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維娜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5-0171-06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應當密切關注兩個基本點:一是藝術與鄉村的關系,二是三個“本土化”原則。鄉村藝術建設的現實意義,不僅在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于助力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筆者選擇寧波地區東、西、北三個區域的代表性特色鄉村,探索藝術鄉村建設是如何站在村民的立場,立足鄉村實際,密切聯系村民,以挖掘鄉村獨特的精神內涵為核心,結合自然環境,進行在地性藝術創作,并通過鄉村藝術建設實現鄉村文化與經濟的繁榮發展的。具體到實踐層面,推進鄉村藝術建設既要多主體聯動,挖掘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在地性的藝術創作,也要引導相關專業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的藝術實踐中,還應當利用新媒體講好鄉村故事。只有多措并舉、綜合施策,鄉村藝術建設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關鍵詞】鄉村振興? 鄉村藝術? 精神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寧波市教科規劃(終身教育)專項課題成果,項目名稱:村藝盎然藝術鄉建賦能共同富裕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22YGHZS-YB16。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一段時間以來,鄉村產業、農業經濟始終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與熱點,但文化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處于相對滯后、弱勢的邊緣狀態。這既不符合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系統性要求,也無助于暢通城鄉要素及促進城鄉融合。只有加快推進鄉村藝術建設、形成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鄉村振興戰略才能從藍圖照進現實,才能切實實現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核心內涵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最基礎、最核心的內涵主要包括兩方面。
其一,藝術與鄉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彼此成就的。鄉村是根基,是藝術創作的舞臺與渠道;藝術是動力,它利用自身的創新性、創造力、創意性作為“杠桿”,來“撬動”鄉村固有的生產生活形象建設,使之從相對陳舊落后的狀態躍升至更具時代特色和藝術風貌的新境界。藝術與鄉村的結合共同構建起更高水平的審美共感形式。作為承載藝術的根基之地,鄉村將經歷從物質到精神的蛻變與升華;作為創新與創造的內生動力,藝術和藝術家在與鄉村的融合中逐漸從體驗者轉變為參與者、合作者。
其二,藝術助力鄉村始終秉承三個“本土化”原則,即資源本土化、要素本土化、路徑本土化。資源本土化,是指鄉村藝術建設所需要的資源始終是鄉村本土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這既取決于鄉村自身文化、民俗、民情的區域屬性,也是鄉村藝術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要素本土化,主要指人員要素、技術要素、制度要素等均需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任何脫離本地屬性、特點、需求的要素不僅難以長久,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鄉村藝術建設的可操作性。路徑本土化,則指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植根于鄉村固有的風土人情、民俗傳統,確保現代藝術創作既源于鄉村,又屬于鄉村、融入鄉村。這也是避免鄉村藝術脫離現實,出現假、大、空等風險隱患的現實路徑與可行性措施。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重要意義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積極推進鄉村藝術建設,能夠體現出多方面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和美鄉村建設,還可以拓展農村經濟的范圍。這些重要意義需要形成正確的認識。
(一)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蕭伯納指出:“藝術是我們給自己做的一面鏡子,用有形的物質映照無形的思想。我們用玻璃鏡子照自己的臉,用藝術作品照自己的靈魂。”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藝術都是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文學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戲曲藝術……這些傳統藝術形式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歷程。進入新時代后,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現代藝術則成為更具時代特色的藝術形式與內容。而當信息技術全面普及,互聯網更加成為多元藝術文化深度推廣與應用的最強助力。可見,藝術的價值無可比擬、無法替代。
按照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實現最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后,人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更多精神層面的需求,譬如安全感、社會交往、情感、尊重等。而藝術與審美不僅普遍滲透在以上各種高層次需求之中,還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最具創造性的部分。從這一角度講,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重要價值及現實意義之一,就是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比如,越來越多的鄉村中出現了小型圖書站、微型閱覽室。又如,在節日或慶典中還有廣受歡迎的傳統戲曲節目等,這些都是撫慰人心、潤澤思想的精神食糧。即便地處偏遠、勞作辛苦,鄉村村民也能在愈發多樣的藝術形式中獲得放松與愉悅。
(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與城市藝術建設一樣,鄉村藝術建設也涉及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不少藝術活動依然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譬如圖書館、音樂廳、電影放映室等。這些硬件基礎設施不僅構成了鄉村藝術建設的客觀組成部分,也成為鄉村治理體系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諸如閱讀、音樂、舞蹈、影視等藝術形式才能有服務于鄉村的平臺和載體。而基礎設施的構建與完善顯然超越了藝術建設領域,這將在更大程度上提升鄉村治理機制與模式的完整性、全面性,也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提升鄉村治理的系統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進而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
(三)拓展、創新農業經濟范圍和形式
藝術是跨越多個專業,覆蓋社會各領域、各層面的復雜活動。藝術也是廣大基層民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總結與提煉,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創作在本質上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基于藝術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既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也是社會生產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的歷史必然。而藝術的跨界融合決定了鄉村藝術建設可在更大范圍內、更深層次上促進農業的創新發展。換言之,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又一重要意義就在于拓展、創新農業經濟的范圍和形式。譬如鄉村文旅,這是近年來文化旅游產業最具生機與活力的部分。仿佛在一夜之間,“稻田畫”“麥田畫”等紛紛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鄉村大地上,原本平淡無奇的土地轉眼間成為吸引越來越多游客的網紅打卡地。甚至影視創作領域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鄉村藝術建設的廣闊天地。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神筆馬亮》以喜劇的形式描繪了藝術扶貧的新圖景,其本質上反映的正是鄉村藝術建設引領和開拓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基本原則
推進鄉村藝術建設,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不能隨意而為。只有在一定原則下有目的、有方向地推進藝術建設,才能讓藝術在鄉村建設中體現價值,從而提升鄉村的藝術水平。具體來說,需要遵循以人為本和因地制宜這兩大原則。
(一)以人為本
藝術創作是人類創意思想的結果,也是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鄉村藝術建設是鄉村人在鄉村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活”的藝術。鄉村藝術建設不能脫離鄉村環境的現實性,且需要在村民的充分參與和密切接觸中保持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鄉村藝術建設需要在不同區域人民之間搭建起溝通交流的橋梁,也就是要在城鄉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推動情感與體驗的交織與疊加。因此,鄉村藝術建設需基于文化的共通性、情感的共有性探索適合大多數人的渠道與路徑,譬如鄉土情結、懷舊意識、人與自然的共生性等。
(二)因地制宜
經濟是基礎,藝術是上層建筑。鄉村藝術建設受到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加之區域間傳統文化、民風民俗民情的巨大差異,推進鄉村藝術建設還需始終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鄉村藝術建設應當最大限度地實現就地取材,也就是充分利用本土的原材料和基礎設施等,以實現降本、提質、增效。這是確保鄉村藝術建設行之有效、行穩致遠的核心戰略。另一方面,鄉村藝術建設務必植根于本土傳統文化,在立足于本地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加以時代化的演繹和創造。這是避免鄉村藝術建設“水土不服”的重要措施與策略。
(三)循序漸進
生活的現實左右著藝術的創造性。藝術的創造性也在推動和引領生活現實不斷朝著更高水平發展。鄉村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其固有的傳統文化基礎扎實、受眾穩定。這使鄉村藝術建設更加傾向于維持傳統而較少主動創新。但藝術創作顯然不能滿足于原地踏步,更多富有時代性的藝術創新也需要逐漸融入鄉村藝術建設整體架構之中。換言之,新時代鄉村藝術建設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逐步向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因此,循序漸進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又一基本原則。
一方面,鄉村藝術建設循序漸進的發展仍然需要不斷夯實硬件基礎設施,也就是在基層文化場館、文化活動中心等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持續提高建設質量與水平。另一方面,要著眼于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夯實鄉村藝術人才基礎。特別是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意回鄉創業就業之際,鄉村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引進年輕藝術人才,進而通過年輕藝術人才的新思想、新行為,加快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時代化、現代化發展。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主要路徑
(一)多主體聯動,挖掘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在地性的藝術創作
“藝術鄉建”是以文藝融入鄉村建設,重新建立人與人、人與鄉村、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效激活人的個體價值和鄉村資源價值,創新鄉村產業、美化鄉村環境、復活鄉村文明、助力鄉村治理,從而使鄉村獲得更高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獲得感”“幸福感”,進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從“藝術鄉建”重新鏈接人、鄉村、自然的復雜性可以發現,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全面、創新等根本特征涵蓋范圍廣泛,往往超出單個個體或少數群體的認識范疇,需要所有關聯方系統聯動才能游刃有余地應對。這就需要鄉村藝術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實行多主體聯動,挖掘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在地性的藝術創作。
比如,浙江萬里學院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于2021年6月與鄞州區橫溪鎮及鄞通集團開展合作,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共贏,協同發展”的基本原則,簽署了“一鎮一企一校”合作協議。各方著眼于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等項目,開展前期資料收集與現場考察,深入挖掘農村特色文化。同時,分階段、分步驟地拓展鄉村藝術建設關聯領域,包括鄉村藝術特色旅游、藝術文創產品開發與生產等。在此基礎上,鎮、企、校還將合作的觸角延伸到包括未來鄉鎮開發設計、戰略規劃、政策研究、科技創新等更多領域與層面。
從該案例不難發現,本土化原則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底層邏輯。只有堅持本土化原則,才能確保鄉村藝術建設的基礎扎實、受眾穩定,并在基層群眾更高認同感與接受度的基礎上實現有序實施與可持續推廣。同時,本土化也是在傳承優良傳統基礎上加強創新創造的核心與關鍵。廣大鄉村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相對單純,因而傳統藝術與歷史文化較少受到現代流行元素的侵蝕或破壞。這種純粹性有利于規避藝術作品面目雷同、模糊不清的缺陷與弊端。只要藝術創作與建設方面切實遵循本土化原則,推進鄉村藝術建設就有了更大的機會和條件提升其獨特性。這也是助力鄉村藝術建設優質高效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引導相關專業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進行藝術實踐
無論鄉村振興還是藝術建設,人的因素都是貫穿始終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過程中,年輕人越來越成為藝術創新與創造的中堅力量。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還需引導相關專業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的藝術實踐中。比如,加強鄉村與藝術院校的合作。藝術教育是時下不少大專院校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許多年輕學子比較熱衷和青睞的熱門專業。不過,藝術專業學習也是需要大量實踐鍛煉才能逐步積累經驗的漸進過程。而部分院校的藝術教育相對欠缺實踐機會與場地,這也是一些藝術專業學生在市場競爭中難以取得主動權與話語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廣大鄉村無疑是藝術教育與實踐最為廣闊的舞臺。尤其在一些相對偏遠的鄉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后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與老人。這不僅造成了鄉村文化藝術生活的單調乏味,還動搖了原本穩定牢固的鄉村傳統文化基礎。因此,鄉村與藝術院校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此類問題。
一方面,藝術院校可以通過送藝下鄉的方式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鄉村藝術生活貧乏的困境。另一方面,藝術專業學生可以通過在鄉村廣闊舞臺上的表演觀察生活、積累經驗、豐富閱歷。同時,純樸的鄉村環境也有助于藝術院校及其師生體驗生活,并在與廣大基層群眾的緊密互動中激發創作靈感、拓展創作渠道。這對藝術院校師生“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大有助益。
(三)以鄉村藝術環境美化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個問題不僅體現在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上,也體現在許多鄉村地區的生產生活環境依然存在“臟、散、亂、差”的不良狀態。“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需要從客觀層面著手,以藝術美化環境既是鄉村藝術建設最直接、最直觀的路徑與手段,也是以美麗環境帶動建設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
比如,2022年7月,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藝術分院組織了若干大學生隊伍,分別赴東錢湖、奉化、慈溪進行藝術實踐。其中一支學生隊伍圍繞“韓嶺古鎮 宋韻文化”的主題,為東錢湖韓嶺古鎮探索了一條更加立體的宣傳推廣道路。學生們經過全方位調研與分析,對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進行宋韻文化宣傳。他們拍攝制作了韓嶺民宿文化宣傳短視頻,并在新媒體平臺推廣。他們還對寧波東錢湖韓嶺古鎮當地的特色人文、網紅產品等進行深入挖掘,對文創產品進行設計包裝,并有針對性地在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宣傳。
又如,結合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加強藝術環境美化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鄉村文化旅游產業日漸成為鄉村振興的熱點與焦點。文化旅游產業要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既要有現代生活的實用性,又要有體現鄉村傳統與現代文化特色的藝術性。而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吸引外來資金的投入,也可以吸引包括大專院校等專業機構的參與。譬如,各地美院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寫生、文化支農、文化志愿服務等形式送藝術下鄉,將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描繪、制作在鄉村土地上。這些藝術作品不僅能夠扮美鄉村人居環境,而且還能成為鄉村文化旅游的點睛之筆。
(四)堅持鄉村藝術教育,持續夯實鄉村藝術建設人才基礎
鄉村藝術是鄉村群眾生產生活的總結與提煉,是人與環境互動產生的結果。然而,藝術也需要經過人的創造性勞動得以升華,這種創造及升華通常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引領,才能實現代際間的傳承與發揚。因此,堅持鄉村藝術教育,持續夯實鄉村藝術建設人才基礎不可或缺。比如,基層文化場館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宣傳教育的職責。許多鄉村地區欠缺藝術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源匱乏,特別是專業藝術教育人才隊伍基礎薄弱甚至缺失。這不僅是因為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鄉進城打工,也是因為不少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難以對藝術人才產生吸引力。
相比之下,基層文化場館不僅具有相對豐富、完整的藝術教育資源,而且與鄉村的聯系相對緊密。因此,基層文化藝術場館需要增強對鄉村藝術建設的主動服務意識,將推進鄉村藝術教育納入本職工作范疇。基層文化藝術場館可以通過送教育下鄉的方式為鄉村培養藝術人才,也可以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吸引基層民眾參與藝術學習,還可以通過辦展、表演等各種形式兼顧藝術與教育。
五、結語
2022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意見》的出臺,一方面說明新時代鄉村振興仍然在治理層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則說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間。而藝術建設無疑是最直接、最直觀地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措施與手段。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藝術建設既有豐厚、絢爛的資源稟賦,也不乏“高手在民間”的能人巧匠。但相對欠缺的是系統有效的規劃設計,以及更加富于時代氣息的藝術審美新創意。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就是要深化融合聯動、進一步暢通城鄉藝術要素流動。
同時,在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中,技術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潛在動能。技術賦能藝術不僅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將通過技術的快速迭代持續拓展藝術創新的廣度與寬度。同時,鄉村振興與藝術建設始終是與人的思想行為息息相關的活動。人的因素從根本上影響著鄉村藝術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也是推進鄉村藝術建設不可或缺的內生動力。只有從客觀到主觀、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層面綜合施策,鄉村藝術建設才能不斷挖掘鄉村本土藝術的潛在價值,才能實現內外力聯動之下的價值最大化。這既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有效推進鄉村藝術建設的可行性策略,也是新形勢下切實踐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汪漪,劉金峰.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及實現機理[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1(10):94-99.
[2]郭晨朋.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南方論刊,2021(10):87-90.
[3]王佳楠,劉國新.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文化建設主體之間的沖突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15):7-8.
[4]鄭瀟,任志祥.鄉村直播如何賦能鄉村振興——參與傳播視角下鄉村直播的多元主體與優化路徑[J].視聽,2022(01):140-142.
[5]孫霖霖,陳嘉哲,魏婉琪.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文化建設參與意愿——基于廣東省大學生意愿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01):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