評價表(見表1),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總之,統編語文教材比起以往其他版本的教材,雖然更加注重課外閱讀,但閱讀量還是不夠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加大課外閱讀指導力度,嘗試把一些課外文章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在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語文要素,從而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淑芬.不一樣的語文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懷源.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理論與務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李懷源.小學語文單元整體課程實施與評價[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