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梓莘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5-0062-06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琵琶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音色,被稱為“彈撥樂之王”。琵琶通常有四根弦,在中國音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廣泛應用于民間音樂、戲曲、古典音樂等領域。本文聚焦于琵琶曲《龍船》的三個版本,并著重探討它們的背景、演奏技術、結構特點等方面的異同。通過對比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曲目在不同演奏者和時期間的演繹方式和藝術風格,然后深入分析每個版本的背景和演奏技術,從而揭示其獨特之處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琵琶? 龍船? 張步蟾? 華彥鈞? 林石城
琵琶作為我國民族樂器之一,具有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音色特點。其演奏技法包括右手的彈、挑、劃、掃、拂、撇、輪、搖、摭分、勾打、拍、提等,以及左手的吟音、泛音、滑音、捺、帶、擻、絞弦、并弦等。這些技法的靈活運用為琵琶演奏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和想象空間。《龍船》作為一首經典的琵琶曲目,正是通過巧妙運用這些演奏技法,使得音樂生動且充滿韻味。因此,在演奏《龍船》時,應該注重技巧的練習和掌握,以達到更高的演奏水平。
一、琵琶曲《龍船》的背景分析
琵琶曲《龍船》作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珍貴遺產,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首琵琶大曲,更是對中國南方吳越地區端午節慶祝活動的生動描繪。在江南地區,端午節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人們通過各種儀式和習俗來紀念這一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雖然紀念屈原的說法廣為流傳,但根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研究,以及古籍記載和考古證據,端午節的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的圖騰祭祀活動。這一節日比屈原的故事更早,后來逐漸與屈原的愛國故事相結合,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端午節文化。在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等,以此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吳越民族的傳統文化。
《龍船》作為端午節的代表性音樂之一,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歡慶的重要音樂節目。在琵琶演奏者的手中,這首曲目不僅展現了技巧的高超,更融合了豐富的思想情感。目前流傳的《龍船》琵琶曲有三個主要版本:張步蟾傳譜(張正秋改編,林石城記譜整理)、華彥鈞演奏譜(曹安和記譜)和林石城演奏譜。每個版本都呈現出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表現方式,反映了不同演奏者對這一曲目的理解和演繹。
因此,在深入探討琵琶曲《龍船》的演奏技巧、音樂結構和思想情感特點時,人們不僅可以欣賞琵琶音樂的精湛技藝,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琵琶曲《龍船》的演繹不僅是音樂的享受,更是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和傳承。
二、三個版本介紹
雖然現在存在許多版本,但追溯琵琶曲《龍船》的創作者可追溯至清代浦東派琵琶演奏家陳子敬先生(1837—1891年)。陳子敬,字希夷,生于南匯縣橫沔,是鞠茂堂的親傳弟子,被譽為浦東派琵琶的杰出大師。他以模擬鑼鼓的琵琶曲而聞名,尤其在清光緒年間備受醇親王垂青,曾受邀入宮教授琵琶。光緒皇帝賜其“天下第一琵琶”的美譽,以表彰其卓越的藝術成就。《李氏琵琶譜》中記載了許多由陳子敬校訂的曲目,如《陳隋》《將軍令》《龍船》等,他還創作了江南絲竹名曲《鑼鼓四合》。另外,傳世的《陳子敬琵琶譜》抄本也廣為流傳,為后人傳頌。由于其高超的技藝,陳子敬吸引了京、滬、江、浙等地許多學藝者,其中包括倪青泉、沈浩初等,其弟子們也以精通《龍船》而聲名鵲起。
然而,盡管陳子敬和他的弟子們擅長演奏《龍船》,但由于當時的條件和傳統慣例限制,大多數演奏技巧的音高和時值并未有明確的曲譜記錄,而是口傳身教。直至林石城先生從陳子敬的兒子陳文甫及其弟子處學得《龍船》的結構、演奏技巧和動作示范,才揭示其獨特的循環體曲式,即一段鑼鼓一段樂曲,再一段鑼鼓一段樂曲。隨后,林石城先生編寫了《龍船》的琵琶曲譜,從而使其流傳開來。
張步蟾(1900—1979年)是中國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是陳子敬的弟子。他對琵琶音樂的推廣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張步蟾傳譜的版本中,林石城負責整理琵琶曲譜,并加入一些自己的創作元素。林石城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琵琶演奏家,他的演奏展現了技巧的精湛和情感的深厚。張步蟾演奏譜版本與陳子敬的原版最為接近和形似。
華彥鈞(1915—1993年)被譽為“琵琶泰斗”,是我國著名琵琶家、教育家,他對琵琶演奏技巧和音樂風格的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在華彥鈞演奏譜的版本中,曹安和負責記譜。曹安和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和作曲家,他致力于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華彥鈞曾多次親自聆聽張少蟾等人演奏《龍船》,因此他的版本與陳子敬的十分相似。然而,由于華彥鈞主要憑借耳悅心靈的感受而非直接學習,所以他的演奏中融入一些個人的即興創作元素。
林石城(1924—1976年)是琵琶演奏領域的知名人物,他有著出色的技藝和深厚的造詣。這個版本的《龍船》是由林石城整理,記錄了張步蟾祖孫三人的演奏內容,并進行創作和演繹,呈現出獨特的演奏風格,以及對曲目的深入理解。
三、三個版本音樂比較
通過深入探究,《龍船》的三個主要版本皆出自陳子敬的原創,但呈現出同宗異形的特點。這一現象不僅反映出中國古代民間音樂傳承的特殊方式,而且凸顯了民間藝人們在音樂傳承中的努力和創造。但受限于時代條件和技術水平,這些民間藝人缺乏科學規范的記譜方式,往往只能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音樂,致使每個版本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表1所示。
(一)張步蟾傳譜版《龍船》
張步蟾傳譜版的《龍船》因其現代感和高技術要求備受關注。這一版本由張正秋進行改編,林石城負責記譜整理。在保留傳統琵琶曲風格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使曲目更加豐富多樣,且具有現代氣息。演奏者需要熟練掌握琵琶特殊的演奏技巧,以展現琵琶獨特的音色和音域優勢。林石城對曲譜進行了精準整理,要求演奏者具備高超的技術水平,從而使演奏更具有挑戰性和表現力。
1.演奏技法特點
此版本最典型的技法是雙音技法。雙音技法是指演奏時利用左手和右手同時彈奏兩個不同的音符,包括雙彈、雙挑、摭、分和扣等技巧。這些技法能夠通過左右手的協調配合在琵琶上產生雙音效果。雙音技法的運用可以增強旋律的節奏感、活力和立體感。在樂曲中,雙音技法常常被用來加強旋律的重音或改變重音位置。當雙音技法被有節奏地應用時,可以賦予旋律一種特殊的渾厚、平穩、均衡的效果。
在這個版本的《龍船》中,采用彈分的后半拍雙音技法。這種技法讓演奏者在一四弦和一三弦上的“分”音中有意識地突出空弦音,以凸顯節奏特點。這樣做可以加強旋律向前推進的動力,就像劃船的人們同心協力、動作一致。同時,這種技法還能使整個樂曲更具有節奏性、活潑性和立體感。
此版本在保留傳統琵琶曲風格的同時,賦予曲目更豐富的層次感,通過獨特的演奏技巧展示了琵琶獨有的音色和音域優勢。演奏者需要準確把握節奏和力度,從而體現出對琵琶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達。
2.音樂結構特點
該版本中,每個部分都設有清晰的小標題,以使結構更加明確。
“開篇”即描繪了龍船活動前的場景,張步蟾傳譜版采用由鑼鼓點構成的“船會”和“花六板”的曲牌,其中“船會”開頭的散板部分被視為樂曲的引子。
“主體”部分展現了番花式循環特性的核心內容。該版本中幾段鑼鼓始于相同的鑼鼓點,但隨后采用不同的節奏變化。
“尾聲”可以是簡短的結尾,也可以由多個曲牌和鑼鼓組成,形成整曲的高潮部分。
3.思想情感特點
張步蟾傳譜版的《龍船》因其現代感和前衛的演奏風格而聞名。他通過大膽改編和創新的琵琶演奏技巧,使這首古老的曲目煥發出更年輕活力的魅力。張步蟾的演奏充滿激情和張力,讓人仿佛能夠感受到琵琶音樂的時代張力和現代氣息,展現了一種嶄新的音樂魅力。林石城對譜曲進行整理,使演奏更規范化和精準,同時也更具挑戰性,要求演奏者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他的整理工作增強了演奏的指導性和表現力,并提升了整體曲目的藝術水準。
這個版本的《龍船》不僅展示了傳統琵琶曲的優美風格,而且融入現代元素,呈現出新穎而獨特的表現形式。演奏者需要通過精湛的技術和深厚的情感,將曲目演繹得生動鮮活,引人入勝。張步蟾傳譜版的《龍船》在琵琶音樂領域中獨樹一幟,為琵琶曲的發展和傳承作出積極貢獻,也給廣大聽眾帶來更多音樂享受和思考的機會。
(二)華彥鈞演奏譜版《龍船》
華彥鈞演奏的《龍船》譜版展現了深沉的古典氛圍和獨特的音樂風格。該版本由曹安和編寫,融入更多傳統元素,凸顯了華彥鈞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表達方式。演奏者需要準確把握每個音符的力度和節奏,體現了華彥鈞對琵琶曲的情感表達和內涵展示。他的演奏充滿匠心,通過豐富的音樂表達和情感詮釋,觸動聽眾心弦。在這個版本中,華彥鈞展現了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內涵。他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使得琵琶曲更具有時代感和藝術價值。華彥鈞注重細節處理,每一個音符都演繹得準確且有力,展現了他對音樂的高度專注和技術功底。他的表演不僅是簡單的演奏,更是對音樂的詮釋和表達,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流露。
1.演奏技法特點
此版本最典型的演奏技法是掃弦和輪指。第一部分的引子以“三通鼓”作為開場,運用掃弦、彈面板和三指輪等技法。速度忽快忽慢,起伏不平,生動地展現了賽龍之前歡快熱鬧的場景。第二部分則運用彈分的后半拍雙音技法,其中三弦是空弦音,在演奏時可以有意識地突出它,以凸顯這種節奏型特點,增強旋律動力。可以將其比喻為人們比賽時齊心協力劃船的動作。樂曲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單掃空弦技法,猶如鑼鼓段中的“鑼聲”。掃弦時動作要干脆敏捷,確保四根弦的聲音平衡一致,右手指甲觸弦不宜過深,這樣掃弦出來的音色才會富有彈性。最后一部分幾乎全程采用滿輪指法,這在日常的樂曲中較少見到。輪指時要特別注意突出外弦旋律,以描述人們觀看龍船競賽后興高采烈回家的心情。
2.音樂結構特點
此版本的“頭”為“起鬧”一段,是以鑼鼓點構成,為樂曲的引子。
中間幾段鑼鼓都以相同的鑼鼓點開始,之后再接不同的鑼鼓點,具有十番鑼鼓和江南絲竹中常用的“合頭”特征,也在二、四段旋律最后以鑼鼓點做結尾,二者都形成類似“合尾”的效果。
華彥鈞演奏版的七、八兩段并未將其作為主體部分再次循環,而是作為全曲的“尾”部,直接結束。
這首曲子由幾首民間小調和鑼鼓點結合而成,曲調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它以熱烈歡騰的鑼鼓節奏為主題,穿插著吹打旋律,使整首樂曲聽起來活潑歡快、氣氛熱烈。根據《阿炳曲集》的樂曲說明,其中包含的段落數量稱之為龍船的條數。
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樂曲一開始模仿“三通鼓”,同時融合鑼鼓點的特征,在琵琶上運用這種混合節拍非常有趣。第二段采用彈與分的組合手法,演奏出無錫民歌《下盤棋》的音調。緊接著使用煞音模仿鑼鼓的悶擊效果,然后交替演奏民歌旋律和鑼鼓聲,形象地展現第二和第三條船。最后一段采用滿輪演奏,模仿鑼鼓的喧鬧氣氛,音調和旋律來自絲竹樂曲《玉娥郎》片段,通過逐漸加快的形式將音樂推向高潮。
3.思想情感特點
華彥鈞演奏的《龍船》譜版注重保留古典琵琶曲的傳統韻味,演奏風格沉穩內斂,充滿古典主義氣息和韻味。他通過對音色和節奏的處理展現了對傳統琵琶曲的深厚理解和把握,使整個演奏更具有古典主義美感和內涵。
華彥鈞是一個倔強、剛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他通過音樂作品表達了憤慨、不滿與無奈等很多情緒。他的演奏充滿匠心和深度,通過琵琶的音色和技巧將曲目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沉浸其中。他不僅注重技術的完美呈現,更加注重情感傳達,使整個演奏過程充滿生命力和魅力。他的音樂表現了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道德、正義、民族意識、無畏氣概、犧牲精神,成為我國音樂史上杰出的音樂家之一。
總體而言,華彥鈞演奏的《龍船》譜版不僅展現了古典主義韻味和獨特的音樂風格,還融入更多的古典元素,為琵琶曲的發展和傳承作出積極貢獻。這個版本的曲譜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準確把握力度和節奏感,展現出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表達方式。華彥鈞的演奏風格充滿匠心和情感,通過豐富的音樂表達和情感詮釋,使整個演奏更加動人心弦,引人入勝,給觀眾帶來了音樂上的享受和思考。
(三)林石城演奏譜版《龍船》
林石城是當代琵琶演奏領域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演奏譜版《龍船》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音樂表達力。在這個版本中,林石城注重保留傳統琵琶曲風格的同時,又融入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使得整個演奏充滿新意和活力。
1.演奏技法特點
作為資深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以其豐富的琵琶技巧和獨特的演奏手法而聞名。他的演奏風格穩重大氣,富有表現力,注重音樂的情感表達和內涵展示。
林石城演奏版本主要善于運用各種演奏技法,如:指法、掃弦、泛音等,使每個音符都充滿生命力,并通過巧妙的演奏技巧展現出琵琶的獨特魅力。他的指法靈活多變,能夠在琵琶的四弦上展現出豐富多樣的音色。而掃弦技法則能夠產生連續的音響效果,增強曲目的層次感和動感。通過對琵琶音色的巧妙運用和對節奏的精準掌握,林石城能夠將《龍船》這首曲子演繹得淋漓盡致,展現出他對音樂的高度專注和技術功底。
除此之外,林石城還善于運用泛音技法,通過輕柔的演奏手法在基本音符上產生共鳴音,另外,他在演奏中還常常使用滑音、顫音等技法,使琵琶的音色更加豐富多樣,給人以獨特的聽覺享受。
2.音樂結構特點
首先,林石城演奏譜版的《龍船》音樂結構采用的是循環體形式,即通過重復和變化來構建整個曲目結構。這種結構使得不同的樂段相互呼應,形成統一而連貫的音樂整體。
其次,林石城演奏譜版在過渡部分運用巧妙的銜接技巧。這些過渡部分起到橋梁的作用,將一個樂段與下一個樂段有機地連接起來,使音樂流暢過渡,不顯突兀。
再次,林石城演奏譜版還展現了反復發展的特點。主題或旋律在不同的音高、節奏或和聲上進行演變和發展,以凸顯音樂的層次感和豐富度。
最后,結尾部分巧妙地運用鑼鼓點的節奏型,營造出歡騰高漲的氛圍。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整個樂曲在結束時達到高潮,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3.思想情感特點
林石城演奏融合傳統與個性,他的演奏風格穩重大氣,富有表現力,注重音樂的情感表達和內涵展示。林石城的琵琶演奏技術嫻熟并且多樣,他擅長運用琵琶的各種技巧和演奏手法,使得演奏更加富有層次感和技術含量。他的演奏不僅在風格上保留了傳統琵琶曲的特點,而且加入自己的音樂理解和表達方式,使得整個演奏更加具有個性和深度。
林石城的演奏風格以穩重大氣著稱,他注重音樂的情感表達和內涵展示。通過對每一個音符的處理和演繹,林石城能夠將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打動聽眾心靈,讓人仿佛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流露。
總體而言,林石城演奏譜版《龍船》展現了他作為琵琶演奏家的獨特魅力和才華。這個版本不僅在技術上展現了林石城的高超功底,更在藝術表達上展現了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表達方式。通過欣賞林石城的演奏,觀眾能夠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愉悅和震撼,體會到琵琶曲的美妙與魅力。林石城演奏版《龍船》無疑是一次音樂盛宴,讓人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得到心靈的洗滌和啟迪。
四、結語
《龍船》展示了琵琶音樂的多樣性和吸引力。每個演奏者通過獨特的風格和技巧賦予這首經典曲目新的生命和意義。無論是張步蟾傳譜版的現代感、華彥鈞演奏譜版的古典雅致,還是林石城演奏譜版的個性創意,都展現出不同的音樂魅力,豐富了聽眾的音樂體驗。
張步蟾傳譜版的《龍船》突出現代琵琶演奏的技巧和活力。他以獨特的指法和節奏感演繹這首曲目,呈現出琵琶音樂的生動和現代氣息。
華彥鈞演奏譜版則更注重傳統琵琶音樂的韻味和內涵。他的演奏充滿深情和內斂,通過細膩的音色和慢速的演奏展現出琵琶音樂的古典美。
而林石城演奏譜版則在傳統與個性之間取得平衡。他的演奏融合傳統技巧和現代元素,呈現出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魅力。
綜上所述,每個版本的《龍船》都有其獨特之處,都演繹展示了琵琶音樂的豐富多彩和無限魅力。不同的版本在技術、結構和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各自不同的魅力,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方式。琵琶曲《龍船》的多版本演繹豐富了這首曲目的內涵,也為聽眾帶來更多的音樂享受和思考,展現了琵琶音樂的多重魅力,豐富了聽眾的音樂體驗,也使人們更深入地欣賞和理解琵琶曲《龍船》的魅力,為人們帶來無盡的感動和享受。每一個版本都為這首經典琵琶曲注入新的生機和意義,使得這首曲目在不同的演繹中展現出無限的魅力和韻味。
參考文獻:
[1]徐冬梅.試析琵琶曲《龍船》的結構特征及其文化內涵[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70-72.
[2]范天嬌.琵琶獨奏曲《龍船》的音樂文化特征[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19年.
[3]洪強.鑼鼓絲竹歡 四弦江南染——琵琶曲《龍船》的三個版本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7年.
[4]孟璐.琵琶曲《龍船》運用的演奏技法分析(上)——琵琶曲《龍船》三個版本中運用的基本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音樂,2009(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