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流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怕學生學的不夠到位,而在上課前,總會或多或少地加以提示、引導,以求學生學的更扎實,更充分些。我個人認為,這樣做,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沒有發揮思維的空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局面。那么,如何尊重學生的個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還學生一個展示個性的空間。
我們的學生很幸運,因為他們生長在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改革開放新時代。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看成是學生探究的地方,還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那么學生的主體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就得不到發揮,個性的發展也得不到實現。在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多與學生交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試著走進學生的心靈。課堂上,我們教師常常這樣說:“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嗎?”“這種計算方法不錯,能與大家分享嗎?”“你需要什么幫助?”……這樣的親切話語,無形中產生了一種感染學生的力量,使學生之間有一種凝聚力,學生觀察、想象、思維才能異常活躍,學習熱情也會高漲。只有學習的積極性能充分調動起來創新的思維才會不斷的升華。這樣,學生才會把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展示出來。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設計了驗證活動,以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完成學習任務。匯報時,老師問:“你有什么發現?可以跟大家分享交流嗎?”“誰還有補充?”“誰來幫幫他”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匯報后,其他學習小組成員可以提出質疑,展開討論,讓其他同學的個性也得到展示。
二、給學生一個有“個性”的學習情境。
學生學習不只是片面接受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和經驗,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去親身體驗和實踐,擁有建構知識的過程和感受,而不僅僅是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積極為學生提供自我體驗、自我展示的學習情境。
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一課時,先創設以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幫老師設計一種用包裝紙包裝禮品盒的方案,要求學生設計的方案既美觀又用料最少。通過實驗、交流得出,只要把長方體的六個面包住就是用料最少,從而知道,求最少包裝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如何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情境:讓學生獨立計算出禮品盒的表面積,算完后,小組交流自己的方法。通過匯報,出現了很多種不同的算法:有分別求出六個面的面積再加起來的;有算出前面的面積乘2,上面的面積乘2,左面的面積乘2,最后把積加起來的;有求出前、上、左面積的和再乘2 的。這就是“個性”學習的結果。雖然方法很多,但我并沒有及時的優化,而是繼續創設一個讓學生展示個性的情境:通過計算一道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練習,做完后,學生回報。然后老師問:“我不明白,剛才不是有很多方法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嗎?現在為什么這么多同學喜歡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自己來總結比較簡捷的計算方法。
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讓個性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讓個性自由放飛。
學生始終是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參與者。俗話說的好:十個手指有長短。學生各人的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因此,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學習方式,教師在適當的引導。
如我在教學“雞兔同籠”一課,在解讀了題目的意思后,問:想一想,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把你的想法,你的思考過程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出雞兔的只數,并把方法在小組上交流,說一說你探究的結果,雞、兔各有幾只?你是怎樣得出結論的?最后集中匯報,有畫圖法、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這樣,既讓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又能明白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因此,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并在教育教學中成功利用這些差異,讓學生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總之,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不斷為學生創造各種條件,善于引導學生獨立體驗和思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飛揚,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