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浩
摘要
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借助于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科學教師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實踐,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因此,在本文的論述內容中,筆者闡述了初中科學教育現狀,有針對性的給出了初中科學精準教育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
一、精準教學的涵義及特點
在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他首次提出了精準教學的概念。從廣義角度來看,精準教學是一種可控操作條件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精準、準確的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結合教學要求為學生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1]。相比于其他的教學模式來說,精準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關注,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首先,精準教學需要教師全方位的掌握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這些內容融會貫通,融入到學科課堂教學活動中。這種極為細化的教學活動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其次,精準教學要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教學鼓勵,也就是說,當學生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給予口頭獎勵或物質獎勵,而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需要及時糾正,避免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
二、初中科學教學現狀
科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習了解科學學科的基本知識有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輸出更多的優質人才。在本章的論述內容中,筆者就國內初中科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了解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科學教育實施設備不全
科學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它需要一定的教學設備。科學教育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的教育,這些學科的實驗性較強,僅僅依靠理論知識講解很難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教學感受[2]。因此,科學教育實施設備是實現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的重要基石。然而,就當前國內相當一部分初中科學教育來說,學校為科學教師配備的實驗設備相對較少,科學教師實施設備不全,教師只能利用課本中的內容進行知識講授,這不僅增加了初中科學教育的難度,同時,也使得初中學生喪失了對科學學科學習的興趣。
(二)科學教師知識層面有限
科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這就要求初中科學教師需要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就當前相當一部分初中科學教師而言,他們的知識層面有限,難以勝任初中科學的教學工作。對于初中科學教師來說,如果他們的知識層面較窄,不能全面了解科學學科的知識,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很難清楚簡單的回答學生的問題,給學生留下了更大的困惑,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在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中,科學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解答學生疑問,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而如果科學教師只了解片面的學科知識,不能全面的掌握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勢必會出現教學問題,這會嚴重降低科學學科的教學效率。
(三)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
科學學科是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如果教師僅僅依靠理論知識教學,很難提高教學效率。初中科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然而,在國內的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除了課堂交流時間之外,初中科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相對較少,科學教師將教學工作當作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沒有傾注更多的心血,這種死板枯燥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3]。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排斥科學學科,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
為了更好的推動初中科學學科教學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完善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的科學教學環境。
結束語
選擇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選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是實現精準教學的重要基石。就初中科學精準教育教學策略來說,初中科學教師需要提高自我的科學素養,善用各種教學工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提高科學課程授課效率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當前,國內初中科學教學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還沒能實現科學精準教育工作。為此,在本文的論述內容中,筆者闡述了初中科學教育現狀,有針對性的給出了初中科學精準教育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華小蔚. 淺談初中科學精準教學的實施策略[J]. 新課程(中學), 2017.
[2] 陶大志. 淺談初中科學課堂開放教學的實施[J]. 中學時代, 2014(2):95-95.
[3] 周毅. 基于大數據的初中數學精準教學[J]. 福建中學數學, 2018(3).
[4] 張新慧. 真實科學個性適度——談文本解讀的精準化[J]. 初中生世界, 2017(4):21-24.
[5] 王有新. 關注實驗細節,實施精準實驗[J]. 數理化解題研究, 2017(2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