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表演課程是研究生聲樂專業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提高研究生的藝術素養和表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歌劇表演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需要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歌劇表演課程改革中。本文基于課程思政視角,探究如何進行研究生歌劇表演課程改革,以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
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 ? ? ? ? ? ? ? ? ? ? ? ? ? ? ? ? 研究生歌劇表演課的特點
一、概念梳理、特點分析
課程思政是指在開展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全面發展。其內涵包括課程內容的思政性、課程教學的思政性和課程評價的思政性。它不是一門特定的課程,可以說是教育教學理念,也是教育思維模式的一種。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或下意識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有機融合,共同將其教授給學生。
二、研究生歌劇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將思政內容融入研究生歌劇課中是具有可行性的。這種融合不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素質和政治素養,而且還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歌劇這門藝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
目前,在網絡復雜環境中充斥著西方的價值觀、理念,部分研究生在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下會出現價值觀扭曲,還可能會引發政治信仰缺失等問題,不利于思想素質的發展、道德素養的進步。而在研究生歌劇表演課的教育環節中融入和應用課程思政理念,能夠針對目前學生思想、價值觀方面的問題,促使其綜合素質的進步、發展。
研究生歌劇課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涵蓋了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個領域。而思政內容則涉及政治、歷史、哲學等多個方面。因此,將思政內容融入歌劇課中,可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增強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能力。通過將思政內容融入歌劇課中,可以幫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歌劇作品的主題、情感和思想內涵。
通過對歌劇作品中的情節、人物形象、音樂表現等方面的分析,引導研究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同時也能促進他們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將思政內容融入研究生歌劇課中,還可以為研究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美育教育,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延續。
將歌劇片段中“思政”元素引入教學
紅色經典劇目可以為當代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正確的引領作用。“張前先生認為:音樂具有一種獨特的單純的表現方式,而這種單純的表現方式正好與情感,這種人的主體的單純性相吻合。基于人類情感共性的原理,音樂作為情感藝術,具有超越時空的‘同構特質。音樂可以跨越時空來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我們可以通過劇目表演課為媒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它記錄著各個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革命、建設、發展的過程。在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真真切切感受愛國情懷和國家發展的歷史脈絡,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回到歷史進行時,切身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族歌劇本身帶有強烈的地域民俗色彩、政治精神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它有著思政啟示作用,在平時的歌劇表演課中,我們不能將整部歌劇運用到教學中去,但可以選擇歌劇中的經典橋段和主題片段來進行教學,突出主題思想和核心內容。例如民族歌劇《沂蒙山》中的《再看一眼親人》《愛永在》;民族歌劇《拔哥》中的《熱烈而生,熱烈而死》等。最終目的是通過聲音和表演傳遞作品的感情基調,將這些經典唱段都具備課程思政的基本元素,在對學生進行作品表演能力提升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歌劇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似正常的教學流程,卻將學生拉入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中,人物情感的傳遞與表達既加深了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也讓學生對課程思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思政”目標為導向選擇教學內容
一、課程思政元素中忠誠教育為教育導向
忠誠教育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課題,它旨在培養個體對國家、社會、組織和領導的忠誠精神。在我國,忠誠教育被視為一項基本的國策,得到了廣泛重視。通過系統的忠誠教育,我們可以培養出具有高度忠誠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忠誠教育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多個方面。政治忠誠是核心,要求公民對國家政治制度、領導人和執政黨保持忠誠。思想忠誠是基礎,強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道德忠誠是關鍵,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文化忠誠是保障,倡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歌劇《江姐》選段《繡紅旗》,經典的民族歌劇《江姐》中的女主角江姐是當時共產黨員地下工作者,對黨忠誠的表現在其中的歌劇片段《繡紅旗》中江姐和獄友通過傳來的字條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大家歡欣鼓舞、激動萬分,甚至有的獄友喜極而泣,大家在共產主義事業勝利之時,拿出準備好的一面紅布,按照自己心目中五星紅旗的樣子,眼含熱淚地邊繡邊唱出《繡紅旗》這首詠嘆調。在給學生排練該片段的時候,經與學生們討論可以從江姐與沈養齋的對話開始表演。在國民黨對江姐嚴刑逼供的艱苦環境下,江姐抱著對黨忠誠的信念和必勝的決心,沒有對敵人透露任何有用的信息,沈養齋拿江姐沒辦法,只能出言不遜,言語間充滿對江姐、對共產黨人的譏諷和嘲笑,排練時要讓學生找到這樣一種“小人得志”的感覺,才能對比反襯出江姐的正面色彩。這一段落江姐的臺詞要說得有力度,是對反動派的蔑視,也是對新中國成立的必勝信心。下一段接到紙條收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語氣立馬突變,從嚴肅堅定變成有激動、有溫度。但是當時的規定情境是在渣滓洞的監獄中,學生表演時要注意在激動的同時壓低聲音說臺詞,獄友們亦如此表演,在對新中國“歡呼萬歲”的時候也要壓低音量飽含熱淚地說出來。演唱《繡紅旗》片段的時候要注意表演出江姐與獄友們喜極而泣的情感,可以邊演唱邊抹眼淚,邊繡紅旗邊互相鼓勵,以飽滿的熱情和對新中國成立的喜悅完成這首作品。類似經典的作品還有歌劇《黨的兒女》中的片段《天邊有顆閃亮的心》、歌劇《血色湘江》中的片段《信任》等等,在眾多紅色歌劇中都有這樣的題材。給學生排練這類型片段的時候,讓學生沉浸在一個個偉大的英雄人物中練習表演,從學習他們的精神轉變成要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在經過歌劇表演課的學習之后飾演江姐和獄友的學生曾有感而發,“當時的形勢真是太嚴峻了,沒想到共產黨員為了革命能如此堅守信念,真是不顧一切地為民族解放去斗爭”“是先輩們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鋪路,我們才能在教室里安心學習、愉快生活,我們生活中碰到的困難根本不算什么”。
二、課程思政元素中家國情懷為教育導向
中華民族素來英雄輩出,家國情懷深植于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明了國家繁榮與個人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我們方能在就業抉擇之際,以歷史名人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為楷模,借鑒身邊同窗自愿加入西部計劃,投身祖國最需要之處的鮮活實踐。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個人選擇與國家發展的緊密關系,我們旨在助力學生將個人求職意愿與社會需求、國家發展目標緊密結合,為我國的社會和國家發展貢獻己力。
在中國的歌劇和音樂劇片段中不乏充滿家國情懷的英雄人物,例如民族歌劇《同心結》中的黃繼光、歌劇《長征》中的彭政委、民族歌劇《沂蒙山》中的林生都是烙印在觀眾心里偉岸的英雄形象。除了這些熟悉的歌劇主角之外,還有一些中國歌劇中的主要角色也有著同樣感人肺腑的家國情懷,在《血色湘江》中的朱大姐就是這樣一個令觀眾扼腕嘆息的人物。在朱大姐的唱段《不要救我》中因為產后大出血急需藥品,但是部隊里藥品匱乏,傷員更是得不到藥品治療,在這樣緊要關頭朱大姐毅然決定犧牲自己,把藥品留給受傷的戰士,為保存更多的戰斗力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學生在練習朱大姐這個角色的時候,由于學生們對當時的環境和人物有一定距離,指導老師要先讓學生找到戰爭中的人物感和剛剛生產完后身體虛弱的狀態,在詠嘆調的前半段情緒要比較激動,不能為了自己治療產后出血而浪費珍貴的藥物,在眾人再三勸阻之后,朱大姐下定決心去意已決,唱出了詠嘆調的后半段,此時心中已經恢復了平靜,只有國家解放,百姓才能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對生命已無留戀,能讓部隊減輕負擔犧牲自己又何妨。一名普通戰士不一定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在面對敵人和死亡面前,并不會有絲毫猶豫,以犧牲小我換來戰斗的勝利。排練這樣的角色可以鍛煉學生演唱和表演的同時,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把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學當中,沉浸式地體驗紅色教育,不僅提升了個人情操,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課程思政元素中科學精神為教育導向
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華民族實現了顯著的跨越,這一成就離不開科學精神的引領。科學精神的核心在于理性與實證,它強調以科學的態度來觀察世界。不僅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亦離不開科學精神的引導,以此遵循事物發展規律來指導實踐。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需助力學生深刻理解科學精神的重要性,并培育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及工作中自覺運用科學精神來指導實踐的能力。如歌劇《呦呦鹿鳴》選段《我該怎么辦》,該劇以中國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著名藥學家屠呦呦女士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為背景,生動刻畫了中國當代女性科學家為了事業和科學精神,為國家醫學進步甘愿自我犧牲的精神。其中,女主角屠呦呦的詠嘆調《我該怎么辦》最能表現人物的艱難抉擇,在病人和醫生之間如何選擇,情緒不斷跌宕起伏,自己內心中不斷的激烈斗爭和在實驗室里糾結的內心把女主角屠呦呦人物形象與眾不同的一面展現出來。在給學生排練詠嘆調時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內心的疑問語氣尤為突出,并且要帶有一位藥學家對科學的敬畏和理想的堅定信念。表演時要把對自己病人的同情,對早日完成實驗的渴望,對自己實驗屢屢失敗的無奈、煎熬要仔細刻畫出來。聲音主要以心理的訴說感為主,逐漸加重語氣和情緒,從自問自答的感覺推動到內心的糾結和哭訴。中間隨著音樂變化,情緒越發緊張,表演較之前內心訴說更加激動,在實驗室里反復踱步、眉頭緊鎖把內心的焦慮表現出來,演唱也要變得焦急起來。歌詞中還表達了女主角屠呦呦因為日積月累的實驗,自身也患上了肝炎,在行動上也要突出她對實驗所付出的艱辛,心理和生理不斷地被折磨的艱難情感。聲音的強弱變化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而改變,最后從無奈沮喪到崩潰結束。展現了科學家在研發青蒿素道路上堅韌不拔和一往無前的精神,和一位女性科學家心懷大愛的藝術形象。
以紅色經典、民族歌劇唱段、思政元素為切入點,是推動研究生歌劇表演課“課程思政”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改革過程中,還需重視提升聲樂教師的思政意識及課程思政素養,全面優化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設定,聲樂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聲樂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與改革。
作者介紹:
胡郢,1987年生,男,廣西柳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與教學。本文系2022年廣西藝術學院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歌劇表演課教學路徑改革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XJJG06)成果。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